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痛苦。中国死伤人口达3500万以上。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便是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在那场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世纪大审判(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审判纪实)》由姚辉云所著,是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审判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的长篇纪实作品。作者以丰富翔实的史料、流畅犀利的文笔,再现了当年那段正义与邪恶的惊心动魄的搏斗历程,有力地批驳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某些极右势力频频否认侵略战争罪行,掩饰疯狂屠杀的罪恶史实,妄图为军国主义翻案的种种丑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世纪大审判(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审判纪实)》由姚辉云所著,《世纪大审判(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审判纪实)》以翔实的史料、恢宏的气势,再现了当年众多中国法官、检察官为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伸张人类正义,参与审判日本战犯过程中所经历的惊心动魂的历程,披露了许多当事人提供的鲜为人知的史料。作品还比较系统地揭露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为否认侵略罪责,掩饰南京大屠杀暴行所进行的一系列翻案活动,并给予有力抨击。作者站在人类社会发展,正义与邪恶斗争的高度,谆谆告诫人们,正义对邪恶的审判,今天仍在继续,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将日本再次引入歧途。铭记历史,警钟长鸣,为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而不懈地斗争。
第一章 帝国的崩溃
1.丧钟敲响
战云布满天空,魔鬼张牙舞爪。进入20世纪中叶,战火弥漫全球,人类又一次面临着深重的灾难。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像三头疯狂的野兽,张开血盆大口,把烈火毒焰喷向每一个和平的窗口,绿色的家园。鸽哨消失了,花朵在血火中凋残。
正义与邪恶殊死搏斗,人类与魔鬼浴血抗争。
1942年6月中途岛大海战,日本海军在二战中遭受到第一次惨败,次年4月18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又在西南太平洋上空葬身波涛。在偷袭珍珠港事件中大获全胜、气焰嚣张、发烧发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此时才服到了一帖令他们稍稍清醒的安神剂。随后,美国经过充分准备,于1943年11月,在中部太平洋南端,发动了吉尔伯特群岛登陆战,揭开了从中太平洋直捣日本本土的反攻作战序幕。
欧洲战场烽烟弥漫,1942年7月开始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经过7个月血战,苏联红军取得辉煌胜利,德军伤亡、被俘累计达150万人。从此苏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斯大林格勒会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德军在苏联战场和北非战场连遭惨败,法西斯阵营内部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在意大利表现得尤为突出。1943年7月,意大利发生政变,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被赶下台,国王正式任命巴多利奥元帅组织新内阁。同期,美国将军巴顿和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两支部队在西西里岛登陆成功,盟军席卷西西里岛。在这一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意大利新政府终于在9月8日宣布投降。罗斯福总统兴奋地大声宣告:“轴心上已经裂开了第一道口子!”
为促使这一胜利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同时研讨盟国协同对日作战,彻底击败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并迫使日本最终无条件投降,1943年11月22日,美、英、中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并联合发表了《开罗宣言》,庄严宣告:
我三大同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谋求利益,也无意于扩张领土。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此外,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同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我三大同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噩梦就要过去,曙光即将降临,《开罗宣言》敲响了日本法西斯帝国覆灭的丧钟!
