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卷山河
分类
作者 王鲁湘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鲁湘所著《书卷山河》,展读一种文化的时代脉络,凝视一个人的精神依归;其思想维度广博、内容丰富,深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领域遍及美学、艺术、历史、文学、市民文化、传统文化等。

王鲁湘二十年文脉精华谱系;

纸轻笔重纵横中国,狂书漫卷大观文化。

刘长乐︱龙瑞︱灰娃︱李兆忠诚挚推荐。

内容推荐

《书卷山河》为王鲁湘历年作品精选集。所选文章囊括了作者的介绍与评析当代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的大部分文章,也收录了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所写就的文化感悟,既有端肃长文,精研文艺理论,又有精致小品,可堪赏玩细品。有精深义理,有江湖分野,有泥土情怀,有生死感悟,风骨疏朗,灵性兼具,博通古今,纵贯东西,其思想维度之广博、内容之丰富,深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勾画出一座深具中国味道的“文化大观园”。

目录

序言:心缘永在,文化长存

辑一 诗与象

 诗与象——原诗新解

 “朴拙美”纵横谈

 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试论道家审美理想与中国艺术精神

 现代文艺学的宏观描述

辑二 山水怀抱

 山水怀抱

 漫谈齐白石

 冰上鸿飞——黄宾虹简传

 “太极图是书画秘诀”——黄宾虹画学探微

 寂静惺惺——也谈李家山水的师承与创拓

 金铁烟云——李可染的艺术境界

 李可染的“墨戏”

 李可染画牛

 李可染画室的斋名堂号

 精神家园的慷慨浩歌——赵望云简论

 “吉普赛画家群落”与张光宇

 大山之子张仃

 浮大海,走千山——观张仃的写生册页

 张仃素描

 中国山水画为何走入写生状态

辑三 天下大观

 天下大观

 国之镇山

 岱宗语石

 普陀之旅

 虞兮虞兮奈若何

 风雨赋潇湘

辑四 向死而生

 张贤亮的阴阳之道——《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本体象征及其他

 向死而生——灰娃诗集《山鬼故家》跋

 一曲俄罗斯

 樊建川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认真对待这座城市,以及所有来这里寻梦的人——谈余海波的深圳影像

辑五 文明的石头

 东方智慧的集成

 玉石之国

 文明的石头

 风水是一种文化

 甲骨文引出的信史

 发现三星堆

 从山林到人间

 与净空法师的三次缘

 迷恋青春的宗教

 我的藏药丸子

 用中医解释中医

 二人转乾坤

 回皈市民社会

 江湖中国

 “义”之偶像

 为什么要祭祀黄帝

辑六 人类的伴侣

 与鼠辈绥靖共处

 牛为人类第一图腾

 虎是中国人的精气神

 中国文化的兔性

 与龙共舞的智慧

 我们人性中的蛇性

 马可以弥合文明的冲突

 求福祈祥与情色狂欢

 通行天下的猴行者

 失去天空,得到大地

 还有比狗更值得信赖的朋友吗

 猪的宿命论

 最亲密的十二个朋友

后记

试读章节

两种登山情调

对比一下中国和西方的登山方式可以明显地感觉出两种文化心态和生命情调。

西方人喜欢登野山、高山、峻山、雪山冰峰、危崖绝壁。他们以征服为快,以冒险为乐,显示的是人的力量、智慧、技巧、勇敢和冒险精神。这种登山方式,可名为“武登”。“泰山国际登山节”可以说是把西方式的“武登”引进泰山,在不到一个钟头的时间内,从岱宗坊跑到玉皇顶。这种以体力和速度来征服自然的竞争,的确让人激动、亢奋,但是,沿途步移景换、赏心悦目的风光却是无暇顾及了。这种只重目的不重过程,只重效益不重审美,要速度不要流连的生命情调,使我们不禁想起德国文豪歌德在《浮士德》中的那声震动西方历史的呼唤:“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

