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家史(中学生笔下的那些年)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李远江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美剧、游戏、电影……我们知道很多;年号、朝代、历史大事……我们背过很多。但自己家的历史,我们知道多少?自己长辈的人生,我们有几分了解?

台湾“澎湖案”中的蒙冤校长/侦破邱家血案的“福尔摩斯”,冒险偷渡香港的农家少年/致力和平事业的日本战后遗孤/唐山大地震中坚持救护的军医/井下四百米奉献一生的矿工……

《我们的家史(中学生笔下的那些年)》由李远江主编,从最亲近的家人开始,发现我们身边的历史,在时间的河流中溯源,守护真实的生命记忆。

内容推荐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从头构建真实的历史,在时间之河中找到自己的坐标,重新认识身边的家人,感受家族的血脉传承。

历史只记录本纪、世家、列传吗?我们的家人,他们的人生故事一样精彩,我们的家史,折射风云变幻的大时代。

台湾“澎湖案”中的蒙冤校长、侦破邱家血案的“福尔摩斯”、冒险偷渡香港的农家少年、致力和平事业的日本战后遗孤、唐山大地震中坚持救护的军医、井下四百米奉献一生的矿工……他们或许只是教科书中的省略号,或许只是大江大河中的一滴水,他们是我们的至亲,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追寻我们的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轨迹,见证普通中国人的苦难与荣耀,用心记述平凡中的沧桑,获得最深刻的感动。由李远江主编的《我们的家史(中学生笔下的那些年)》收录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获奖文章26篇、精彩片段84段。中学生们最真诚的追寻、讲述、记录,终将涓滴成江海,让自己的家史汇聚入大历史的潮流。

目录

序一 捡拾大历史抛下的底层记忆

序二 这是最好的公民实践活动

时代记忆

 “四个人抬一个毛”的时代

 饥饿岁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红卫兵

 土改——我家的故事

 146号之死

 改革浪潮中的爷爷

 家书串联的征途

 七六记忆——姥爷唐山抗震回忆

 精彩片段

 大家一起聊家史

家族故事

 从江南少女到北方老太

 我家住房的那些事儿

 谱写奇迹

 第八十六年,小雪

 老贾家的女人们

 岁月霓裳——外公吴光华的裁缝人生

 精彩片段

 大家一起聊家史

青春流年

 侦破邱家血案:属于外曾祖父的传奇

 青春

 那些不曾远去的流年

 光辉岁月,戎战夕拾——细听外公抗美援越的回忆历程

 那片黑海里是我的青春——记爷爷的煤矿人生

 外婆的十五年下乡之路一是不堪回首还是青春无悔

 精彩片段

 大家一起聊家史

故土故人

 有两个故乡的人

 蒙冤校长张敏之

 耕耘者严淡心

 他乡六十年

 外婆家的“乡间民谣”

 一个人的回家路

 精彩片段

 大家一起聊家史

大赛评委

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获奖名单

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指导奖

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组织奖

鸣谢

试读章节

“四个人抬一个毛”的时代

董烁/北京市一○一中学张健 孙淑松/指导老师

“嘿,小董,主任叫你去一下!”

“好嘞!”

一个年轻人正推着一车的鲜奶往车间去,大声答应了一声。他身材偏瘦,但挺结实。因为卖力,头上的青筋在他黝黑的皮肤上微微突起,沉甸甸的纯白色的鲜牛奶在桶里轻晃。卸完鲜奶,他一边擦着汗,一边往车间主任办公室跑去。

“培良同志,你这几年来干得很好,一直是我们厂的先进代表啊。”主任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这次市里要开大会、大游行,遵从毛主席的指示,要革文化的命啦!厂里要安排人去抬大幅标语,我们车间有一个名额,就给你啦!”

董培良对这个意外的好消息感到格外兴奋。游行一事他早有耳闻。前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毛主席的文章《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全国上下都沸腾起来,工友和邻居们都在议论。作为工农一分子,他不清楚“革文化的命”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怎么去“革文化的命”,只是感到一定很重要、很有意义,因为敬爱的毛主席都亲自写大字报了。而且,他当然知道,参加游行是一种莫大的殊荣。他惊喜而感激地看着主任,兴奋得有些不知所措,粗糙的手下意识地蹭蹭身上那件溅有鲜牛奶的工装服,双手握住主任的手说:“我……我保证,保证完成任务!”

厂里安排他们几个人脱产一周,集中制作写着“毛泽东思想万岁”的大标语牌。每块标语板长宽各三米,中间是木板,两面盖上白布,布上写着鲜红粗壮的大字,四周再框上厚厚的角钢,安到结实的架子上。制作完成后,宣传科领导亲临指导并组织操练,他们一连在厂区排练了三天,抬起、放下、起步、停步、喊口号、大声高唱……

游行的日子终于到了。董培良起了个大早,仔细扣好他蓝色工装的纽扣,认真戴好毛主席像章。他抽出门闩,准备出门。  “哎,培良,你还没吃馒头呢!先吃点儿再走吧。”妻子在灶台边喊道。

“好嘞。”他蹿过去揣上两个,便疾步出了门,直奔厂区而去。

董培良和其余三个人各执标语牌一角,抬着硕大的“毛”字板,骄傲地站在队伍的最前列,昂首挺胸,一路齐步走到人民广场。只见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东方红,太阳升……”,“大海航行靠舵手……”,“咱们工人有力量……”,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

夏日里,初升的太阳就已很刺眼。在骄阳的照耀下,台上领导终于到了,高音喇叭上传出领导同志高亢的声音:大会开始了。

领导讲话很大声,拖着长长的尾音,伴着喇叭的回声,董培良也没有听懂什么,只是反复听到“毛主席”、“大字报”、“炮轰司令部”、“打倒走资派”等字眼。每个领导讲完后,人群中总是爆发出欢呼声,并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口号。这些口号耳熟能详,董培良完全能够跟得上,所以也一次一次地高高举起“红宝书”,喊得特别有劲!

