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收获的季节只有一季,大部分时间应该都是属于孕育、生长和蕴藏的季节。所以,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等待和忍耐,需要持平常心,一步一步,慢慢前行。无论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了多少困境,出现了多少叫人难以忍受的失败,也不必灰心,因为只要你的每一步都没有偏离,都用心地去走了,收获的那一季就总会到来。
《平常心:简约是福》内容涉及修心修身、为人处世、身心的静定安稳,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囊括了人生由内而外的各个方面。书中,一诚法师以返璞归真的智慧,结合人们在工作、事业、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遇到的诸多困惑,用温存朴实的语言将人生的道理娓娓道来,为世人开出了一剂安顿身心的良药。
《平常心:简约是福》由一诚法师编著。
在《平常心:简约是福》这本书中,一诚法师以参佛者的淡定、安然,为内心苦闷的人指点迷津,用最温存的文字助人于烦扰纷杂的世间安住一颗平常心,重新获取内心的能量,并告知人们最简单易行的幸福法,让读者在静心阅读中幡然领悟。
念头多不要紧,不乱就好
有一回在广济寺,很多人围绕在身边,我提及“照顾心念”的话题,说了一句:“多心好。”身旁一人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吗?”我点头,道:“心多不乱就好。”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一丝念头不起呢?念头起来了,你去压制它,反而适得其反。所以,重要的不是不起念头,而是不去追逐念头。一个念头起来了,就让它起来,当它消失时,也不要去挽留,随顺自然,这样念头就不会来困扰你,成为你的烦恼。
现代人烦恼大,因为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父母子女、工作事业、人际感情,物质精神,什么都要抓在手里,这样一来,每天从早到晚,心里头的想法、念头层出不穷,自然就难以保持身心的静定。
大家都被五颜六色的名利迷住了心智,总认为功名利禄、光鲜的成就,都是非得到不可的东西,所以把人生的价值,全都维系在这些容易破灭、终要成空的肥皂泡上。实际上,非得获得名利,才能同时获得幸福感吗?并非如此。真正的幸福感是从静定安稳的心境中获取的。
即使一无所有,只要心灵富足,不起执念、欲求,生活也可以过得平常安然。那些时时忙于追逐、占有的人大概并不知晓,心境安然,过平常生活是多么大的福分。因为在这样的生活中,你不用去惧怕什么,担忧什么,也不必承受过大的压力,为过分的欲望所苦,你拥有的只是一种淡看岁月来去的从容不迫,一种笑言苦难生灭的透彻安定。
只可惜我们静不下来,那些追逐和苦恼,时时刻刻占据着我们的心。想要的太多,可是无常总在破坏,于是心里的念头一面追逐着不可挽回的失去,一面又记挂着尚未得到的一切,生活和心情就在这样时悲时喜的状态中沉浮不定。
和尚见过两类人,一类人很有才华,脑子里想法很多,同时他们也能够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所以这些人通常经营着多项事业,人际的圈子很广,每日要做的事很多,但做得很有条理,还经常能抽出时间去做慈善事业,甚至时有余暇来我这里喝茶;另一类人也很有才华,脑子里想法也很多,可是他们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想开创事业,却迟迟开不了头,人际关系问题多多,整日忙来忙去,到头来却忙得心力交瘁,满腹抱怨。
造成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和尚认为有两点。第一点,这两种人的做事方法有别。前者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做好了一项,再去做另一项,他们脑子里想法虽多,却不杂乱,事情虽然做的多,却不急于求成;后者却想一出是一出,这一件事还未做好,又想着去做另一件事,太过急功近利,结果哪件事也静不下心去做。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两类人的心境不同。前者有平常心,做事情不论好坏,皆能欢喜,而且不把事业得失当作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他们所求,唯有身心的安顿,故而琐事不萦于怀,不纠结于心;后者却很浮躁,做事好高骛远,拈轻怕重,做不好时觉得压抑,做好了却又忧心于新的问题,他们对一丁点得失都看得很重,所以遇事心念纷乱,做事没有章法,遭逢挫败则容易灰心丧志。
