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亲历印度、神秘印度、浪漫印度、印度时评和中印交好五部分。恒河边老师的葬礼和夏尔马家的撒红节让人眼睛湿润,其他文章非常生动,让我们觉得亲身感受到了印度人的热情和善良。本书清晰清新朴实,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印度这个国家的各个方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象步凌空(我看印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薛克翘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亲历印度、神秘印度、浪漫印度、印度时评和中印交好五部分。恒河边老师的葬礼和夏尔马家的撒红节让人眼睛湿润,其他文章非常生动,让我们觉得亲身感受到了印度人的热情和善良。本书清晰清新朴实,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印度这个国家的各个方面。 内容推荐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这已经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最近30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令人瞩目,而最近20年来,印度的发展速度也同样引起世界的关注。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龙象共舞,构成了一幅耀眼的图景,这又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壮丽的篇章之一。 本书通过作者的观察和体验,学习和思考,向大家传递印度的消息。叙述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的神奇,这里的旖旎风光,这里的淳朴民情,这里奇异的习俗,这里文化的多样,这里人民的友好,还要报告这个民族所创造的奇迹,报告这个民族在新世纪里的伟大腾飞。 目录 小序 第一章 亲历印度 1.跨过喜马拉雅 2.奔赴阿格拉 3.甘地的追随者 4.我的印度老师们 5.那加族的头人 6.盘旋的秃鹫——动物天堂 7.恒河边,中国老师的葬礼 8.两次理发 9.空场地奇观 10.在老师家吃菠萝蜜 11.老君炉里的考验 12.学会砍价 13.印度珠宝 14.夏尔马家的洒红节 15.小马力萨哈德夫 16.我的朋友拉尔·辛赫 17.小市场的儿童“苦力 18.不去老德里不算到印度 第二章 神秘印度 1.走进神秘之门 2.毗湿奴有多少化身? 3.吉祥天女和灯节传说 4.大神湿婆的第三只眼 5.杜尔迦女神除魔的故事 6.机智的象鼻神 7.恒河女神下凡节 8.哈努曼和孙悟空 9.如来佛的圣诞 10.菩提树下思菩提 11.灵山三谒 12.佛陀最后的跋涉 13.雨后的娑罗园 14.阿克巴大帝与苏非大师 15.那纳克与锡克教 16.耆那教大雄 17.神奴和妓女 18.梵我一如——谁主和谐 第三章 浪漫印度 1.印度文艺的浪漫之美 2.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乐队 3.民歌民戏欢乐多 4.从阿育王石柱到中国华表 5.性神庙——卡朱拉霍 6.皇帝对爱妃的追念 7.寻找敦煌石窟的源头 8.哭着来,笑着走——格比尔的格言 9.鸟儿为媒,鸟儿传信 10.在印度看电影 11.最火暴的连续剧 12.女诗人的悲喜剧 13.女人,战争的狂人? 14.蠢人和瞎子——印度幽默 15.诗人总理瓦杰帕伊 第四章 印度时评 1.前进中的印度 2.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3.保守与进取 4.印度民族凝聚力及其特点 5.血腥的教派冲突 6.情人节的风波 7.改革开放与宗教热 8.嫁妆引起的命案 9.索尼娅·甘地和普丽扬卡:母女明星 10.瓦杰帕伊:功过任评说 11.世纪之交的印地语 第五章 中印交好 1.两大文明的牵手 2.老子出关去了印度 3.法显发现了美洲? 4.中印混血儿——一代大师鸠摩罗什 5.玄奘取经的故事 6.那烂陀的中国学子 7.开元三大士与唐代密教 8.长照恒河月色寒——康有为的印度因缘 9.许地山与印度文化 10.西天诗哲访华夏 11.徐志摩与泰翁的友谊 12.徐悲鸿为泰翁画像 13.“现代玄奘”谭云山 试读章节 8.两次理发 去印度之前,我在北京理了发,而且还上了发蜡、定了型。可到了阿格拉,头发越来越长,两个月后终于熬不住了,同学程光超也提醒我,该理发了。于是我就去找理发店。 