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夏天我叩响陈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门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韩浪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韩浪编著的《夏天我叩响陈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门》,在宣传和纪念陈寅恪先生形式上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让广大民众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陈寅恪、进而多视觉认识真正文化大师的新途径。这个册子本身就是一个大雅之作,我很喜欢,同时也相信会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欢和认同。最后还是用陈寅恪先生的话作结束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缔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愿以此言与韩浪和广大读者共勉。

内容推荐

韩浪编著的《夏天我叩响陈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门》内容梗概:

《夏天我叩响陈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门》,不是一本普通的有关人物或历史的简单描述,而是几位真性情之人与从未谋面的先贤之心灵,在画中在文里的对话,这一对话的实际发生尽管只有短短数月,但却穿越了数十载悠悠时空。这一张张画、一行行字都是有感而发,内装无限感慨与无边遐思,还有无尽的期望。古人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本册子不敢立心、立命,更不是继绝学和开太平,而是佛山画院院长、著名中国山水画大家韩浪和几位志趣相同的友人,抒发出自本能的不吐不陕的肺腑之言,和发自心底的对文化自由与独立的呼唤。

目录

序言

关于陈寅属

图话陈寅属

中山大学

江西修水

庐山

长沙

清华大学

后记

试读章节

我默默地走着。突然,看到导游广告说有黄庭坚纪念馆。于是问人,终于到了一新的仿古建筑。买门票进去,很新,很大型,但很空,很像县级办的旅游点。我们转到了一个水边的广场,竖有一黄庭坚的石雕像,我一看,很像现在流行的英雄人物雕像,毫无古意和书卷气。不知又是哪个美术学院毕业的活。看这格局,钱肯定没少花,但一点意境也没有。在此,我为中华传统文化一叹,无语。拆吧!拆吧!把一切都拆光了!像《红楼梦》里说的“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我向昭武讨教什么叫GDP,我听了他的解说后恍然大晤,原来是拆东墙补西墙,再拆西墙又补东墙…·吃饱了撑的!这时我又突然明白,我们老祖宗为什么选择农耕生活方式,什么叫天人台一,为什么那时候会产生陈氏家族的一门五杰!为什么那时候会产生那么多的圣贤!

今天不行了是现时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存在决定意识”。现在的人赶紧去看股市吧,大学校长赶紧去抄袭论文Ⅱ巴,学生赶紧染黄头毛,赶紧去吃麦当劳去围着几根小蜡烛唱那首“哈皮吐油”的生日歌吧,赶紧去照相却叉开两指喊声“耶”吧。赶紧,赶紧,赶紧,太多的赶紧了。最后不说了,说多了遭人骂,晚上看电视,换了很多台,骂了几句粗口,睡觉。

天一亮,匆匆吃了宾馆的早餐,匆匆上路。

今天去陈寅恪先生的老家,准确地说是他的父亲陈散原和祖父陈宝箴的家,地图上说叫桃李乡竹塅村。车出修水域往西走,我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里地。因为我从来不记路,我认为开车的总会把我送到。好像不太远吧,就岔到一条乡级公路上去了,但很好走,都铺上水泥路L沈辉就一个劲地感慨:变了,变了,前几年我来时全是泥泞,全是泥泞,

山渐渐多了,大了,那条乡级公路不知道什么时候伸进了一条山谷里头去r。风景很秀丽,路边的水田刚插下秧苗,有白鹭在冉冉地飞翔,黑瓦房在竹树间冒着白烟,袅袅的。

车走到一木杆拦着路的房子边上,有人边吃饭,边跑出来拉开横杆,然后用客家话问去哪?我们说去桃李。这就是桃李。看我们是外地来的,他就说是去陈家大屋的吧?继续往前走,右拐,上山,走到尽头就是了。我们边走边说谢谢就右拐上了山。这回沈辉又说:“看看,还是泥泞路了'还是泥泞路了。”沈辉很兴奋。因为他对陈寅恪先生特别有感情。一路上反复喃喃说以后还要来,以后还要来。

人一崇高就有感情,就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生有意义。所以,我一路与沈辉谈陈寅恪先生,特投入、眼下沈辉谈起陈寅恪先生的家乡更是一往情深。

