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全鉴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孔子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本书对《论语》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解读。

内容推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以“仁”、“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世代中国人,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本书对《论语》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解读。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学常温,自有境界

 以仁做人,孝悌为本

 是非常思,一日三省

 恪操守道,真心待人

 温良谦恭,能得厚报

 秉之以礼,符合于义

 贫富自安,修身为业

 求被人知,不如知人

为政篇第二

 为政以德,思也无邪

 尽孝由心,遵礼而行

 察人知人,温故知新

 君子不器,完善自我

 学而常思,常有心得

 行事有道,使人信服

八佾篇第三

 仁而知礼,不慕虚荣

 君子不争,争则依礼

 遵礼由心,执礼宜诚

 崇尚礼义,待人以礼

 行之有度,既往不咎

 处世从容,不失善道

里仁篇第四

 居于仁境,怀仁知仁

 矢志求道,不畏艰辛

 君子之行,合于道义

 礼让为上,正视自己

 重义轻利。见贤思齐

 劳而不怨,珍视孝道

 言行以德,为人不孤

公冶长篇第五

 知人知己,难能可贵

 察人知人,听言观行

 敏而好学,可知天道

 恭敬爱人,仁之所在

 遇事常思,而后再行

 待人宽宏,为人忠信

雍也篇第六

 内心平和,能有作为

 不忘贫穷,不违仁道

 修身养德,品行自高

 文质彬彬,堪为君子

 仁者智者,心境自高

 君子怀仁,不失中庸

述而篇第七

 志在于道,行之以方

 德在心灵,行藏在我

 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追求仁道,乐以忘忧

 敏以求德,择善而从

 见善而行,仁德可至

 躬行君子,胸怀坦荡

泰伯篇第八

 行之以礼,德行自见

 德义为重,谨慎对待

 一心向善,明辨荣辱

 坚守本分,恪守正道

 博大仁爱,唯才是举

子罕篇第九

 谦逊有节,不求名利

 讲求现实,不妄判断

 修养高时,行为自正

 珍惜光阴,坚持进取

 多听真言,有过则改

 志向坚定,品格高洁

乡党篇第十

 言谈举止,能见风度

 衣着服饰,显示素养

 酒席餐饮,有礼可循

 以人为本,恭敬对人

 礼存于心,善待一切

先进篇第十一

 待人以情,观人以德

 人贵有情,情义堪珍

 言行中肯,过犹不及

 践迹而行,君子之道

 因材施教,言出于真

 一言之间,足见心志

 克己向仁,遵礼而行

颜渊篇第十二

 不忧不惧,心胸常宽

 明辨是非,信义为重

 公正断案,心系苍生

 修德勤政,以德化人

 品质正直,遵从道义

 彰显仁德,举贤任能

 结交有方,以文会友

子路篇第十三

 以身作则,摆正名分

 其身若正,有令必从

 先正自身,方可正人

 欲速不达.持之以恒

 追求和谐,秉持正道

 宜教民战,有备无患

宪问篇第十四

 知耻明德,仁者之风

 待人处事,不怨不骄

 心向仁义,完善品格

 君子立身,不忘仁义

 明察慎思,不出其位

 他人有怨,有德自安

 贤者明智,行为有节

 修身成德,安人利己

卫灵公篇第十五

 坚守正道,一以贯之

 知言知行,是为知德

 修身成仁,舍身取义

 厚责自己,虑事以远

 德义存心,推己及人

 明察是非,忍耐为上

 宏道忧道,遵道而行

 同道而谋,当仁不让

季氏篇第十六

 和睦相处,天下有道

 明辨损益,修身养性

 当有所戒,亦有所畏

 常学多思:道义自明

 见善而为,见义而行

阳货篇第十七

 人性相近,贵在修德

 多行仁道,方得人心

 诗中有德,乐中有礼

 非德勿行,升华德行

 不为乱言,不逆常理

 君子尚勇,勇而有义

微子篇第十八

 气节为重,直道事人

 往者已逝,来者可追

 胸怀淡泊,高士之风

 正道永在,不可僭越

 求全责备,不为君子

子张篇第十九

 执德信道,心常思之

 尊贤容众,气度宽宏

 君子德高,不拘小节

 孝贵情真,不失仁心

 知过改过,不失其道

 大德之人,得人敬仰

尧曰篇第二十

 治国安邦,尽职尽责

 为政以公,能得民心

 弘扬美德,惠民利民

 摒弃恶行,德行自见

 立身有道,顺应自然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僧人心想,赵州和尚真是徒有虚名,真是枉费了那些远来的客人的苦心。

一天,僧人找水喝,不知不觉茶到嘴边,心中一愣,猛地顿悟了赵州和尚的禅机。心里痛快极了,大叫一声,把茶喝了。

