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拓展课”丛书·咏人物:语文有情怀》为“语文拓展课”系列丛书中的一种。
《“语文拓展课”丛书·咏人物:语文有情怀》选择中学语文课本出现的100位历史人物,对之进行了短小简洁而颇具见地的解读;更具特色和匠心处则在于,作者将每个人的生平及其重要事件和成就用七律吟咏出来,放在篇首,起到提纲挈领、概括全文、加深主题的作用,令人耳目一新。是中学语文老师的优质备课材料,是广大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有益课外读物。
郗晓波,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成员,“阳泉市十大藏书家”之首,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教学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及教学理论书籍近20部,出版教育教学随笔集《臭臭教师》《涓滴集》。《阳泉教育》《山西教育》《语文教学通讯》都分别报道其教育教学方面的先进事迹。
自序
第一编 先秦诸哲群贤
咏孔子
咏老子
咏庄子
咏孟子
咏荀子
咏屈原
咏烛之武
咏触龙
咏勾践
咏廉颇
咏蔺相如
咏荆轲
第二编 汉魏英雄豪杰
咏项羽
咏刘邦
咏张良
咏贾谊
咏司马迁
咏苏武
咏张衡
咏王昭君
咏曹操
咏诸葛亮
咏李密
咏王羲之
咏阮籍
咏嵇康
咏陶潜
第三编 大唐骚人才子
咏王勃
咏孟浩然
咏岑参
咏王之涣
咏王昌龄
咏王维
咏李白
咏杜甫
咏白居易
咏韩愈
咏柳宗元
咏刘禹锡
咏李贺
咏张继
咏杜牧
咏李商隐
咏李煜
第四编 两宋雅士词宗
咏欧阳修
咏范仲淹
咏司马光
咏柳永
咏苏洵
咏苏轼
咏王安石
咏辛弃疾
咏陆游
咏李清照
咏姜夔
咏文天祥
第五编 明清书生墨客
咏关汉卿
咏王实甫
咏罗贯中
咏施耐庵
咏吴承恩
咏冯梦龙
咏张岱
咏曹雪芹
咏蒲松龄
咏龚自珍
第六编 现代学者大家
咏梁启超
咏蔡元培
咏鲁迅
咏胡适
咏郭沫若
咏茅盾
咏巴金
咏老舍
咏曹禺
咏郁达夫
咏闻一多
咏冰心
咏梁实秋
咏沈从文
咏朱自清
咏徐志摩
咏戴望舒
咏钱钟书
咏艾青
咏朱光潜
咏海子
第七编 外国巨擘泰斗
咏莎士比亚
咏巴尔扎克
咏莫泊桑
咏雨果
咏托尔斯泰
咏契诃夫
咏泰戈尔
咏卡夫卡
咏伍尔夫
咏海明威
咏马尔克斯
咏博尔赫斯
咏卡尔维诺
《“语文拓展课”丛书·咏人物:语文有情怀》:
孔子:和风长送儒学香
莫为孔丘颜值怅,天生圣人有奇相。
曾厄陈蔡不择食,也居司寇能安邦。
首推仁爱倡包容,力践中庸重谦让。
三千弟子传文脉,和风长送儒学香。
孔丘是一位教师,一个长得比较寒碜的教师。《史记·孔子世家》这样描写孔老师:“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日:‘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相貌:“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估计当年社会上就尊孔子为“圣人”,但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也就是说,我这个人没什么了不起,说我是个圣人,说我是个仁者,我怎么敢当呢?不过,人要是以圣人自居,就已经不是圣人了。孔老师平时教学是“述而不作”,没有写过教学论文,也没有鼓捣过课题研究。但孔老师比今天的老师伟大得多,因为他不是“教书”,教别人编的书;而是“教学”,教的是自己刻苦学习撰写出来的教材。所以,孔老师最喜欢的事情不是“教”,而是“学”,他是典型的“学者”,他50岁得到《易》,如获至宝,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翻断了好几次。后来孔老师有感于“五十知天命”,我猜想是终身“学而不厌”使孔老师有感而发。