车在盘山路上慢慢地走着,风景与所有的南方山水大致相同,但因为是在陈寅恪先生的家,使我有些肃然起敬。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下山了看见一簇簇客家的房子在山脚,还有石桥、大樟树,有很大片注满水的田畴,还有人在田里插秧。不知谁把收音机带到田头放着伊伊呀呀的客家山歌。

我们在村口停下来,有老人、小孩,微笑着围了上来。老头全穿黑的中山装,都很硬朗,小孩在车旁边的土坡上爬上爬下玩。路边一块木牌上写着:竹瑕。村民说:整个村叫竹煅,分上塅和下塅,陈家大屋在下塅还得往里开。我跟车上的人说:“俐门开车往里开,我自己走路,在陈家大屋汇合。”从车上下来,眼前豁然开朗。四周的大山,云雾缭绕,中间一盘地有大片水田。因为是五月,桃李花都谢了,满眼都是青枝绿叶。

一条小溪穿过村边而去,有很长的麻条石连接过溪两岸就算是石桥了。桥那边有小泥屋很干净,说是社坛,是竹塅人烧香供神的去处。

我大口地呼吸着养育过陈寅恪爷爷和父亲的新鲜夺气,在山间的土路上边走边看,边看边走。这地方怎么就偏偏孕育出陈氏家族,这溪流怎么就经过千山万水流进了大海?  当年陈宝箴未成气候时,顶多一乡绅地主,怎会想到将来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响当当的人物?还是当年推行那场轰轰烈烈的湖南新政的湖南巡抚。而儿t孙子中有大画家、大诗人、大历史学家,还有教授的教授,出洋留学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转个遍,中国当时最高学府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据说当年毛主席出访苏联时斯大林还问起的陈寅恪。

这棵原本长在赣西北的大树怎么根就伸得那么远,最后居然长到了岭南珠江边上的那幢叫麻墨屋一号的红楼?我边走边胡思乱想,就是人们常说的感慨万分。

我终于走到了村公路的尽头,一座黑瓦白墙的庭院座落在满山松竹的山脚下面,很庄严大度,但又带着清气。

我大声跟车上的人喊“到了”,沈辉赶上来带路,因为他曾来过。

一条石头铺成的便道,硬生生的从田中横过直通陈家大屋的门口。有人在院门三五地站着,说今天也来了电视台的人。一问是广东河源的来拍客家什么百年大会之类的专题,那人很自豪地说陈是他们客家人的骄傲。

我微笑,无语。

沈辉请来了陈家大屋现在的主持,欧阳国太,一个长得敦敦实实的农家汉子,寒暄之后就跟着进院。老宅子是翻修过的,不过,修得很朴实,还透着简陋,但架子是拉得很脱俗,泥土味中透着捂盖不住的书卷气。正屋一牌匾上写着“凤竹堂”。据说取自:“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风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节。我家子孙必仰凤凰之高风,慕劲竹之亮节。”P90-101

序言

这本亦画亦文的册子,不是一本普通的有关人物或历史的简单描述,而是几位真性情之人与从未谋面的先贤之心灵,在画中在文里的对话,这一对话的实际发生尽管只有短短数月,但却穿越了数十载悠悠时空。这一张张画、一行行字都是有感而发,内装无限感慨与无边遐思,还有无尽的期望。古人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本册子不敢立心、立命,更不是继绝学和开太平,而是佛山画院院长、著名中国山水画大家韩浪和几位志趣相同的友人,抒发出自本能的不吐不陕的肺腑之言,和发自心底的对文化自由与独立的呼唤。

我与韩浪一见如故,实在是相见恨晚,不仅谈话投机,而且两人对陈寅恪先生的敬仰程度也相同,特别是“自由与独立”的思想将我们俩拉得很近。难怪曾昭武博士之前就告诉我:你们两人性情相投,肯定会成为好朋友。看来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俩因陈寅恪先生而走到一起,也是一种缘分和上苍的旨意吧。

中华乃泱泱大国,有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占代出现过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司马光、曹雪芹等先贤名家,近现代出现过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朱自清、胡适、鲁迅、俞平伯、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顾颉刚、启功、季羡林等文化大家,在他们身上我们找到,文化的归属感和历史的认同感。在人生追求、治学责任和学人风骨方面,我们尤其认同陈寅恪先宅,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我们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寄托。他离我们很远但也很近,我们视他为隔代知音和追随的楷模,那传世箴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将陪伴我们终生,我们也真诚地希望所有从事科学研究之学者将之奉为圭臬。

