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爱,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国王学院的哲学教授西蒙·梅的这本《爱的历史》既非开创,更不算总结。它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由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纳、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普鲁斯特、弗洛伊德这些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带着他们爱的观念奔涌而来。神爱、欲爱、友爱、纯爱;博爱、独爱,同性爱、异性爱;爱的无条件性、爱的有条件性;爱上爱的对象、爱上爱的本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的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西蒙·梅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思考爱,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国王学院的哲学教授西蒙·梅的这本《爱的历史》既非开创,更不算总结。它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由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纳、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普鲁斯特、弗洛伊德这些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带着他们爱的观念奔涌而来。神爱、欲爱、友爱、纯爱;博爱、独爱,同性爱、异性爱;爱的无条件性、爱的有条件性;爱上爱的对象、爱上爱的本身…… 内容推荐 爱是无私的吗?爱是无条件的吗?爱由美或善引发的吗?爱是永恒的吗? 在《爱的历史》这本独特的小书中,哲学家西蒙·梅重新审视了关于爱的永恒的追问,探究爱这种至高无上的情感的本质。 《爱的历史》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 纵览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梅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爱的理想如何从其希伯来和希腊文化源头,经过基督教的洗礼,发展至最近两个世纪,“上帝是爱”变成“爱是上帝”。梅一一回顾了那些对爱敢于持不同见解的哲学家和作家们,一次又一次地纠正那些容易使人对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的错误见解,从而揭示出究竟什么是爱:爱绝对是有条件的,是对我们所认准了的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使爱具有强大的奉献精神。 目录 第1章 扮演上帝的爱 第2章 《希伯来圣经》:西方爱的基石 第3章 柏拉图:从身体之欲到天堂 第4章 亚里士多德:完美友谊之爱 第5章 卢克莱修与奥维德:肉欲之爱 第6章 基督教:作为最高美德的爱 第7章 为什么基督教中的爱不是无条件的 第8章 爱和游吟诗人:作为典范的女性 第9章 从中世纪盛期到文艺复兴:人性何以变得可爱 第10章 斯宾诺莎:快乐地理解整体的爱 第11章 卢梭:启蒙浪漫主义之爱 第12章 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作为宗教的爱 第13章 叔本华:为了人类繁衍冲动的爱 第14章 尼采:爱是对生命的肯定/ 第15章 弗洛伊德:爱是一部欠缺的历史 第16章 普鲁斯特:冗长与乏味的爱 第17章 重温爱情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关于爱的完整性,阿里斯托芬的神话引发了一些深刻有力的问题。尽管他的故事似乎结局完满:男人和女人如果足够幸运,终可以找到另一半,但他描述的图景较之更为复杂。事实是爱无法将一分为二的人类恢复到最初的一体,至多只能接近目前状态所允许的完整性。只有神才能恢复这种完整性。神话中掌管火与锻造的神赫菲斯托斯(罗马名为“伏尔坎”)在西西里埃特纳火山铸造各种器物,并娶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为妻。这样的安排也许颇有意味,预示着只有神才能恢复被神所撕裂的完整性。 但是,如果神要人类实现爱所不能实现的目标,最终获得完整性,那么人类真的为此快乐吗?我们无从知晓。阿里斯托芬说:“如果神说,‘我将要把你们二者融为一体,让你们合二为一’,无人能够拒绝。”但当火神赫菲斯托斯向恋人们如是发问:“凡人啊,究竟要从另一半那里获取什么?”无人能够回答。