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成为自己触动孩子)
分类
作者 叶月幽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成为自己触动孩子》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叶月幽多年育儿经验与学习成果的集结,书里的文章融汇了P.E.T.、正面管教、萨提亚等专业理论精髓,凝结了她生活中实践的体会和成熟的思索,讲述如何帮助孩子在家庭中寻找自我及确定自我价值。本书的核心概念是“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意为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是从不停歇的自我成长。作者认为育儿即育己,孩子就是最好的你;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表达,创造有效的沟通;比起纠正孩子的行为,父母更应关注自己的内心。

内容推荐

怎样才是做妈妈最恰当的姿势?在《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成为自己触动孩子》中,教育践行者叶月幽说,你若能成为自己,必然将触动孩子。

我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但首先——我们是我们自己。没有自己,一切角色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真正优质的亲子关系,是两个独立而优秀的“人”之间的关系。

安定自己的内心,不用外在的忙碌,掩饰内在的无序。留一片自由的空间给自己,也留一片独立成长的空间给孩子。在孩子确认内心动力的时候不去干扰他,如果孩子听见的总是你的声音,他就无法听到自己。养育贵在“看不见”,如同春雨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任何时候,请帮助孩子,让他自己来。

目录

推荐序 真正的智慧是让对方觉得——我也行

自序 愿我成为一道门

01 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

 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

 倾听执拗期的孩子

 关注人而不是事

 “看见”的力量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倾听,赋予孩子内心的力量

02 表达,创造有效的双向沟通

 究竟要不要给孩子立规则

 消除影响,而不是禁止行为

 每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

 孩子入园,你准备好了吗

 给不愿等待的孩子的治愈系故事

03 家有俩宝,生活中的笑与泪

 为两个孩子许下爱的承诺

 这一地鸡毛的生活

 你不是脾气暴躁,你只是需要休息

 双宝之争,不做法官

04 爱,就是心底的那一束光

 由育儿引发的家庭大战

 当无条件养育撞上公立教育

 所有的方法都是帮助我们找到爱

 认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

05 父母的自我成长

 不做被育儿理论逼死的父母

 你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由安慰引发的自我觉察

 你对孩子的教育,是出于爱还是恐惧

 警惕自己的育儿优越感

 你是在接纳,还是在忍受

后记 我的选择,无须孩子证明

试读章节

关注人而不是事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作“对事不对人”,就是说,我们不把对方的行为评判引申到人格、人性等层面。而当我们倾听孩子的时候,另外一个视角也很重要,那就是“关注人而不是事”。

有位妈妈去幼儿园接女儿,老师告诉她孩子在幼儿园和其他小伙伴抢玩具,争执中被咬了一口,手上留了个很深的牙印。妈妈看到后特别心疼,把孩子拉到一边,仔细询问:“玩具是谁的?是谁先动的手?为什么不遵守谁先拿到谁先玩的规则?”回到家后,奶奶知道了,指责妈妈:“都是你教她什么守规矩、懂礼貌,现在看看,被欺负了吧!你就应该教她谁打她就打回去!”妈妈听了也开始自责,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教错了。

吃饭的时候,爸爸回来了,看到孩子手上的伤口,非常生气,拉着孩子就要去找老师:“这是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老师必须给个说法。让幼儿园提供监控视频,我倒要看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老师又是怎么处理的。必须让对方给孩子道歉,不然就去教育局理论!”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想问:“等一下,孩子在哪儿?”

看起来好像每个人都在关注这件事情,可是,谁在关心这个孩子?被咬的是谁啊?孩子被咬了会有怎样的感受?表面上好像所有人都在关心孩子,实际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头脑里面。当你的孩子在外面发生打闹受伤回到家时,无论你是义愤填膺地想要去评理,还是冷静地和孩子分析谁对谁错,都没有看见眼前这个委屈、害怕、伤心、难过的孩子。

所有的分析和总结都应该在处理完情绪之后。当事情发生时,我们不去评论谁对谁错,谁应该谁不应该。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比不上眼前这个孩子和他此时的感受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去年曾经看到过一篇新闻报道: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在超市拿了一些巧克力及生活用品,被店主发现后通知了家长。女孩的妈妈赶到后先是打了女孩一个耳光,随后在和店主交涉的过程中也曾辱骂孩子。妈妈以为这下孩子应该知道错了,可是女孩在离开超市一小时后跳楼身亡。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妈妈知道孩子“偷”东西之后无比恼怒,一心想要教育孩子,否则长大以后还了得?可是妈妈恰恰忘了孩子那一刻惊慌失措、羞辱绝望的心情。我没有指责这位妈妈的意思,因为她也是悲剧的受害者。然而如果妈妈可以不问对错,先安抚孩子的心,哪怕只是简单地说一句:“你还好吗?有没有被吓到?”也许结局就会完全不同。