所以说,整理好自己的念头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什么,同时还得知道自己应该放下些什么,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洪流里丢失这颗不乱不躁的平常心,才能在任何遭遇下稳住自己。
一开始,你得学会梳理情绪,掌控情绪。人易被情绪主宰,有时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情绪一上来,理智一抛,旧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增加了新的问题。所以说,千万别被急躁的心情牵着鼻子走,要了解每一段情绪的来龙去脉,将它们分门别类安放好,这样才能让内心纷杂的念头安定下来。
接下来,还要懂得收摄自己的心。心像一只猿猴,四处攀援,我们要学会把向外追求的心念收回来,不要四处贪求,为了得不到的东西徒生烦恼。
再者,专注于眼前。当你想太多,内心不得静定的时刻,不妨试着用心留意此时此刻的呼吸,顺着它的节奏,让杂念在一呼一吸间逐渐沉淀。
有时候,人需要用心念来控制行为,不过有时候,行为也可以对心念造成影响。所以很实在的一个方式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要明确最根本的目的,制定计划,细分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循序渐进达成目标。
在追逐得累了,或者发现占有并不能带来轻松快乐的时刻,不妨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和尚看来,能够停下来,这很好。因为在奔忙中,少有人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太忙的时候,你会看不清自己。停下来,让念头沉淀下来,好好地将它们理顺,问题就会一一呈现。脑子清明了,问题清晰了,解决的办法自然也就出来了。
P70-74
好日不过百天,花红不过千日,事事并无恒常之理。有生有灭,有得有失,有成有败,有乐有苦,才不失为一场完整人生。然众生只贪恋生,只喜于得,只愿有成,只接纳乐,却厌恶灭,忧于失,拒绝败,排斥苦,于是烦恼缠身,一颗心常在起伏波动,没有半刻安然。
乐生恶死,趋福避祸,离苦求乐,这本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社会之中,大家活得身心维艰,也就更易于选择逃避痛苦。只可惜,任你如何逃避痛苦,痛苦仍然跟在身后,分秒不离。佛说,人生的现实便是苦,真是叫人避无可避,即或避得了一时,也避不了一世。不如只是平常看待,将生死苦乐看作自然,不与之对抗,亦不与其纠葛。如此,苦便只是苦,不会成为人心底的伤口。心无挂碍,人的执著也就不会往伤口上撒盐。
这一场人生,活得满心烦恼,叫苦连天是一类,活得自在安乐,身心康宁又是一类。世上恐怕没有人愿意当第一类人,可现实却是大多数人都活成了这样,原因在于,心里眼里没有智慧,活得不够清明。
若有智慧,就把宇宙人生看作一条广阔的时空之流,此生的生老病死,悲喜苦乐,风云变幻,像水流一般,都从眼前脚底流过去,而人的心在其中,岿然不动,不慌不乱,淡然安详,如此这般,何苦之有?
人生的际遇能好到什么地步呢?生命不过如一场触摸不着的梦幻,终有一日月沉西天,暗夜梦醒。反过来想一想,人生的际遇再坏,能有多坏呢,最多不过向命运拱手献上这条性命。此生本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有什么关系。只要命还在,每天就都是好日子。
一切都是自然的过程,万物不过来来去去,亘古如此。既然如此,凭借只手,岂可扭转自然的大规律?不可扭转,那就接纳。任外物、人生如何流转变化,人于其间,都可以不急不缓,活出身心的轻安。
如何不急不缓?无非得不喜,失不忧,有了名誉不骄,受到责谤不恼,不去想太多,也不去求太多,一切遭遇皆能从容以对。
和尚活了数十年,诸般遭际皆已逢着,各种苦乐亦已尝过,不敢说达到这般境界,至少也已知晓行走于世的从容之乐。世事在和尚面前,早已变幻了万般面貌,而从容之心不改,欢喜之心不改。能够从容,就有了心胸,有了信心,有了智慧,生活不起烦恼,心境常在平顺。
一诚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