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周绍森主编的这本《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2014版)》旨在通过对中国中部竞争力研究,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服务,为我国21世纪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公平和谐发展服务。书中以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价为主题,对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和中部地区企业竞争力等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对剖析中部地区竞争优势、挖掘中部地区竞争潜力、提升中部地区竞争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傅春、周绍森主编的这本《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2014版)》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撰的一部以“中部竞争力”为研究主题的皮书,由“总报告、综合评价篇、城市评价篇、产业评价篇、企业评价篇、科技评价篇”六大部分组成。
总报告作为全书的总论,围绕中部竞争力问题,从宏观上揭示和解释了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态势,并分别对中部地区城市、产业、企业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概述。
综合评价篇以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资源承载和环境保护为支撑,科教文化创新为动力,民生保障为目标,构建了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竞争力进行分项评价、综合评价及排序,揭示了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整体态势、结构特征、省际差异,并分别提出中部六省提升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城市评价篇根据城市竞争力内涵,结合中部地区发展特点,构建了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中部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应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中部城市总体竞争力和分类的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
产业评价篇构建了不同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产业竞争力横向和纵向评价模型,运用线性加权、因子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对中部六省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企业评价篇根据区域企业竞争力的双重内涵和属性,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以“环境—能力—潜力”为核心的“三大构件、六项指征”的“三维一体”的区域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中部六省区域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中部地区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科技评价篇界定了科技进步的概念,阐述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模型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科技进步新测算模型,对中部六省2001~2012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中部六省科技活动投入与产出进行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