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文字总给人一种妥当和恰到好处的感觉。读他的文字,犹如开启一扇心灵之窗,教人用心去看待周围的人、事,在不断的生活体验中,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
《以德为邻心自清(朱自清励志文选)》选取了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51篇精品散文,这些美文艺术风格独特,情感真挚细腻,通俗而清雅,生动再现了那一时代的人文美景、风俗人情以及作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思考,给人以美的启迪,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以德为邻心自清(朱自清励志文选)/传世励志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自清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自清的文字总给人一种妥当和恰到好处的感觉。读他的文字,犹如开启一扇心灵之窗,教人用心去看待周围的人、事,在不断的生活体验中,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 《以德为邻心自清(朱自清励志文选)》选取了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51篇精品散文,这些美文艺术风格独特,情感真挚细腻,通俗而清雅,生动再现了那一时代的人文美景、风俗人情以及作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思考,给人以美的启迪,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内容推荐 《以德为邻心自清(朱自清励志文选)》所选文章,生动再现了朱自清笔下那一时代的优美风景、风俗人情,以及作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思考。文笔清新,给人以美的启迪。 目录 论书生的酸气 论老实话 撩天儿 人话 论废话 不知道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论气节 论且顾眼前 憎 正义 执政府大屠杀记 春晖的一月 论诚意 论自己 论吃饭 吃的 南京 松堂游记 蒙自杂记 威尼斯 罗马 瑞士 荷兰 莱茵河 巴黎 飞 歌声 谈抽烟 说话 沉默 论无话可说 话中有鬼 论雅俗共赏 背影 匆匆 荷塘月色 春 冬天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航船中的文明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阿河 白采 一封信 《梅花》后记 儿女 说梦 海行杂记 给亡妇 试读章节 论书生的酸气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总之,书生的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分的执着上;过分的执着书,书就成了话柄了。 但是还有“寒酸”一个话语,也是形容书生的。“寒”是“寒素”,对“膏粱”而言,是魏晋南北朝分别门第的用语。“寒门”或“寒人”并不限于书生,武人也在里头;“寒士”才指书生。这“寒”指生活情形,指家世出身,并不关涉到书;单这个字也不含嘲讽的意味。加上“酸”字成为连语,就不同了,好像一副可怜相活现在眼前似的。“寒酸”似乎原作“酸寒”。韩愈《荐士》诗,“酸寒溧阳尉”,指的是孟郊。后来说“郊寒岛瘦”,孟郊和贾岛都是失意的人,作的也是失意诗。“寒”和“瘦”映衬起来,够可怜相的,但是韩愈说“酸寒”,似乎“酸”比“寒”重。可怜别人说“酸寒”,可怜自己也说“酸寒”,所以苏轼有“故人留饮慰酸寒”的诗句。陆游有“书生老瘦转酸寒”的诗句。“老瘦”固然可怜相,感激“故人留饮”也不免有点儿。范成大说“酸”是“书生气味”,但是他要“洗尽书生气味酸”,那大概是所谓“大丈夫不受人怜”罢? 为什么“酸”是“书生气味”呢?怎么样才是“酸”呢?话柄似乎还是在书上。我想这个“酸”原是指读书的声调说的。晋以来的清谈很注重说话的声调和读书的声调。说话注重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读书注重声调,从《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殷仲堪的话可见;他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闲强”,说到舌头,可见注重发音,注重发音也就是注重声调。《任诞》篇又记王孝伯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熟读《离骚》”该也是高声朗诵,更可见当时风气。《豪爽》篇记“王司州(胡之)在谢公(安)坐,咏《离骚》、《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正是这种名士气的好例。读古人的书注重声调,读自己的诗自然更注重声调。《文学》篇记着袁宏的故事: 袁虎(宏小名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从此袁宏名誉大盛,可见朗诵关系之大。此外《世说新语》里记着“吟啸”,“啸咏”,“讽咏”,“讽诵”的还很多,大概也都是在朗诵古人的或自己的作品罢。 这里最可注意的是所谓“洛下书生咏”或简称“洛生咏”。《晋书谢安传》说: 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效之。 《世说新语轻诋》篇却记着: 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 刘孝标注,“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所谓“重浊”,似乎就是过分悲凉的意思。当时诵读的声调似乎以悲凉为主。王孝伯说“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王胡之在谢安坐上咏的也是《离骚》、《九歌》,都是《楚辞》。当时诵读《楚辞》,大概还知道用楚声楚调,乐府曲调里也正有楚调。而楚声楚调向来是以悲凉为主的。当时的诵读大概受到和尚的梵诵或梵唱的影响很大,梵诵或梵唱主要的是长吟,就是所谓“咏”。《楚辞》本多长句,楚声楚调配合那长吟的梵调,相得益彰,更可以“咏”出悲凉的“情致”来。袁宏的咏史诗现存两首,第一首开始就是“周昌梗概臣”一句,“梗概”就是“慷慨”,“感慨”;“慷慨悲歌”也是一种“书生本色”。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所举的五言诗名句,钟嵘《诗品序》里所举的五言诗名句和名篇,差不多都是些“慷慨悲歌”。《晋书》里还有一个故事。晋朝曹摅的《感旧》诗有“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两句。后来殷浩被废为老百姓,送他的心爱的外甥回朝,朗诵这两句,引起了身世之感,不觉泪下。这是悲凉的朗诵的确例。但是自己若是并无真实的悲哀,只去学时髦,捏着鼻子学那悲哀的“老婢声”的“洛生咏”,那就过了分,那也就是赵宋以来所谓“酸”了。 P1-4 序言 朱自清,生于1898年,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1年留学美国,后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8年8月因病逝世。 经典作品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常读常新的。本书选取了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5l篇精品散文,这些美文艺术风格独特,情感真挚细腻,通俗而清雅,生动再现了那一时代的人文美景、风俗人情以及作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思考,给人以美的启迪,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朱自清的文字总给人一种妥当和恰到好处的感觉。读他的文字,犹如开启一扇心灵之窗,教人用心去看待周围的人、事,在不断的生活体验中,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 有人曾说:“生活的道路就是文学的道路,一个忠诚于文学工作的人应当如是。这是一种简单明快的积极生活态度,这是对自己的缝制,对生活负责的态度。”朱自清便是这样,孜孜矻矻的笔端,始终书写着一个忠厚而笃实的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自传一般的真实文字,述说着他冷暖自知的一辈子,也体现着他扎根生活的创作方式。他会为了杂七杂八的琐事而烦忧,为了夭折的孩子而黯然落泪,因为没有柴米油盐而发愁;父亲那沉重如山的背影,月光下的荷塘,细雨下的春天,轻烟般匆匆逝去的日子,都在他平实而温情的文字里得以体现。 现在,虽无法切身体会他所生活的那些岁月里的酸楚与痛苦,却能从他周全而细腻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深厚的人文素养,让读者的心更贴近真实,引起强烈的共鸣。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