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因为投机交易像群山一样古老。
踏出初级中学的校门,我就去做事了。我得到了一份在股票经纪公司做记价员的工作。我对数字很敏感,在学校时一年就修完了三年的数学课程,对于心算我更是十分在行。做记价员时我的工作就是在客户大厅里将数据写到大黑板上。通常会有一位客户坐在自动收报机旁喊价,喊出的价格即使频率再高,我也能记住。我一直都很擅长于记住数据,对我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这家公司里还有许多其他雇员。当然,我和这些同事都是朋友,但如果市场活跃的话,我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都会忙于自己的工作,根本没什么时间聊天。不过,因为是上班时间,我也就不在乎这个。
然而,即使市场再活跃也不能阻止我思考自己的工作。对我来说,那些报价代表的不是股票的价格,也不是实际需要花多少美元才能买一股,它们只是一堆数字而已。当然,这些数字肯定意味着什么,因为它们总是变来变去。我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数字的变化。它们为什么会不断变化呢?我不清楚,也不关心。我不会花心思去思考这个问题,我只是盯着它们不断地变来变去。我在每周一到周五的五个小时和周六的两个小时里唯一忍不住要想的就是——这些数字始终变来变去。
这就是我最初对价格行为产生兴趣的情形。由于对数据的记忆力非常好,我能详细地记住价格在上涨或下跌前一天的变动情况。此时,我喜欢的心算派上了用场。
我注意到,不管是在上涨还是下跌的过程中股价都倾向于表现出某种“习惯”。类似的情形不断地重复,这些情形成为指引我的案例。我当时不过才14岁,但在脑海中默默观察了几百次之后,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在测试这些观察的准确性,同时也在把股票当日的行为和其他日子的行为进行比较。没过多久,我便开始预测价格的下一步动作。正如我之前所说,唯一指引我的就是它们过去的表现。我脑子里形成了一张“价格清单”,希望自己可以确定出价格是按照一定方式变化的。我制成了一个“价格时间表”。我想你明白我的意思。
举例来说,你可以指出在哪个点数上买入会比卖出稍微更有利一些。股市正在进行一场战斗,而报价纸带就是你的望远镜。依靠报价纸带赢的概率有七成。
我在早年的经历中学到的另一课就是:华尔街上没有新鲜事,因为投机交易像群山一样古老。在股市当中,今天发生的任何稀奇古怪的事过去都发生过,而且未来还会发生。我从未忘记这一点。我想我在真正设法记住的是股市上的事情是何时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我以这样的方式记住了股市中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就是我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投资收益的方式。
我对自己的这套游戏着了魔,急切地想要预测所有表现活跃的股票的上涨和下跌,因此我买了一个小本子。我将自己对股价的观察记录在小本子上。我记录的并不是模拟交易状况。许多人都会通过进行模拟交易来锻炼自己的投资技巧——最终可能会挣上几百万美元或赔上几百万美元,但不会真的因此富有得使人骄傲自大或是贫穷得必须进穷人收容所。我所记录的不过是我猜中与猜错的情况。除了判断最可能出现的价格趋势,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核实自己的观察是否准确。换句话说,就是验证自己当初的预测是否正确。
假定我研究的某只活跃股当日的每一次波动之后,得出以下结论:该股此时的表现和它在下跌8~10点之前常有的表现一样。那么,我会记下该股具体是哪只股票,它在周一的价格是多少。同时,由于记得该股过去的表现,我会写下该股在周二和周三应有的表现。周二、周三之后,我再用实际从报价纸带上抄写下来的股价与我自己的预测进行核对。
这就是我刚开始对报价纸带所传递的信息产生兴趣的情形。从一开始我就在脑子里将股价波动与上涨下跌趋势联系在一起。股价波动当然有它的理由,但报价纸带不会关心究竟是什么原因和理由,也不会做出任何解释。我14岁时就不会从报价纸带上找原因,现在40岁了,仍然不会这么做。某只股票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表现,可能两三天之后、几周之后、甚至是几个月之后都不会被人知道。但这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你与报价纸带的关系只关乎现在,不关乎以后。原因可以先放一放,以后再追查,但现在你必须立即行动,否则就会被市场抛弃。我曾一次又一次地看见这样的事发生。你应该还记得,几天前霍洛管道公司(Hollow Tube)下跌了两三个点,而市场上其他的股票却出现了剧烈反弹——这就是事实。下星期一,你便看到该公司的股东们通过了分红方案——这就是原因。股东们知道自己打算做什么,即使他们自己不卖出股票,至少也不会买入。没有任何内线人士买进,该股没有理由不下跌。
嗯,言归正传。我用小本连续做了大概六个月的行情记录。每天完成工作以后我都不会立刻回家,而是留下来记下我想要的数据,同时研究股价变动。我总是寻找股价行为重复以及类似的地方——我其实是在学着解读盘势,虽然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