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范中汇文集(共3册)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范中汇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

(1987年1月)

1971年,加拿大国会正式通过决议,将多元文化政策作为政府的基本政策,政府保证加拿大各族人民在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享受平等待遇。1982年,多元文化政策载人加拿大宪法,政府还任命一名内阁部长主管多元文化事务,使多元文化在加拿大的存在和发展更加合法化。

一、多元文化结构和多元文化政策的形成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的移民组成,它的人口基本是以英法裔移民为主,其他如意大利、乌克兰、波兰和中国等国家的移民也较多。

最早移居加拿大的是法国移民,他们赶走当地的土著人,沿着圣劳伦斯河定居下来。而后,法国殖民主义政府又派出军队进驻,大批的军人没有重返法国,就在此地居住下来。法裔移民给加拿大带来了法国的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当时欧洲人把这块土地称做“新法兰西”。

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入“新法兰西”,并经过战争取代了法国殖民主义的统治,揭开了加拿大移民史上的新篇章。早在1。760年以前,英国的商人和军队就在魁北克附近,但真正的英裔移民高潮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大批的美国北方军队的士兵,战后移居加拿大,他们都是英国人的后代。这些英裔移民一部分从加拿大东部的纽芬兰、爱德华太子岛和哈利法克斯进入,另一部分从美国纽约和宾夕法尼亚西部沿着底特律河人加,在圣劳伦斯河上游安大略湖岸和蒙特利尔东部定居下来。同时,一部分美国的英裔移民逐渐进入当今的安大略地区(当时叫做“上加拿大”)。

1858年以前,就有许多中国人移居加拿大。大批中国移民是从美国西部移居加拿大西部的淘金工人。后来,从香港、广东等地直接向现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移民。中国移民大部分是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劳工。这条铁路的建成加快了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同时,中国移民给加拿大带来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和传统风俗,丰富了加拿大的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欧国家向加拿大的移民又出现了一个高潮。人们希望到加拿大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谋生,同时也传播了各民族的文化。

多民族汇集在一起,都希望依照自己的方式得以发展,这样就逐渐产生了矛盾。

首先是英法移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矛盾逐渐尖锐化。英移民区在发展生产、开展文化交流方面较开放,受美国的影响较多,接受新思想也较快。而相对保守的法裔移民过分强调保留自己的文化及生活方式。20世纪6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法语区——魁北克地区强烈要求独立的事件。英法裔移民在文化教育和语言使用上,曾进行过激烈争论。相对居于少数地位的法裔移民为保持自己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独立性,进行坚决斗争。因此,英法两种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并存,是历届联邦政府不能不承认的客观事实。

此外,加拿大其他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为保护和发展民族的文化风俗也作出很大努力。华裔民族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如春节、中秋、清明等。意大利、乌克兰、波兰、希腊等少数民族,也都希望保护和发展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

加拿大政府为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支持它们发展母国传统文化,保护其在社会各方面的平等地位,因而采取多元文化政策。

二、政府推行多元化政策的措施

自1984年以来,加拿大联邦政府为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不断颁布法令,其宗旨是: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特别是那些不属于英法裔移民的加拿大公民,在文化、教育方面享受同等的权利;排除因文化和人种不同而造成的种族隔阂,特别反对对外来民族的种族歧视;多元文化政策贯穿于联邦政策的各个工作领域。

多元文化政策涉及的范围是:加承认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并规定它们是加文化的一部分;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民族不断增加了解;提倡加拿大各民族为丰富加拿大文化作出贡献;为各少数民族提供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各有关部门和广播电视及通信委员会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

加拿大联邦政府在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时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联邦政府规定,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为英、法两种语言,在联邦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从高级官员到一般的秘书,必须要会两种语言。各种全国性的宣传媒介都用英法文传播。这样,基本上平息了英法语区的矛盾。

(二)在出版发行方面,加政府从各方面(主要是经济方面),支持各民族作家在国内及国外发表自己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从1971年到1984年,仅受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而获得发表的作品就有上千种。其中包括加拿大英法裔的作家和各少数民族的作家。

(三)为繁荣多元文化,加拿大各地区举办各种类型艺术节,每年达两百多起。这些艺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联邦或地方政府的资助。如1986年,蒙特利尔市曾举办过一次少数民族表演艺术节。魁北克省政府以1加元的象征性租金租给该节一个能容纳近千人的剧院。

