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故乡情的散文非止一个套路,尤其当下,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专属的“自留地”。
农人的《自留地》是文本精神的回归之作。既有叙写当代农村农民新生活新气象的现实主义之作,又有怀念过去艰苦岁月的厚重之篇,从雷击山壁进射的火花中,从父亲送他进城就业的喋喋叮嘱中,作者将炽热的真情又铸造为理性的定力,将亲情与人性的深挚升华为富于动感的文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留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农人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写故乡情的散文非止一个套路,尤其当下,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专属的“自留地”。 农人的《自留地》是文本精神的回归之作。既有叙写当代农村农民新生活新气象的现实主义之作,又有怀念过去艰苦岁月的厚重之篇,从雷击山壁进射的火花中,从父亲送他进城就业的喋喋叮嘱中,作者将炽热的真情又铸造为理性的定力,将亲情与人性的深挚升华为富于动感的文字。 内容推荐 《自留地》是作者农人的一部散文自选集,共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代表作五十余篇。这些作品情感真挚,内容丰富,文字优美,艺术感染力强,既有叙写当代农村农民新生活新气象的现实主义之作,又有怀念过去艰苦岁月的厚重之篇,是一部处处散发着火热生活和泥土气息的现实主义色彩浓郁的散文艺术佳作。 目录 斯情自可留 石英 如土风情 水村 水村地名考 大院 三十亩地 红铜沟 主儿 吆喝 牲灵 赊帐 帮忙 选择 拉呱 出气 地头饭 地气 水村人物志 水村人名考 光棍队之歌 海子 小脚 五老冒发财记 小四儿 嘛人儿 母亲的文化 撑起我天空的男人 疏疏离离的童年 童年和梦 偷吃巧 打“尜儿” 学路 生而知艳羡 咬福 坐席 占座位 学舌 打“破锣” 四十年前的“年” 多想拉住乡俗的手 讲究 忌讳 喜丧 撞客 诈尸 门 送饭 阴亲 请家堂 认干娘 相看 听房 过继 断道 分家 轮着 回娘家 捎信儿 骂街 眼巴巴望着你的背影 语言的老茧 舌尖的记忆 记忆的包浆 祖屋 空村 乡下,乡下 后记 试读章节 水村 层层叠叠大山深处的这个山窝窝,是我的家乡。 这个名为水村的小山庄人口不到二百,土地不足百亩,全村同姓且是同根。 水村小似襁褓,位置却特殊。用我的话说,乃齐鲁之交,泺水之源。东出水村十里许,有一峰拔地而起,名日梯子山。梯子山海拔近千米。是华北平原自北京向南而来的大地上仅次于泰山的第二高峰。当然也是齐地东去直至大海的最高峰。 梯子山山高路陡,树木葱茏,珍禽翔绕,盛产灵草仙药。山内清泉遍布,纵横自成网系,滋洇漫浸,经流而成山腰处的水帘洞。水帘洞。这当地人言之凿凿心中不容置疑的孙悟空的老家,实则是锦阳川的源头,而锦阳川的水流历经千万年的沉隐透渗,迂回曲折又在地下暗通款曲了百余里,从而在济南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平地拱出了如滚锅巨轮般的三股水,这便是享誉天下的第一泉——趵突泉。多少年来,水涨水落,起承转合,这水帘洞就是趵突泉的晴雨表。用我家乡人们的话说。若无我们这小里小气探头探脑的涓涓细流,能有你那“平地涌起白玉壶”和“波涛声震大明湖”的泉城盛景吗?山沟沟里的“灵芝草”牵着天下第一泉的脉搏呢! 梯子山东西向绵延不绝的山脊上蜿蜒着一条昔日腾显壮观奔突不止,今日潜收归隐落魄不已的巨龙——齐长城。就是它曾在中国的春秋战国史上,把山东大地戛然划为南北两个国度。山之阳为鲁,山之阴为齐,齐鲁大地虽同为儒邦,然而在我的眼中,直至今日这两地仍然明显地烙着不同的印记。 在一代又一代村人的口传心记中.缀在齐长城阴坡下的水村倏忽间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光景。至今,在一棵棵古老的树木或一块块光滑的石板上,还无不斑驳着小村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的脉动和沧桑,述说着小村依附着时代的兴衰与荣辱…… 这个由两道山梁夹着的山谷,最宽处不足百米,由北向南,顺坡而上,一岭突兀而出,它是水村的脊梁,也是水村的发祥地,被称为“窝棚岭子”。