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改变从心做起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陈广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广胜的《改变从心做起》是一本由30颗“心”组成的书,每篇文字都不超过两干字。假如每天抽空读上一篇,正好一个月时间。应该说,相比诸多成功学方面的著作,本书不见得实用,但也许在无用之中,才有了它的一点点用场。

而本书仅仅只是想告诉你:只要内心不放弃,善于因时调整和突破自我,谁都可让脚下的路变得开阔而自由,都能实现活着的快乐与尊严,并不断拓展富有特色的人生价值,让降临星球上的生命不虚此行。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一颗心,每颗心都是一个世界,如何让这些住着精灵的世界获得平静,这是一门大学问,精神匮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严重危机,很多风光之士都不知道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陈广胜的《改变从心做起》让你敞开心门,知道幸福的状态究竟何在,这也是是一本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书。

目录

心之基

 平常心

 仁爱心

 感恩心

 包容心

 责任心

 平衡心

心之行

 自信心

 进取心

 知行心

 恒常心

 坦诚心

 忍耐心

心之度

 自省心

 中庸心

 谦卑心

 慎微心

 忧患心

 敬畏心

心之戒

 自私心

 浮躁心

 虚荣心

 嫉妒心

 怨恨心

 猜疑心

心之悟

 舍得心

 简朴心

 淡定心

 洒脱心

 分享心

 知足心

后 记

试读章节

既然希望他人怎样对待自己,那就先从怎样对待他人开始。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若将坦诚视作“午餐”,也不妨先主动为对方提供。

坦诚心

“这一生到底要做多少次自我介绍,你才能认识我?”

若仅仅记住对方的姓名和脸孔,只要想认识,也许一次就足够。但要真正地认识一个人,那与多少次并无简单关联,因为它取决于“自我介绍”的坦诚。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面,甚至有的还因人而易,不断展现变幻着的多张嘴脸,令你无法判断哪张是其本色。心怀坦诚,是以不掩饰、不修饰的自我,坦率、诚恳地待人处事。他让你知道葫芦里装着什么,倒给你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每个人不管自己是否坦诚,却无一例外希望与坦诚的人相交。

怀坦诚心,首要的是坦开胸襟。凡事没必要遮遮掩掩,因为你可能蒙蔽一个人,却难以蒙蔽所有人,更难以永远蒙蔽所有人,襟怀坦白便是明智的选择。据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阿卡迪亚会议期间的某一天,罗斯福手拿《联合国家宣言(草案)》突然闯入丘吉尔的房间,连声说“大英帝国有救了”。哪知丘吉尔正在洗澡,竟赤条条从浴室冲了出来。罗斯福连忙避让,丘吉尔则自我解嘲道:“不不不!大不列颠首相在美国总统面前没有什么可隐瞒的。”

这不过是一则趣闻,但说明合作与交往需要拆除心中的“篱笆”。当彼此知根知底,人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互信。反之,即使共同利益再多,假如相互算计,也容易反目成仇。心怀坦诚,贵在从容地向对方展示开放的自我,这正是人与人携手同行的基点。

坦诚的本质是真诚。在现实生活中,谁都可以承认自己的缺点,但绝不会宣告自己虚伪,甚至有些人扮演的就是真诚。他们试着与你掏心掏肺,告诉你从未讲过的悄悄话,以致为自己的真诚热泪盈眶。但坦诚心本是质朴的。根据字面拆分,诚从言、从成,有言出必成之意。坦诚来不得虚假,必须对说出的话负责。而戴面具的真诚骗不了人,因为眼睛就能暴露秘密,时间更能戳穿演技。只有发自本性、不带水分的真诚,才能穿透人与人的间隔,赢得他人心底里的信任。

坦诚是好东西,但在什么商品都过剩的今天,为何又显得这般稀缺?一句话,只因害怕彼此的不对称——我对你坦坦荡荡,你对我躲躲闪闪,这便引发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在许多人看来,“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更为恶劣的,还利用坦诚的不对称,耍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伎俩。可所谓的聪明,凡器局小了,必然不高明。人际交往是双向的,你以何种姿态待人,别人也照样复制,于是相互损伤,谁都难成赢家。

也有人说,我并不想成赢家,可也不想当输家。坦诚会被人利用,所以不得不有所提防。此类想法极正常,在一定程度也不失为理性。但需要指出,坦诚不是口没遮拦,万事和盘托出。怀坦诚心,同样应看对象和情形,讲求待人处事的效果。它可以有防人之心,只是没有害人之意;可以有必要的隐秘和含蓄,却不能两面三刀,这才让大家安心相处、放心共事。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人心是相通的,只要打开门槛,就会去除许多隔阂。从良性互动的角度,既然希望他人怎样对待自己,那就先从怎样对待他人开始。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若将坦诚视作“午餐”,也不妨先主动为对方提供。自然而然,坦诚会有彼此的默契。有的即使不用讲太多话,只要相互之间多存几分诚敬,也能你知我知、以心换心。

