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国士无双伍连德》是人物传记。伍连德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1907年至1937年的30年间,他生活在中国,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尤其是在1911年,他率领东三省防疫人员,扑灭东北鼠疫,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由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王哲先生为他写传,也体现了新一代医学工作者继往开来的意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士无双伍连德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哲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国士无双伍连德》是人物传记。伍连德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1907年至1937年的30年间,他生活在中国,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尤其是在1911年,他率领东三省防疫人员,扑灭东北鼠疫,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由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王哲先生为他写传,也体现了新一代医学工作者继往开来的意愿。 内容推荐 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人科学家中第一位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从南洋归国服务,30年间始终为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其一生丰富多彩、曲折坎坷,是从晚清到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尤其是在1911年东三省大鼠疫流行时,伍连德临危受命,领导了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国际防疫行动,成功地扑灭了数百年不遇的大瘟疫。王哲著的《国士无双伍连德》试图从大历史的角度,通过伍连德这个人物来展现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奇进程。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少年苦旅 第二章 此去经年 第三章 天赐英才 第四章 慷慨出关 第五章 飘雪天涯 第六章 风波骤起 第七章 决战时刻 第八章 经历绝望 第九章 慷慨悲歌 第十章 天下扬名 第十一章 十年磨剑 第十二章 卷土重来 第十三章 事业由人 第十四章 先锋旗手 第十五章 中西结合 第十六章 奠基创业 第十七章 生死一线 第十八章 最后一战 第十九章 老兵不死 第二十章 光芒重现 附录 伍连德年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1892年,槟城大英义塾从全校各年级选拔优秀学生,成立了专为考取女皇奖学金作准备的优等班。全班年龄最小的学生只有13岁,他就是伍连德。6年的灯下夜读,不仅使他成为同龄人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而且成绩超过绝大多数高年级同学。 突击准备了几个月后,优等班的学生便参加当年的考试。考场设在新加坡,考卷送英国剑桥审阅。当年运输靠海运,因此要等四个月才能公布结果。由于路费和食宿费自筹,对槟城的孩子们特别是像伍连德这样贫寒的家庭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所幸中国人重教育之风在南洋依然盛行,居住在新加坡的富裕的槟榔屿商人对这些家乡的优秀学生提供了路费和资助,而且以此为荣。孩子们在这些主要靠鸦片发财的商人家中度过非常快乐的一周,伍连德也正是在这里见识了巨大的贫富差异,特别是见识了鸦片的制作和交易的过程,加上他自幼随处所见的瘾君子,在这时他终于能够把这一切都联系起来,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1893年,伍连德首次参加女皇奖学金选拔考试,名列第八。1894年再度参赛,名列第五,获得50英镑奖金。1895年名列第二,获得了女皇奖学金的资格,但因为年仅16岁,没有达到17岁法定年龄,只获得180英镑奖金。 在重教育的槟城华人移民里,每年一度的女皇奖学金选拔考试就如同祖国的科举,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槟城广受关注。眼看伍连德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已经是槟榔屿以至整个海峡殖民地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伍祺学感到万分欣慰,这个孩子就是他们家光宗耀祖的希望。可是就在这时,伍连德突然生病了。 那天连德下学回来,依旧坐在厨房的一角读书,等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发现他竟然睡着了。仔细一看,才发现烧得很厉害。母亲连忙去请中医来看,说是偶感风寒,休息几天就没事了。可是连德卧床已经一个多礼拜了,发烧越来越严重。父亲连忙去请来西医,也没有好的办法,眼看人高烧得就要没命了。 镇里最好的西医,英国医生布朗被请来了。他给伍连德诊断了一番,摇摇头,安慰病人的家属,要有耐心。 镇里最好的中医,号称是无所不能的林花潜也被请来,一样无能为力。 伍连德的父母只好每天到庙里烧香拜佛,祈祷儿子能渡过难关。 三周以后,在大家开始绝望,甚至打算给伍连德准备后事时,他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父亲大喜之下,将他送到乡间疗养。 这次死里逃生对伍连德最终选择医学作为职业,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许就是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大病初愈,伍连德马上抓紧时间温习功课,参加1896年的女皇奖学金选拔考试。 1896年6月,海峡殖民地女皇奖学金结果公布。第一名是个已经在仰光上了大学的英国人,来新加坡旅游时正好是考试期间,出于好奇便参加了,考取以后自己申请取消。因此总督批准第二名递补为第一,另外一名空缺。这唯一的一名获奖人,就是伍连德。 喜讯传到槟城,伍家上上下下喜气洋洋,就如同在家乡中了举人进士一样。亲朋好友来祝贺的络绎不绝,当地报纸也贯以“槟城一鹤”的标题大张旗鼓地宣传:“本埠自开埠以来习英文者多矣,以冠军闻名者惟该童为首届,真人杰哉。”金铺挂出东家有事今日歇业的招牌,父母在铺子里忙里忙外地招待客人,脸上挂着难得一见的开心的笑容,伍连德像众星捧月似的成为中心,感到浑身上下不自在,加上前来道喜的人中有好几家当场提亲,弄得他满脸通红,索性躲到楼上的屋子里,关起门来看书。 喧闹的一天终于过去了,客人陆续告辞,就剩下自己家人了。父亲闷闷地抽着水烟,母亲不做声地缝补衣服,兄弟姐妹也都不做声。最后,还是已出嫁的大姐月霞打破了沉默:“爸爸,四弟去英国读书的事情您到底同意不同意?” 伍祺学不说话,林彩繁开口道:“你姨妈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新加坡去英国读书的子弟有不少剪掉了辫子,还娶回来洋媳妇。” 二姐月桂道:“我听人说,四弟学业这么出色,肯定能在官府找到事儿干,日后一定能出人头地,起码比大舅有出息。” 刚刚上学的小弟弟德安抢着反驳说:“我觉得应该让四哥去英国,我们校长也是这么讲的,四哥肯定能学成。” 几个孩子七嘴八舌吵了起来,伍祺学拿烟袋轻轻敲了敲桌子,孩子们都不做声了。他看着一直没说话的连德,叹了一口气:“连德,我知道你愿意去英国读书,可是你妈和我最担心的不是你剪不剪辫子、娶什么样的老婆,而是你的身体。” 听到这里,林彩繁掉泪了:“孩子,去年你差点送命。这一去千山万水,三年五载的,身边也没有个亲人,万一再生场大病,妈妈怕再也见不到你了。” 伍连德本来有一肚子的话,可是看着泪流满面的母亲和日渐苍老的父亲,在心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算了,就和哥哥姐姐们一样,在槟城终老吧。 