凡人只知自己日日夜夜都再不想和另一半分开,却不明就里。他们也无法回答这样的宿命究竟能否满足他们的渴望。 于是,爱很快被它让人类恢复原初完整性的庞大野心拖人了两难的泥沼,对此阿里斯托芬也无计可施。一方面,这种抽象的野心让恋人们困惑,他们既不清楚自己的所求,也失望于自己的无所得;另一方面,对完整性的狂热未必能让他们满足。因为没有渴求、欲望和行动的满足即便完美,也是梦魇。获得一体的完整性虽算不上折磨,但一旦我们体会到欲望的作弄、刺激、短暂和满足,我们怎能不觉得完整本身也是一种折磨?(这便是亚当和夏娃离开伊甸园后人类所面临的永恒悖论:一旦人类吞噬了混合着无尽的希望、猎奇和危险的红苹果,人类真的愿意回到无欲无求的伊甸园吗?) 以上这些还不是这出悲喜剧的全部,因为所有结论都基于一个假设:这个世界的确有一个完美的另一半等待着和我们相认。再仔细研读这则神话,我们会发现所谓失去另一半,指的是那些祖先被宙斯劈为两半的人,而其他人的祖先是已经被分开的单独个体,不存在所谓源自一体的归属感。因此这世界上有一个完美的另一半在等待我们的感觉原来是一种虚幻。根本不存在一个或者一类与我们严丝合缝的适合者,而由两个相爱个体构筑的世界也绝不可能完美,或者能够恢复最本真的状态。 然而,如果爱不能达到它所渴求的完整性,这个世界也不存在完美的另一半,那么我们是否高估了其价值?宙斯将人体分为两半,把性器官从身体后面移至身体正面,除了性交和传宗接代的需要,性最终是为了什么?人类为了将自己并不怎么雅观的性器官插入他人身体,耗费了大量时间,甚至不惜牺牲家庭、财富、名誉和国土。这就像我们看到路边两只狗在交合,或者是公象爬到母象身上求欢一样毫无美感。 那么能否从其他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会饮篇》中说,爱是对美和善的拥有。阿里斯托芬说,人类带着寻找另一半的渴望去追寻爱。这句话暗示着另一半要具备某些品性,才能成就爱的完整性。苏格拉底对此给出了关键的附加条件:爱渴求着美和善。 美和善似乎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种品性。从道德角度来说的善,在美学角度上是美的。不存在对丑陋的爱孔,人们也不会爱上不善的人。 爱渴望拥有善与美 苏格拉底的附加条件听上去虽然模糊,但意义重大。他认为,我们不可能纯粹地爱另一半,或者爱自己,或者爱所谓的完整性,除非我们认为这种爱是美和善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爱是无条件的。 但我们究竟要感受何种美和善?对方身上的什么特别之处吸引我们?毕竟,这世界上无以计数的美与善的瞬问我们都不会留意,更别提爱上全邵。 苏格拉底说,我们爱上我们。我爱上的美与善,正是我缺少的;你爱上的美和善,正是你缺少的。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既然爱是一种渴望,那么自然是渴望自己没有的东西。 我们所缺少的,最鲜明地体现在与我们不同的人身上,因此我们通常为不同而非相同着迷。这一点虽然苏格拉底在有关渴望的论述中没有明确揭示,但暗含此意。只有不同的个体才能带给爱惊喜,带来自己缺乏的爱与善。故而,成功的爱需要我们不断刷新从所爱之人身上找到不同之处的新鲜感,如饥似渴地攫取而非仅仅是包容爱人身上的不同。 人们总是被与自己不同的人吸引,这个观点隐含着一种有趣的可能性:男人之所以被女人的身体和头脑所吸引,部分原因可能是他渴望自己所缺乏的女性气质;反之,女人亦然。根据这个理论,男同性恋者感到自己缺乏男子气概,或者太过女人气,他们更多是被伴侣身上的男子气而非女人气吸引。女同性恋者则是被伴侣身上的女性气质而非男性气质所吸引。 我们同时代的小说和心理学著作对此也有呈现。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讲述者马塞尔就是一位倾向女性化的男同性恋者。在写到另一位遭遇挫败的男同性恋者夏尔吕斯男爵时,他说:“他这类人,不像看上去那么矛盾。他们的理想就是具有男性气概,因为他们天生的女人气。”船这些普鲁斯特式的男同性恋者面临着痛苦的两难选择,他们渴望雄性气十足的异性恋男子,却因为自己身上的女性化气质而被对方排斥,因此他们注定孤独。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夏尔吕斯这样的男人不用惧怕宿命,因为一定会有一个善与美的同性男子在等待着他们。但是普鲁斯特拒绝接受苏格拉底的安慰,对他来说,爱欲之情,无论对象是同性还是异性,都注定让人失落。P51-53 序言 爱,是一种情感,而非思想,我们怎么可能说得清楚呢?爱,如此自然、神奇的情感,任何抽丝剥茧的分析,又怎会不冒着解除它魔力的风险,结果扼杀我们理解它的机会呢? 大多数人认为,对爱进行哲学探讨要么徒劳无益(因为爱是无法定义的),要么事与愿违(定义爱本身就是对爱的亵渎)。人们甚至质疑我这样做的动机,并认为我不仅幼稚无知,而且可疑:一个人大谈特谈爱,是因为他无法体验爱;可如果无法体验爱,他又怎么可能大谈特谈爱呢? 有趣的是,在对人类其他情感的讨论中很少听到类似批评。几乎没有人怀疑,谈论热情、慷慨、诱惑、尊重、忧伤、渴望永生这些话题,会损伤我们对这些情感的感知力,也几乎没有人认为,探寻这些情感的动机本身恰恰暴露出体验这些情感的无力感。