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画传》内容情趣盎然,独具特色。以时间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文释图,以图补文,以崭新的历史视野,凝重的历史笔触讲述了王国维的生平及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内容客观,叙事条理清晰,选图具有代表性,真实再现教育家的成长历程和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凸显教育家的教育精神与人格魅力。本书适于教育工作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广大普通读者阅读。本书由窦忠如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国维画传/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窦忠如 |
出版社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国维画传》内容情趣盎然,独具特色。以时间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文释图,以图补文,以崭新的历史视野,凝重的历史笔触讲述了王国维的生平及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内容客观,叙事条理清晰,选图具有代表性,真实再现教育家的成长历程和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凸显教育家的教育精神与人格魅力。本书适于教育工作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广大普通读者阅读。本书由窦忠如著。 内容推荐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国学大师,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他不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近现代教育领域也贡献突出。他在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逐渐形成与发展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发表了诸多教育方面的论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学贯中西,见识广博;不汲汲于名利,而孜孜于学术。他先后在通州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仓圣明智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学术遗产;他参与创办并主编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20世纪初即开始向国内介绍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所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著《教育学》,是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第一部外国教育学著作。 《王国维画传》以时间为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文释图,以图补文,以崭新的历史视野,凝重的历史笔触,讲述王国维的学术生涯及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内容客观,叙事条理清晰,选图具有代表性,真实再现教育家的成长历程和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凸显教育家的教育精神与人格魅力。 《王国维画传》适合教育工作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大众读者阅读。本书由窦忠如著。 目录 一 激扬少年郎 科场绝举业 出身忠壮门 诗书传家久 私塾与家学 铸造少年才 折翅科考场 决意别举业 二 青春多舛日 伯乐多扶携 “时务”谋生活 贤者失交臂 结识罗振玉 俊才得展露 变法激荡中 不废凌云志 畅游教育界 哲学辨疑惑 师范当教员 苦与乐参半 三 辗转独自学 跨界任纵横 纵论“红楼梦” 开创新学界 静庵赋古诗 悲苦为基调 “词话”人世间 自夸成绝唱 五年京华梦 “生事之累”多 史海巧钩沉 戏曲大著述 四 流亡奔东洋 异域治国学 异域忙避风 落魄度日艰 回归故国学 “善自命题”精 千年龟甲片 成就“罗王学” 辗转忙归国 罗王互惜别 五 哈园难就“食” 学人存风骨 “学术”大主笔 局促哈同园 密韵楼编目 为薪又为学 敦煌成显学 观堂发轫功 北大多邀请 一文致决裂 六 京都获荣华 晚景凄仓惶 “行走”南书房 种下遗老嫌 清华岁月短 导师世称贤 罗王生裂隙 莫逆成陌路 五秩刚初度 世变扰人心 自蹈昆明湖 死因众揣度 把教育办得更好(代跋) 试读章节 维新变法,使心向新学的王国维先是激荡满怀,继而扼腕浩叹,但是作为热血青年的他,并不曾废弃“千秋壮观”之志。 1.问天之慨 由康、梁倡导的维新变法,以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日颁行《明定国是诏》为启动标志,至同年九月十八日颁布《上谕档》,限定光绪皇帝此后处理一切政务“均鉴拟办法,恭呈慈鉴,俟发下后,再行办理”,再到三天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中南海瀛台为止,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当这一消息传来时,倾向维新的热血青年王国维“颇有扼腕、槌胸、搔首问天之慨”。 其实,对于康、梁倡导实施的这场变法,王国维在此前三个多月就作出了预言:“常谓此刻欲望在上者变法,万万不能,唯有百姓竭力做去,做到一分就算一分。”