与西方式的“武登”大异其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讲究“文登”。这是中国人对待自然的一种非常奥妙的人生态度。在登山过程中,他们不走捷径,而是故意迂回盘旋,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移步换景之妙。一旦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他们就吟诗炼句,并发之于笔墨,再留下几两纹银,着石工刻之于山崖之上。于是,在那些屡有文人践履的名山,随着历史的延伸,渐渐地,就会出现一条布满摩崖石刻的山谷。一座本来是由自然顽石堆垒起来的大山,星移斗转之间,就被文人的慧心和石匠的巧手雕镂成一部大书。于是乎,一切后来的登山者,不想“文登”也不行了。因为,除了造化的种种神奇,大山已被满崖满谷的石刻嵌进了一颗玲珑的“文心”。比如,过了红门,一眼看到路边石上的那两个字,几乎没有人不停下来琢磨一阵子。琢磨出来了,欣喜异常,再四顾一望,印象倍加深刻。琢磨不出来继续往前走,到了斗母宫,某位熟悉《老残游记》的游客突然想起书中所写斗母宫中风情万种的尼姑的故事,于是恍然大悟,原来是“风月无边”!

泰山石刻的主题:登天

1912年曾攀登过泰山的英国人迪金森认为,泰山不仅是中国最神圣的山,也许还是世界上攀登人次最多的山。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登山者,登泰山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在盘山公路和索道建成以前,无一例外都得一步一步登上山去。清初普照寺住持元玉和尚有一首《登岱》诗写得好“步步不离地,步步是登天。一寸不着力,一寸天相悬。亲到绝顶者,步步乃慎焉。”

既然“登天”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游览泰山的共同主题,自然也就成为泰山摩崖刻石的主题。

山麓起步处,与“第一山”分列道旁的“登高必自”刻石,劈头便昭示游人应具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埋头苦干、胸怀大志的精神。这四个斗大的行书字出自明人之手,摘自《中庸》“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意思是说,往高处攀登一定从低处开始,往远方行走一定从近处起步,这是浅显的生活常识,却是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四个字可以算是泰山这本人文教科书的第一课。大概是为了突出这种精神的神圣性,“孔子登临处,,也被认定为就在这里。由此前进,本着“登高必自卑”的精神去步

步攀登,便可以随着孔老夫子亦步亦趋,同登圣人境界了。

登高,就像一个人学好和从善,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快活勾当。所以,在快活三里之北,当游人快活了一阵而又再次面临攀援之苦的盘道时,“从善如登”的刻石便及时赫然当路。它似乎在提醒人们:

现在是一个临界点。是继续鼓起勇气闯过这个临界点呢?还是泄气回头?请记住祖宗留下的谚语吧:“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从来就跟登山一样,越往上越艰难,越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但本能的放纵却跟山崩一样,溃退只在一霎那。此时此地,难道你愿意选择“崩”吗?

到了十八盘,游人多已有气无力,双腿发颤。一方看似平凡的刻石“努力登高”直矗道旁。它出语不求惊人,立意却在亲切。这种时刻,心灵需要的已不再是严肃的教义,而是厚意深情的娓娓细语。

只有到了这里,天国的大门已经清晰可见,视为畏途的天梯也踩在脚下,丢在身后,你才会油然升起“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感觉。奋斗过了,拼搏过了,你没有辜负苍天,你充分发挥了人的潜能,你一步一个台阶,克服了恐惧,克服了懒惰,你做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你的努力使你达到了“俯仰无愧怍”的境界,可以“履险如夷,,了。

千登万登终于“凌绝顶”。群山匍匐,大地苍茫,蓝天触手可及,云海在脚下翻腾。此时此刻,壮观天地之间,浩然之气,沛然而生。此情此景,无论贤愚,不分尊卑,无不有“天下大观’’的洋洋胸臆,无不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万丈豪情。他们寻找着最能表达他们心境的刻石,拍一张照片,留一个身影,我终于登上了泰山!