比方说,研究仇恨,恰恰说明恨得不足够,或不充分,或无法维持仇恨关系,甚至不如说,或许应该怀疑其反面的真实性。 相比之下,对爱的心理学的态度似乎更加正面,特别是对待进化心理学的态度更是如此。确实,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对探寻爱之哲学不以为然的人,常会津津乐道于各种对爱的理由和方式的阐释,包括择偶策略和进化论意义上的匹配度,或者大脑状态和神经递质等,或者关于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爱情关系的“故事”,或者童年时期的情感依附模式,或者对亲密关系、性行为和繁衍下一代的渴望。 怀着极大好奇心讨论爱情的,还有各种学术书籍、流行歌曲、交友网站、聊天节目、自助手册等。如何让爱情成功?如何选对伴侣?如何应对忠诚和嫉妒的考验?如何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尊重和宽容对方?这些都在讨论之列。尽管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对爱的简单归纳,有可能会同大谈特谈爱一样,削弱了爱本身的魔力,但是描述人们恋爱时或者最近被拒绝时的情感,谈论妨碍建立亲密关系的情感历史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解释以自己这种性格如何会爱上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探索在大脑构造、求爱或者性爱中的性别差异,如此等等,对这些行为人们似乎非常认可。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对爱的讨论似乎无处不在,但在有些意义上,它又是个我们难以涉足的禁区。 关于爱的无数个问题 “反思爱之本质,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爱?”如果把这些问题抛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或者17世纪的斯宾诺莎、19世纪的叔本华等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他们一定会惊诧于我们何来这些问题。对此,所有这些思想家不仅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而且这些问题正是他们哲学思想的核心,为今天的许多独立学科,如美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奠定了基础。对于他们来说,爱由何激发?人类在爱当中探索什么?哪些品质值得爱,哪些却无法获得爱?何种爱值得付出代价,何种不值得?为了成功获得爱,我们要涵养哪些德性?我们会陷入哪些观念性的错误?如何通过自我教育来认识和避免这些错误?弄清楚这些问题,非但不会阻碍爱,反而会滋养它,促使我们以正确的专注去爱正确的对象。 那么今天的情形又如何?答案或许在于我们决意满足传统意义上对爱的期望,同时不去质疑这些期望的合理性。如何让爱起作用?为何爱不起作用?爱满足了社会和进化论上的哪些需要?哪种关系体现了爱?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是正当的,而且事实上是非常根本的。但是爱的本质究竟为何?人类从爱中要获取什么?这依然是一个神圣的不可触碰的领地。爱是无条件的、随性的,因而从动机上来说是不能解释的吗?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如果性质不同,真的程度相当吗?爱是人类最个人和私密的情感吗?它永远是自私的吗?爱的本质是珍视对方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吗?又该如何理解这个整体呢?占有欲真的是爱的敌人吗?它和顺从所爱的人是对立的吗?我们是因为他/她是他/她而爱他/她的吗? 对以上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对,正是如此”。对于无数在爱的关系中感受到喜悦、沮丧、成功、失败、责备和满足的爱人,这应该能符合他们的期望。我们对爱的理解始终受到某种类型的浪漫主义的支配,而其核心自19世纪末以来从未改变过(我将在本书的第1章讨论相关细节)。事实上,在对爱的思考中,“漫长的19世纪”的影响不仅延伸到20世纪的1914或1917年,甚至跨越至21世纪。 岁月和爱的观点 若果真如此,则我们正在解决一个迷人的悖论:过往几百年,人类从性和婚姻中所获得的解放,是借由对爱之本质的僵化思考,而非创新所实现的。从是否赋予人类爱的新观念的意义来看,“自由之爱”并未放爱自由。相反,20世纪以来,由离婚、避孕和同性恋逐渐得到接纳所形成的三种力量,对爱之本质带来了广泛冲击和深远影响,为人们重新回到传统的爱之理想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堕胎权和女权主义协助下,两性之间无须再以怀孕或者传统的社会关系来相互承诺,反之,他们可以一直自由地选择“真命天子”,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也可以享受同样的自由。 