如此几番后,动员大会终于结束,队伍依次走出广场。街道两边全是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住家的、开店的,楼上的窗户全挤满了人头,楼下的孩子骑上了大人的肩膀,手里还摇着拨浪鼓。处处有人齐声高喊着“将革命进行到底”、“毛主席万岁”的口号。稍有空地的街角,还有很多人伴着欢快的唢呐和锣鼓,跳着“忠”字舞。游行队伍沿着街道,几乎绕城一周。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不断,声振衢路。

快至正午,游行也接近尾声,工友们早已是浑身汗水,声嘶力竭。董培良渐渐感觉到肩上标牌的分量,脚步变得沉重起来。这时他才注意到,早上带来的馒头还在口袋里。突然,他一阵晕眩,眼前一黑,依稀听到旁边那嘈杂的呐喊声一下子变成了工友们急切的叫唤:“小董!小董!……”  二

迷迷糊糊地睁开眼,虚弱的董培良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

“小董,你终于醒啦。”工友急切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立即倒了杯热水递给他。“哎,小董,你说你早上怎么不吃饭就匆匆去参加游行了?你本来胃就不好,不吃早饭怎么扛得住呢。何必那么拼命啊!”

“嗬,何必那么拼命?”小董心底里觉得这个问题简直无须回答。因为毛主席给他带来了新生活,他只能用拼命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毛主席的感激。他默默地接过水,凝视着病房墙壁上那张边角略微泛黄的毛主席画像,陷入了回忆。

P2-4

序言

序一 捡拾大历史抛下的底层记忆

任志强

历史本应是一面镜子,用来对照和借鉴,让后人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社会发展的规律,减少制度建设上的错误。但如果这面镜子的本身有许多的凹凸不平,又有许多的污垢,照出来的形象也会是扭曲的。

过去的历史大多是官吏们记录的,这些历史都按统治者的意愿和政治诉求进行了修正,于是多多少少都被染上了许多本来没有的颜色。历史也就失去了真实。

然而,那些真正的历史往往被称为野史而在民间流传。许多真实的故事通过民谣、小调和艺人口中的史诗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从秦统一之后的焚书坑儒,到后来战火中的多次焚烧,以及每朝每代的修史,无论庙堂还是民间都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不同版本的记录。虽然现在无法用技术去一一证实过去的历史,但研究人员总是能用逻辑分析去佐证真伪。许多民间版本的历史都已被证实。

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皇权之后的历史也被用不同的文化和主义各说各话地记录着,也成了最有争议的一段历史记录。不仅是在官与民之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在两岸之间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这一切也许都有待于统一之后才能找到共识。

“文革”前三十年似乎成了社会讨论的禁区,然而“文革”却影响了不止一代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组合中都有许多人是从那个时代的苦难中一步一步成长、走来的,这段岁月无法从他们头脑中消失,这些坎坷也会由这一代人的言行影响着他们的家庭,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

历史不仅发生于宫廷变革之中,更多是由民众的生活所积累。最真实反映社会现状的,恰恰是不同阶层民众的生活群像,是不同角度的感受,是血与泪的凝聚,悲欢离合的累积。没有了这些社会的基础,又哪来的上层建筑?  历史就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当每个人真实地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切时,当每个人真实地记录下生活的感悟时,就会让社会多一分了解,多一分公正,少一些谣传,少一些扭曲。

任何社会最可怕的就是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任何历史最可怕的就是只记载着社会顶层的活动,似乎只有精英才能创造历史,似乎这个世界只为他们而存在。

最可贵的是那一双双童龄人的眼睛和他们用没有被污染的心灵所感受的真诚,从与家庭和长辈的共同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虽然这不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却有着血肉的联系,虽然这不是他们的直接参与,却有着血脉相通的心意。

应感谢中学生写史活动的组织者,感谢资助人让这些“课本上不说的历史”能真实地展现于这个曾经混乱的社会。既能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他们的父母,也能增进他们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家庭的尊重。

当年轻的一代开始关注父母和家庭的传奇时,这一段历史才会再现在社会的现实中,也唤醒了老几代人的沉睡。人们不应只看到眼前,眼前的一切其实都是过去的沉淀。从过去吸取更深的营养会让后几代人更茁壮地成长,不会再迷失方向,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彷徨。

不管历史曾经让多少人困惑,写出来就会让更多的人从痛苦中走出来,跨入一个新的天地。让这面历史的镜子,既照亮今天,也照亮未来。

不仅是年轻人,也包括那些曾经从这条长河中蹚过的人都能共同分享过去的记忆。这个世界才会在多元的善爱中清楚地看到明天的光芒。

书评(媒体评论)

既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他们的父母,也能增进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对长辈的尊重,以及对家庭的尊重。

任志强

他们表现的不仅仅是一段纪实,还有一个公民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真诚。

赵亚夫

老百姓的历史最重要,普通人的历史最重要。

雷颐

在中学生们的笔下,人们看到了婉转隽永的陈年往事,看到了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也看到了90后们别样的观察和思考。

《南方都市报》

因为这样的思考与表达,历史那种冷静的质感,获得了某种温度;历史那种铁一样的光泽,泛出一些动人的波纹。

《中国青年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6: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