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春炼狱/中国知青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章德宁//岳建一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此中爱情实录,如镌似镂,有别一切童话、寓言、野史、史记、碑刻、铭文记载。

《青春炼狱》是“中国知青文库”系列之一。收录了作者(岳建一)43篇情爱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上山下乡期间各地知青曲折而坎坷的情爱历程,记录了那一代人苦难而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内容推荐

岳建一,北大荒知青。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供职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出版过《血色黄昏》、《血色炼狱》、《青春的浩劫》、《回首黄土地》、《中国知青诗抄》、《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丛书》、《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等知青题材图书。

《青春炼狱》是“中国知青文库”系列之一。

《青春炼狱》收录了43篇情爱故事,内容包括《失落的花季》、《蓦然回首》、《草原上“十五的月亮”》、《我问自己一千次》、《我们陷阱中的千军万马》、《梦里回归的爱》、《弯弯井坡》、《苦涩的恋情》、《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初恋》、《以活着的名义》等。

目录

序言 以青春为碑林

失落的花季

蓦然回首

草原上“十五的月亮”

我问自己一千次

我们 陷阱中的千军万马

梦里回归的爱

弯弯井坡

苦涩的恋情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初恋

以活着的名义

无字的日记

大潮来自一掬泪

莽莽昆仑山下

那悄然来去的春天

梦萦相思树

单相思

为了看她一眼

女大当嫁

插队小夜曲

婚礼

初识夏娃与亚当

可怕的18岁

欲说当年好困惑

那年我19岁

畸魂

灵囚

寻找海燕

戈壁噩恋

情劫无情敌

生命的赌博

拒婚记

不是为了爱情

并非唱出来的颂歌

试读章节

失落的花季

梁丽荣

我们回来了,内蒙古二顺才(地名)。

房屋依旧,只是易了主人,食堂、马圈、粮仓……已成断壁残垣,显得凄凄惨惨戚戚。

这是一间孤零零的小土屋,屋里的土炕早已坍塌,门窗没有了,屋顶的枯草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望着这问土屋,我一阵心酸,一阵内疚。这里曾禁闭过一名女兵团战士。我们以为她是“流氓”、“破鞋”,厌恶她,鄙视她,深深地伤害过她。

1969年,我们响应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号召,满怀崇高理想来到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兵团领导三令五申:兵团战士不许谈恋爱,男女不许单独说话。心理定势形成了,我们认为,男女之爱是肮脏的,只有同志的情谊才是可贵的。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将男女接触视为洪水猛兽,但那些年龄长我们几岁的知青,却按捺不住青春的骚动,男女间开始偷偷交往。晓兰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晓兰同马车班长大黄相爱了。大黄是来自农村的复员战士,32岁。他的两个兄弟病亡,老家的父亲半瘫在炕上。儿子娶不上儿媳,老父死不瞑目。晓兰同情他,愿意和他同甘共苦。大黄准备回老家探亲,临行前向连队打了结婚申请报告。报告说,他与晓兰相爱,探亲回来即结婚,然后匆匆赶回河南,向老父报喜。

连首长们震怒了:居然敢提出结婚!准备开批判会,大黄不在,就拿晓兰开刀,杀一儆百,看谁以后再敢干这些无法无天的事。

晓兰逃跑了。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她偷偷乘上南下的列车,她要去找大黄,要和大黄按农村习俗举行隆重的婚礼,然后双双返回连队。那时他们将是合法夫妻,谁还会再批判他们呢?

他们回来了,带着糖、瓜子、花生。

晓兰把自己简单的被褥搬到了大黄的房问,这里将是她的家,她内心虽然不安,脸上却溢出喜悦的微笑。

连长来了,她捧出了花生。“你真不知羞耻。”连长手一挥,花生滚落了一地。泪水顺着她的脸颊缓缓淌下。

晓兰、大黄被分别关了禁闭,晓兰就被关在这间小土屋里。她蜷缩在屋角,嘤嘤哭泣。“哭什么?”岗哨喝斥。“我,我害怕……,,“怕?知道怕就不要做不要脸的事。”

沉默。

女生排开批判会,斗争晓兰。她被严令交待细节,我们反被羞得面红耳赤。“多丑呀!”我们义愤填膺,“批倒晓兰!”呼声四起,我们恨不得把她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晓兰忍着泪,低着头,咬紧嘴唇,一声不吭。

排里开完了批斗会,接着是全连的斗争会。“把大流氓大破鞋晓兰押上来。”随着一名男知青愤怒的吼声,晓兰神情木然地走了上来。没有悲伤,没有悔悟,也没了耻辱感。她拿出了检查,大声地念着:“是我把一个党培养多年的好党员拉下了水……我资产阶级思想严重,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

批斗会进入了高潮,凡是平常有过接触的男女都被点了名,受到了严厉警告。

两个月后,处理意见终于下来了。晓兰交群众监督改造,大黄被遣送回河南老家。临行前,他们多么希望见上一面啊,但他们已没有了这样的自由。自从被关禁闭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即使在批斗会上,也是分别被押上台的。他们只有在心底默默地为爱人祝福。

后来,有人告诉我们晓兰怀孕了,但她每天仍干着最重的体力活——挖渠、打场……10个月后,她没有分娩。是消息有误,还是把胎儿打掉了?此中真情人们不得而知。

一年后,大黄带着家乡土产探望晓兰,刚到团部就被扣住了,然后连夜又将他送回河南。

知青大返城,晓兰终于得以去河南和大黄团聚。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听到她的消息。

睹物思情,这坍塌的土炕曾是晓兰睡过的。晓兰也许永远不会原谅我们,也许她已把悲伤的过去从记忆中抹去。站在这间小小的破土屋前,我久久不愿意离去,为晓兰,也为自己失落的花季。P1-3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