时下四处蔓延的爱的消费主义观念也为这股潮流推波助澜:快餐式的欲望和满足,对新伴侣的关注和追逐,甚至终生保持“在变动中”的状态。随着人类移动性的增加和网络交友的全球化,我们可能获得的伴侣数量在稳步提升。而更多的财富、更长寿的生命和更好的医疗条件把我们从贫困、战争和糟糕的婚姻关系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去实际地追求享受余暇时光这项伟大的文化成果。尽管人们要承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注重过程的时代精神,但这的确让更多的人有时间更专注地追求爱情。 如果有人从19世纪穿越到今天,他/她大约无法接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和态度:我们如何看待道德、自由、女性地位、艺术、种族、亲子、同性恋、教堂、旅行,等等。他/她会惊诧于我们日常交往中的社会关系——两性之间如何互动,子女如何对待父母,黑人如何与白人交谈,同性如何相互抚摸,但他/她却能很快厘清我们现代人认为爱是什么、爱应该是什么。在围绕我们生活的各种观念中,爱的观念似乎被岁月冻结了。 原因何在? 人们常常谈到信仰和坠入爱河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不过,在讨论当代人对爱的态度时,我们谈论的并非这种相似性,而是爱本身作为信仰的存在。这种信仰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它依靠自己的想象而非教会授权来达到自我强化。 在诸多事物中,一种信仰得以存在,在于它必须呈现出某种样态,这种样态被赋予了某种高贵的价值,成为追随者眼中的“神圣”所在,拥有把追随者从最大的恐惧中拯救出来的力量。这种神圣给予我们澄清有关自然和生存目标等诸般难题的能力,结果是我们敬畏于它的威武和高贵。这是一种远远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体验,尽管对许多信徒来说,对自己献身的宗教和其倡导与追寻的信仰与实践产生质疑,这本身是相当荒唐,甚至算是堕落的行为。 实际上,任何以质疑为目的的质疑,恰恰证明质疑者不知所云,从而否定了质疑本身。他的论证即便貌似合理,也是站不住脚的。任何宗教都不会把无法分享基本信仰的追随者视为有资格的批评者。 我承认稍有夸大,但未至于夸张。因为以上种种态度表明,要探求爱的本质,我们必须从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入手:对于西方世界中的许多人,甚至(特别?)是自认为激进的无信仰者,爱在这些意义上已经演变为一种宗教。 其他人也许还未体会到如此强烈的反应。但我发现,这些反应强烈并鲜明地代表了现代人对爱的态度,值得用一本书去探讨。事实上,这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有关爱的核心问题:人类之爱是如何渐以神圣之爱为典范的?对爱的哪种幻想养成了如此的傲慢和自大?我们该如何规避对爱的误解和亵渎,重新思索爱的真谛?正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人类的情感需求比爱更加伟大,如圣徒保罗所说,爱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我们更需要确保对爱的讨论不以“爱扮演上帝的角色”这样的结论而终结。 后记 2013年3月10日,完成《爱的历史》全部译稿,离开家去电影院。此时正值新一年奥斯卡季,佳片沓来,于是选了最佳外语片《爱》(Amour)。 一对居住在巴黎的老夫妻,妻子突然中风且日渐严重,终至失去言语、行动能力,全倚赖他人。丈夫悉心照料,顾及妻子因为身体不可控而失去的自尊,甚至拒绝亲生女儿急切却自以为是的探望。最终,丈夫不忍妻子再痛苦下去,向已经没有记忆的妻子讲述了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待妻子逐渐平静,几欲睡去时,用枕头压向了她……丈夫买来明艳的雏菊,仔细装饰了妻子的“睡床”,随后以自己安排好的离开方式,在两人生活一辈子的家,平静躺下,合上了眼。窗外,是浓郁的蓝天,和那盈满了活着的气息的巴黎街景与人声。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奥地利人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他的作品一贯以对伦理哲学的探讨见长,这次亦不例外,直接指向生命与死亡的关系。而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是爱。或者说,他用对死亡的思考,完成了对爱的诠释。 思考爱,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国王学院的哲学教授西蒙·梅的这本《爱的历史》既非开创,更不算总结。