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明清300年不决之悬案:袁毛公案·阮马公案;东林党人的弥天大谎;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山海关前的生死博弈——当年明月隆重推荐!
明朝的灭亡,原因众多。清高宗乾隆则在他所撰的《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本书就是把压在大明王朝这匹骆驼背上那个庞大的草堆,翻开来仔细拣看。也许,谁也无法说清楚是在哪一根稻草加上去之后,这匹庞大的骆驼终于倒了下去。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就是这些稻草,终于压垮了这匹骆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崩地解(1644大变局)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汗青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解明清300年不决之悬案:袁毛公案·阮马公案;东林党人的弥天大谎;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山海关前的生死博弈——当年明月隆重推荐! 明朝的灭亡,原因众多。清高宗乾隆则在他所撰的《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本书就是把压在大明王朝这匹骆驼背上那个庞大的草堆,翻开来仔细拣看。也许,谁也无法说清楚是在哪一根稻草加上去之后,这匹庞大的骆驼终于倒了下去。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就是这些稻草,终于压垮了这匹骆驼…… 内容推荐 公元1644年,甲申年,明崇祯十七年。 这是一个真正的多事之秋,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这一年里所发生的大事小事,几平每一件都足以让历史进程大大地改变。李自成进北京。明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缢身亡。吴三桂倒戈。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清顺治帝由盛京出发,定都北京。中自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灭亡。自此后,神州无复汉衣冠长达三百年。明朝的灭亡,原因众多。清高宗乾隆则在他所撰的《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本书就是把压在大明王朝这匹骆驼背上那个庞大的草堆,翻开来仔细拣看。也许,谁也无法说清楚是在哪一根稻草加上去之后,这匹庞大的骆驼终于倒了下去。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就是这些稻草,终于压垮了这匹骆驼…… 目录 自序 前言 上卷 崩解之兆 第一章 天朝上国的荒唐 一、“票拟”和“批红” 二、大臣骂皇帝成了时尚 三、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及阉党 第二章 蝴蝶的翅膀——明季士风 一、明代政制的转变与士风、党争 二、思想演变和士风之变 三、嘉靖朝“大礼议”中的皇帝和臣子们 四、皇权和阁权的政体之争 五、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 六、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 七、针对士人们的“殿廷杀人”的廷杖制度 第三章 东林党、“阉党”和明清之际的党争——从定策风波及阮马公案看明季东林党人之失 一、东林党人的舌头与骨头 二、定策风云与“史出马人” 三、五百年作者、有明一代唯一诗人之奸臣阮大铖 四、“留都防乱”公案 五、东林党关于“江左兴衰”的弥天大谎 六、为大明朝死节的奸臣烈士 下卷 天崩地解 第一章 崇祯十七年缺失的朝贺 第二章 因欠饷而死的巡抚——粮饷、官兵和流寇 第三章 袁毛分案——袁崇焕“斩帅”及东江崩溃辨析 一、斩帅公案 二、斩帅是非和“尚方剑” 三、归降之由 四、斩帅与“己巳之变”及东江崩溃 第四章 清军破关和明军抗清将帅之死 一、袁崇焕和他的旗人后裔们 二、卢象升、杨嗣昌的“战”“和”生死斗 三、周延儒笔墨退敌和崇祯大殿行刑 第五章 崇祯的南迁之议 第六章 山海关大战和神州易手 一、李白成的东进目的 二、不怕死、不为富贵曲的吴三桂 三、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决裂 四、形势诡异的山海关大战 五、山海关之战和大顺失败、神州易手 附录一 阮大铖人“钦定逆案”诸事考辨——自阮、魏争吏垣事看天启四年东林党祸及明季东林党之失 附录二 关外建州遗事 之一:皇太极的淳朴 之二:皇太极的幽怨 之三:是谁偷了汉子 试读章节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驾崩。 年近四十的老太子朱常洛,终于坐上了那张由大臣们千辛万苦为他争来的皇帝龙椅。 