坦诚将带来坦诚的回报,但心怀坦诚,毕竟不是为了交换,切不可用生意场上的盈亏来衡量。真正的坦诚,需超越狭隘的功利意识,所以经常表现为“拙诚”……

P65-68

序言

让人生快乐且有价值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每颗心都是一个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内心都住着精灵,就像是注定的天命,让自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并最后完成生命的拼图。人生迈出的每一步,正好比在不断地拼图,当生命终结之前,是无法看到全貌的。但是,拼图毕竟不靠倒计时那一刻。每一幅生命的图案,终究由心中的精灵主宰,被心中的愿景一步步牵引而成。

心,在这里不特指体内那形似莲蕊、搏动有律的器官,而是承载人们思想和灵魂的特定空间。毫无疑问,心灵有着不同的境界。境界之别,恰如青原惟信禅师曾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至后来,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从起初到最后,同样的见山见水,却体现了禅师两样的眼光。

普通人自然无需参禅,可心境的高下显而易见。正因如此,不同的内心就有着不同的逻辑。不能说哪种逻辑一定就对,但必然有这样一类精灵,能为平凡人生注入更多的惬意和精彩,并为自己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意义。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在很大程度上,心境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发展轨迹。而一颗智慧的心灵,应当让人生快乐且有价值。

如何能将快乐与价值叠加?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成功——成功给人带来快乐,也或多或少地创造价值。事实上,现代人对于成功的渴望已经白热化,大家只争朝夕,唯恐在哪里慢了半拍。但心浮气躁往往没有像样的收成,可这不足以让人反省,因为功利主义早吞噬了无数的心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干多年前,司马迁就生动描述了世人追逐功利的热闹场景。功利并非一样坏东西,可凡事皆有度。当整个社会都拿着计算器衡量值不值钱,当信念、理想无一例外都被换算为财富和权位,这种彻头彻尾的“唯物”观就病入膏盲。此时,人们快节奏地赶路,却将灵魂甩在了身后。

纯粹为功利跳动的心灵将极其疲惫,也很难生出由衷的快乐。欲望无止境,即使你赚再多的钱,握再大的权,紧接着势必有更多、更大的企求。于是,人们屡屡精疲力竭地趴下,那些功利或许能暂时满足世俗的虚荣,却远离了内心的真实需要,更留不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价值。

总之,功利可以牵引人的一生,能够填充肉体生命的欲求,但难以让寄寓于肉体中的内在世界充盈,不可能实现精神自和深层次的心灵快乐。不仅如此,由功利牵着鼻子走的人,总是荒废了最应该做的事,也压抑了个体禀赋本可承载的生命意义。许多人终其一生忙碌,复制的是一种平庸,收获的是一种悲哀。

人,需要心灵的超载,这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三种生活方式:一是享乐的生活,以满足肉体欲望为主;二是政治的生活,崇尚荣誉,追求财富、地位等外在的东西;三是沉思的生活,专注于精神的思辨。他视沉思为最高贵、最持久的活动,“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满幸福”,因而最为推崇。

对于上述生活方式,人们都寻求着各自的组合。究竟选择怎样的结构配比,则体现不同的价值取舍和逻辑判断。享乐的生活需要出自人的本能,这与一般动物没有质的区别。政治的生活带来事业的荣耀,却容易让自我迷失。唯有沉思的生活不依赖外部条件,完全可以自主支配。可以说,思考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从沉思中寻求快乐,是心灵极佳的休养方式,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秉性。

沉思在当下越来越少。与之相联的是,精神匮乏已成为社会的一大严重危机。虽然物质在今天可谓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状况也普遍好于过去,可这并未给人带来内心的富足。相反,大家愈加远离沉思,日益感到精神空虚,以致连许多看似有脸面、很风光的人,都不知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  但人终究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不是靠一团血肉和一副骨架,而是靠主宰内在世界的心灵支撑的。清初大儒李颥说:“夫天下之根本,莫过于人心;天下之大肯肇处,莫过于提醒天下之人心。”人的本质在心灵。因为不管身体多么强健,它毕竟有着空间的限制,并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和死亡。只有心灵经得起岁月的磨损,能跳出外在的约束,甚至当躯体被火化后,仍能让人感受那值得怀念的人格精神。

说心灵,道精神,听起来不免有些虚渺。那么,笔者究竟有怎样的企图?人是不能选择出生的,往往也无法选择生命中的许多场景,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改变对自己的认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改变对成功的看法,以及做人、做事的基点和取向。而一切的改变,归根到底须从心灵做起、从心灵出发。

——这是一本给心灵松绑的书。

人生是一个追求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喜欢的、想要的东西,可这些目标并非都能实现。用世俗的眼光衡量,不成功似乎等于失败。假如以此处世,大家一开始便会背上沉重的包袱,稍有不顺,心理就容易失落。但是,我们的内心何必要被这样的绳索所绑架?