每次驻足这里,我的眼前仿佛都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我的老祖宗——那个精壮的汉子,肩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一头挑着家当和孩子,一头挑着希望和未来,旁边跟着瘦弱的妻子,从遥远的故乡流浪到这里并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宿地。今天的“窝棚岭子”依然草木萧疏贫瘠荒凉。在这道光光的山梁上。那叠印进历代水村人大脑皮层的窝棚早已荡然无存,唯有山梁上黄金粒般的细沙以及山梁两侧的刺槐和酸枣棵上间或缀着的圆绒绒的鸟窝,给这水村的祖庭添上了一抹浓浓的暖意。 我曾经在梦中多次同当年的那座窝棚相遇,也曾经多次自问,在当年那个蹲在窝棚门口的精壮汉子满是凄惶无助的目光里。望到过小村三百年之后的今天吗? 时光丈量过水村的每一个脚印之后,一本散发着霉昧的《田氏宗谱》递到了我手里。此时,时光仿佛在刹那间穿越了三百载,直抵大清的乾隆,使我一眼望到了祖人由临淄而河间而济南而水村的一路颠簸。再一眼则触到了仿佛嵌在那精壮汉子额头上的名字——锡爵。这显然从《诗经》中《国风》之“简兮”走下来的名字,仿佛不仅佐证着我的祖先是有文化底蕴的。莫非她还借喻了水村渴盼赐爵而饮的欢欣?这或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吧! 这本最后一次于民国8年也就是1919年续修的族谱。上面明明白白地载着我的祖父的名字。此时,她好像也在无言地告诉我,这是我的“圣经”!我的祖父,那个时年8岁的稚童,作为水村第九世的长支长孙,到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作古十三年了。当年他口中的故事,一直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如今也常常地活跃在我笔下的脉动中…… 仿佛是经过了规划大师的手,水村布局合理,井然有序。“窝棚岭子”的脚下是全村人的聚集地,也是我小时候嬉戏玩耍摸爬滚打的地方,被称作“当街”。“当街”紧傍着从山上流下的一条小溪,整洁而谐然。“当街”的两侧随坡就势,择地而居着世代忙碌劳作的村人,房子错落有致,浑然天成,每天清晨炊烟伴着朝阳从座座院落袅袅而起,升腾着村人的生活和希望。闲暇时特别是夏秋的夜晚,人们喜欢拿一把蒲扇,坐在“当街”的石头上。话着家长里短,憧憬着山外的世界,其乐融融。在街的中部,对称分布着水村的两大古物——石碾和水井。石碾是小村最负资望的见证者,当年的刀削斧凿在经风沐雨后,它原有的沟槽和棱角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透着睿智的圆融和精熟。一直以来。它就这样默默地蹲在街边目送着从村子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也认真地端详着新嫁进来的每一个媳妇。用它那颗沉静而公平的心揣度着家家户户的苦乐酸甜。更是它一直伴着水村走过了漫长的日子,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歇。水井是水村的魂,小村之名自然是因了她的缘故,水井通深不过三米,井水却清冽甘甜,爽口宜人。更为称奇的是多少年来无论连年干旱,还是赤地千里,水井的水却是从来也没见少过的。因此,水井也被老人们从心里奉为圭臬神祗,每逢年节,井边便会有村妇前来烧纸钱,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着小村平安。这时过路的村人会自觉驻足凝望,脸上布满虔诚。 P3-5 序言 斯情自可留 石英 当前,散文创作被认为是进入一个相当繁兴的时期,其基础是热爱散文的作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呈现出一股非常强劲的势头。这样的形势自然是可观的,也是值得称幸的。然而,值得注意的不足之点是:众多的散文作者虽在散文的写作套路和文字表达上基本过关,但超越水平线尤其是具有鲜明特色者却是少的。 在这种总体面貌中,我有幸接触到农人先生的散文作品,顿觉眼前一亮。其原因很简单:它不属于无严格取舍、无独特角度、无鲜明个性的大路货,而是具有深厚生命体验、有独特的艺术视角而且不乏艺术个性的“这一个”。