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22日,流亡中的西班牙诗人马查多病死于法国南部边境小城科利尤尔,口袋里装着他写下的最后一首诗《这些天青色的日子,阳光明媚的童年》。三天后,与他同行的老母亲亦与世长辞。4月1日,西班牙内战结束,佛朗哥开始其独裁统治,直到1975年。在此期间马查多著作遭禁,但诗人仍活在人们心中。1966年2月,一家报纸说,小城巴埃萨将有马查多铜像揭幕仪式,于是成千上万的人从各地涌人巴埃萨,引起警方高度戒备,对他们实行重重拦截,最后双方发生流血冲突,27人被捕,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马查多是忧国忧民的“九八一代”的中坚诗人之一,随着岁月的汰洗,他因其诗艺的精湛和思想的深邃,而渐被公认为20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诗人。许多人把他和英语的叶芝、法语的瓦雷里、德语的里尔克、意大利语的蒙塔莱相提并论。眼光苛刻的布罗茨基,在《怎样阅读一本书》里向西班牙语读者推荐的诗人名单依次是:马查多、洛尔迦、塞尔努达、阿尔伯蒂、希门内斯(1956年诺奖得主)和帕斯(1990年诺奖得主)。
马查多1875年出生于塞维利亚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西班牙民谣的热心搜集者。童年的阳光、柠檬树、庭院、花园和喷泉,成了马查多早期诗歌的源泉。8岁时全家搬到马德里,马查多在后来有“第二共和国摇篮”之称的“自由教育学校”接受了七年开明教育,形成了尊重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崇尚自由讨论、热爱大自然的个性。学校的“远足”训练使他终生热爱散步,这为他的诗歌带来渐次清晰的形象和徐缓的节奏。但他18岁时父亲的去世使得家道中衰,他不得不勤工俭学,结果25岁时才拿到学士文凭。1899年,他和哥哥曼奴埃尔到巴黎小住五个月,为一个法国书商编一部法西词典。他见到了莫里亚斯、保罗·福特,还有晚年王尔德,大约同时接触到了柏格森的哲学。这一年他开始写诗。1902年他又去巴黎,结识了现代主义大师达里奥,后者马上看出了他的才华,写了一首“哀歌”给他。达里奥说:“他一次又一次地漫步,/神秘并默默无言。/目光是那样深邃/几乎无法看见。/他说话的语调/腼腆而叉高傲。/他思想的光芒/几乎永远在燃烧。/他深刻而又闪光/像具有崇高信仰的人那样。/他同时在放牧/上千只狮子和羔羊。/他会引导风暴/也会带来充满蜜的蜂房”(赵振江译),准确地刻画出了马查多的性格、风格和爱用的意象。
巴黎给了马查多三样东西:现代诗歌、柏格森哲学、法语之为职业。回到马德里后,马查多开始与乌拉穆诺、巴列一因克兰、希门内斯等人交往,形成“九八一代”的核心圈。那是群星璀璨的一群人。1903年1月,马查多出版处女诗集《孤寂》,四年后加入新写的诗,扩大为《孤寂、长廊及其他诗篇》。
1907年,马查多获得在中学教授法语的资格,离开马德里,前往北部卡斯蒂利亚高原小城索利亚任教。作为一个“对周遭环境极度敏感的人”,那片土地改变了他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与少女莱昂诺尔的相遇则改变了他的生活,使他由孤寂的现代主义“自我”通向现实主义“他我”。莱昂诺尔是马查多房东的女儿,二人于1909年结婚,其时马查多34岁,莱昂诺尔15岁。1911年,马查多获得政府奖学金,携莱昂诺尔前往巴黎专攻哲学,听柏格森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讲座。但几个月后莱昂诺尔患肺结核,二人不得不回到索利亚。次年八月,莱昂诺尔病死。马查多痛不欲生,只因刚出版的诗集《索利亚的田野》获得很高评价,让他觉得自己尚有一点“正面力量”,尚可活下去。他离开了索利亚,没有再回来,也没有再娶。他去了南方小城巴埃萨,在那里待了七年。这期间他获得了教授西班牙语文学的资格,出版了《索利亚的田野》扩大版(1917),书中加入了他在巴埃萨时写的一些诗。他还通过函授的方式,从马德里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是哲学家迦塞特。他的诗的哲理味更浓了。其间值得一提的趣事有:1916年,才18岁的大学生洛尔迦与其同学到巴埃萨看望马查多,马查多朗诵诗歌,洛尔迦弹琴伴奏。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