(四)加拿大政府认为在广播电视电影方面是推行多元化政策的重点。因此,在1986年联邦政府大量削减经费的时候,反而增加了电影生产业的经费。政府鼓励本国电影艺术家多出片、出好片。每当一部加拿大自己的影片问世时,加政府的高级官员都争取参加首映式。除了鼓励国内电影业的发展外,加政府还注意开展国际性电影交流。其中较大的电影节有: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多伦多“万节之节”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各国电影艺术的交流,使各国电影艺术家们对加拿大电影业有进一步的了解。P1-3

后记

我的这套文集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老领导、老同事和老编辑以及老爱妻的鼓励与支持,是他们最给力。几年前我就开始收集、整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诗词旧作,但是否与何时结集出版,一直犹豫不决。不光是考虑经费的问题,主要是担心有没有出版的价值。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下定决心的勇气。

感谢老领导刘德有和陈昌本同志。刘德有是资深文化外交家,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多年,退居二线后仍然热心从事民间文化外交,长时间担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会长。我作为他的老部属,无论在职时还是退休后,不仅在文化外事工作上而且在业余写作爱好上,都得到过他许多指导、鼓励和帮助。我曾数度随他出国访问,无数次陪他参加外事活动,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我主编《外国文化管理纵览》请他题词,主编《英国文化管理》请他写序,他都欣然提笔。他曾多次鼓励我说,要整理出版自己的书。这次出版文集,请他题词,他慷慨题写了汉俳诗予以鼓励。陈昌本是著名文学家,也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多年,主管艺术工作,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他对文化外事工作也十分关心,多次率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外国文化艺术团体来华访问请他出席有关活动,他都热情参与。我也曾随他出国访问和多次陪他参加外事活动,他的健谈和豪爽风度令我钦敬。他热心助人,关怀下级,有事请他帮助有求必应。我曾就写作问题求教于他,他侃侃而谈不吝赐教。我主编《外国文化管理纵览》时也请他题词,他慨然应允。这次编辑出版本人文集,又请他题词鼓励,他爽快地答复:“祝贺祝贺,一定题一定题!”并很快就把题写好的墨宝亲自交到我手上。

感谢老同事邢秉顺、赖祖金和段建国同志。邢秉顺大学外语本科毕业,精通俄语和波斯语,一辈子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任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驻俄罗斯使馆正局级文化参赞。作为资深翻译家,他从波斯文译成中文的伊朗诗歌经典《哈菲兹抒情诗全集》,受到翻译界和读者群的极高赞誉,并获得伊朗总统亲自颁发的文化交流贡献大奖。我和老邢思想观点一致,兴趣爱好相投,在职时相互帮助,退休后彼此关照。我俩曾作为搭档受文化部聘请参与进口音像制品的审查工作,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们密切合作,未出一点纰漏。他多次鼓励我整理出版文集,这次知道我决定出版后,大为高兴,慨然为文集第三卷作序。赖祖金是文学科班出身,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四处副处长、文化部外联局综研处处长、驻新加坡使馆副局级文化参赞。他与我从外交部起就是同事,调文化部后更成为“文友”。他作为《老干部之友》的执行主编,我的不少文章和诗词都是经他手编辑发表的。他对我行文造句的修改意见,无不令我佩服而接受。我们也曾联名发表过长篇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他所收集整理的原始资料,丰富而可靠。《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略》一书虽然是我负责定的盘子和打的基础,但1994年我出国后,完全是他作为执行主编完成的。他也是一再鼓励和支持我尽早编辑出版文集的老友之一,感谢他热情地为我的文集第一卷写序。段建国也是文学科班出身,作为资深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者,曾任驻阿尔及利亚、毛里求斯使馆副局级文化参赞。他不仅与我是老同事,我们也是老“文友”。1993—1994年我与他和梁沈修同志共同主编近百万字的《外国文化管理纵览》一书时,我和老梁因还忙于其他事务,实际编辑工作主要是由老段完成的。我俩都是《老干部之友》的编委,每次召开编委会,他都有极好的建设性意见提出。他的国内外风景名胜游记写得好,我和其他老同志都爱读,大家都建议他结集出版。这次他听说我要出版文集了,特别高兴,热情地表示祝贺,并担当起为第二卷写序的义务。

