一部看似简单的童蒙养正小书,实为警醒世人修德修慧旷世经典。
《弟子规》可谓是儒家思想的入门,融入了儒家经典的精华。原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交友、求学应遵循的礼仪规范。每一条、每一项都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国学被世人普遍的关注,使得国学教育逐渐风行。尤其是童蒙教育书籍的广泛传播,使得《弟子规》与《三字经》、《千字文》等书籍逐步走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教育中,成为传统文化的扛鼎之作。
关于《图解弟子规》一书,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思想体系精髓,加以全新的、易懂的图解方式,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将内涵不断延伸,将外延不断扩大,让读者可以轻松的领略古贤们的智慧精华,使之古为今用。
本书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学好《弟子规》,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弟子规》文风朴实,言语隽永,说理透彻,含义深远,是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此书既起到了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又有规范自我的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
国学教育的风行,使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被人们所追捧,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童蒙教育读本,实则是哲理深刻的为人处世绝学,不仅是华人智慧启蒙的范本,更是全人类追求成功的必读参考书籍。学校教育、企业管理的必备手册——《弟子规》。
原文的意思是:《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古代圣贤孔子对学生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在一切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小心谨慎,对人要诚实守信。
历朝历代帝王都是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孔孟更被人们尊称为圣人,他们的言行也被后人所效仿,《弟子规》,也是摘录自孔子《论语·学而篇》中的一部分。原文是这样的: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原文的基础下,进而加以扩充、细化,构建成一本规范人行为的国学经典之作。
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学问、品德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本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当时,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晚年,孔子着手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且创办私学,招收了许多学生,孔子招收的学生各个阶层的都有,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据说前后有三千名,其中出类拔萃的贤士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重、信四项课目(历代的文献、社会的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为重点,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因此,儒家学说不仅成为历代帝王的政治统治工具,还成为后人成才的锦囊。
古贤们,不但学问十分出色,品德也是十分的优秀。一个人若十分聪明且拥有渊博的学识,却无道德,那么他所拥有的学识就会成为造恶的工具,就好像老虎,本来就已经是百兽之王,也足够凶猛,假如再添上翅膀会飞了,岂不是更能来去自如,无恶不作,为所欲为了吗?因此,好的道德要远比渊博的学识、才干更要紧。因为圣人教化人,也希望人人都能成为圣人,成为有品德的人。
《弟子规》正是在遵循圣人教诲的基础上而作的,在开篇就把“孝悌”放在第一位,可见,“孝悌”在人心中的地位。
P20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车轮的不断推进,也使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下了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可谓是无价之宝。而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优秀的传统道德,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而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的是传统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气,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流传了数百年的《弟子规》便是其中的一颗闪亮明珠。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编。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原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交友、求学应遵循的礼仪规范。每一条、每一项都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
而,书名“弟子规”这三个字,“弟子”指代的就是学生、小孩子,再扩大其范围,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弟子规》。“规”是何义呢?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就是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知礼守信的人。
《弟子规》更是一本童蒙养正的启蒙教育书籍。它作为经典,是儒学的入门钥匙,同时又自成体系,并不是不值成人一读的,而其承载的文化思想以及语言形式都会使人读了受益匪浅。而原文字数仅仅只有1056字,却脉络分明,说理透彻,在“总叙”中单单24个字就表明了全书的精髓,即:孝、悌、谨、信、爱、仁、学文等七方面内容,下文逐一阐发而又丝丝相扣,反映出儒学典籍间循环递进的结构特征。以浅入深地完成着人伦理道德、日常行为规范、是非观、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总体来说,《弟子规》一书中,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都通过生活的点滴得以体现,不再是枯燥的理论、难懂的哲理,这样寓理于生活,不再是只有“大家”才能读懂,也是我们“小家”也可以轻易深知的。因而,它的受众群扩大到了全世界。
进入新纪元之后,随着传统文化的推过与普及,国学教育逐渐被世人所追捧,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不仅风靡中国,还风行于海外。近年来,《弟子规》这本教人如何做人的佳作,更是风行全球,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不仅把它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读物,而且在一些企业中也成为一种企业管理学书,被广泛地推广。
至于《图解弟子规》一书,内容共分为七个章辑,分别命题为“总叙篇”、“孝礼篇”、“行悌篇”、“谨言篇”、“守信篇”、“仁爱篇”和“求学篇”。本书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也吸纳了众家之译解,深入解读,其中融入了经典的历史典故,进一步阐释其义。夹叙夹议,说理与叙事相结合,读来朗朗上口。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采用了新颖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画相结合的方式,一页文字一页图解。这样全新的图书形式是在其他图书中所从未出现过的。读者在打开书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文字,更能欣赏到近三百幅栩栩如生的精美手绘图,而后通过品读大量历史典故,感受书中无处不在的先哲智慧精华。
如今,商品经济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人都用金钱来衡量彼此间的关系,丧失了做人的本真。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使得人人都秉着“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掏一颗心”的处世态度。烦恼、忧虑与日俱增,而圣贤的智慧正是解决这一病症的良方。《图解弟子规》,不仅可以使纯真的孩童明事理,更加可以使成人放下心中的包袱,涤清心中的杂念,还原人本真的纯善,学会达观的、宽宏的处世之道。
本书单单15万字中却孕育着如此深的做人哲理,让我们仔细品味吧。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