学校外边有一条南北向的小马路,马路两旁有点商业设施,两个卖奶茶的茶摊,兼卖香烟、土烟、槟榔包和调味品。此外还有一个理发的小棚子,学校的男生都在那里理发。因为这个棚子很小,我平时路过也没太注意。这是1998年1月份的一天,我来到那间理发棚。这次仔细观察了一下,原来是一个木头钉的方形亭子,有四条腿插在土里,三面钉有木板,西向开门,洋铁皮的顶子已经锈迹斑斑,地板高出地面约一尺。登上一级台阶进入棚里,只见里面空间狭小,最多有两平方米,中间一把木椅,一侧挂着一面方镜,一块窄木板上放着一把梳子、一个推子、一把剃刀和一把剪刀,还有刮胡子用的肥皂水,但没有洗头的设施,只是角落上放有一小盆污水。剪下的毛发都被一股脑儿地扫到外面的马路边。 理发师40岁左右,见到我来了,笑脸相迎,态度友善。在梵语和印地语里,理发师都叫“纳伊”。“纳伊”的职业是祖传的,属于低种姓。他们往往还兼营婚姻介绍,为乡里乡亲说媒拉纤儿。这位理发师就是附近村里的人,在礼节性问候过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理,并不问你想理个什么头型,是长点还是短点。大约印度没有那么多讲究,大家都是一色的分头,没见谁留“板寸”之类的。 他的动作十分娴熟,先剪后推,很快就完。只见他拿起梳子,蘸了蘸盆子里的水,给我梳头。然后让我戴上眼镜照镜子。我发现头发被理短了,用水一梳,显得油亮油亮的,一侧还分了缝。我本想用手抹平,但又想,这是印度发式,不能坏了人家的时尚,便立即道谢,表示满意。然后交了三个卢比,赶紧走下亭子,因为亭子外面还有人在等着呢。 这是第一次在印度理发,条件虽然简陋,感觉倒也不错。只是那亭子过于狭小,还不如在露天敞亮。 又过了两个多月,头发又长了。于是我第二次来到那个理发亭。这时已经是3月份,阿格拉的气温达到摄氏30多度。这次进入理发亭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那洋铁皮的棚顶被晒得火热,简直就像进入烤箱一样。奇怪的是,理发师长时间在亭子里,好像没有热的感觉,照样笑脸相迎,热情地打招呼。我坐到椅子上,他在我身上蒙上一块布,就开始工作。可是我经他这么一蒙,就开始浑身冒汗。第一次理发时我觉得他的手特别灵巧,动作迅捷,可这次却觉得他的动作缓慢,巴不得他能更快一点。我的汗已经顺着脑袋往下淌了,他也放下了剪子换上了推子。他用推子从我的脸颊向上推,推得很吃力,那汗没有起到润滑的作用,反倒把推子涩住了,用力小了推不动,用力大了就向上窜,还老是夹头发。他很抱歉,连声sorry,我也抱歉,连声s州。终于坚持到最后,他拿起梳子给我梳头,这回也不用蘸水了,满头的油汗自然光亮。解下那块蒙在身上的布,我的衬衣全部湿透了,我边擦汗边向他道谢,他异样地看着我,大约为我如此不耐热而感到惊讶和遗憾。而我却恨不得立刻跳出那个烤箱。 有了这第二次理发的经验,到了5月里,阿格拉的气温达摄氏40多度,我更不敢进那个理发亭了。我宁愿在宿舍的洗漱室里自己剪。左手摸索着,右手下剪子,很快就剪短了。同学程光超看了,还表扬了我,这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从那以后,我就不再进理发店了,头发长了就对着镜子自理,至今如此。 9.空场地奇观 我们住的宿舍前面,是一个大的场地,供大家运动用,平时常有一些孩子在那里打板球。北侧和西侧砌有围墙,南边和东边临马路的一侧是开放的。外来人和无家可归的牛、狗都可以随便进入。围墙外面是一片荒凉的野地,长着一丛丛的灌木。 每天清晨,总有人提着小罐子穿过我们宿舍的院子,翻过围墙,到墙外去。开始时,我见这些提着水罐的人走动,并未在意,后来散步走到墙外边的灌木丛,才发现那一带人粪尿的气味很重,而且稍不留神就会踩一脚。这时我才明白,原来,那些提着小罐子的人是村里的居民,他们一大早起来是去解手。那小罐子是盛清水的器皿,人们便后用水清洗屁股和手。 傍晚,我和程光超有时一起去村子里散步,路过农舍,和那里的居民打打招呼。在村里,的确没有发现厕所之类的设施。我们宿舍西侧的那片野地大约一直就是村里人解大手的地方,后来建了校舍,砌了围墙,仍然有人习惯地到那里去解手。为抄近路,有些村民每天都这样翻墙而过。这使原本点缀着绿色灌木丛的荒野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厕所。 这是当时阿格拉市近郊农村的情况,村里人还比较富裕,不是盖不起厕所。大约是人们没有集中处理人粪尿,并使之变为肥料的想法。由此可以推断,印度北方大部分农村都是这种状况。 我们有时徒步进城,到阿格拉市内去办事或买些日用品、食品。越过一条东西向的2号国道,便接近了阿格拉市的边缘。向南走不远,也有一个相当大的空场地,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虽然很平坦,却没有什么人在里面运动,倒是有猪狗在里面游荡。我们从那里穿过时,那片场地也弥漫着人粪尿的气味,有时也难免踩上一脚。 当地人把这种空场地叫做“迈荡”(maidan)。