2.兵临城下
1945年初,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大反攻取得节节胜利,前锋直抵冲绳岛。
冲绳岛是琉球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是太平洋上距离日本本土最近的海、空军基地,也是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屏障。
鉴于这一特殊的军事位置,日本在岛上作了大量的军事部署,守岛部队为32集团军,约8.6万人,此外还有海军基地部队约10万人,守备司令为32集团军司令、陆军中将牛岛满。牛岛满汲取其他岛屿守卫战的教训,决定改变滩头歼灭敌人的作战计划,集中主力部队于冲绳岛南部,形成以首里为中心的坚固阵地,准备与登陆美军在岛上决一死战。
面对日军的布置,进攻美军也作了充分准备,共调动参战兵力45万余人,舰艇1500余艘,飞机2500架,由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担任总指挥。登陆部队为巴克纳中将率领的第10集团军18.3万人。1945年4月1日,冲绳岛登陆战打响,美军在冲绳中部羽具歧南北9公里地段突击登陆成功。4月4日,美军占领冲绳中部地区,随即向北部和南部的日军阵地发动猛烈的进攻。
美军冲绳岛登陆成功以后,在太平洋海战中屡遭惨败的日本联合舰队的残余舰只正停泊在濑户内海。恼羞成怒的联合舰队总司令丰田海军大将,终于作出了狗急跳墙孤注一掷的决定,命令海军舰只倾巢出击,去袭击停泊在冲绳海面的美国舰队。4月6日,草鹿龙之助参谋长向第2舰队司令伊藤整一中将下达了出击的命令。这是一次自杀性的海上出击,所有的舰艇都只有单程的燃料,后果可想而知。“大和”号等10艘军舰,在悲壮的军歌声中,缓缓地驶出濑户内海,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助乘着水上飞机,默默为这支慷慨赴死的舰队送行。第2舰队小心翼翼地驶过丰后水道的水雷区,进入太平洋,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沿九洲海岸南下,拂晓时驶进九洲以南的公海。最后一批护航舰返航后,九洲海岸渐渐消失,浩瀚的大海上,便只有这支为帝国命运悲壮赴死的舰队了。
美国得知口本联合舰队南下,迅速作好准备严阵以待。4月7日午后,386架舰载飞机分批向日本舰队飞来,随即送上一顿猛烈的炮火。猝不及防的日本舰队被打得蒙头转向,大型巡洋舰“矢蚓”号首先被美机炸弹命中,舰身发出强烈的震动,紧接着又一枚水雷在舰身吃水线以下部位爆炸,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以后,“矢蚓”号停下来了,覆灭在公海上。随后,美国飞机像蚊虫般盯准旗舰“大和”号轮番猛烈攻击,“大和”号连续中弹,歪七扭八,甲板上到处躺着血肉模糊的尸体,舰只想转身逃跑,但方向舵又被炸毁,舰身开始倾斜。下午2时,当第8枚鱼雷击中“大和”号,一声巨响之后,舰身倾斜增大,船体开始下沉。伊藤整一中将站在指挥舱里悲哀地向外张望,看见“矢蚓”号正在迅速下沉,不少舰只在熊熊地燃烧,只有两艘驱逐舰似乎还没有受伤,正在“大和”号身旁来回游弋,悲哀而又无奈地为旗舰送葬。这个结果是他早已预料到了的,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日本舰队还没有驶抵冲绳岛,甚至还没有和敌人舰队交火,就被美国飞机消灭在太平洋上,一股悲怆之情涌上心头。正在这时,舰身猛烈一震,第12枚鱼雷击中船体左舷,这艘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大排水量6.8万吨的战列舰“大和”号连同它的3000余名官兵,除269人生还外,全部葬身波涛。P1-5
我省作家姚辉云长期以来关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创作,他曾经多次采访居住在我省的前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军法官叶在增先生,前后两次前往南京实地考察采访。在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金陵血泪》之后,现在又创作了另一部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世纪大审判》。
这部长篇以翔实的史料、恢宏的气势,再现了当年众多中国法官、检察官为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伸张人类正义,参与审判日本战犯过程中所经历的惊心动魂的历程,披露了许多当事人提供的鲜为人知的史料。作品还比较系统地揭露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为否认侵略罪责,掩饰南京大屠杀暴行所进行的一系列翻案活动,并给予有力抨击。作者站在人类社会发展,正义与邪恶斗争的高度,谆谆告诫人们,正义对邪恶的审判,今天仍在继续,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将日本再次引入歧途。铭记历史,警钟长鸣,为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而不懈地斗争。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七十周年,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推出此书,不仅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该书将成为对我国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
江西省文联、作协主席 陈世旭
我从小便是孤儿。4岁的时候,父亲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殉职,随后母亲也因忧伤、劳累而患病身亡。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我的老家萍乡,我们全家逃难到农村,躲进深山洞里,目睹鬼子兵扫荡离去之后,满目疮痍的惨景。日本侵略者在我心灵中,从小就留下了许多恐怖、憎恨和伤痛。