每当看到孩子自杀的报道,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小孩太娇惯了,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低。其实不是因为挫折少了,恰恰是因为挫折太多了,孩子已经绝望了。这些挫折不一定是外界多大的打击,可能只是内心一直被否定的感受。孩子感觉不到爱和接纳,看不到任何美好,才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其实,孩子不是没有勇气面对挫折,而是没有勇气面对父母的态度和责罚。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价值和归属,就会封闭自己,不再信任父母。家,本应是无论你走多远,都心心念念想要回去的地方;是无论你在外面遇到多少挫折,一想起来就觉得温暖的地方。

父母能不能让孩子相信,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在父母眼里,孩子都是最重要的。如果父母可以让孩子信任,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那么无论在外面遇到什么事情、什么打击、什么挫折,他都知道还有父母会给他支持,还有家这个港湾可以给他停靠。就算走投无路,也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回家之路。

那么要如何才能让孩子信任呢?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去倾听孩子,去跟随孩子的感受。事情永远不如孩子更重要。即便孩子可能会犯错,我们也可以带着满满的爱,去看看他需要什么帮助,而不是指责他、否定他、教训他。

托马斯·戈登博士说:“感受和需求是我们人际沟通的两大基石。”我们成年人的沟通层次一般是:打招呼一谈事件一说想法一谈感受一说需求。比如我们平时见面首先会彼此问候,然后聊一聊最近发生的事情,对事件发表一些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双方都感到真诚、恳切,没有被评判,我们就会觉得对方是安全的,这时候我们才敢于去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求。

P15-18

序言

真正的智慧是让对方觉得——我也行

有一次,我给一个幼儿园的家长们介绍倾听孩子的方式,谈到了打骂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分享结束后,家长们都陆续退场了,一位妈妈义愤填膺地找到我说:“孩子皮起来根本不听话,不打怎么办?你们这些宣扬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你们的孩子都养得很成功吗?我看你儿子在院子里玩了半天,也没看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愕然:“是啊,他就是一个普通孩子啊。您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呢?”

她没回答我就走了,但她的话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的孩子,需要成为我作为一个合格母亲的证明吗?甚至要成为检验一种育儿理念的标本?让这样无辜的稚子来背负主流和世俗的评判,难道就真的能够说明问题吗?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崇尚“唯成功论”“唯结果论”,孩子的成功等同于父母的成功,孩子的荣耀等同于父母的荣耀。更有人直言不讳:“要知道一种理念是好是坏,就看在这种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不是比其他孩子更优秀,是否个个都有成就。”

在这种论调下,孩子变成了父母的“军功章”,父母拥有决定孩子命运的“上帝之手”。更有甚者,孩子成了父母“好坏”的证明。如果你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优秀,那么你就没资格谈论什么“爱与自由”“无条件养育”“安全感”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论。

这个论调的背后是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你宣讲新教育理念,那么你的孩子当下的每一个状态就都应当是这个教育理念水平的反映。所以你的孩子应该通情达理、深明大义、懂事自律、成绩优异。而这样的评估标准背后,实际上是随机而片面的。我们不可能从一个简单的片段来推测一个孩子的状态,更无法从他现阶段的某些表现去预测他的未来,从而去评判他的家庭教育模式。

但是这样的想法长期存在于每个人心里,看上去无懈可击。难道不是吗?一种教育模式好不好,就应该看孩子的状态,看孩子的成就,看孩子结出什么样的果子。可是很少有人愿意给孩子足够长的时间,用客观的标准,以及毫无偏颇的眼光去看他们。我们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期待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以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相信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可是一旦去追求“证明”,便会执着于结果,固囿于成败。

于是父母们战战兢兢,不断地提醒自己责任和目标,认为孩子表现如何取决于我也代表了我。我是妈妈,应该怎样;他是孩子,必须怎样。或者,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没有达到,就是我教育失败。这样的自我期待已经是“天经地义”或者“理所当然”了。但如果总是有这样的自我期待和定义,父母的压力和担心就会很多,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害怕自己某一个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无法放松,对未来充满恐惧。

同样,也有人说:“叶月幽你学了这么多东西,你的孩子一定特听话、特懂事吧?”“你一定不会遇到育儿难题,也没有家庭矛盾吧?”

