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回答/汉园新诗批评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周伟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39年2月22日,流亡中的西班牙诗人马查多病死于法国南部边境小城科利尤尔,口袋里装着他写下的最后一首诗《这些天青色的日子,阳光明媚的童年》。三天后,与他同行的老母亲亦与世长辞。4月1日,西班牙内战结束,佛朗哥开始其独裁统治,直到1975年。在此期间马查多著作遭禁,但诗人仍活在人们心中。1966年2月,一家报纸说,小城巴埃萨将有马查多铜像揭幕仪式,于是成千上万的人从各地涌人巴埃萨,引起警方高度戒备,对他们实行重重拦截,最后双方发生流血冲突,27人被捕,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马查多是忧国忧民的“九八一代”的中坚诗人之一,随着岁月的汰洗,他因其诗艺的精湛和思想的深邃,而渐被公认为20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诗人。许多人把他和英语的叶芝、法语的瓦雷里、德语的里尔克、意大利语的蒙塔莱相提并论。眼光苛刻的布罗茨基,在《怎样阅读一本书》里向西班牙语读者推荐的诗人名单依次是:马查多、洛尔迦、塞尔努达、阿尔伯蒂、希门内斯(1956年诺奖得主)和帕斯(1990年诺奖得主)。

马查多1875年出生于塞维利亚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西班牙民谣的热心搜集者。童年的阳光、柠檬树、庭院、花园和喷泉,成了马查多早期诗歌的源泉。8岁时全家搬到马德里,马查多在后来有“第二共和国摇篮”之称的“自由教育学校”接受了七年开明教育,形成了尊重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崇尚自由讨论、热爱大自然的个性。学校的“远足”训练使他终生热爱散步,这为他的诗歌带来渐次清晰的形象和徐缓的节奏。但他18岁时父亲的去世使得家道中衰,他不得不勤工俭学,结果25岁时才拿到学士文凭。1899年,他和哥哥曼奴埃尔到巴黎小住五个月,为一个法国书商编一部法西词典。他见到了莫里亚斯、保罗·福特,还有晚年王尔德,大约同时接触到了柏格森的哲学。这一年他开始写诗。1902年他又去巴黎,结识了现代主义大师达里奥,后者马上看出了他的才华,写了一首“哀歌”给他。达里奥说:“他一次又一次地漫步,/神秘并默默无言。/目光是那样深邃/几乎无法看见。/他说话的语调/腼腆而叉高傲。/他思想的光芒/几乎永远在燃烧。/他深刻而又闪光/像具有崇高信仰的人那样。/他同时在放牧/上千只狮子和羔羊。/他会引导风暴/也会带来充满蜜的蜂房”(赵振江译),准确地刻画出了马查多的性格、风格和爱用的意象。

巴黎给了马查多三样东西:现代诗歌、柏格森哲学、法语之为职业。回到马德里后,马查多开始与乌拉穆诺、巴列一因克兰、希门内斯等人交往,形成“九八一代”的核心圈。那是群星璀璨的一群人。1903年1月,马查多出版处女诗集《孤寂》,四年后加入新写的诗,扩大为《孤寂、长廊及其他诗篇》。

1907年,马查多获得在中学教授法语的资格,离开马德里,前往北部卡斯蒂利亚高原小城索利亚任教。作为一个“对周遭环境极度敏感的人”,那片土地改变了他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与少女莱昂诺尔的相遇则改变了他的生活,使他由孤寂的现代主义“自我”通向现实主义“他我”。莱昂诺尔是马查多房东的女儿,二人于1909年结婚,其时马查多34岁,莱昂诺尔15岁。1911年,马查多获得政府奖学金,携莱昂诺尔前往巴黎专攻哲学,听柏格森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讲座。但几个月后莱昂诺尔患肺结核,二人不得不回到索利亚。次年八月,莱昂诺尔病死。马查多痛不欲生,只因刚出版的诗集《索利亚的田野》获得很高评价,让他觉得自己尚有一点“正面力量”,尚可活下去。他离开了索利亚,没有再回来,也没有再娶。他去了南方小城巴埃萨,在那里待了七年。这期间他获得了教授西班牙语文学的资格,出版了《索利亚的田野》扩大版(1917),书中加入了他在巴埃萨时写的一些诗。他还通过函授的方式,从马德里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是哲学家迦塞特。他的诗的哲理味更浓了。其间值得一提的趣事有:1916年,才18岁的大学生洛尔迦与其同学到巴埃萨看望马查多,马查多朗诵诗歌,洛尔迦弹琴伴奏。P1-3