不过,当康、梁正式发动变法时,还是给王国维带来了一种振奋和疑虑。诸如他对朝廷颁布废八股、开特科、裁冗员和改武备等条款表示欢迎,而对罢黜积极支持维新变法的朝廷大员帝师翁同稣而调用直隶总督王文韶一事又感到心中疑惑。对此,王国维在写给同学许家惺的信中说:“连日读上谕,均有怵惕振厉之意。又常熟(翁同铄)罢相,实非意料,足为天下庆幸,但去翁而召王(王文韶),一间耳。”由于“戊戌变法”风云莫测,这让王国维隐隐有些担忧,而这种担忧终于在103天之后得以验证。 期间,王国维因为腿患“鹤膝风”病症,不得不回到海宁老家治疗休养。同时,他也避免了搅人时务报馆内部的一场“争报”风波。只是,人生于天地凡俗之间,悲愤痛楚之事不可预料,因为出生仅两个多月的长女竞于同年八月八日夭折了。这让王国维夫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人丧女之痛中不能自拔。然而,除了悲愤、感慨和痛楚之外,王国维还要继续生存下去。于是,同年十_月二十九日王国维再次离开家乡前往上海,而这次到上海“谋生”又是得益于—直关注他的罗振玉之扶助。 2.重返东文社 在王国维回海宁治疗腿病前,罗振玉将学农社事务交给蒋黼和藤田剑峰管理,自己则回到江苏淮安看望年迈父母去了。 这期间,“戊戌变法”如火如荼,因创办学农社名列维新名士的罗振玉,却安坐家乡老宅。变法失败后,诸多倡导维新的社团、学会和报刊被强行取缔,临时主持《农学报》的蒋黼见状,也主动将报馆关闭了。这时,罗振玉不顾亲手创办并受到光绪皇帝赞誉的维新会社——学农社惹祸上身,义无反顾地从江苏淮安返回上海,直接投书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将学农社和《农学报》等交由上海农工商局主办。而刘坤一这位深得慈禧太后器重的封疆大吏,不仅没有解散学农社、接管《农学报》,反而鼓励罗振玉要打开学农社大门,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并责成上海道拨款两千元扶持罗振玉继续创办《农学报》。得到地方当局大力支持的罗振玉,又自筹资金将汪康年和蒋黼等从中脱离的东文学社重新开办起来,并邀请王国维担任东文学社庶务。这就是王国维重返上海的缘故。 期间,王国维的日语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并结识了诸多日本籍学者友人,特别是一位名叫田冈云岭的日籍教员,成为引导他进人西方哲学堂奥的引路人。不过,当时由于“文字暌隔”,王国维虽然“心甚喜之”,却只能留下“自以为终身无读二氏之书之日矣”的遗憾!所幸的是,东文学社随即开设了英文等外语课程,使王国维逐渐读懂并接受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并由此奠定了他悲剧性格的哲学基础。 3.短暂留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王国维从时任杭州知府幕僚的好友高啸桐处得知,浙江将开设官费“出洋考试”。三月,王国维在罗振玉的支持下,来到杭州准备参加这场“出洋考试”。不曾想,这次“出洋考试”因抚台大人“老吒善忘,考验须迟”,王国维只好先回海宁等候消息。 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庚子事变”,致使王国维出洋留学就此搁浅,罗振玉的东文学社也提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这年秋天,王国维被罗振玉安排住在自己家中,一边帮他办理《农学报》,一边等候留学时机的到来。鉴于当时中国与西方各国之局势,罗振玉建议王国维先到日本留学比较可行,并表示愿意提供留学东洋的一切费用。 就在这时,罗振玉接受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请,前往武昌担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与此同时,辛丑年春节也为时不远,王国维接到藤田剑峰从日本写来的信件,说他已为王国维留学日本联系好学校,并准备亲自到上海来帮助他办理前往日本的相关事宜。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九日,王国维登上日本三菱公司的“博爱丸”号轮船,踏上了他梦想多年的出洋留学之路。 到达日本后,王国维接受藤田剑峰的建议,进入东京物理学校就读。在这里,王国维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将白天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就连晚上也不肯浪费。不过,属于理工科的物理学等课程还是给王国维带了麻烦,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让王国维的心里很着急,从而导致他的腿病复发,不得不于同年六月二十六日提前回国。 王国维虽然在日本总共只学习了四个多月,不能算是学有所成,但眼界却比以前更开阔了,思路比以前更清晰了,追求也比以前更加深远宏大。那么,回到浙江海宁治疗腿病的王国维,今后将何去何从呢?P24-27 序言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示出中国急需教育家却又缺少教育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明确提出:“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然而,现今即使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怎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却也没有清晰的认识。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与时任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安庆国在编写一套《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丛书的想法上不谋而合,这对传承、传播中国20世纪教育家的办学理念,弘扬其教育精神和优秀思想,促进教育家办学的早日全面实现十分有益,也十分必要。 