如今,写农村、写乡情、写风土的散文绝非个别,但当我仔细审别了这本《自留地》之后,觉得《自留地》中的这个“水村”虽“只是在所属区的地图上才能查得到的一个墨点”,却折射出作家所体验到的生命本质,也概括了中国农村(尤其是北方和中原农村)的农事、民俗、民风、乡情的方方面面与淳朴向善的忧乐悲欢。它们以精致的“点”合成了引人入胜的“面”,在字里行间浸润出品之不尽的生活美质。 那么。本集散文作品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鲜明的特色呢?我觉得可以如下词语概括之,即:深挚、精细、灵动。具体分解而言,是感情的深挚,状物的精细与语言文字的灵动。 无须赘言,凡写自己故乡者,作者们一般都会充满感情的。因为故土乃生命之起始处、看世界的“第一眼”、被哺育成长的泉源、亲情之最早体验。但对不同的作者来说,仍会依其各种致成因素的不同而在感情的深度、烈度、“色泽”等方面有所差别。农人君之所以在这方面给我的印象和感觉至深与感染力极强,我想恰是因为故乡的土早已成为他感受中的不可更移、不可置换的生命“磁场”,与之相关系的是与生命本体紧密相连的“水村”的那些人们。应该说,“地”与“人”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的。人由地而起,地因人生辉,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对于本集作者而言,这两个方面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非同寻常的深情以及独到精炼的灼见。尽管我不是此“桃花源”人,但在读农人君的散文时,也不禁被这别样深情所感染。那个辐射出浓浓的诗情画意的“水村”,也不自觉地融入了我的心底。至于这个被寄寓了“自留地”之谓的“水村”是实有之名还是作者寄情写意的象征,我觉得已不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作者心灵中的一个凝缩的小世界——“层层叠叠大山深处的这个山窝窝,是我的家乡”。“这个名为水村的小山庄人口不到二百,土地不足百亩,全村同姓且是同根”。村子是小的甚或是粗鄙的,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却是至大至美至善的。从心灵深处涌出的最美的事物都是无与伦比的。不止是作家本人,当地的乡亲无不言之凿凿说它是“孙悟空的老家”。究其实也不含糊,它是著名的锦阳川的源头。从这里穿过大山,渗过石隙,北上泉城,喷出汩汩的趵突泉。晶莹为芙蕖托珠的大明湖。对于故园乡土,不论是从地理,还是历史抑或是人文上说,在感情深度上都可以与名泉相比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有浪漫的想象。在我所接触到的写故土乡情的散文中,如庆盈君这样达到诗伦与哲理层面者,应该说是极其罕见的。 而更能充分体现这种深挚之爱的还是写人的篇章,抑或是并非专意写人却自然流露出对亲情和人情的刻画,读之常使我眼眶湿热,虽非自己亲人却贯通着相近的热流。作者不止一处写到祖父、父亲以及三爷爷、三奶奶等亲人的音容笑貌,这些可视为中国农民的代表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质朴、淳厚但又不乏睿智的真切风貌。他们对本书作者的影响无疑是很深远的,他们的告诫哪怕是自然的絮语都含着人生的体验和易感的智慧,如涓涓细流,而不是偶然闪现。他们来自于春耕秋收,来自于风讯和雨兆。来自于邻里之间的扶助,也可能来自难以绝对避免的天灾人祸。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心性敏慧的乡村孩子,本书作者极善于倾听、解析、淘滤、汲取这些有声有义的养分,从雷击山壁进射的火花中,从父亲送他进城就业的喋喋叮嘱中,他将炽热的真情又铸造为理性的定力,将亲情与人性的深挚升华为富于动感的文字。这些都不应单纯被理解为忆旧,而是启新前行的基石——少时影响的动力便是取之不竭的。 再者,我言其精细,主要是指作者在选材与用事上非常精当与细致。这不仅来自于功夫的到位,也是出于观察的灵敏,感受的入微。对于小说作品来说,细节常常具有洞见本质的精度,而散文的用事和状物,也常常能够表现出作者的高超本领。庆盈君在这方面多有出彩之处。如他写水村的民风,很少使用比较干涩、比较概念的语言,而往往借助典型的事例娓娓道来:“过去,有一道风景曾经在我的水村上演了二十多年时间。那时,村里唯一的一家豆腐坊,从我记事起,每天下午傍黑时分,当街的石凳上便会摆上一个豆腐筐子。