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物质文明的丰富和进步,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而与此相反,我们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幸福感等却每况愈下,诸多的烦恼和不适相伴而生。花荣著的《心理自愈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中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多地远离了自己的本性,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所以即使我们在外在的丰富多彩下,内在仍然感到匮乏和痛苦。我们在茫然无知的状态下让自己处于一种非健康的病态之下,由于不认识病症发生的深层意义而任其不断重复或改头换面、轮番登场。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道理和案例向我们讲述,“病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病症”的错误认知、态度和做法。我们应该通过认识自己本来的样子、认识 “病症”的存在目的、发生原因、运作规律等,做回生命的主人,让自己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花荣著的《心理自愈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讲述了:病由心生,心理问题往往是疾病的源头。在追求高效率的时代,在一个竞争和压力无处不在的社会,每个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焦虑、紧张、忧郁、悲伤、沮丧、挫败感等时刻在困扰着我们,随之而来的往往还有各种身体的小病症,让我们身心疲惫,痛苦不堪。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我们的身心拥有较强的自愈能力,我们可以运用自身的力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身体、精神和心灵上改善自己的境况,找到人生幸福的方法。大家都有病,但你仍然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独有偶,芳芳的心情也忽好忽坏。她是个心理学爱好者,是个“课虫”。每次上课前她会列出众多问题,课程中积极投入且大量清理与解决问题,课程结束时总是用发言总结她的收获是如何之多,她的心情是如何舒畅等,她热情洋溢的阐述总是能感染其他同学并博得一阵热烈的鼓掌。但到下一次课程或其他老师开课时还会出现她的身影,而每次她提的问题本质上基本一致.无非就是又跟男朋友分了或者吵了,他不太适合她;他不注重她的感受;他太武断;他太懒;他乱动了她的东西;他不愿意陪她逛街;他的控制欲太强;他追求完美;等等。与此同时,每次课程她都会总结和指出问题所在:“武断的不是他,控制欲强的也不是他,追求完美的更不是他,而都是我自己。”
对她来讲,上课的成效或她自己的课后感悟几乎只是即时的和一次性的,过期无效。她虽然一直在努力地做自我成长的功课,但未曾到达深处。她总是非常优雅和小资的,独自一个人坐在星巴克靠街临窗的位置上,安静而悠闲地浏览网页或煲电话粥,讲述自己或好或坏的情绪和感觉,然后再次自我总结一番。字里行间闪烁着恍如智慧的洞见。只是,这些话都只是一个概念的理解和言语的概括,无法产生治疗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定期爆发的情绪或习性,我们总是被这些情绪和习性操纵着,当它袭来时,我们就会完全地认同它,成为它,甚至享受它。是的,享受它,因为很多时候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科学证明,人的大脑中控制某种情绪或行为的神经丛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强化而得以拓展和生长的。举例说,当我们第一次哭的时候,对应的神经被激活,然后通过第二次、第三次哭而得到不断地强化和扩展;同样,当我第一次愤怒的时候,对应的神经会被激活,然后通过第二次、第三次愤怒而得到强化。如果某种情绪经常发生或得到强化,那么对应的神经及其伸缩或传递行为就会变得自动化,以至以后还没发生此类情绪,但按照大脑自主神经丛的记忆或者其对这种情绪发生周期的计算,推算认为应该到了发生这个情绪的时候了,于是我们就会莫名其妙或者不时地产生些相应的情绪。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情绪的主人,到后来情绪却成了我们的主人,多么可怕!当然,这只是无意识状态下的结论。如果我们带着意识之光来照亮自己所有内在的活动,那么,情绪是无法主宰我们的。
让我们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吧!情绪不单单是一种内在感受的外在表现或释放,不良的情绪往往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中医所讲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就是说任何情绪太过度的时候都会伤到我们身体上相应的部位。同样,不同情绪之间是可以互相克制的,即遵循五行平衡理论。 情绪是内在感受的外在表现,它并无好坏对错之分。但它不是可以忽略的淡淡感受,它是一种心理有所牵绊和不平的表现,是一种吸引我们关注的状态。故此我们需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了解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去做真实的自己。
P15-16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而与此相反,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幸福感等等每况愈下,我们有诸多的烦恼和不适:
我们常常如同机器般自动并循环地爆发不良情绪;
我们常常被病症缠身,我们颂扬药物的特效,更颂扬先进的检测技术及治疗器械,我们滔滔不绝地或兴奋或失落地谈论保险赔偿率;
我们以自己的期望要求别人,结果却常常是失望、气愤、埋怨……
上述诸多情形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那么我们为何会如此呢?我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多地远离了自己的本性,越来越多地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们在外在丰富多彩的情况下,内心却感到匮乏和痛苦,我们在茫然无知的状态下让自己处于一种非健康的病态之下,由于不认识病症发生的深层意义而任其不断重复或改头换面、轮番登场。
实际上,人类的确是高级智能的物种,我们拥有能动性和创造性。量子物理证明,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的意念及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到与我们关联的一切;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观察的行为会改变观察对象。
被大家熟知的吸引力法则也说明了我们内心意愿的强度以及想象力在某一领域可以吸引或影响人、事、物。
当然,我们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到底是何种关系、如何互动等,这些问题至今尚无最终最全面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断定:我们对病症的发生负有责任:
我们不认识自己,如此经由我们被创造出来的“病症”更不认识。
我们与病症深度联结。我们拥有对疾病的需要、我们允许疾病发生并给它独立存在的空间,同时也经常喂养它。
病症是我们被迫选择的信差,当我们内在的本能)中动被压抑或自然发展受挫时,人会迫不得已动用病症来向自身传达信息。
病症是我们惯用的武器,我们常常为了达到自我的目的或为了表达自我的退缩而利用病症。
病症是我们内在智慧的显现,“我”是智慧的存在,“我”的追求不限于房子、车子、票子,更是为了平衡、真实、经历、成长等,这些有时也需要病症来实现。
另外,还有很多因为我们的错乱、无知、不接受、不面对而导致的病症……
那么,如上所述,我们主动或被动、无知或智慧地创造了种种病症,仅仅如此吗?这是不可改变的吗?如果是这样,我们知道这些又有何意义?
是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能创造病症,同样也可以治愈病症、放下病症或者与病症和谐相处。
病症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病症的错误认知、态度及做法。
我们应该通过认识自己本来的样子、认识我们与病症的联结以及病症的存在目的、发生原因、运作规律等,从而做回自已的主人,让自己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果子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老师,让我们再选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 “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外边下着雨,我在屋里听雨、听风、听音乐,平静又平淡。
望着天花板,没有睡意,没有思想,我就这样静静地发呆……
除了快乐就是不快乐,除了苦恼就是不苦恼。是这样吗?我不认同。
此刻我就是静静地待着,没有快乐的快感,也没有痛苦地纠结。我并没有快乐,也并没有不快乐;我没有痛苦,也没有对痛苦的恐惧。
生活是一位高明的大师,每个安排都充满着智慧:没有黑夜何来自昼,没有月缺何来月圆,没有高山何来平原,没有父母何来孩子,没有黑白何来彩色,没有离别何来思念,没有距离何来相聚……
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完美。每一种结束都是另一种起点,每一种苦难都是另一种修炼,每一种打破都是另一种创新,每一种舍弃都是另一种自由。
平淡就是幸福,简单就是幸福,自然就是幸福。
只是,我们常常误解“生活”这位大师,看不到自己拥有的幸福。
是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拥有幸福,只是在成长的路上忘记了。后来,我们发现自己不幸福,所以发誓要找到幸福。
于是我们整装待发,于是我们跋山涉水,于是我们发愤图强,于是我们起早贪黑,于是我们嫉妒焦躁,于是我们贪婪无度,于是我们放纵任性,于是我们紧抓不放,于是我们紧追不舍,于是我们装腔作势,于是我们欺人欺己,于是我们见利忘义,于是我们过河拆桥,于是我们斤斤计较,于是我们自暴自弃,于是我们争前恐后,于是我们透支未来,于是我们逢场作戏,于是我们口是心非,于是我们空虚无聊,于是我们全副武装,于是我们囤积恐惧,于是我们欲生欲死,于是我们忘了自己,于是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
然而,经过执着强烈的找寻,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迟钝、视野变得越来越狭隘。最终在对幸福的一路追寻中,我们亲自把幸福给丢了。确切地说,我们把幸福给忘了。
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心里,就在我们的手里,就在我们的眼下。
只是我们忘了它,也许应该说我们不认识它。
我们也许应该继续寻找幸福,然而如果我们不改变认知,也许终此一生也认不出手中的幸福。
幸福,平淡到让我们看不到的地步,简单到让我们难以置信的程度。就让我们用心生活,用心经历每一刻的幸福吧!我们要拂去心灵上的浮尘,扫去一身的“病症”,让自己的生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