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浩然正道(孟子详解)/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郭庆祥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浩然正道(孟子详解)》的作者郭庆祥潜心研究《孟子》多年,《孟子》一书是纵横内外、连贯上下,实现了对《论语》的深化与发展。显示出其“见大人则藐之”的浩然正气,“万物戒备于我”、“舍我其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内容推荐

《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孟轲和孔子一样,怀着一颗报国救民之心,带领弟子,周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仁政王道学说不被采用,他很是无奈。晚年,他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重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民贼”,人民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武力兼并不义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

《浩然正道(孟子详解)》的作者郭庆祥潜心研究《孟子》多年,终于完成对注疏、今译、解读、讲评,注释详实正确,译文简洁易懂,解读理据充分,评价画龙点睛,值得一读。

目录

序言

孟子卷一

梁惠王上

孟子卷二

梁惠王下

孟子卷三

公孙丑上

孟子卷四

公孙丑下

孟子卷五

滕文公上

孟子卷六

滕文公下

孟子卷七

离娄上

孟子卷八

离娄下

孟子卷九

万章上

孟子卷十

万章下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孟子卷十二

告子下

孟子卷十三

尽心上

孟子卷十四

尽心下

试读章节

1.1.1

【原文】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今译】

孟子说:“如果不违背农时,收获的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打鱼,鱼鳖就吃不完;有节制地进入山林砍伐木柴,木材也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也用不完,就能使百姓面对生老病死没有可遗憾的了。面对生老病死没有遗憾,这就是以仁义治理天下的开始。”

【注释】

农时:是耕耘收获之时。罟:渔网。数罟:细密的渔网。湾:水塘。王道: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日:“农时,谓春耕夏耘秋收之时。凡有兴作,不违此时,至冬乃役之也。不可胜食,言多也。数,密也。罟,网也。洿[,窳下之地,水所聚也。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此皆为治之初,法制未备,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受养之事也。然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

【讲评】

不违农时,合理开采,民之无忧。

孟子王道观点的初级阶段,就是使人民生老病死无忧,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治国方略。

1.1.2

【原文】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今译】  孟子说:“有五亩大的宅院,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帛衣服了;饲养鸡犬和猪,及时地让它们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能有肉吃了;一家人有百亩耕地,不违农时来进行耕种生产,一家人就不再挨饥受饿了;认真办好学校,反复宣传孝悌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有丝帛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不再挨冻受饿,能做到这一步,而不被百姓拥护称王的,是从来没有过。”

【注释】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殷称痒,周叫序。颁白:头发花白。指老年人。负戴:肩背、头顶,此泛指繁重的体力劳动。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夫民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则人知爱亲敬长而代其劳,不使之负戴于道路矣。衣帛食肉但言七十,举重以见轻也。”

又曰:“少壮之人,虽不得衣帛食肉,然亦不至于饥寒也。此言尽法制品节之详,极财成辅相之道,以左右民,是王道之成也。”

【讲评】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五十岁能够穿上丝帛棉衣,七十岁能够衣食无忧并吃上肉,年轻人不至于饥寒。

孟子对于王道层层推进,上章说让老百姓生老病死无忧,这章具体到五十岁能够穿上丝帛棉衣,七十岁能够吃得上肉,年轻人不至于饥寒。这就是孟子理想的王道之治。

对于这章。当代人也许认为孟子理想社会的条件太低,但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如此已是难能可贵的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仅四十多岁,在古代能够衣食无忧能吃上肉的,除了上层社会的士族官僚,老百姓恐怕没有几个能够享受得到的。

1.1.3

【原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译】

孟子说:“但若是富人家的猪狗和人吃的一样好.却没有人去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还不发粮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不是我的错,是年成不好’。这和用兵器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不再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就来归顺您了。”【注释】

检:节制。莩:亦作“殍”,饿死的人。发:发仓廪以赈灾。岁:年景。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日:“惠王不能制民之产,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则与先王制度品节之意异矣。至于民饥而死,犹不知发,则其所移特民间之粟而已。乃以民不加多,归罪于岁凶,是知刃之杀人,而不知操刃者之杀人也。不罪岁,则必能自反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则不但多于邻国而已。”

程子日:“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又日:“孔子之时,周室虽微,天下犹知尊周之为义,故《春秋》以尊周为本。至孟子时,七国争雄,天下不复知有周,而生民之涂炭已极。当是时,诸侯能行王道,则可以王矣。此孟子所以劝齐、梁之君也。盖王者,天下之义主也。圣贤亦何心哉?视天命之改与未改耳。”

【讲评】

君主把人民的饥饿归罪于天灾,不知自省从自身查找原因。

孟子针对梁惠王施政无方,又不知节俭,却把一切归罪于天灾的说法,做了一个精准的类比,犀利地揭示了君主思想的荒谬。

 孟子说:“什么时候大王不再归罪于天灾,能够从自身查找原因,天下的百蚌就会归顺您了。”

P8-11

序言

《孟子》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原典,是“四书五经”的殿后作,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代表作,是“孔孟之道”的集大成之书,是元明以来皇家钦定,中华士子科举应试的教科书。

《孟子》“见大人则藐之”的浩然之气,逐渐成中华民族“舍我其谁”的大丈夫精神!

程颐说:“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对孟轲中肯的评价。

孟子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不能使其如愿,成为一代贤相、帝师.退而求其次,著《孟子》一书,歪打正着,成百代帝师、千代亚圣、万代楷模。

孟轲和孔丘一样,怀着一颗报国救民之心,带领弟子,周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仁政王道学说不被采用,无奈退居乡间,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重民,阐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民贼”,人民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武力兼并不义之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反对“逸居而无教”。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并把“知天”看成是尽量扩充本心和发扬善行的过程。

孟子提出养心寡欲的思想,要求“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善养吾浩然之气”,使这气“塞于天地之间”,以达“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并进而断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

孟子还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历史事实。其学说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故孟子有“亚圣”之称。

“四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个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如果说《论语》是儒学的真正源头,是“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大学》是横向的、现实的、内外的贯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中庸》是纵向的、形上的、上下的贯通,是“天命、率性、修道、中庸、君子、至诚、礼仪”之道的大智慧;《孟子》则是纵横内外、连贯上下,实现了对《论语》的深化与发展。显示出其“见大人则藐之”的浩然正气,“万物皆备于我”“舍我其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四书”体系,形成立体人生的大道理、大学问、大智慧、大丈夫精神,这正是“四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之所在。

不谋全局,不可以谋一隅:不通“诸子”“四书”,不可全知《孟子》。

作者继《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之后,又著《人能弘道:论语详解》《浩然正道:孟子详解》两部作品,完成“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的第一个系列——“四书”系列,二百余万字。

八百五十年前,南宋朱熹在东汉赵岐《四书章句》的基础上,著《四书章句集注》,成历代科举教科书和标准答案。朱熹注疏而没有讲“四书”。四百五十年前。明朝著名政治家,万历首辅张居正,给隆庆、万历父子两任皇帝讲授“四书”的讲稿,近被发现,编辑成书,张居正讲授而没有注疏“四书”。

作者潜心研究多年,终于完成对“四书”的注疏、今译、解读、讲评,其中分段参考张居正讲授版本,而注疏参考《四书章句集注》。企盼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