其实不是。我成为一名家庭教育讲师,是因为我通过了一系列的学习和考核。能够讲授这样的课程,不代表我做得就一定比别人好,更不代表我的孩子一定比别人优秀。更何况,“优秀”和“成就”的定义又由谁来评判呢?

虽然我参加了不少“导师班”,但相对于“导师”这样一个“高大上”的称谓,我更愿意做一个分享者。我不是正确的化身,我所说的内容也不是真理。我希望我提供的是一种思路、一些视角,让大家可以多角度地看问题,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处理方式。

其实生活中的我,何尝不是在摸索中前进、在曲折中迂回呢?

叶儿三岁多时,曾有一段时间我公公患脑出血住院。叶儿爸不在,我需要一天三次往返医院送饭,而已经发布出去的工作坊和讲座也必须按时举行。每天早早把叶儿丢到幼儿园,开始兵荒马乱的一天。晚上把俩娃都哄睡后,忍着困意爬起来继续熬夜。加上叶新数次夜奶,严重缺乏睡眠的我,血槽立马见底。

我开始对叶儿大呼小叫,被他的执拗气得七窍生烟,会因为他生病对着老师碎碎念,恨不得把他丢到幼儿园再也不接回来。有时会感慨,三岁以前那个软软糯糯的小萌娃去哪儿了?他是怎么忽然变成现在这个赖皮猴的?是不是有人在晚上把他从床边偷去换了一个娃?

叶儿发脾气的时候,我把他拉在怀里,在震耳欲聋的哭叫声中,一边倾听,一边坚持我的原则。每当这时,强大的无力感就会包裹住我。我无可奈何地想着,所有践行新教育理念的妈妈,要有怎样一颗备受打击又无坚不摧的心啊!

晚上临睡前,我搂着叶儿,问:“你知道我喜欢你吗?”叶儿说:“知道呀,我也喜欢你呀。”我说:“我凶你的时候你也喜欢我吗?”叶儿低声说:“你凶我的时候我好伤心,但我还是喜欢你。”我问:“为什么?”叶儿把两手一摊:“因为你是我的妈妈呀!”

这是一个三岁多孩子给我的答案。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默默地搂紧了他。他爬起来,在我的额头上偷偷吻了一下,然后像一条泥鳅一样,飞快地钻到了枕头下面。那一瞬间,我忽然有了一种力量。我养孩子,不是在搭建样板间,让别人夸赞我是一个多么牛的妈妈,以此来寻找存在感。我不需要叶儿的行为规范符合什么主流评判标准,也不需要他来证明我作为一个母亲的正确性。我的孩子,就是他自己,而不是某种教育模式的所谓代言人。我知道,他的特立独行,他的桀骜不驯,都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不是你,我就是我自己,我不为任何人的梦想而生,我全然独立。”

是的,孩子和我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生命,只不过孩子的生命是经由我们而来。生命,是一个历程。生命和生命是平等的,是一种相遇。亲子,只不过是我们和孩子相遇的形式;而亲子生活,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是人世间最温暖、最紧密、最深入的联结。

因为是历程,我们只需要陪伴就好,不必要求自己去做孩子的生活导师和精神领路人,你只要去爱他就好。两个独立的生命之间,因爱相遇,由爱成长。

因为是相遇,故而珍惜。总有一天,孩子会不那么需要我们;总有一天,我们此刻所有的纠结和焦虑都会成为回忆。到那个时候,那些让我们感念的,一定不是某一种荣耀是否达成;真正让我们感念的,是我们和孩子相处时的细节和温情。

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成长着,即便有失误,即便有倒退,我们和孩子也一直在彼此陪伴、共同成长。我们坚持走在这条路上,不是因为这条路一定会通往成功,而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我们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不是为了培养什么“神童”,而是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准则,是我们的价值观。

后记

我的选择,无须孩子证明

叶月幽,江湖人称“叶公子”,喜爱中式服饰,衣袂飘飘,看似温婉清纯、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这家伙内心火热,恨不能把整个人间给吞了!

话要从我俩的相识过程说起:2012年,这姑娘突发奇想,一头长发不好好留着,非要去理发店受虐,接连遭遇数位“二把刀”理发师,越剪越不成样子,修了好几次,从“长袍”剪成“裤衩”。最后只能推个短发。她拿着我的照片跟理发师比画,谁知人家竟给她剪成了当时被全国通缉的“平头男”!这姑娘咬着满口的碎牙上微博吐槽,贴了一串对比照,我隔着屏幕笑得涕泪横流。这么幽默的人,一定要认识!