在泰山极顶,随处散见这些豪气冲天的题刻:“登高壮观天地间”。“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拔地通天”,“置身霄汉”,“气通帝座”,“擎天捧日”,“雄峙天东”,“五岳独尊”,“昂头天外”。

而在泰山极顶“丈人峰”北面的岩面上,有四个苍老的大字“国泰民安”。它是日本书坛泰斗柳田泰云先生的遗作,也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最高的祈愿。

P277-P279

序言

“人文”一词,用法不一:古人将之与“天文”对举,今人把它与“科学”并列:它还常用来概称一种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存在的崇扬人性与人道的主义或精神。

“人文”与“天文”对举,最早出现于《周易》。《周易·贲卦》彖辞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根据后人的解释,“文者,象也”,即呈露的形象、现象。于人而言,包括人世间的事态、状况,并可以引申到个人气象与社会风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强调“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总是与人文密不可分。人而文之,方谓之文明。在中国传统中,“人文”主要指人类社会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和道德观念。而文明在其本质上,乃是人类对“人之为人”在思想上的自觉和这种自觉在实践中的表现。

“人文”与“科学”并列,与西方近代分科之学的出现与发展有关。伴随科学与技术的勃兴和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传统的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通过科学与工业革命不断推波助澜,甚至形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所谓“两种文化”的分裂。

“人文”作为一种精神或主义,泛指从古到今东西方都出现过的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张。

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种新愿景。现代社会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面前常感无力,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幸福之间往往容易失衡。新人文将目光聚焦于人本身,重塑价值理性,高扬人性尊严,唤起内心力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让梦想不再贫乏,让精神充满希望。

新人文是一种方法论。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两者的分隔也有渐行渐远之势。新人文试图重新发现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融通,增进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互用,让科学更加昌明,让人文之光更加夺目。

新人文是一种行动哲学。继往圣、开来学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标,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架设坚实的桥梁。新人文力图夯实人文基础,作为社会的良知而发出公正的呼声,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让思想冲破桎梏,用行动构筑未来。

鉴于以上种种,我们编辑了这套“新人文”丛书,奉献给关心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新人文建设的广大读者。

后记

从1982年大学毕业发表第一篇文章到现在为止,到底写过多少篇,我是没有数的。不收集,不整理,有些文章就这样失踪了。起过几次头,想收集收集,看看规模和质量可否编成文集,终因太麻烦而拿起又放下了。

我大学本科读的是中文,研究生读的是哲学。读中文系时,觉得大学的宝贵时光拿来读诗和小说,太对不起父母了,就到哲学系、历史系,甚至是经济系去蹭课。那时候我的大学还没有选修课,所以这完全是一种个人爱好。又因为小时候对美术的喜爱,大学阶段一直订阅好几种美术刊物。如此驳杂的学习兴趣,到底该向哪个专业发展呢?好在当时有所谓的

“美学热”,好像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都要懂一点,于是我就考进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美学专业,来满足我那驳杂的学习口味。这样的学习经历,在20世纪90年代漂泊江湖时,帮了我很大的忙。

这本文集其实就是这种驳杂的学习经历的见证。不仅内容驳杂,行文也是如此,讲理论时希望灵性一点,文采好点,但又想言之有物,风骨兼具,不想把学术文章写得僵尸般枯槁可憎,又不想行文过于飘逸而风轻云淡。最喜欢在一粒水珠背后折射太阳光的七彩,并隐约听到海潮的轰鸣;在言语的波光云影里有逻辑的利剑穿过。

照这本文集的体例,余下的文章应该还能选编一本两本,但一是麻烦,二是没有自信,个人文集这种东西只能敝帚自珍,不敢去市肆叫卖的。

所以要特别感谢史仲文先生,他不仅鼓励我编出这本文集,还以口述方式给我写了序言,三易其稿。史先生因患糖尿病视力很微弱,但他坚持看完了全部文稿,令人感动。

北方工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所的张轶、王鸿博、曲辉诸先生为文集的编订校对出力甚多。

还有赵玉琦先生,我们过去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共事,他是一位思想敏锐的青年学者,这本文集的编成没少花费他的心血和时间。

当然还要感谢著名诗人灰娃、著名画家龙瑞先生、我的老板刘长乐先生、我的同事梁文道、我的朋友李兆忠先生,百忙中给我的文集写了让我受之有愧的评语。

一路行走一路读书,年近耳顺留下这些文字,以誌鸿爪。此记。

王鲁湘

2014年10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