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孔子其实就是一位教师,有人开玩笑说,他连个手机都没有。他一辈子很不顺当,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狗”,但后人却把他演化成一位道德完人,这应该不是孔老师本来的样子。他有时候也说点怪话,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吾不能教也”,歧视女生和差生。有个叫宰予的学生白天睡觉,孔老师气得骂他:“朽木不可雕也!”搁在今天这叫“侵犯人权”啊!孔老师甚至还冤枉学生,有一次他路过厨房,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做饭时正偷吃米饭,他立刻对之进行了批评教育。颜回说:“老师,煮米饭时溅出几粒米,沾了灶台的灰,把它放回锅里不卫生,扔了又浪费,我就把它吃了。”孔老师又立刻表扬了颜回。瞧,孔子就是一位老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孔子老师做的是家教,但是没有四处去张贴小广告,慕名而来的弟子粗略统计有三千多。孔老师招生时不计较学生的背景,不管你是“富二代”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来者不拒,后人称之为“有教无类”。收费也不按小时计算,据说提一束干肉就算学费了,像颜回那样的贫困生顶多给老师送一束干菜。读读《论语》,发现孔老师早就实行了探究式教学和综合实践课。
……
一百篇袖珍诗评的诞生
郗晓波
幼喜太白五花马,亦爱东坡铜琵琶。
敲键躬坐肩背困,临屏目凝眼睛花。
偶有小作珍敝帚,唯恐大家笑涂鸦。
总寄闲情诗韵里,蜗居漫吟度冬夏。
中国有一本不同寻常的书,这个书名说出来几乎是家喻户晓,那就是《唐诗三百首》。这是清代一位叫孙洙的读书人自由编选的一个家塾课本。以一人之力没花国家一分钱就编写出一本风行天下、历久不衰的语文教材,真让我们现在的“砖家”汗颜啊!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代,吟诗填词是生活中最高雅的精神享受,梁武帝曾说“一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我蒙学时代,没多少书可读,《唐诗三百首》就是经常翻的书,我囫囵吞枣地读,不求甚解地读,丢三落四地读,只是觉得有些句子很美、很文雅,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等。读得多了,有时候就产生了一点作诗的冲动,像小河水满了情不自禁要溢出点儿似的,最壮胆的一句话即“诗从胡说来”。写文章不是文人的专利,写诗好像也不应该成为诗人的专利。古人就有不少“胡说”的诗,最早因“胡说”出名的是唐人张打油。某晨,张打油见下雪的情景,信口吟道:“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咏雪》诗,通俗逗趣,且启人心智。但真要写诗了,又发现诗还真不能胡说。写格律诗叫“戴着镣铐跳舞”,在节奏、押韵、平仄、对仗等苛刻的要求中自由地表达感情,真有“为求一字安,捻断三茎须”的艰难,怪不得古诗人在吟出一联佳句时会有种巨大的成就感。
但我作诗最初纯粹是自娱自乐,用不着时时问一声“画眉深浅人时无”。有时候自我开脱,就算是戴着镣铐跳舞,时代不同了,那镣铐的质地也应当有所区别,过去是木头做的“桎梏”,今天变成钢铁制的“镣铐”,所以我就放宽了作诗的限制,尤其赞成“太讲平仄则无平仄”的观点。故而称自己的诗为“伪律诗”,又觉得“伪”这个词有点儿贬义,而且“伪”总和“劣”连在一起,让人堵心。后来发现网络上有个词叫“拟律诗”,不知是不是从冯梦龙“拟话本”那儿搬过来的,觉得这个名儿很好。这样一“拟”就和古人严格的格律诗关系疏远了,只是仿拟古代格律诗罢了,这就让那些喜欢“桎梏”的读者读了我的拟律诗,也用不着批评我不懂平仄格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