就人类共性而言,名人大家具有时空的穿透力,不受民族、国家所界限。记得我在德国留学期间,房东Lutzkat太太一见到我就很亲切,她告诉我尽管她从没有接触过中国人,但她心里早就有两个中国好朋友,其中一位就是孔子。我回国后最终选择来到中山大学工作,主要是慕两位先贤之名而来,一是孙中山,二是陈寅恪。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家喻户晓,无需多言,主要是他终其一生都在倡导民主、自由和博爱,没有个人私利,更不是那种玩弄权术、致民生于不顾之人。而陈寅恪先生是学者楷模,淡泊仕途名利,终生苦读治学,立志做中华文化坚守者和守护人,他“融通占今、博大精深”的学术著述成为我们后来人灵魂寄托之圣地,他的独立自由和严谨求真的风范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我到过陈寅恪的江西祖屋共两次。陈寅恪的祖辈故居在江西修水桃里乡竹塅村,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陈家大屋依然矗立,门前那两对举人和进土旗杆石,更烘托出那文化世家气息和历史沧桑感。第一次,我与万跃鹏博士、王海芳女士等一行五人,驱车先到县城的五杰广场(陈氏五位杰出人才: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拜祭后,因通往桃里乡的路无法通汽车,故改搭乘摩托车通过崎岖的山路才到陈家大屋,陈氏一门四代涌现出五位杰出人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文化大家族。第二次,由曾昭武博士策划组织,我与曾博士,韩浪、杨海韵女士等又是一行五人。这次尽管道路依然曲折,但是由于铺设了一条简易水泥路,竞可以驾车长驱直人陈家大屋。房屋犹在,只是瓦片换新,故人犹在,自然更为亲切,还是那位民间诗人陈家上门女婿欧阳国泰接待,再次看了客家建筑,白墙青瓦,坐北朝南,山上有高祖坟茔护佑,周围青山环抱。那时那刻不禁浮想联翩,这片山坳的一个家庭竟然延绵不断地出现这么多对我国历史有重要影响之杰出英才。

我还清晰地记得,在行进途中韩浪的内心就充满着激动,一到目的地,他顿时眼睛一亮,迅速放下工具包,拿出画本和毛笔,立刻从不同角度开始写生,只见他胸有成竹,下笔如神,只听他手中的画笔沙沙作响,那山那林,那溪那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幅幅水墨写生映人眼帘。我与一干友人在一旁观画,不敢做声,很怕影响他的思路和情趣。我们去那天恰逢惠州电视台与世界客家人联谊会在陈家大屋拍摄,确实,江西修水桃里乡陈氏一门不隗为客家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骄傲。

曾博士也拿着照相机在陈家祖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拍了个痛快,让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瞬间和记忆的沉淀。

天晚我们回县城,而韩浪却执意留住陈家大屋,后来听他说那晚与陈家上门女婿抵足长谈,聊到深夜。不足两天写生十数张底稿,等到我们去接他时还是依依不合。在这浮躁的时代,我少有地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投入,什么叫用心。

随后,我们还一道去了庐山,那里有陈家的别墅旧居,还有庐山植物园里陈寅恪夫妇台葬的墓地。我们还在那遇到了一直热心于陈寅恪精神之传播并发表了不少文字的汪国权老先生。

后来听说韩浪一直在加深创作,除了画稿还写了两万多有感而发的文字,而今终于成书。本来是请陈寅恪小女儿陈美延女士作序,后来她传话让我代写。我本才疏学浅,“文革”灾难在我身上有明显烙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后来的两年初中和两年高中基本上是学工、学、学军,只是后来高考上大学才学些知识。但是我却欣然接受了这个对我而言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也是与大师对话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心灵净化的过程。