一旁放着一杆旧秤和一只漆黑的抽屉匣子。旁边却空无一人。村人们需要买豆腐的便三三两两地来到这里,自己割,自己称,然后把钱放到抽屉匣子里,提着豆腐走人。据豆腐的主人说,每天拢账时。从来没有短过钱”。如此便省却了许多可以不说的话,但又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选材与用事当然得益于生活的积累,也是一种灵感的触发,其令人信服的价值远远超出千言万语的一般性说教,以质朴与实在切入,不事张扬地打动人,以“土得掉渣”的人情和物状征服读者。写童年的童趣与友情也是如此:“上学的时候,早起的海子到家门口把我唤起后,边走边说,‘咱村就数我醒得早,每天起来后再喊起河子和你这俩懒汉’。河子说,‘你家的鸡先醒的,它不叫你你怎么醒的?“你俩说的都不对,我觉得是树先醒的,每天一早,树醒过来后,再叫醒宿在它上面的鸡。鸡再唤醒了海子’我则认为”。这便不仅是精细入微的问题了,而是极富具了诗意和哲理。这样的用事,这样的状物与写人,抓得准确,抓得智慧,不啻于高手点睛。 看来,散文作品的动人与否不在于作者表面上如何手舞足蹈,如何强力呼唤大家都来行“注目礼”。而诚如本集作者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所言:“生之为农,便是选择了土地,同时也是选择了一份执着、精心、细致、实在和朴实”。为农如此,为文何尝不是这样?个中之高下轩轾,明眼人当会做出比较。 另外,本集散文语言的灵动是很鲜明的。这样的语言用来表现回忆与记叙、地域与乡情可谓是恰到好处——在“运载工具”与心仪的目标之间可说是相得益彰。我在阅读《自留地》书稿时,愈到后来愈产生出这样一种感觉:作者的语言文字如果不称之为风格的话。至少也具备了他独有的一种鲜活完整的特色。这种特色无论是在调词遣句、文意语势还是在雅俗有度等诸方面。绝非当下有的散文作品那种“标准件”的堆砌。对于这一点,我的感觉的确是很强烈的。我赞赏这种非同一般的良好开端,因为任何一个真正的作家最忌无创意的“趋同性”和无色无味的“公众性”。我这里随手拈来几例:如作者在深切怀念他的至亲时,一句令我感到无限温润而又内含酸楚的话就是:“最欣赏你的那个人走了”。作者在这里不是说“最欣赏我的那个人”。而是第二人称的“你”,愈发深挚得莫可名状。为此,他做的进一步注释是“父亲走了,掏空了我的心”。这些词语的运用均非常独到。却分明又不是搜索枯肠得来,而是情至语显,自然进发而成也。不只是记叙,在描写与刻画的语言力度上也很出色。当他写到起初父亲带他去见一位“主任”:“哈着腰递上一支香烟,然后连同这盒花一块两毛钱买的过滤嘴香烟放在主任的办公桌上时,我清清楚楚地看清了主任那张标准的‘行政脸’,没有笑容也没有任何表情,就像一块铁板放在那儿撂着”。至于写景状物,作者的语言表现力都得心应手,可谓景则怡美,物则生姿,只是限于篇幅,实实不能一一捧出欣赏。其实何止是散文作品。凡为文者皆当如是。古人云:“言之无状,行而不远”,诚哉斯言。农人之散文语言大抵可概括为:灵动多姿乃其底色,却又依表现对象不同而游刃变通,不匠不泥,不滞不涩,不俗不浊;朴则大朴,雅则大雅,沉则深挚,扬则明丽,实乃好读之文耐品之文。 当然,写故乡情的散文非止一个套路,尤其当下,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专属的“自留地”,本集的写法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对农人君而言,无疑是他感到的最合适的结构和布局。风格的形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作者在实践上历练出的最合适的那一种。 美哉故土,伟哉故乡,故园渐远去,斯情自可留。 2013年于京城初暑斗室 后记 我的家乡位于鲁中地区穷乡僻壤的崇山峻岭深处,那里交通闭塞,山陡林密,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分界线。 在记忆里,我老家的人们,多年来一直墨守着一些或古老或新潮或“顺溜”或“别扭”的规矩。至于这些规矩的历史由来,谁也说不清楚。同时,乡人们也长期地积攒形成了一些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并且同其他的地方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和乡言俚语。