在印地文里,“迈荡”这个词有露天广场、战场等意思。后来看报纸才知道,在阿格拉,“迈荡”具有特殊的功用和含义,就是人们早晨起来解手的地方。据当地报纸报道,每天清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提着水罐来到“迈荡”,然后大家自然分为男女两个阵营,分别蹲在相距较远的两个角落。这两边的人群各有特点。男的这边,人们说说笑笑,相互打趣,还算是速战速决,解手完毕,用水罐里的水清洗过之后,便起身离去。女人那边,大家好像并不急于起身,而是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互相交换着前一天的各种信息,俨然是一场社交活动。第二天,人们照样按时到来,不过要换一片地方,只要男女两个群体保持一定距离就可以了。照样是聊天、打趣、交换前一天的见闻,然后离去。这样几天下来,整个“迈荡”都便满了。幸好有猪狗之流在那里收拾残局,余下的东西则被强烈的阳光晒干。就这样不断地轮回循环,人们总能找到一片合适的地方蹲下来解手。 至于阿格拉市内,那时候也很难找到一个厕所,只是偶尔能在路边找到一个开放式的小便池。所以,在那里,随地大小便的情况十分多见,即便在繁华的街道上,也时常能看到有人背过脸冲着墙解手。大家司空见惯,谁都不觉得丑陋。后来到了新德里,在那干净整洁的大道旁,也时常能看到有人背过脸,冲着墙或者树木解手。印度的报纸上也不时有人批评这种现象,但由于设施不完备,加上多年的习惯,这种现象一直未能杜绝。 后来我到过德里大学,在学生宿舍里过了一夜。那里的厕所,便池旁边都有一个高出地面约20厘米的自来水管,下方放了个盛水的缸子,便于便后清洗。据同学们说,大家都习惯这样清洗了,节约了卫生纸。我后来一直注意这件事,发现在一些中等档次的宾馆里,或者到中产阶级的人家里,厕所里都有这种低矮的水管和缸子,并不准备卫生纸。 多年后再到印度,虽然大街上还能看见冲着墙解手的人,但公共设施有所改善。宾馆里和一些人的家里有了更好的设施,便池旁不再放置缸子,而是安装了_根软管,上面带有小喷头,用起来也方便多了。一些宾馆还提供卫生纸,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国际接轨了。 我认真想过,随地大小便固然不是好现象,但便后用水清洗还是卫生的,也是节约资源的。 10.在老师家吃菠萝蜜 在阿格拉印地语教研中心,学生们都吃食堂。这样半年下来,我们节约了伙食费,但人也消瘦了许多。在我们的学业即将结束时,一个周末,塔库尔·达斯老师请我们到他家做客,兼有送行的意思。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们早早出发,步行了一个小时,来到了老师的家。先是拜见师母,见到他们的两个孩子,然后又参观了老师家新盖的二层楼房。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老师家用餐。师母亲自下厨,老师则陪同我们坐着吃东西。每人一个盘子,先是吃一种带辣味的又薄又脆的饼,叫做“巴波尔”,可以干吃,也可以蘸芒果酱吃。然后师母端上了几种菜肴,老师一一介绍,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菠萝蜜。因为我以前只吃过菠萝,没有吃过菠萝蜜,也不知道菠萝蜜是个啥样子。在我的想象中,菠萝蜜是像菠萝一样的水果,吃起来比菠萝甜。老师特地到院子里,让我们看了菠萝蜜树。这次吃到了菠萝蜜,却不是当水果吃,而是一道菜。原来,印度人把菠萝蜜剖开,用中间的瓤做菜。师母做的菠萝蜜里放了不少油,吃起来特别香,还带有一丝丝的甜味。 师母烙的饼也端上来了。这饼不是一般的面饼,而是一种用油煎过的双层面饼。这种双层饼做起来很有技巧,经油一煎,两层中间的蒸汽膨胀,使整个饼鼓起来,而周边却看不出有捏合的痕迹。老师告诉我们,这种饼叫做“波浪塔”。我们俩当时确实饿了,加上肚子里很久没有油水了,也顾不上欣赏这饼的工艺了,就着菠萝蜜,毫不客气地大吃起来。我们俩还没发力,那几张饼和菠萝蜜就被吃完了。师母又送来了第二批“波浪塔”和菠萝蜜,见我们已经吃光了第一批,就赶紧转身再去做。当第三批饼送过来的时候,师母瞪着两只大眼睛诧异地看着我们,又看看桌子上的空盘子,大概不相信这两个中国学生的饭量会这么大,食速会这么快,以她的手艺竟然供不应求。她和老师都笑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连忙夸奖起“波浪塔”和菠萝蜜的美味,一方面是出于礼貌;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香甜可口、大快朵颐。我们吃完了第三批饼,肚子里才觉得踏实了。此时,师母还要再做,我们表示吃饱了,不能再吃了。此时,师母端来了甜食和酸奶,我们把肚子里最后的空间也填满了。这顿饭虽然没有肉食,但却是我到印度后吃得最香的一餐。 