它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由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纳、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普鲁斯特、弗洛伊德这些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带着他们爱的观念奔涌而来。神爱、欲爱、友爱、纯爱;博爱、独爱,同性爱、异性爱;爱的无条件性、爱的有条件性;爱上爱的对象、爱上爱的本身……这些贯穿西方传统的爱的观念,无一例外地可溯源至西方最重要的经典——《圣经》,于是有关爱的讨论简化为最本质的诘问:人类能否不再需要上帝,而自己成全爱? 对爱的所有召唤曾经唯一地指向上帝,并以此为爱赢得了最高德行。但对上帝的爱始终无法安慰所有人,就如对上帝的信仰无法拯救所有的灵魂一样。在拼尽全力地爱上帝之后,中世纪的人类突然陷入无可名状的虚脱,并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思索:人类有没有成为爱的对象的可能? 爱的客体由上帝转向人类,人值得爱,也值得被爱。只是爱的方式应该如何呢?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穿越神圣和世俗的界限,在浪漫主义和情欲之爱的双重洗礼中重温爱的真实与虚幻,爱是有条件的吗?是无私的吗?爱让人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吗?书中有一个关键词root,并衍生出rooted,rootedness。我将其译为“归根”,为的是呈现出比“归属”更强烈的固着感。人类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怀有强烈的脆弱感,这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命题,而吊诡的是,我们在自身之内无法找到归属感,必须依赖某种外在的力量。人类历史难道不正是一场“归根”的历史吗?只是,这“根”在何处? 蒙田说两个人相爱,“因为你是你,我是我”;斯宾诺莎认为要爱一个人,不仅要爱其精神,也要爱其肉体;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将爱推向繁衍的目的;尼采说“爱命运”,因为个体不过是命运的一部分。倘若上面的任何一位说出了爱的全部真相,无论爱自己、爱他者,还是爱上爱本身,我们便再也无须承受失去家园的痛楚、面对寻找救赎的诱惑。只是,时至今日,人类还在荒原上独行,依靠普鲁斯特那重现的时光,追忆那靠不住的爱情(或是爱着的感觉)。 作者集结了这些智者,自己却没有兴趣扮演智者,给出二元答案。相反,他乐于核查历史现场的诸多细节,把那些伟大的名字放入历史的时光机中,细细研磨他们对爱的鲜明态度背后是怎样的时代际会。他本是一位严肃的哲学学者,但这主题太过贴身,所以他总是带着一点点现代人怀疑一切的态度,仿佛从学术的静水深潭中冒出来,吹个泡泡,提醒读者:无论你是否认同这些先哲,爱始终是一种自我的能力,而真正懂得爱的人,一定是自由的忠实信徒。 作为译者,我体会着作者的这小小把戏,并乐在其中,故而才忍受得了大量的注释、引文和术语。翻译中,有些章节让人龇牙咧嘴,几乎要放弃,修订时却发现竟有神来之笔;有些章节正撞上自己的兴趣点,得意时几乎以为自此将在西方思想史中畅行;有些章节再尽力也好似夹生;有些章节点破的真相太过真实,下笔时总是本能地想去遮掩。所以,我缺乏宣称忠实地再现原作的信心,但我笃定自己是合格的读者,因为我已彻底被那些思考爱的文字牢牢攫住,它们发出光芒,抑或如针芒一般刺入内心。 在电影《爱》中,丈夫为妻子选择了有尊严地死去,这是他爱她的方式。妻子初始挣扎,继而平静、安详,信任丈夫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其实,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生命、看待这个存在过的世界。 译者 2013年7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哲学家、神学家和理性的历史学家一直都在谈论爱,但是迄今为止也没有出现任何一部有关爱的历史的著作。而西蒙·梅则向我们述说了这一历史,以及这一历史之外的其他东西。 ——约翰·格雷 本书文笔流畅、语言风趣,具有人文情怀。在书中,梅所探讨的爱的观念上可溯及犹太教律法,下至浪漫主义,直至现今的“奇妙的悖论”,即性与婚姻的解放是倒退的,有时是和消极的爱的观念并存的。针对这些,梅提出了他的修正意见,而这一推理过程就是一次非常吸引人的历程。 ——温迪·斯坦纳 本书文字优美,对爱这一文化历史的叙述引人入胜,从《希伯来圣经》到除了爱我们崇拜一切的时代。西蒙·梅对于爱这一主题见解深刻、富有启发性。不管你认为上帝是爱还是爱是上帝,你都会在这本书中欣喜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罗杰·斯克鲁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