及至长大以后,我才渐渐知道,在那场罪恶的战争中,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犯下了旷古少有的罪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便是那场浩劫给中国历史留下的久远的创伤。
我真正熟悉和了解南京大屠杀事件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0年,我采访了居住在我市的前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军法官叶在增先生,叶先生是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一案的承办法官,他多次向我讲述当年审判日本战犯的往事,许多史料还是鲜为人知的。血腥的岁月,残忍的杀戮,久久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唤起我对那段历史的关注、追寻和思考。从此我开始大量搜集南京大屠杀史料,前后两次前往南京实地考察和采访,经过多年的积累和酝酿,1998年,长篇纪实文学《金陵血泪》带着我对那段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呈现在读者面前。
转瞬又过去了近10年,那场祸及60多个国家,20多亿人口。死亡5000万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已经60多年了。人类本该从那段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摒弃邪恶,弘扬正义,共同创建和平美好的家园,然而在我们邻国日本,这个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的策源地之一,却频频出现了许许多多令受害国人民不能不关注和愤慨的事情。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远东国际法庭对战争罪犯的审判虽然早已结束,人类社会正义对邪恶的审判却需要长久继续。必须清醒地保持对苦难历史的记忆,对邪恶复辟的警惕。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的仇恨,而是为了创造未来的和平,让人类社会长久地幸福和安宁。
这便是我,一个普通的中国作家,近20年来孜孜不倦地关注和从事这一题材作品创作的初衷;这也是我,一个从苦难岁月中走过来的普通中国人,对中日两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期望和祝愿。
本书是纪实文学作品,纪实作品的生命在于真实。本书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乃至援引的统计数字,都是真实的,只是对人物外貌、动作、心理活动、语言对话以及事件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演绎。
本书资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多次采访叶在增先生以及赴南京实地考察、采访得来的史料;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长期寄赠的简报和其他刊物;3.当年的报纸;4.大量采购的与南京大屠杀及抗日战争有关的书籍。
尽管我作了很大努力,但掌握的资料还不是很全面,加上个人水平有限,客观条件也有所制约,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知情者以及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本书创作历经近20年,出版更是费尽周折。三年来我先后四十余次联系三十余家出版社,多家出版社看过书稿给予好评,但担心市场效益不佳而不敢贸然出版。最令人遗憾的是南京的一家出版社也以“这本书赚不到钱”为由,将书稿退了回来。朋友建议找企业赞助出版,收获的却是一次次的冷遇和冰凉。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和干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幸亏我还遇上了许多有识之士,在创作和出版这部书稿的时候,也得到了许多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他们是:原南京市长张耀华,原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允然,南京江东门纪念馆前后任领导段月萍、朱成山、陈平稳,江西省文联、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陈世旭,原江西省文联、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杨佩瑾,原江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散文诗作家李耕,著名医学翻译家原全国政协委员王贤才,九江市著名作家王一民、余国振、陈珑,《浔阳晚报》记者谢亨等诸位先生。
在这里必须要特别感谢的是,北方文艺出版社编辑王金秋女士和副社长宋玉成先生,我与他们相隔数千里,没有任何特殊关系,他们看过书稿后没有轻易放弃,而是不辞劳苦麻烦,千方百计为一个素未谋面的作者申报“重点作品扶助基金”,最终使这部书稿得以出版,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使我深为感动,十分敬佩。
正是在这许多热心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在漫长的时光里,克服种种挫折和困难,默默地、执著地完成了这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并最终得以将书稿呈献给读者。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最大的感慨便是:希望我们生活中多一些阳光,多一些温暖,多一些关爱。祝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