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用毒药治癫痫》、《再用重剂起沉疴》、《疝气嵌顿,针刺救急》、《温药及大剂灸法治疗水饮病》、《从阴火论治舌下腺囊肿》、《小儿脑部结节性硬化症治验》、《急乳蛾误治之反思》……《学医七年》是作者陈腾飞学医七年的经历和感悟,为中医院校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者希望如能由此书而引发一些更为深层的思考,正确地理解医学的本质和中医的内涵,院校的学弟学妹们将会少走许多弯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医七年 |
分类 | |
作者 | 陈腾飞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初用毒药治癫痫》、《再用重剂起沉疴》、《疝气嵌顿,针刺救急》、《温药及大剂灸法治疗水饮病》、《从阴火论治舌下腺囊肿》、《小儿脑部结节性硬化症治验》、《急乳蛾误治之反思》……《学医七年》是作者陈腾飞学医七年的经历和感悟,为中医院校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者希望如能由此书而引发一些更为深层的思考,正确地理解医学的本质和中医的内涵,院校的学弟学妹们将会少走许多弯路。 内容推荐 陈腾飞编写的《学医七年》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学医心语”记述了学医过程中的所感所思,事无巨细,凡有感而发者皆笔录成文。“读书随想”是以书为主题展开的思考,多是自己的体会和发挥。“治病甘苦”详细记录了治病经过及误治的反思,这是医学生成长必须要走过的历程。本书中的病案都是在诸多医师前辈指导下完成。“学医之余”意在反映对生活和自然的点滴感悟,虽以“学医之余”命名,但学医之心无处不在。 目录 学医心语 求学琐谈 我与导师的缘 研古渐深 读研一年 读书随想 书的梦 我与《内经》的缘 趣释《伤寒论》第29~30条 我读《金匮要略》第18~25篇 《蒲辅周医案》为何被奉为经典 我谈奇经八脉 治病甘苦 针药并治急性阑尾炎 初用重剂起沉疴 初用毒药治癫痫 再用重剂起沉疴 疝气嵌顿,针刺救急 温药及大剂灸法治疗水饮病 从阴火论治舌下腺囊肿 小儿脑部结节性硬化症治验 急乳蛾误治之反思 义诊随笔 红榆医话 假药之害 病案简记二十一则 学医之余 核桃熟了 柿子 酸枣 说莲 蚱蝉 沙棘杏仁羹 解暑话豆汁 熬制膏方记 后河行迹 诗词十三则 试读章节 自从信手翻读《内经》之后,我对《内经》的喜爱竟然一发不可收拾了,里面有太多有趣的东西了!比如“阴虚则内热”,其含义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引用的完全不一样,发现教材中的一个错误之后,想找到更多的错,这成了继续阅读《内经》的动力之一。 继续翻阅下去,遇到更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在吃饭的时候脸上会出很多汗,为什么酒能壮胆,为什么女人不长胡子,为什么有的人在哭却不流眼泪……太有趣了。 这时我的第二个病人出现了。一位管理学院的同学感冒之后咳嗽咽干,夜眠发热有汗。针推专业七年制的一位同学和我一起看的,他认为夜间出汗是我们学的盗汗,想用养血之法,建议吃阿胶和枣之类。我认为是感冒还没好,有余热,所以才这样的。此人脉数,偏细,不算浮,口干喜饮水,舌苔薄而少,舌尖红,小便黄,大便两天没解,症状大概是这样。当时我还不会辨证选方,所以把能搜集到的症状都用短信发给了教《中医诊断学》的老师。老师回复:可用桑菊饮加减。遂去阅览室查桑菊饮的剂量,当时已经能背桑菊饮的方歌了。又根据症状酌情加减了药物,买药的时候好像缺了薄荷,也忘了当时是用什么替代的了,先抓一剂药,在小药店里代煎。那位生病的同学吃了之后貌似好了一点,还有咳嗽,有点痰,痰中还带点血丝。听到“血”有点担心,下课后赶快问教《中医诊断学》的老师是不是治坏了,老师说是燥伤肺络,可以加点瓜蒌之类偏润的清热化痰药物。听老师一解释,我又有信心了,按老师的指示加减后,又让患者吃了一剂药,这次吃完后,痰中血丝消失了。不过,还有一些症状没有缓解,任其自然痊愈的。这个病人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的,虽然只治好了几个症状,但我还是很兴奋。 《内经》还在继续读。第二个学期快结束时,我遇到了第三个病人。舍友踢足球时不慎踝关节崴伤,肿得很明显,先问了骨伤专业的班主任,老师说用凉水泡脚,睡觉时双脚垫高。因为刚办完中药饮片展览,我手头有一些剩余的中药,便选了活血化瘀的药物——土鳖虫、苏木、丹参,用哑铃碾碎,加点二锅头酒给他敷上。这种做法在理论上讲应该是不对的,因为还没有止血就活血了,但是有的活血药小剂量也可以用来止血的。第二天,看到肿好像下去了一点,现在想想,其实是肿势由局部变成周围组织漫肿了。当时误认为用药见效了,很高兴。下午老师带着患者一起去了医院,拍片是骨折。很小很小的一点,几乎辨认不出来。 打石膏的医生得知我们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北中医”)的学生,有意问我们中医如何治疗。比如:“用凉水泡脚是为了止血,再用活血化瘀药岂不是又要加重出血?”我们哑口,老师也不说话。我觉得很受打击,很耻辱。回来之后,我就思考,并且开始用理论联系实际,想到了《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话:“气伤痛,形伤肿。是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扭伤都是先痛才肿的,应该属于“气伤形”,但明明是由于形体的损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为什么不是“形伤气”呢?用凉水泡和用活血化瘀药敷是矛盾的,中医如何处理呢?又如何解释?这种问题相对偏于理论,所以就问教《中医基础理论》的老师了。老师回复说,可以认为是气滞然后血不行,所以是“气伤形”;凉水泡脚止血是“急则治其标”,活血化瘀是“缓则治其本”。收到回复后我很兴奋,既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又加深了对一些中医理论的理解。 这学期还有两件和医疗有关的事情值得一提:一个是我的感冒;一个是某病人癫痫发作。 我曾因在窗户边睡了一觉,醒来觉得冷,怎么都不能缓解,晚上躺下裹紧被子也觉得冷,但身体很烫。此时体会到了什么是恶寒,什么是恶寒发热并见。(后来读《伤寒论》中“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则很容易理解了。由此引发的思考及感冒的诊断和治疗日后再谈。) 第二天起床感觉很不舒服,去校医室打针并吃了西药,出了大量的汗,虽然医生嘱咐出点汗就行,但是无法控制,不过体温退了下来。(高中时的感冒经历和这次的经历,使得以后读《伤寒论》桂枝汤服法“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深有体会。)P5-7 序言 学医七年,很难用一个词准确地描述其中滋味。这七年里,有过好奇,有过痴狂,有过执著,也有过彷徨。 在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去践行后半句校训(厚德济生)的时刻,突然想把这些年里或庄或谐的散碎文字汇集起来。 于我自己,也许可以从中找回继续向前的动力;而于那些正在漫漫学医路上求索的同学们,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丝慰藉。至少让他们知道,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自己走得并不孤单。 多余的话,此处不必再讲,只愿天下每一位医学生,都能快乐而充实地度过这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是为序! 2014年12月12日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