我将永远感谢老师和师母,让我第一次品尝到了“波浪塔”和菠萝蜜。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在老师家的那一餐,胜过了任何的山珍海味。 11.老君炉里的考验 1988年春天,阿格拉白天的最高气温,2月份是摄氏20来度,感觉非常舒适。3月份是摄氏30来度,也还过得去。进入4月份,几乎每天都在摄氏40度左右徘徊。5月份气温最高,能达到摄氏45度甚至更高。天气醅热,早晨起来,气温就在摄氏35到摄氏38度之间。 整个四五月份,天气干热,身上的水分蒸发很快。印度的大吊扇功能强大,整天转着,不知疲惫。坐在电扇下面看书写字,桌面、椅子都是热的,身上发热,内心烦躁,两只小臂放在桌子上,看不出来有什么异样,但抬起来一看,桌面上竟是湿湿的两道水印。就是这水印,顷刻间也被蒸发掉了。 到了晚上,气温也不降低,月亮升起来了,白里透黄,像是一只烤面饼。像我和程光超这样来自中国北方的人,连想都没想到过晚间也会有这样的炎热,面对月亮,一点儿也没有清凉的感觉,反倒觉得像是吴牛喘月了。 宿舍里有冲凉的条件,但放出来的水也是热的,超过了摄氏38度。像在洗热水澡,只是暂时冲掉身上的汗味而已。此时的蚊子并没有凶为干热而停止活动和繁殖,照样凶狠地向人攻击,所以蚊帐是必不可少的。热得无法入睡,加上蚊虫的袭击,我就把床拖到风扇的正下方,让风透过蚊帐直吹。困得实在不行了,也就睡着了,一任汗水周身流淌。就这样,早晨起来,床垫上是整个人体的湿印。我想,我也算是在老君炉里炼过了。 我非常佩服印度人,能在这样炎热的气温下劳作。程光超和我私下议论,说印度人实在厉害,很少见他们出汗。从、那以后,我们就注意观察印度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出汗。有一天,我们到城里去买鸡蛋和面包干,雇了人力三轮。车夫穿着长袖衬衫,肩上搭了一条手巾,他蹬着三轮,走了近一公里,快到城里的时候,他后背的衬衫湿了。 有几天早晨,大约七八点钟,总有几个拉骆驼的人到路边的大树下停留。他们牵着两三匹骆驼,运来很多的西瓜和甜瓜,摆在树下出售。学校的师生便来购买。有一天,程光超和我也去买西瓜。看见拉骆驼人的衣服也被汗湿透了。他们说,他们是从自拉贾斯坦那边过来的,本打算把瓜运到阿格拉市内去卖,见这里有人买,就停下了。拉贾斯坦离阿格拉不算远,但要拉着骆驼走上一夜,的确是够辛苦的。 5月里,我们宿舍前面不远处就有两个工人在筛沙子,一位女工用头顶着筐来回运沙子。到了中午,他们还在干。一天下午,那名女工躺倒在沙堆上,好长时间没有动,后来被人抬走了,估计是中暑了。 这是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例子。印度人和中国人是一样的。他们虽然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相对习惯一些,但苦乐同感,冷暖自知。在高温中行走,在烈日下操劳,一定是为了衣食,为了养家糊口。 P32-40 序言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里说:“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这句话是一千七八百年前说的,它却正应在今天的中国和印度身上。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这已经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最近30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令人瞩目,而最近20年来,印度的发展速度也同样引起世界的关注。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龙象共舞,构成了一幅耀眼的图景,这又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壮丽的篇章之一。 我于1964年进人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印地语,从此,命运之神便让我与印度结下不解之缘。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从事印度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我曾于1987年去印度进修过半年,2000年和2001年在印度工作过两年,又前后三次去印度作短期考察。对印度有了一定了解,有一些看法,也有很深的感情,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目睹和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但是,长期以来,中印两国人民之间太缺乏交往、太缺乏了解,难免存有浅见、误解,甚至偏见和歧视。