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孟繁杰编著的《汉语平比句的语法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是从多年来关于语法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法化包括实词的虚化和句法结构的定型化。书中所考察的汉语的平比句正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词汇、语义、语法功能和语法形式是交互作用的,推动其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由比较标记的后置转变为前置的过程,主要是语言结构的内部原因。关于平比句和差比句之间的消长,后置和前置的交叉和替换,书中都有详尽的分析和深刻有力的论证。事物演变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在比较古今平比句的变化过程中,作者紧紧贯彻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这也可以看到本书的理论分析是抓住了根本。
序/李如龙
绪论/1
§0.1 汉语平比句研究的现状/1
§0.2 平比句的认定以及语料的选择/14
第一章 先秦汉语平比句的形式/19
§1.1 单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9
§1.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26
§1.3 统计数字及小结/31
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汉语平比句的形式/36
§2.1 单比较标记的平比句/36
§2.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46
§2.3 统计数字及小结/57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汉语平比句的形式/64
§3.1 单比较标记的平比句/64
§3.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76
§3.3 统计数字及小结/86
第四章 唐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94
§4.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94
§4.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05
§4.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结构/117
§4.4 统计数字及小结/118
第五章 宋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124
§5.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24
§5.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31
§5.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56
§5.4 统计数字及小结/157
第六章 金元时期汉语平比句的形式/165
§6.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65
§6.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68
§6.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72
§6.4 统计数字及小结/176
第七章 明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181
§7.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81
§7.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84
§7.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198
§7.4 统计数字及小结/207
第八章 清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215
§8.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215
§8.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218
§8.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239
§8.4 统计数字及小结/246
第九章 现当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257
§9.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257
§9.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259
§9.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279
§9.4 统计数字及小结/283
第十章 汉语平比句的历史分期/295
§10.1 平比句的后置期:先秦一南北朝/295
§10.2 平比句的转换期1:唐宋/303
§10.3 平比句的转换期2:元明清/311
§10.4 平比句的前置期:现当代/318
第十一章 “A+前比较标记+B+AP/VP”格式的语法化/325
§11.1 先秦时期的“A+(不)前比较标记+B+AP/VP”结构/326
§11.2 两汉到南北朝的变化/332
§11.3 唐宋时期的变化/338
§11.4 元明清至今的变化/345
§11.5 “A+前比较标记+B+AP”格式语法化的衰退原因/349
第十二章 “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格式的语法化/357
§12.1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示相似、相同、比拟的表达方式/358
§12.2 唐宋时期表示相同、相似、比拟的表达方式/365
§12.3 金元明清至现当代表示相同、相似、比拟的表达方式/373
第十三章 “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格式的语法化/382
§13.1 先秦到唐宋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结构/382
§13.2 元明时期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结构/388
§13.3 清代至今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结构/397
第十四章 “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AP”格式的语法化/401
§14.1 先秦到唐代的:‘A+AP+比较标记+B”格式/401
§14.2 宋元明清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AP”格式/407
§14.3 现当代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AP”格式/413
第十五章 汉语平比句语法化的机制/415
§15.1 汉语语法化的两个领域:从实词虚化的语法化到句法结构的语法化/415
§15.2 平比句语法化演变的诱发机制/420
§15.3 平比句结构演变的竞争机制/422
§15.4 平比句结构的功能扩展机制/430
引用书目/433
参考文献/437
后记/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