总之,这一切就好像这山区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样,慢慢地渗进了这片土地之中,融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综观这些乡风乡俗、民情民规、生活习惯的特点,与“正统文化”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既非“周礼”那样细致明确,亦非圣人所言,更无历代文人雅士的堂皇冠冕,却明显带着“孔孟”文化浸淫的历史烙印,顽强地显现着中华文明的衣钵传承;它们有着地域的局限性,譬如同一件风俗和生活习惯,却因在不同的地方有着很大的差别,对同一件事情的讲究,在紧邻的两个村庄却有着天壤之别的约定俗成,这或许就是乡下人口中经常说的“十里不同俗”吧;它们同时也有着时代延续上的差异性,用老百姓的话说,有的礼法流传了不知道有多少辈子了,到今天还大行其道,但有的风俗习惯却因时代的变迁,技术和信息的进步,而逐渐消亡,即使在偏远的乡村本土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致使有些规矩。让很多已经走出大山的人甚或是仍在农村的年轻人已茫然无知。 但是,这些乡风乡俗、乡音乡情和关于乡村生活的记忆无论如何的旁门另类也无论如何的难登大雅之堂,却像溪流和血液一样永不停歇地汩汩流淌在我的家乡——这片贫瘠却广袤的土地上。 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分析我的家乡的人们,他们或愚钝或无知,或粗陋或浅见,在富裕高度充斥着世界的今天,他们仍然贫穷着,但是,我却经常想,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乡俗乡规的作用,才会使农民们的脚底板牢牢地踩定自己价值观的基石:他们知道诚实是好的而撒谎骗人是不好的,知道善举会有好报而行恶不会得到好结果,知道人要有同情心而欺负弱者是可耻的,知道什么是可为的而什么又是不可为的…… 因此,本书点滴记录下的这些“小文化”,实非有贬低或怠慢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乡下人的意思。反而,每每想起这些乡风乡俗、民情民约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轶闻趣事,便在心底里深以为。正是这些被勤劳朴实却从来不乏创造力的中国农民演绎和充实着的“小文化”,不断丰富着中国民间智慧的宝库,滋润着中国乡土文化的沃野,也为中华文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营养,更历久弥新地修正着人们的精神指向,在对真善美的弘扬中,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进步和城乡人员的迅速流动。一些风俗和民规在逐步的消逝。随着历史的脚步,一些村庄和关于村庄的前世今生也渐渐走向了历史的深处,慢慢凝固成了人们的记忆。因此。近年来我一直有着把这些当今中国一个“点”上草根状态的“小文化”,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传之于世的愿望和冲动,今天总算付诸了行动。但由于受水平和经历所限,有的记录可能不全面,有的描述可能不准确,有的还可能会出现偏颇甚至谬误,总之,祈望不出现大的纰漏以贻笑大方。 我乃俗夫,所以装扮我的家乡便不得不登高上梯攀些高枝,生拉硬扯采些词汇,加以附会,以图不同。 殊不知,故土的泥水已然汇成了躯体内的血浆。由此沉淀而成的想法和语言,不自觉地便可能硌涩了你的眼睛。牙碜了你的咀嚼。所以当我把我的水村宝儿似地呈献出来的时候,其实心里是着实彷徨的。那种每写下一段文字,便反复润色修饰,以求心下安然的自欺也早已荡然无存。接下来的只是心下乞求,不要因了我的笔尖,使我的水村——这原本清纯甜美的村姑。成为了脸上涂满花红柳绿俗不可耐的货色…… 不敢说是为乡下人修史立传,但说心里话,自己却真的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回味、咀嚼并记录乡下人那种特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是怀着一种复杂的诚惶诚恐的心态来润色这些小文章的。 感谢读者,不弃并包容这部沾满“泥巴”的拙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