这就是著名的禅宗公案“吃茶去”。这宗公案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普通人总是以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他的言论一定非常高深。谁知打开一看,第一句就是像白开水一样的大白话,不由得大感失望。这种人其实没有仔细体味这句话内涵的不同境界。孔子是个学问极高的人,他说的“学而时习之”自有一番道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小到洗衣吃饭,大到政务国事,处理事务就是学习做事的过程,与人交往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不亦说乎”说的是学到知识之后的心情体验。其实人人都有过此类体验,当你完成一项并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你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说”通“悦”,表示一种内在的、不露于外的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描述的是,当一个人的学问已经完成,有同道者慕名而来,双方相见甚欢,有会于心,志同道合的快乐。这个“朋”当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眼热,伤身破财,又何乐之有?而同样有志于学、有成于学的朋友,听闻了你的学问,慕名来与你相谈,与你共事,与你分享胸中之学,笑傲风物,指点江山,这才算人生的一大乐事。乐与悦都是高兴,但其义不同,乐表现在外。有知己远来,原本独会于心的悦就变成相视而笑的大乐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的境界不得了,说的乃是学问臻大成圆满之境,世间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学问了,但你自己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境界,因此不苛求世人的理解。因为没达到这个境界的人理解不了,所以对他人不理解自己的言行,能够坦然接受,能够“不愠”了。

不愠就是不生气,不埋怨。要做到不愠光脾气好可不够,前提是你的学问要达到大成的境界,这是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当一个人达到这样的境界时,他已经成为大德的君子,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③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②孝弟:弟,悌的古字。善事父母日孝,善事兄长日弟。③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

有子说:“假如一个人奉行孝弟之道,还存心冒犯尊长,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冒犯尊长,而又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也随之而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孝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涵和范畴,是在中国古代劳动民众中影响最广泛的思想观念,甚至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汉文化也有广泛的影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直是人们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孝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王祥是汉末琅讶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因遭世乱,扶母携弟在庐江隐居三十余年。母卒后,才应召入仕。魏时,曾封关内侯、万岁亭侯、睢陵侯,拜司空:太尉、侍中等职。人晋,拜太保,晋爵为公。享年85岁。

王祥的生母在他年幼的时候即已去世。他的继母朱氏很不喜欢他,只偏爱自己的儿子,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不仅失去了母爱,还失去了父爱。但王祥生性至孝,虽然成天被父母驱使,干各种杂活,却从不叫苦叫累,态度十分恭谨。父母如果有病,他就整天不解衣睡觉,在左右伺候,汤药熬好了,还必定亲自先尝一尝。

尽管如此,他的继母仍然欺负他,待他很凶狠。然而,王祥却始终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来孝顺。继母朱氏常常要吃活鱼,王祥总是想办法满足她的要求。有一次,天寒地冻,朱氏又要吃活鱼。但三九时节,哪儿也找不到活鱼。王祥却不死心,来到结了厚冰的河面上,不顾寒风飕飕,脱下衣服,躺在透心凉的冰上,准备凿开冰块捕鱼。忽然冰块自己裂开,从水里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赶忙抓住,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做好给他继母吃。乡里人都说:从来也没人能在大冬天结了这么厚的冰河里凿冰捕鱼,王祥这个小孩子却做到了,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啊!从此就留下了“卧冰求鱼”的美谈。