常洛于八月初一日继位,是为光宗。然而到十二日,他就突然患了重病,十四日,谕册立东宫,准备于次月九日举行仪式。二十九日,病甚,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供服食。 九月初一日,明光宗朱常洛一命呜呼。 他的年号“泰昌”,要到明年元月初一才开始,所以那一年依然是万历四十八年。这位终于媳妇熬成婆的大明老太子、新皇上,在位时间仅一月而已。 由于光宗是服用了李可灼所进的“红丸”后暴毙,所以当时的朝臣和后来的史家们,均认为这其中有明显的宫廷斗争迹象,光宗之死极为可疑,故此事又被称为“红丸案”。 “红丸”与朱常洛登基前发生的“梃击”两案,貌似尘埃落定其实悬而未破,又可说似未破而事已明,乃是两桩疑点多多的悬案,这两案与另一事件脉络均十分清楚但却没有确凿证据的“移宫”案,并称明代宫廷三大案,而这三大案和之前的“争国本”事件,都和朱常洛有关,且对后来明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说影响到了崇祯十七年大明朝的最后结局。 在对抗万历谋立朱常洵这长长十五年的“争国本”过程中,为了阻止万历废长立幼的企图,明廷的大臣士大夫们轻者辞职还乡以示不满,中者因上书抗争而被斥责、杖打、罢官、降职、削籍,重者则被下狱问罪。然而他们还是一拨接一拨持之以恒地与万历抗争,且抗争之烈、人数之多、持续时问之长,在中国历史上大约也是仅见的。 那些书呆子士大夫们此种前赴后继,看起来好像永无穷尽的疲劳轰炸,其实是有优良传统的,这终于使得万历不胜其烦,但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干脆一赌气对涉及此事者一概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上朝不见朝臣不理朝政——朕不和你们争了,皇上我罢工了。 后世人都说,明之亡亡于万历,此言固为是,但是他不上朝,罢工二十六年、三十一年不出宫门这等做法,其实不是他首创,而是学他爷爷明世宗朱厚熄,也就是嘉靖皇帝。 罢工这事,嘉靖帝早就干过了,他有一阵在长长的二十六年时间里,大约只上过四次朝。而外边那些大臣前赴后继对皇帝那永无穷尽的疲劳式轰炸,也一样不是首创,同样是学自万历皇帝的爷爷,甚至更远的祖宗辈手上的那些大臣们。 明世宗嘉靖皇帝登基时年方十五,他不是正德皇帝的儿子,而是正德帝的同辈兄弟,只因正德帝无子,他才得以做了皇帝。在当时,他的名声应该是不错的,不然也不会立他做皇帝。 但是,就因为这嘉靖皇帝是以正德帝的同辈兄弟身份登基,是庶出旁支继任大统,于是就闹出了一件大事。其实这闹事的缘由要搁到现在说,真是一点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那时节,简直是头上的天都要塌下来一般的大事,因此酿成了一桩大风波。 那时候的朝臣士大夫们,你说他们食古不化也好,说他们有原则也好,总之一句话:他们认定了“为人后者为之子”,所以一定要嘉靖认他的伯父、正德皇帝的老子明孝宗为父,也就是要喊明孝宗为“皇考”,而嘉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则只能叫叔父,即“皇叔考”。 嘉靖当然是绝不会愿意的。 哦,敢情自己做了皇上,居然连亲生父母都不可以认了,那还了得?当下嘉靖大怒道:“父母可更易若是耶!”说起来,我觉着嘉靖皇帝这句话,着实是很有为人子的道理的,可那会儿的大臣们,却认为这不是做皇上的道理。 于是,就在嘉靖即位的第六天,提出要为他的亲生父母上“皇帝”、“皇太后”尊号时,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朝臣们的强硬反对,随后就发生了明代著名的内廷与外朝博弈事件——“议大礼”,也叫“大礼议”。不过,这事怎么称呼没什么所谓,总之我们知道是讨论怎么称呼皇上父母和伯父这事,那就对了。 反对嘉靖为自己父母上尊号、要嘉靖认他的伯父明孝宗为父的,是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一大批当权朝臣,他们抬出了“为所后者为父母”、“为人后者为之子”这一宗法道理,并且在人数上占了绝对优势。而另有一小部分人,在思虑很长时间之后则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认为可以“继统不继嗣”。可以尊兴献王为“皇考”,并把他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号睿宗,这一派以没太多实权的小官吏张璁、桂萼等人为代表。 说老实话,这个折中主张确实相当不错,一下解决了所有的不合理问题,真可谓两全之策。所以,张璁的这一主张必然会得到嘉靖的支持。 但是那些有“原则”的老臣和士大夫们显然不愿意妥协,于是这“议大礼”一议就足足议了三年,不但没有议出个所以然来,还把事越闹越大,朝廷内外的派系之争也越来越严重,甚至于有许多大臣因对此的意见不一而不愿同朝为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国事运作,嘉靖皇帝自然也越来越恼火。 在这段时期内,那些朝臣都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到最后他们全都因此吃了大大的苦头,并且一败涂地。 被忽略的是什么问题呢?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嘉靖皇帝他是个人,而人是会长大的。 