这套丛书所选择的十位传主是经过教育史专业的学者海选而产生的,他们是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胡适、梅贻琦、黄炎培、徐特立、陈鹤琴、晏阳初,我认为他们确实代表了20世纪对中国教育有巨大影响的教育家群体。 这套丛书突出传主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尤其凸显传主的教育家精神;注重以史料为依据,对传主的教育贡献作客观评价,实事求是,还原历史,避免主观,不做有意拔高;全书插入大量珍贵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画卷,使得丛书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收藏价值以及观赏性和可读性。同时,丛书主编精心挑选各位传主研究方面的专家担任各分册作者,较好地保证了整套丛书的编写深度和质量。其中黄延复研究梅贻琦、宋恩荣研究晏阳初、梁吉生研究张伯苓、戴永增研究徐特立、金林祥研究黄炎培、储朝晖研究陶行知都有二十多年了。我与储朝晖第一次见面是在1988年,他拿着一封方明的信来找我,正是为了查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的陶行知研究资料。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邹新明研究胡适、西南大学教授谢长法研究黄炎培、陈鹤琴外孙柯小卫研究陈鹤琴、青年传记文学作家窦忠如研究王国维,他们也都是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堪称黄金组合。这套书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各位教育家的精神真谛。 希望这样一套难得的好书,能激励有志教育的人成为教育家,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的教育家办学进程。 后记 提倡教育家办学是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必由路径,令人遗憾的是,近三十年对教育的实地调查使我深感无论是在教育业内还是整个社会,对教育家的认识都是极度模糊的。 在我心存为解决这一问题做点什么的愿望时,四川教育出版社前任社长安庆国先生说他一直想出版一套《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丛书而未能如愿。于是,我们决定合力将这件事做好,以期对传承、传播教育家的办学理念,促进教育家办学有所裨益。这便是这套丛书编写和出版的缘起。 在丛书编写和与各卷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一个时代是否有教育家是与两个方面相关的:一是这个时代是否需要教育家;二是这个时代是否具有产生教育家的环境。可以说任何时代都有具有教育家潜能和品质的人,但只有独立思考,并能依据其独立思考自主实行教育教学的人,才能成为教育家。因此,凡是学人能够自主的时代,出现教育家的概率就高;而在学人不能自主的时代,就不会出现教育家。如果真的期望教育家出现,就要创造教师能够自主教学,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校长能够自主办学的社会与制度环境,否则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教育家,也不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教育家的认定最可靠的方式是社会认同,获得较高社会认同的教育从业者,能被社会高度认同为教育家的人就是教育家。当今尚不存在哪个专家或某个机构具有确认教育家的资质。限于条件,这套丛书还不能对所选传主通过全民投票的方式来确定,但所选的十位传主确是经过教育史专业的学者海选而产生的,他们选出了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胡适、梅贻琦、黄炎培、徐特立、陈鹤琴、晏阳初,在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他们发挥的教育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令我们感到惊诧的是,他们在那个年代就已经相互认识,大都有过直接交往,其中一些人之间还是挚友,这应是志同道合使然。 除了外部认同,教育家必备的内部品质有三种:一是博爱之心,执着地爱学生、爱教育工作、爱人类未来的发展;二是独立思考和不懈求新,教育已经是数千年的专业工作,不能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人是难以成为教育家的;三是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潜质,能敏锐地发现教育问题,并以独特的思考和行为解决问题。有了这三种品质,在外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诸如教育思想、办学业绩、论著等结果。 是否称得上教育家,最根本的是看他是否教人做人,能否依据学生不同的潜能、个性和志向培养出值得他自己崇拜的人。一个人的学业成绩仅仅是他成长发展的一个方面,学业成绩高并不—定就发展得好,教出考试成绩高的学生也不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垫脚石。近三十年来有不少学生得了各类国际奥林匹克奖,却未能成长为相关领域真正的专家。陶行知主张办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有一段很有针对性的话:“知情意三者并非从割裂的训练中可以获取。书本教育也许可以使儿童迅速获得许多知识,神经质的教师也许可以使儿童迅速地获得丰富的感情,专制的训练也许可以使一个人获得独断的意志,但我们何所取于这样的知识,何所取于这样的感情,何所取于这样的意志?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感情教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坦率地说,现在不少学校的学生成绩就是以割裂的方式获取的,这样的学校教育就不能说是真正在教育人,也不可能造就出教育家。