就这样,我俩接上了头。话说一般号称“粉丝”者,一开始都毕恭毕敬地隔着老远腼腆地互动。这家伙,居然蹬鼻子上脸,一个“飞的”从长沙到北京,揪着我的脖领子拉到我常去的理发店,要我的“御用”理发师给她剪头发,就照着我的脑袋剪!(后来看看,她其实不适合留我这样的短发,还是长发更合适。)

好了,言归正传,不然这家伙又要来揪我脖领子了!

那时候,叶月幽已经读过我的好几本书,自己也一直坚持母乳喂养两个孩子。后来,她带着宝宝来参加我的艺术养育工作坊。再后来,她通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成为我的(引狼)入室弟子——首届“小巫督导艺术养育讲师”。

叶月幽的那篇流传甚广的原生家庭剖析文章——《一个妈妈的自我剖析和成长》,让我很是感慨。成长在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里,她没有沉溺于过去,没有愤恨抱怨、哀叹不幸,也没有合理化伤害,而是选择去看清和反思,让伤痛不再往自己的孩子身上传递。她很坚强,有慧根,有悟性,愿意改变,这是她孩子的福气,是她自己的福气,也是读者的福气。

叶月幽是一个天生的“学霸”,从小就是,长大了还是。在照顾两个幼子的同时,她保持着极高的学习热情。这些年她在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拓越深,各领域、各流派均有涉及,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体悟、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一派画风。作为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她已经开办了数十场工作坊。

叶月幽的文字有一种温度,读她的文章,就像寒冷的冬夜里捧着一杯热茶,暖胃暖心。她从没想过要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专家形象,居高临下地指教父母们哪里没有做好,而是深刻地看到他们内心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温柔地给予力量和抚慰。她也从不口若悬河地灌输大道理,而是通过她的文字,让大家检视自己的内心。有学员说:“所有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中,未读的推送有很多,但似乎一直就在等待叶老师的文章,每次都会被深深地触动。”  更为难得的是,强大的思维、缜密的分析能力、丰富的情感、细腻的内心,在这位学霸身上兼容并蓄。她的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精练,读着不费劲,时而妙语连珠,时而幽默自嘲。文字毕竟片面,照片也会遮掩大部分真相,凡是见识过“叶公子”本尊的,都会被她犀利、泼辣、豪爽、天真、声情并茂、活色生香的个性感染。真实的她,坦诚、亲切、体贴、周到,从不掩饰自己的脆弱,擅长自黑,却处处显露出内在的力量。

这些年来,叶月幽一直在分享她的学习和成长感悟。她的文章,有经历、有思想、有文采、有灵魂,篇篇发乎于心。我一直劝她将文章结集出版,如今,这本书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她的书,是一篇篇实打实的成长体悟,可以说既有专业度,又有生活性;既有理论支撑,又很平实易懂。读起来时而令人捧腹,时而催人泪下。正如她所说,她一直在学习中成长,在生活中修行。

这本书里的文章,凝结了她生活中实践的体会和成熟的思索,融会贯通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精髓,以及平日里在摸爬滚打中自己咂摸出的经验。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从中获益匪浅,也希望父母们在读完此书之后,不仅更加了解如何与孩子相处,而且对于自己也多一份接纳和自信。

叶月幽说:“比起纠正孩子的行为,我更关注的是父母的内心。”父母们读到这本书,会由衷地感到被理解、被倾听,甚至是肩并肩的支持。我自己做老师的宗旨,也是对门下艺术养育讲师弟子推崇的宗旨就是:真正的智慧,不是在对方面前孔雀开屏,以彰显自己有多牛,而是让对方觉得——我也行!

小巫

书评(媒体评论)

叶月幽的文字有一种温度,读她的文章,就像寒冷的冬夜里捧着一杯热茶,暖胃暖心。她从没想过要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专家形象,居高临下地指教父母们哪里没有做好,而是深刻地看到他们内心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温柔地给予力量和抚慰。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小巫

叶月幽做任何事情,拼尽全力,毫无保留。她的成长像狂风暴雨中的小野菊,风雨后依然屹立。诚意向你推荐此书,愿它成为一道门,让身为父母的你从中得到共鸣和鼓励,带着智慧继续前行。

——P.E.T.中国督导 安心

叶月幽的文字,温暖平静,充满力量。分析为疗愈做了很棒的准备,而去经验,去给予爱,才是疗愈真正的流动。叶月幽做到了,推荐!

——心理学者 李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