目录

汉园新诗批评文丛缘起

马查多的河流、大海和梦中梦

马查多《肖像》一诗的翻译与理解问题

替罪羊的诗篇

萨巴《自传》的翻译及讨论

米沃什的神学之诗思

辛波丝卡的六世界

当代中国基督教诗歌及其思想史脉络

用典与新诗的历史纵深问题——维庸和聂绀弩

强劲有力的当代非洲诗歌

新时期诗歌对政治的加法和减法——政治与诗歌的互相介入

访谈一(答黎衡问)

访谈二(答李浩问)

序言

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2005年成立以来。重视新诗研究刊物、研究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新诗研究丛书”和集刊性质的《新诗评论》,受到诗人、诗歌批评家、新诗史研究者和诗歌爱好者的欢迎。

从今年开始,在“研究丛书”之外,拟增加“汉园新诗批评文丛”的项目。相较于“研究丛书”的侧重于新诗理论和诗歌史研究的“厚重”,“批评文丛”则定位于活泼与轻灵。它将容纳诗人、诗歌批评家、研究者不拘一格的文字。这一设计,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诗歌研究、批评领域,重视理论深度、论述系统性和资料丰富翔实固然十分重要,但更具个性色彩的思考、感受,和更具个人性的写作、阅读经验的表达,同样不可或缺。在力图揭示事物的某种规律性之外,诗歌批评也可以提供个别、零星、可变的体验——这些体验与个体的诗歌写作、阅读实践具有更紧密的关联。也就是说,为那些与普遍的规范体系或黏结、或分离的智慧、灵感,提供一个表达的空间。除此之外的另一个理由.是诗歌批评“文体”方面的。也许相对于小说研究、文化批评,诗歌批评、阅读的文字,需要寻求多种可能性和开拓,以有助于改善我们日益“板结”、粗糙的“文体”系统和感觉、心灵状况。

写作这样的文字,按一般认识似乎比“厚实”的研究容易得多。其实,如果是包蕴着真知灼见和启人心智的发现,透露着发人深思的道德感和历史感,并启示读者对于汉语诗歌语言创新的敏感,恐怕也并非易事。

这样的愿望,相信会得到有相同期待者的理解,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洪子诚

内容推荐

《小回答》收入了作者周伟驰近几年写的关于诗歌批评及诗歌翻译方面的文章,内容涉及西班牙诗人马查多,波兰诗人米沃什、辛波丝卡,非洲诗歌以及中国的基督教诗歌等。作者从诗歌文本和时代的细节切入,关注“大问题”,邂逅“小回答”,思路时时蔓延开去,折射出当代诗歌所处的社会与历史语境。

编辑推荐

马查多《肖像》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在众多的声音中,我只听一个声音,我会停下脚步,区分原声与回响”,在时代的喧嚣中,倾听和捕捉内心的“小声音”,是诗人的天职。辛波丝卡《在一颗小星星底下》一诗中说:“我要为小回答而向大问题道歉。”虽然“小回答”使诗人怀有羞愧之心,但总比虚假的“回答”要好,也许它还比“大回答”更加得体。抒情诗那看起来是“小声音”的“小回答”,因为其表达了真实的自我,反而超出一己之“私我”,而成为时代的“原声”。那些抒发一己真情的诗人,他们的诗如晶体一般反射、折射和漫射了所处的社会与历史语境。

《小回答》收入了作者周伟驰近几年写的关于诗歌批评及诗歌翻译方面的文章,内容涉及西班牙诗人马查多,波兰诗人米沃什、辛波丝卡,非洲诗歌以及中国的基督教诗歌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