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在喜马拉雅山以北,印度在喜马拉雅山以南,更重要的是因为经济上的落后和文化上的差异。 新中国成立和印度独立之初,经济都处于落后状态,两国又采取了近似的经济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几乎等于闭门造车,互不相求。经济落后导致双方缺少交往,1962年又爆发了边界冲突,虽然只是历史的一瞬,却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阴影,也导致少数人存有戒心和偏见,长时间挥之不去。 中印两大民族文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中国大多数人奉行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无神论深人人心。但在“文革”后出现了“信仰危机”,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回潮,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复杂的局面,拜金主义和拜物主义盛行。而印度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宗教礼仪成为民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们更容易满足现状、同守传统和我行我素,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平静和圆满。 在中国一侧,近年来去过印度的人越来越多。诚然,印度的基础设施目前尚不完备,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未必比得上中国现在的条件。加上天气炎热,蚊虫叮咬,饮食不惯,语言不通等,常常使中国旅游者大伤脑筋。由于中国人多数都眼睛盯着西方、羡慕西方,所以,很多人去过印度之后,回来便得出三个字的结论——脏、乱、差。他们表示,去过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了。只有少数人去了印度之后,觉得印度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还想再去。但不管是去过印度的还是没去过的,不管是喜欢印度的还是不喜欢的,都会觉得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至于有人在网上轻蔑地称呼印度人是“阿三”,就显得十分无礼,是偏见和歧视在作怪。凡是这样称呼印度人的,大多属于所谓的“愤青”。 同样,在印度一侧,近年来到中国经商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友好客观的报道,也有令人不快的臆测。而令人不快的信息似乎更多一些。最主要的是“中国威胁论”。有人说,“中国人把铁路修到拉萨了,中国的军队调动方便了,对印度边境形成了威胁。”还有人说,“中国的商品冲击了印度的市场,使许多印度中小企业面临倒闭。中国人1962年没有得到的东西,现在得到了。”最近还有人说,“中国的军舰开进了印度洋,这是对印度的海上威胁。”更有人说,“巴基斯坦是我们公开的敌人,中国是我们潜在的敌人。”这些言论显然是不友好、不理智的,是狭隘和偏颇的。就算是印度人言论自由,与政府无关,但这些言论的频频出现则说明,持类似观点的人虽然为数不多,但也决不是个别的,而且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 由此可见,消除隔阂和误解是需要艰苦努力的。这就需要不断地交流和沟通,不断地加深了解。我们应当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这样两个相邻的大国,如果友好合作,就会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福音,如果相互敌对,就会破坏亚洲乃至世界的和谐。 这里,我要通过我的观察和体验,通过我的学习和思考,向大家传递印度的消息。我要向大家报告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的神奇,这里的旖旎风光,这里的淳朴民情,这里奇异的习俗,这里文化的多样,这里人民的友好,还要报告这个民族所创造的奇迹,报告这个民族在新世纪里的伟大腾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