王祥在父亲去世后,在社会上的声誉越来越大。朱氏不但不高兴,反而嫉恨在心。一次,她在酒中下了毒,想把王祥毒死。王祥的弟弟王览,是朱氏所生,他只有几岁的时候,便很懂事。他发现朱氏在酒中下毒以后,就径直去取酒。此时,王祥也疑心酒中有毒,争着把酒夺过来,不给王览。朱氏见兄弟争酒,怕事情败露,急忙把酒抢了过去。从此以后,凡是朱氏赐给王祥的食王览总是要先尝尝,以防出事。朱氏害怕下毒毒死自己的亲儿子,就止住了存食品中下毒的做法。

但是朱氏并没有放弃杀害王祥的头。一天王祥因有事独睡在一张床上,朱氏以为机会来了,半夜里悄悄地拿把刀摸进屋,对着被子狠命连砍了好几下。这正好王祥出外小便,因此只砍破了被并没有伤着王祥。王祥回来一看,被褥陂砍破了,知道是继母恨自己恨得要命,跑到继母房里跪下,请求继母把他处死。朱氏起先吓了一跳,后来听了王祥的一爵话又羞又愧,深深感动,醒悟过来,真感受到王祥对自己的一片孝心。于是把祥扶了起来,流下了悔愧而又感激的狠泪。此后,朱氏爱王祥就像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一家人日子过得很和王祥尽心赡养继母朱氏,直到给她送了终,才答应别人的邀请,出去做官。

虽然看起来,王祥的至孝行为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甚至不是一般人昕能做到的,但我们所看到并应当予以效法的,是他以孝为本的做人准则。他的这种精神能够感化原本歹毒的继母,把它放到当今社会,肯定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所以孑L子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怍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例。他们普遍推行“孝”这一道德准则,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古代,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今天我们应该有所取舍,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允分发挥孝道在社会安定方面应有的作用。P3-6

序言

天空里,浮云悠然飘过;大海上,海鸥随意飞翔。云自无心,鸥亦忘机,它们是自由的。人们都向往自由,追求自由,但却很少有人去追问: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论语》中记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孔子是自由的,因为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可见,自由的获得是与道德密切相关的。因为当人们自觉践行道德法则的时候,必将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与升华,并逐渐摆脱物欲的束缚和名利的羁绊,由此洞见到宇宙间存在的“大道”,进入无机心的自由之境。

《论语》是儒家学说中论述道德的一本书。它以修身治国为诉求,以仁为根本,以善为指向,以学为方法,为人们构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这一道德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今天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基本上遵循的是儒家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中国人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说话做事的原则,很多都是参照《论语》中的道德法则。《论语》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涉及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就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为珍贵的宝物。这座道德之都,实乃国人精神的支撑。面对孔子,人们常常会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好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沐浴在人们的心上,为人们获取终极的自由提供了道德上的保障。

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论语》当然也是一部哲学论著,它虽然是以谈话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但是,在一个条目之中,几个条目之间以及各章节之间仍然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因此,在解读时,对于相对独立的条目,单独加以解读;对于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条目,把它们划分为一个小节,然后用一个标题加以概括,选择一个点加以解读,这样就可以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每一个小节乃至全书的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处言论,都蕴含了他个人对人生、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体现了他道德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我们对此有所认识之后,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论语》内在的逻辑性以及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火更高层次上领悟到个中潜藏的深意。

或于春日,或于秋季,或在良辰,或在清宵,捧读《论语》,谛听前古的哲人之声,让自己的心灵徜徉于道德的田园,接受德性之光的照耀和抚慰,您将感到无限的自由与欢愉。

编者

2010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