感谢蔡宛若同志。蔡宛若是文化艺术出版社的资深编审,工作特别忙。前不久我把我的长篇小说习作《银河少年》拿给她看,请她帮助提意见,尽管她很忙,但她连顿嗝儿都没打,就热情地接受了。2000年时,我与她有过两度愉快的合作,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她为人的谦和与做事的认真,也令我印象深刻。一次是我与王燕生同志主编的《英国文化管理》,另一次是我与葛慎平、龚道全同志主编的《金桥新篇——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50年纪事》,都是蔡宛若担任责任编辑。这两本书无论封面、版式的设计,还是内容、文字的审校,编辑质量均属上乘,出版后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这次我出版文集,就主动找蔡宛若同志担任责编,她欣然答应。我的这套文集出版,今年4月份临时找到文化艺术出版社,蔡宛若积极热情地向社领导报告,获准安排年内出版,令我十分感动。

还要感谢老爱妻刘云桂同志。云桂与我从青梅竹马到恋爱结婚,一路走来,不离不弃。我们婚后长达16年两地分居,其间我还曾两度常驻外国工作,聚少离多。3个孩子出生我都未能在她身边,全靠她独立支撑抚养,还要坚持工作。她和孩子于1978年调京后,我因工作繁忙,家务事也几乎全靠她操持。我的那些文章都是在业余时间写作完成的,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根本不可能。我写《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传》时,恰逢小外孙出生,在3年多的写作期间,她一边看孩子、搞家务,还帮助电脑打印了100多万字的文稿,其辛劳只有我知。这次我出版文集,个人要花一大笔钱,孩子们说老爸一辈子心血要出文集是件大事,要出资支持,但她却说孩子们都不容易,还是自己出吧。我对她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今年是我们的金婚纪念,我就以这套文集的出版作为献给她的礼物吧。

上述同志,包括我的老妻,都是我的知心朋友和好老师。作为知心朋友,我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宝贵的理解、鼓励、帮助和支持;作为好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在此文集出版之际,让我向他们表示衷心至诚的感谢!

目录

(一)

前言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

加拿大的文化艺术管理

当今世界内刊备受青睐新加坡政府评选佼佼者

谈谈如何办好国际艺术节

芬兰的各种文化艺术节

外国通俗文艺团体经营管理的形式与特点

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政策

刍议对外文化交流的若干关系问题

现代图书馆科学管理新趋向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博物馆

种类繁多的电影节

电影与电视、录像

——从“生死搏斗”到“握手言和”

形式多样的各国艺术节

渗透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自供状

——评西方政界关于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言论录

透视美国新闻总署

友谊多彩联世界

——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

多样化的电视传播方式

欧美兴起书写艺术热

出版业面临新的技术革命

外国文化艺术事业经营管理概述

现代博物馆陈列大有讲究

当今国际文化交流发展特点

对外文化交流三题

西方国家艺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素质和技能

各国博物馆普遍重视发挥多功能作用

文化交流与人类进步

从外国文化管理经验中借鉴什么

——兼谈中外文化管理之比较

毛里求斯的多元文化政策

埃及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措施

西方艺术管理的基本问题

适应新形势,开创对外文化交流新局面

发挥优势,搞好对外文化宣传工作

中文正走向世界

文化外宣必须因地制宜

英国推行国家六合彩的利弊得失

溯探中英文化关系源流

两种风格两种效果

——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焦点问题

关于统计国际文化调研成绩的一点建议

扩大成果继续开拓

——驻英国使馆文化处1996年的工作

总结(节录)

英国的文化管理模式

英国切尔特南市娱乐中心经营之道

英国文化概况综述

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1997年中英文化交流结硕果

西方各国文化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对西方国家文化管理比较研究探索

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简析

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50年

英国的国际艺术交流

英国的文化产业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交流步步高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历程回眸

——在文化部外联局(港澳台司)

老干部2008年金秋茶话会上的发言

经济全球化中的多元文化交流

关于对外文化交流如何“走出去”的若干建议

深入学习领会,准确贯彻执行

——浅议“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史概论

后记

(二)