大门突然被推开了,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冲了进来,手里拿着大包小包,进门就喊:“四弟,我一下船就听说你考中了,赶紧准备去英国的行李呀。” 伍连德一看,是已经做到地方法庭第二通译的二哥连兴,这几天外出公差。在家里,只有二哥坚持让他一定去英国读书,而且一定要学医。就因为他去年大病不死,连兴相信这么聪明的弟弟一定能成为槟榔屿以至南洋最好的医生。 见到一贯支持自己的二哥,伍连德也来了信心:“二哥,爸爸妈妈担心我的身体,不让去。” P8-10 序言 伍连德先生是我国著名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卫生防疫专家,是中国卫生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的先驱。从1907年到1937年的三十年间,伍连德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尤其是在1910年东北大鼠疫中,他作为清政府的全权总医官,率领东三省防疫人员,在不到四个月之间彻底消灭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的流行,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除了在卫生防疫上的成就外,伍连德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和第一、二任会长,他主持创办了二十多所医院或医学院校,力主收回港口卫生检疫权,还是中国禁毒的主要人物。 伍连德先生不仅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而且还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榜样。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取得多大成绩,享有多高的荣誉,始终把这一切都归功于祖国给予他为国效力的机会,以为祖国作贡献而自豪,以为人民解除病痛、提高人民健康而欣慰。 伍连德先生出生在南洋槟榔屿,在英国接受医学教育,学成后毅然回国服务,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他一贯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随时随地为捍卫中国的主权,扩大中国的影响而努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心中永远以祖国为重。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这一道理。伍连德先生是我国百万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更多的莘莘学子走出国门,负笈求学。伍连德先生是值得广大留学人员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正在腾飞。伍连德先生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尚且能够在医疗卫生事业中作出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医学工作者更应该在医学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原始创新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保障全体国民健康的独特道路。这是当代中国医学工作者应有的民族自信和自觉。 伍连德和北京大学医学部渊源颇深,是附属人民医院的创办人和首任院长。由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王哲先生为他写传,也体现了新一代医学工作者继往开来的意愿。 是为序。 韩启德 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于北 后记 《国士无双伍连德》是我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唯一得过奖的书。这以后我已经陆续出版了十多本书,但是没有一部能够和这一本相提并论。并不是因为这本书写得出色,而是因为它所写的人物出色,而是因为在写作中和人物产生了共鸣,进发出了激情。 通过这本书,我结交了很多朋友,包括一批被称为“伍迷”的人,以及各方面关心、推广伍连德先生事迹的人们,例如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老师自费购买了200本书,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这些热心人中最值得我敬佩的是刚刚去世的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健康管理》杂志主编黄建始教授。 《国士无双伍连德》出版一年后,黄教授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信,推荐本书参评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后来黄教授希望在《健康管理》杂志上连载《国士无双伍连德》,我借机请黄教授为我的另外一本书作序,就这样成为神交的朋友。《国土无双伍连德》成为在《健康管理》杂志的第一个连载作品,使得伍连德先生的事迹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2010年夏,在回国期间,应黄建始教授的邀请,我到《健康管理》杂志社做讲座,才第一次和黄教授见面,也是我们唯一的一次见面。黄教授和我互相以老师相称,而我心中则把他视为知己。这次见面中,黄教授谈到他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中国大众健康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他的理想,让我颇有同感。我们还约定日后合作写一部健康书,可惜不能实现了。得知黄教授去世的噩耗后,不禁生出这样的感慨:莫道人生何处不相逢,很多时候初见便是永别。 《国士无双伍连德》这本书是写给有心人看的,因为有的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榜样,从而有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还有的人能够从中看到自己,从而感到欣慰和自豪,感到此生无悔无憾。黄建始教授正是后一种人,他从这本书中看到了这些年来他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所作出的奉献、努力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因而觉得此生无憾。 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正由从伍连德先生到黄建始先生的一代又一代的公卫人奉献、奋斗和传承。 这几年,总有热心的朋友建议我也写某类热门的题材,我一概婉言谢绝,因为我写东西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当自己老的时候翻开了读,能够拍案惊奇:这东西是我写的吗?本来以为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可是时隔四年,重新读这本书的时候,居然有了这种感觉。 我少年时曾经有当作家的梦想,我父母担心那样的话我将来会衣食无着,可是死活劝不住,便利用浩然先生是我母亲病人的机会,让大作家出面,巧妙地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这个梦想一直深埋在我心中,直到这本书获了奖,才算实现了这个梦想。我也可以在父亲的坟前供上这本书,告诉他老人家:儿子现在能糊口能养家,业余的时候还能够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 人的一生有很多梦想,在无奈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已经是一种相当不切实际的奢侈。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满足。 拿出酒,斟满。 干杯,为被岁月埋葬的所有梦想! 王哲 2011年9月于维吉尼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