做人犹如登山,爬到顶峰固然可喜,在半坡迈步也别有一番情趣。建构起豁达的心灵,不苛求别人眼里的成功,而投身自己应做也喜欢做的事,我们的精神空间随之将变得自由。人到了一定阶段,尤其应注重做事的意义,更专注于过程中的创造与体验。若如此,行为本身就有内在的价值,结果倒变得不太重要。于是,人们的心弦便不至于绷得过紧,对得失、进退将有更好的把握,前方的路也会豁然开朗。

——这是一本让精神愉悦的书。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一种奔向死亡的存在。”有了这样不可逃避的终点,痛苦俨然是人生的基本特征,幸福反倒成了奢侈。很自然地,能在万千痛苦中感知幸福,不正是大智慧?同样身陷囹圄,有人透过窗户只看到漆黑的四周,有人却欣赏了满天的繁星。两者的差异不在眼睛,而在心灵。

幸福,不仅是人的状态,更是一种能力。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困境中到底有几多烦恼,却取决于心境。换句话说,幸福是靠自己挖掘与感悟的,快乐的人走到哪儿都快乐,悲戚的人无论怎样都悲戚。而一颗健康的心灵,即使在糟糕的境地,也能组合出许多的幸福元素,让人充分体味当下的快乐。

——这是一本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书。

给心灵松绑,让精神愉悦,绝不是打人生的退堂鼓。生命短暂而不可逆,有志者都希望能支配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不断实现自我的行动者。然而,人生毕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迁,所以古来又有天命的概念。对此,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其实不管有无天命,任何人却都有天然的使命,否则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机会永远赋予每个人,至于能否抓住机会,取决于主观上的能动。而人生进取是多维度的,可以向外改造社会,也可以向内锤炼自身。若说前者需要外部机缘,后者则完全取决于内心。无论何时何地,谁都有开掘自身潜能的宽广空间。说到底,成功不是随机砸向人们的彩票;即使有天命,它也不过只安排了大框架,具体的生命内容仍由自己填空。正因如此,心灵就有了决定性意义。只要内心不放弃,善于因时调整和突破自我,谁都可让脚下的路变得开阔而自由,都能实现活着的快乐与尊严,并不断拓展富有特色的人生价值,让降临星球上的生命不虚此行。

后记

这是一本由30颗“心”组成的书,每篇文字都不超过两干字。假如每天抽空读上一篇,正好一个月时间。应该说,相比诸多成功学方面的著作,本书不见得实用,但也许在无用之中,才有了它的一点点用场。

需要特别感谢新浪,不仅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被博客首页鼎力推荐,更重要的是,我对于业余写作的兴趣,来自于“佳桐”博客(http://log.sina.com.cn/chinachengs)的开办。博客就像一个茶馆,既然开张了,就怕门庭冷落。于是,不由地倒逼自己时而填充一些东西,“心”系列便是其中的一组文章。

书为心画,诗为心声。写心的书,理应有诗的一席之地。在对拙作按“心之基”、“心之行”、“心之度”、“心之戒”、“心之悟”的脉络编排之时,我尝试着分别题了卷首诗。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因为一首诗绝对难以兼容整卷文章的内涵,可我还是企图凝炼其中的某些精髓,让30颗“心”更好地成为一个整体。

写心、论心,仿佛也是同自己对话。人在世上,大体都只有几十年光景。我们走过的路,有平坦也有崎岖;经历的事,有如愿也有失望。但无论阴晴圆缺,最要紧的是将心摆好。心若安好,纵然雨打风吹,也仍是一番景致,自有别样的趣味。

毫无疑问,书的第一读者永远是自己。而写一本让自己读得下去的书,则是我的初衷。当然,我最想将书献给我的老母亲。

记得多年前,我出过一部公共管理方面的专著《走向善治》,书还有点厚。我并不奢望有多少人一字一句读完,然而,母亲却真正在一字一句读它。去年春节,我跟她讲要写这本书,可不久,母亲竟遭遇了一场事故。虽然经过抢救,她恢复了神志,但再难像当年那般阅读了。

不过,母亲一直有着她的坚强。她一点点地恢复,甚至连医生都有些吃惊。想象着,当我将这本书递给我的母亲,她定然带着惯常的微笑。此情此景,对我来说已是万幸,也是遗憾中的知足。

人到中年,需要感恩的人很多。包括出这本书,也是特定的机缘所致,更有许许多多需要感谢的人。但既然写心,那就将一切放在心里吧。

陈广胜

2014年7月于钱塘江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