前不久我还读了新近才出版的陈寅恪的三个女儿共同写的回忆录,书名取自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诗:“也同欢乐也同愁”。虽是平铺直叙,就事谈事,但是句句真情,字字含泪,行行带血,催人泪下。任凭求学和治学道路有多坎坷,陈寅恪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直义无反顾拼命前行,并出于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多次变换学术研究方向。事实上,不管是外侵还是内乱,我华夏大地总是不乏文人志士,为国治学、为国正史,所谓史不断,国不灭。如日本侵人的八年,在关系民族兴亡之时,在我军民对抗日寇的艰苦卓绝的前线战争之外,同时也还有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战之壮举同时上演。韩浪也读了这本回忆录,我想他肯定会有更多感受,并化作手中的笔墨倾注于画作。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行动已在先期进行。就是按陈寅恪于1959年在东南区L号二楼阳台t所照的那幅人们熟知的照片,中LU大学学子曾昭武、许珊夫妇捐款,范安琪女士塑造的陈寅恪全身铜像很快将在中山大学康乐园安放,(注:已于2012年3月18日顺利揭幕)这将为中山大学师生以及所有怀念陈寅恪大师的人们提供一个令人向往、拜祭大师的圣地。我想这本亦画亦文的画册发行,也是以往纪念陈寅恪大师书籍中所不多见的,这会更增加些纪念的色彩和遐想的厚度。

从知名度来说,作为史学、文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不是热点人物,不像梁启超、鲁迅、胡适等那样家喻户晓,原因是他的绝大部分著作学术性、专业陛极强,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但是近些年关于纪念陈寅恪的书,越来越多了起来,这是人性的复苏。套用别人的话,我也认为,一个国家没有学术大师出现,是悲剧,有大师而得不到应有的爱戴和尊重,更是悲剧之悲剧。过去曾有过将中华圣人孔子拉出来批判和侮辱的悲惨日子,而今天,世界各地兴起的还是“孔子学院”,而不是别的。

有些事见怪不怪,但是其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依然应引起人们从文化层面加以反思。对比同是浙江海宁人,诗人徐志摩的故居要比国学大师王国维纪念馆更引人瞩目;同是江西修水人的大书法家黄庭坚要比包括陈寅恪在内的陈氏家族一门五杰更备受当地政府的重视。当然,在此我们不是表达不平,而是呼唤我们的民族要全面、客观、深刻地了解历史,公正地、理智地和科学地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扬光大。

这本亦文亦画的册子,在宣传和纪念陈寅恪先生形式上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让广大民众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陈寅恪、进而多视觉认识真正文化大师的新途径。这个册子本身就是一个大雅之作,我很喜欢,同时也相信会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欢和认同。最后还是用陈寅恪先生的话作结束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缔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愿以此言与韩浪和广大读者共勉。

是为序。

后记

我和妻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入中山大学,我在经济系读了本科和研究生。妻子1993年入学时,经济系早已在1989年,我硕士毕业那一年升格为岭南学院,后来,我们夫妻两人又分别都在管理学院读了博士和硕士。

我们读的都是经济管理专业,我博士毕业后—直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我妻子硕士毕业后,机缘巧合地开始和父亲一起从事太阳能高科技产业研发经营。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该企业已在妻子和岳父的管理下成长为太阳能行业的知名企业。

我们从小就喜欢文史哲,进入中LU大学后使我们有了博览群书的机会,因为那个年代,书籍还是比较贫乏,寻找一本好书确实不容易。也就是在那时,我们知道了中山大学还有陈寅恪这样令人尊敬的国学大师。陈老先生,成名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名阐遐迩的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在1948年底来到广州的岭南大学任教。1952年因岭南大学并人中山大学,从此,陈老先生成为中山大学最著名的教授之一。

毕业多年来的经历,使我和妻子一直对社会尤其是对母校怀着感恩之情,我多年来也一直在管理学院担任硕士导师,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等教学工作,虽基本无报酬,又一直工作挺忙,但我把这个看作是报答母校培养之恩的一种方式,仍坚持着。

我妻子经营的太阳能类高科技企业,也在中山大学化学院设立了懦兴科技奖学金,每年奖励十名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和硕士生。

我们家有一位好朋友——沈辉教授,他是留德博士,归国后从中科院来到中山火学担任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是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太阳能专家。他读的是理科,身居国际新兴科学潮流的最前沿,却对国学情有独钟,尤其推崇陈寅恪先生。凡是与陈老先生有关的书籍资料他都喜欢读。他对陈老先生的十四部扛鼎大作,都细读了一遍,不少他喜欢的章节,更是滚瓜烂熟且见解独到,尤属难能可贵。2010年初他和我们谈及陈寅恪,神采飞扬:“如果可以在中山大学陈寅恪纪念馆前树立一个町以让后世学子瞻仰追思国学犬师陈寅恪的雕像,那将是一件怎样的旷世盛事啊!”