他进宫那会儿虽然只是个十五岁的半大孩子,可现在都十八岁了,眼瞅着再一来就是条青年汉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手段了。 于是杨廷和等几个反对力量骨干终于被罢免,张璁开始进入内阁,嘉靖帝正式下诏,宣布采用张璁的建议。 这一下,大明朝头上的那片天,可真的塌下来了。 哦,不对,正确地说,应该是那些坚持不准嘉靖喊自己父母为父母的朝臣们,觉得自己头上那片天和大明朝的那片天要塌下来了。 虽然皇上的亲爹不是大家的亲爹,可皇上要认自己亲爹为爹的这一行为,却让明廷的士大夫和朝臣们个个如丧考妣,痛不欲生。 一日早朝罢,吏部侍郎何孟春对大家道:“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他刚说完,被罢免的内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翰林修撰杨慎,又对百官振臂呼道:“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而另有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种等几个人,又把群臣拦在金水桥南道:“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这话听起来很有些威胁意味,似乎有点像街头黑社会的腔调。不过,这黑社会腔调,在大明朝也是有“传统”可循的。 要知道这几位大臣把闹事的地点选在左顺门,这可不是随便选的。 正统末年,朝中的大臣们正是在这里,将奸宦王振的党羽马顺等人堵住群殴,把那几人活活打死当场,连当时的代理皇帝都弹压不住。而现在支持嘉靖皇帝主张的张璁和桂萼两人,当初奉诏进京的时候,也曾差点被以杨慎为首的一群人设计在左顺门前打死。幸亏这二人一个谨慎,躲了几日悄悄地进宫去了;另一人则得人指点躲进了武定侯郭勋府中,这才幸免于难。杨慎等人敢于如此设计,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于皇宫内群殴杀人,正是因为此地此事有先例可循,他们认为到时候即使打死了这二人,有司也未必能定他们的罪,所以才敢放胆而为。P5-8 序言 中国人的纪年,用的是干支纪年法,追溯起来源远流长。 传说当年黄帝命大桡氏造纪年,于是就有了天干地支。我们的每一年,都是用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一个循环六十年,俗称为一个花甲子。这六十年一个花甲子里,又有五个小循环,每十二年为一轮,每年都用一种动物来代表,于是又有了十二生肖。 例如甲申年,其中的“甲”是天干,“申”是地支。 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直接以干支纪年来称呼,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等等。 不过就影响而言,这些恐怕都没有三百六十多年前那个甲申年发生的事件来得那么大,那么深,那么久远,以至令此后无数人难以释怀。同样,j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也如无数先人一般,对那个甲申年所发生的事,无法释怀。 那个甲申年——大明崇祯十七年,是一个真正的多事之秋,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 那一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灭亡。 那一年,李自成进京,崇祯缢死,明室倾覆,吴三桂倒戈,清人关。自此后,神州无复汉衣冠几达三百年。 那一年所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差不多每一件都足以让历史进程大大地改变。 关于明朝的灭亡,原因众多,清人在《明史·神宗本纪》中写有这么一句话:“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清高宗乾隆则在他所撰的《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这些关于明朝灭亡主要原因的分析评论,和众多后世史家之见并无二致,即明亡之征起于神宗,此遂为一时公论,故近代明清史研究奠基人之一的孟森先生在评崇祯时道:“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任何一个王朝最终必然会灭亡。如孟森先生所言,明朝自神宗以后,随时都有可能灭亡。但它在崇祯手中灭亡,却实在是个偶然,或者也可以说是由无数偶然累积起来的结果,可它依然不是必然的。 我想做的,是把压在大明王朝这匹骆驼背上那个庞大草堆中的一部分,拣出来仔细翻看。 也许,谁也无法说清楚是在哪一根稻草加上去之后,这匹庞大的骆驼终于倒了下去。 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就是这些稻草,压垮了这匹骆驼。 洛伦佐说,亚玛逊河边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了几下翅膀,最后密西西比河上掀起了一场龙卷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