如果不能走出这个误区,教育家的出现就永远只能是梦想,教育家办学就只会蹈空。 中外历史上所有教育家的人生旅程都是历经波折、艰难求索的过程,他们虽未自称是教育家,却都在青年时期就有高远的志向,如: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陶行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受到教育”,都是普通而又高远的追求。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他们不畏权势、不为名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美人不动。教育家的出现首先需要有尊道抑势、以人类发展进步为己任的大胸怀,需要终生不辍的求索和行动。 教育家群体的出现需要有适宜的制度与社会环境,要让有教育家天赋的人敢想、敢干,能想、能干,这种社会条件往往不是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政策所能创造的。从现实状况看,教师的自主『生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确是现有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而改变现有体制使更多的人能遵循教育内在规律更高效地工作,就是应该尽陕解决的实际问题。 这套丛书突出传主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尤其凸显传主的教育家精神,希望真正激励一批有志教育的人成为教育家,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的教育家办学进程。 这一想法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黄延复先生因与我都有弘扬大学精神的共同心愿而成为忘年之交,在《梅贻琦画传》的写作过程中,我俩仅打过几次电话,便能对对方的想法灵犀相通。在他的指导下,青年学者钟秀斌领悟得很到位,花一年多时间完成了《梅贻琦画传》书稿。年近八旬的戴永增先生,二十多年如一日地进行徐特立研究,我俩因此而成为无话不说的老朋友。说起徐特立,他就像做专题报道,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为了《徐特立画传》的编写,他亲自找到北京理工大学郭大成书记,要求将这_工作列为该校的一个科研项目;同时他再三鼓励、全力帮助以靳贵珍老师为主的青年学者写作,提携后辈不遗余力。当书稿完成后他在电话中明确坚定地告诉我自己不署名。著名青年传记作家窦忠如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承担了《王国维画传》的写作任务,显现出对大师的诚敬和对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担当。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房鑫亮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徐旭晟对《王国维画传》的写作也给予了支持。这本身就是本套丛书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之一。 对本套丛书给予直接帮助的个人和团体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中国教育研究院徐卫红、夏辉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孙邦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在此一并致谢。此外,由于本套丛书参考的文献浩繁,标注的引文及参考文献或属挂一漏万,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此一并致歉并致谢! 在本套丛书即将出版之际,真诚感谢对各位传主研究有素的专家乐意担任各分册作者。在这个作者队伍当中,既有与我交往数十年的老朋友,也有为完成这次任务而结识的新朋友。在编写和出版这套丛书的基本理念上,我们在认识上高度一致,在情感上高度愉悦,遇到各种困难能够设法克服,较好地保证了这套丛书的内容深度和质量。在此,尤其要感谢前辈学者黄延复、宋恩荣、梁吉生、戴永增、金林祥诸位先生,他们有人和我交谈时说这次的写作是绝笔之作,更令我肃然起敬且感到难以担当,但愿我们的真诚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各位教育家的精神真谛,碰撞出当今社会更多的真诚,把教育办得更好。 四川教育出版社现任社长雷华、总编辑胡宇红、副社长李晓翔和王积跃对整套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张纪亮主任和各位责任编辑为丛书出版花费了大量精力;同时我的爱人胡翠红做了大量资料查阅、梳理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尽管本人及各位作者在写作时尽了最大努力,但丛书的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所提意见可直接发到我的邮箱:chu.zhaohui@163.com,在此先致谢忱。 2012年3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丛书突出传主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尤其凸显传主的教育家精神;强调以史料为依据,对传主的教育贡献作客观评价,实事求是,还原历史。这本身即是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顾明远 希望《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丛书可以激励一批有志教育的人成为教育家,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的教育家办学进程。 ——储朝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