前言

在孩子们心田上播撒友谊的种子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出访人员管理

——《浙江省出访文化交流人员守则》评介

第三世界国家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政策和措施

正在崛起的一支民间文化交流的生力军

——记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耿耿忠心昭昭风范

——学习黄镇同志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

因纽特民族风貌印象

黄镇教我怎样当秘书

文化使者的风范

黄镇和文化部干部队伍建设

外国城市街头卖艺种种

中国国际文化艺术节活动概观

关于文化艺术领域利用外资问题之我见

致读者

——《中外文化交流》创刊号发刊词

美丽的海岛毛里求斯

——访问毛里求斯散记

非洲蓄水树

在埃及感受古文明之光

神奇的石头古城佩特拉

并非多余的忧虑

《中外文化交流》举行创刊一周年座谈会

繁荣多彩的丰收年

——1993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回顾

画坛奇才陈可之

搞好涉外文化调研工作的体会

班禅画师尼玛泽仁的藏画艺术

他们醉心于中国书画艺术

——记英国中国画画家学会

乐韵弦情余音绕梁

从西双版纳密林中走来的画家刘怡涛

云南纳西古乐团在英国获好评

英国政府鼓励企业与艺术建立伙伴关系

孩子眼里的世界多美好

——记中英儿童绘画展览

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常做常新

关于交友问题

上门服务与上门推销

倾注丹青都是情

——记朝鲜族女画家朴春子

伦敦开车难

音乐剧

——充满活力的新型剧种

音乐剧的魅力

八国联军侵华老照片伦敦发现记

艺术精品的生命

——观童话音乐剧《青鸟》

简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对西方管理

方法的借鉴与扬弃

将军艺术家

——纪念“文革”后第一任文化部部长黄镇

追回国宝

——我外交生涯中的一段特殊经历

谢添倒笔书法堪称绝

访丘吉尔庄园

观《美女与野兽》随感

诗文构筑友谊桥

心系祖国铸画魂

——记旅英中国画家刘海明

鞠躬尽瘁风范长存

——忆姚仲明同志二三事

一位英国女士的京剧情

葡萄牡丹结画缘

——崔培鲁的艺术追求

在伦敦与松鼠为邻

源远流长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加拿大太阳杂技团的成功之路

退休生活感悟点滴

热心海外华文教育的陈雪校长

鸽子广场风情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浅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邢秉顺和哈菲兹的诗

关于海啸的思考

优秀的红军文化宣传鼓动家

——纪念黄镇同志在长征时期对文化

工作的杰出贡献(上)

轰动红军全军的话剧《破草鞋》

——纪念黄镇同志在长征时期对文化

工作的杰出贡献(中)

珍贵的艺术瑰宝《长征画集》

——纪念黄镇同志在长征时期对文化

工作的杰出贡献(下)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观

关于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针口号的调整经过

黄镇在文化部平反冤假错案

赵丹未能饰演周总理的遗憾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体会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有感于普通百姓买票看演出的贵与难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前夕对文化

工作的一次重要谈话

漫议老“三有”

诗的感觉

忘不了入党的那时刻

学习杨善洲贵在见行动

学习杨善洲信守对党的承诺

永远跟党走

一位对外文化交流老兵的建言

文化建设六议

进入佳境的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回忆几次乘飞机遇险经历

浅议中国人殡葬礼俗之演进与改革

后记

(三)

前言

亲眼目睹猴面包树有感

北京一开罗

赞潍坊国际风筝会

谒马克思墓

游海德公园

伦敦桥和伦敦塔桥

学诗

晚照

兔年春节感怀

读吴枫同志新著《游子吟》有感

植树

斥强权霸道

雨中游蟒山森林公园(二首)

惊闻我驻南使馆惨遭导弹袭击

剥去人权伪道者的画皮

社会主义中国扳不倒

建国五十周年大庆感怀

国庆盛典观阅兵

喜见北京一天一变样

北京城里观彩灯

澳门回归吟

世纪之交感怀

悼姚仲明同志

缅怀黄镇同志

老年社会生活随想

“五一”对歌

梦游亮马河

咏荷(五首)

有感于沙尘暴肆虐

苦与乐的效应

偶感

松竹梅赞(三首)

下雪

健身养生之道

霸权骑士的嘴脸

伟大的旗帜

八十年辉煌

赞夕阳美关爱中老年健康行动

赞邢秉顺同志

新世纪首岁中国开门红

触景感怀示儿孙

贪之罪

新号角新旗手

“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

赞仙人掌

春天的小草

万众一心抗“非典”

未来科技梦幻曲

喜见巴西木开花

读书

人生感悟

窗外境迁

贺神舟

秋菊

感悟

杨柳

我们永远热爱你

家乡情·念青州(三首)

家乡情·忆母校(三首)

家乡情·观名胜(二首)

不平凡的2003年

为日本某些高层政要一再参拜靖国神社题照

读文隆胜同志新著《做人做事ABC》有感

四季放歌(四首)

进诗门自律

文化使者赞

明月

晨曦

人民心中的毛泽东

平常心

一棵香椿树的自传

真情无价

老伴

朋友

十月放歌

感念任长霞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春风

自勉

献上我们的爱

“感动中国”观后

又逢两会唱新歌

游十三陵锥臼峪(五首)