我们夫妻俩非常敬佩沈辉教授的为人和学识,也非常赞同他的提议。孙中山先生创力了中山大学,而以陈寅恪大师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学者为中山大学注入了灵魂,陈先生倡导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治学理念,与清华园里梁启超所树立的丰碑“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传为美谈,令人敬仰!

我们仰慕陈老先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敬佩陈老先生夫妻相爱、相濡以沫,尊崇陈老先生肝胆相照、直言无忌的率真。陈寅恪老先生身上体现出来了中国知识分子几乎所有的优点:文人的骨气、学者的才气、做人的和气、为友的义气。陈老先生做学问孜孜不倦、绝不苟且的人生理念;求真理百折不挠、决不妥协的浩然正气让后来者高山仰止!

有感于斯,我们一刻末停,马上行动起来!

邀请我们的好朋友,画艺精湛、德艺双馨的佛山画院院长、著名画家韩浪老师和著名多栖艺术家张修竹老师做顾问,近年名声大噪、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永久收藏的青年陶艺家范安琪做雕像设计,以陈寅恪老先生一张摄于60年代初并广为人们熟悉的照片为蓝本,由韩浪老师亲手绘成草图并作了相关说明,我和妻子参与了讨论和修改。我们原设计方案是,陈寅恪老先生手拄拐杖、端坐在藤椅上=,面前摆了一张椅子,一张桌子,供后来的学子端坐,以聆听陈寅恪老先生的教诲,最传神的是,陈老先生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安详地注视着后来的人们。

经中山大学校力庄任陈望南老师的安排,时任校长黄达人教授百忙当中专门抽空听取了我们的构思和设计方案,认为这个想法很好,但为陈寅格大师塑像是个十分严肃的事情,必须向校园管理委员会报告并经其批准后陈寅恪雕像才可树立在中山大学校园内。

设计方案交校园管理委员会审阅后,中山大学陈舂生副校长、校办主任陈望南老师建议,陈寅恪老先生面前的桌椅就不用了’用陈寅恪老先生手拄拐杖、端坐在藤椅上的构思既简练又传神,平添了几分肃穆。

确实.来瞻仰陈寅恪老先生的人们站立在他的面前,凝视着他深邃的目光,就完全可以用心灵与大师默默地交流了。

随后,我们还征求了陈老先生分别居住在中大、香港、成都的三个女儿的意见,她们听说了我们的想法,十分高必,也对我们提出的陈寅恪主题雕塑的构思十分赞同,认为这最能够表达陈寅恪先生的精神风貌。

在韩浪老师和修竹老师的指导F,经过安琪近半年的艺术创作和多次修改后,雕像小样终于完成初稿,中山大学校园管理会高度重视,专门组织了一场作品“答辩会”,我和韩老师、安琪到场解答了管委会众委员的问题,最后校委会众委员十分满意,并投票同意将该雕像树立在中山大学校园内陈寅恪纪念馆前的草坪上。据说这是经校园管理委员会_止式审批的、树立在校园内的第二尊名人纪念雕像,第一尊是树立在中山大学中轴线正中位置、中山大学创始人孙中山拄杖站立远眺的雕像。

二十多公分高的雕塑小样要放大成高1.6米、宽O.8米、长1.2米的雕像作品,要保持雕塑小样的精髓和表达其精神风貌,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面部是否传神最难掌握,这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这方面我坚持要首先尊重陈寅恪老先生三个女儿的意见,否则,得不到她们的认可雕像就没有意义了。

真难为了安琪!

最初做成的一件放大的雕像泥稿,拍摄成照片后电邮发给陈寅恪老先生三个女儿看后,反馈是不甚满意。她们认为面容不像,要修改,安琪就在这件泥稿上进行修改后,再拍摄成照片包括面部特写发给她们再征求意见,如此反复数次,时间过去了大半年,依然无法定稿。

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我真有点心急了,一方面时间一长,艺术家们也会有审美疲劳,会有心力交瘁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怕周围热心此事的朋友们和中山大学的老师们泄了气。我想出了一个可加快速度又比较方便的方法,就是请安琪按照陈寅恪老先生家人的修改意见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多做几尊头像备选。

头像是整个作品的灵魂!

期间,安琪头像修改方案还得到张修竹、韩浪老师等名家指点,即便如此,陈老先生家人对几次所电邮过去的修改后的泥稿照片都不太满意。时间就在这样的信息往来中流逝。后来,细心的安琪发现,用电子邮件发出的照片,与原件有较大的差别。为节约时间,也为了让陈老先生的家人及学生更好地了解安琪创作作品的原貌,使他们可以和安琪进行更好的沟通交流,我们决定将五件头像泥稿原件都带到他们的面前,将原作呈现在他们眼前,使他们可以近距离亲眼看到和亲手摸到这些泥稿原作,感受到那份独特的艺术气息,会让他们更准确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我们首先选择从中山大学做起。我们预先约好了中山大学校办主任陈望南老师。陈老师是个做事充满热情又细心的人,考虑到陈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学的二位弟子蔡鸿生和胡守为俩教授年事已高,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不方便出远门,于是就由陈望南老师将两位老人接到中山大学历史学院的会议室。我们从佛山将五座硕大的头像泥稿作品运来,由于头像泥稿作品易碎,韩浪老师、安琪、唐嘉、杭青和我一行六人两车,一路上小心翼翼、慢速前行,唯恐路上的颠簸会震坏泥稿。

蔡、胡两位老教授,还有陈望南老师十分认真仔细地审视了运来的头像泥稿,一边看一边讨论,虽后达成共识,编号为4号的头像泥稿最具神韵!原中【山大学副校长胡守为教授还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制作雕像的参考蓝本——那张名闻遐迩的照片以及另外几张参考照片的摄影背景、时间、地点等,如数家珍,往事历历在目。蔡老教授则十分激动地解释了他们选择4号泥稿的理由,热泪盈眶。十分逼真神似的雕像让他想起恩师端坐在藤椅上对他们谆谆教导的场景,一再抱拳拱手说:“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谢谢!”

在最初头像泥稿完成时.我们—直忐忑不安。唯恐得不到陈老先生三个女儿的认可而前功尽弃。获得了蔡、胡老教授这两位陈寅恪老先生嫡传弟子和陈望南老师的认可,让我们信心大增。

我们带着五件头像泥稿等创造资料登上了前往成都的飞机,陈寅恪老先生的三个女儿已经早早地聚集在成都,等候着我们带着泥稿作品去“赶考”了2011年7月某日中午,韩、曾、唐范我们一行四人抵达成都。下飞机后打开行李检查五件托运的头像泥稿作品的情况,还好,经过了上落飞机的装卸和运输的颠簸,五件头像泥稿作品完好无损。

这真是奇迹!我想,或许陈寅恪老先生的在天之灵,一路上在保佑着我们呢!

陈家三个女儿如期而至,我们就在春熙路下榻的酒店里,布置了一个临时的小展厅,五件陈寅恪老先生头像泥稿作品和最初设计的作品全身小样一字排开,准备接受陈家女儿的“检阅”。陈家的三个女儿还带了两个外孙女。奇怪的是,陈家的三个女儿本来对电子邮件照片里面的头像泥稿作品颇有微词,不过当头像泥稿作品原件陈列在她们面前,再加之韩老师和范安琪在一旁为她们解释作品后,她们都对头像泥稿作品赞赏有加。而且,她们的意见和陈寅恪先生的两位弟子的意见不谋而合,都认为4号泥稿作品是最具陈寅恪老先生神韵的作品。

看来,对作品的原件近距离观察、原创背景的了解、欣赏作品的氛围,以及与其他鉴赏者的交流,对给予一件艺术品正确的评价十分重要!

头像泥稿确定下来,大家顿时如释重负!