“亭文化”礼赞

赞王顺友精神

怀念陈辛仁同志

道德吟

居安思危感言

追求

伟大的旗手

晨练

月夜

香港回归十周年庆

我是共产党员

书痴

柳絮吟

满江红

水调歌头

贺“嫦娥一号”成功奔月

高举祥云火炬环球传递歌

那一刻,铭记永恒

壮哉,北京奥运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赞

金桥新貌

谒人民英雄纪念碑

闻蟋蟀秋鸣感怀

鹦鹉与夜莺之争

花中四君子别歌(四首)

为了和平

观昙花新得

夜话(四首)

健身养生操十二法歌诀

坚硬的巨石

梦中奇遇

无怨无悔的小鸟

“白云”丰收

京郊采摘有感

上海世博会礼赞

岸边

蟹爪莲

杜鹃

繁星

月宫之喜

观气象变化有感(四首)

彩云飞(三首)

人参榕

春景(三首)

遐思(三首)

九秩壮歌

记忆

智慧说

暴雨后感

忆童年,故乡情(四首)

悼念二哥

城市美容美发师礼赞(二首)

登泰山

金黄色赞

观海潮

教师节咏师魂

仲秋

秋蝉

烛灯

家燕

绿·人

秋天一景别趣

忆爹娘

蛙趣

贺“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祖国母亲

向农民工致敬

论蛇

宠物狗成灾

秋叶(二首)

赞社区便民蔬菜摊

垃圾分类投放好

信鸽

浮云

金钱观的嬗变

有感于停车难

赏枫别景

梧桐树

萤火虫礼赞

平安夜

贺九届文代、八届作代会

大实话

好人万岁

龙年大吉

龙的传说

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

晚晴夕照放歌

旗帜

学北京精神做北京好人(三首)

好一束百合花

爱人

四季如春放歌

读李岚清篆刻艺术有感

获奖感言

生命哲学

春之灵(二首)

后记

序言

本人自幼酷爱读书,盖因受喜好读书的父亲影响。家里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东周列国志》、《包公案》、《施公案》、《七侠五义》等书,得空就拿来读,到高小毕业时,就已全部读完。上初高中时,读书范围扩大,六年中凡中外名著,几乎全部读过,有些不止读一遍。读书多了,作文便好起来。我的作文,常受语文课老师表扬。开始,在学校黑板报投稿,初三开始,便向中国少年儿童报和山东《大众日报》投稿,并被《大众日报》聘为“通讯员”,直到参加工作后不再投稿了为止。可惜,那时写的一些小通讯文章,不当回事,未曾保存下来。

参加工作后,前期因工作性质(搞机要)的关系,未再投过稿;后期长时间做秘书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为首长服务,也无暇个人投稿。到了80年代中期,才又恢复业余投稿。

收入这套文集的文章和诗词,都是本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目前所创作的。凡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基本都选入,未发表过的只选入了一小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有些是为有关领导同志撰写的讲话或文章,已以领导同志名义发表,就未选入本人文集;还有些是内部调研文章或工作总结报告等,内容不便公开,也未选入。凡选入的,共计360余篇,分成三卷:第一卷为国际文化研究文章,曰“国际文化散论”;其他文章编入第二卷,曰“东西南北漫笔”;诗词编为第三卷,日“四季如春放歌”。

说实在的,上述文章和诗词,无论是在职时所写,还是退休后所写,都是或因工作需要,或因兴趣所至。总体上看,自认文学艺术水平不高。我已年届七十有五,现在之所以把它们收集起来,编辑付梓出版,主要是为了个人和亲朋好友留个纪念,并未奢望对当代或后世产生什么影响。只要不贻笑大方,就知足了。

内容推荐

收入《范中汇文集(共3册)》的文章和诗词,都是作者(范中汇)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目前所创作的。凡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基本都选入,未发表过的只选入了一小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有些是为有关领导同志撰写的讲话或文章,已以领导同志名义发表,就未选入《《范中汇文集(共3册)》》;还有些是内部调研文章或工作总结报告等,内容不便公开,也未选入。凡选入的,共计360余篇,分成三卷:第一卷为国际文化研究文章,曰“国际文化散论”;其他文章编入第二卷,曰“东西南北漫笔”;诗词编为第三卷,日“四季如春放歌”。

编辑推荐

范中汇,曾用笔名钟会、郑言、凡舟。1938年11月2目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大专文化,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外交机要干训班。1958年11月参加工作,先后任职于外交部、对外文委、文化部,历任职员、副处长、处长、副局长、正局级参赞。曾常驻印度、印尼、美闺、加拿大、英国工作。

《范中汇文集(共3册)》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目前所创作的作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6: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