从那天开始,一切都变得顺利起来。因为之前整个过程都是磕磕碰碰的,就连第一个泥稿也在深圳因—直无法定稿而被最初签约的雕塑制作厂家嫌太占地方而毁坏了,悬在我心头的大石一直无法落地。但经过这次成都之行,一切突然豁然开朗起来。看起来,只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任何难关都可以被攻破。

经我们的好姐姐、佛山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海韵教授的介绍,安琪终于在广州又找了一家经常有雕塑大师光顾的铜雕生产厂家合作,很快陈寅恪老先生雕像作品的玻璃钢草稿就完成了口我们随后商量着对雕像的一些细节,如手、脚,衣着等进行了小幅修改,最终给雕像定型。

当铜雕像的模型初稿做好后,我们还先后请陈寅恪老先生的弟子蔡鸿生老教授、沈辉教授和校长办公室主任陈望南先生,以及陈寅恪老先生的三个女儿到铜雕厂现场,对铜雕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大家一致认为陈寅恪老先生安详地端坐在藤椅上,坚毅执著地看着远方很好地诠释了陈寅恪老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神韵。

沈教授还建议在雕像旁增加一个小雕像,把陈寅恪先生一生所写的十四本著作叠在一起,最上面一本打开的线装书上写上陈寅恪老先生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增加雕像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安琪、韩老师和相关人士研究后认为,陈寅恪老先生的雕像本身已经是一件完整的作品,艺术性极强,一旦增加附属物,恐怕会冲淡了作品的艺术性。陈寅恪老先生的雕像就这样做了最后的定稿!

当确定在中大校园树立座陈寅恪雕像的方案通过后,我就觉得,对陈寅恪先生的纪念可以更艺术化、更文学化、更优雅些。我就与韩老师,范安琪策划雕像揭幕那天,在中大校园开办一个韩浪画展,并举行一个新书首发仪式:《夏天,我叩响陈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门》,一本亦画亦书的专题画作随想录,将韩浪老师在创作这些作品过程中有感而发的随想集成一本纪念陈寅恪老先生的随想录。

2011年11月底,我参加了由陈望南老师召集,程介文校长助理主持的,由中山大学学校办公室、宣传部、基建处等参加的协调会。我们建议雕像最好在2012年上半年找个有意义的日子,正式在陈寅恪纪念馆前揭幕。大家苦思冥想,考虑到陈寅恪老先生的忌日在下半年,在上半年,只有陈老先生进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日子1月19日比较有意义。但2012年的春节在1月23日,1月19日离除夕只有3天,恐怕大家在春节前夕有太多的俗务要张罗,加之放假期间,展出也无人欣赏。最后我们一致决定,确定在3月18日在陈寅恪纪念馆前的大草坪举行雕像的揭幕仪式。

当天仪式原定有三项活动,一是陈寅恪雕像落成揭幕;二是韩浪老师出版“《夏天,我叩响陈寅恪先生故居的大门》,一本亦画亦拇的专题随想录新书发行;三是韩老师的陈寅恪书画展当天在馆前露天展览,让这一路的风痕霜影轻轻落在陈先生故居的草地上。后因这本随想录需精心撰写与编辑始成,且三月正是南方多雨季节,不适f户外举办画作展览。因此,后两项活动改至2叭2年10月7日陈寅恪老先生逝世43周年纪念日在中山大学举办。

希望到时天公作美,使得当天的仪式和活动顺利进行。

我的提议得到了韩浪老师的响应和赞许,也得到了沈辉教授和杨海韵院长的认同。

沈教授早些年还亲自去拜访过陈先生的家乡江西修水县桃里乡竹塅村陈寅恪故居。那时桃李乡竹塅村还没通水泥路,条乡间泥路蜿蜒而下’只能走摩托车和手扶拖拉机。沈教授就坐着摩托车一身泥一身水地到了陈寅陪故居的那份虔诚,使我们十分佩服。说干就干,就这样我和韩浪老师、沈辉教授,杨院长开车直奔陈寅恪的家乡。这一路从佛山起程,经过赣州、南昌,直达修水县桃李竹塅村。走一路访一路感叹一路,探寻了先贤的足迹也成长了自己。于是就有了这座陈寅恪先生的雕像和那本有关陈寅恪的书以至这一路的故事。这也许我们与陈寅恪先生的缘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