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武志红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特色:

??新增武志红老师特别针对本书的一万字干货解读,金句频出,帮助读者更快认识自我;

??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插画师范薇,专门为本书创作多幅手绘全彩四色唯美插图;给读者以心灵和美的双重享受;

??封面选用200克高阶映画特种纸,内文选90克画萱全彩印刷,品相精美,值得收藏。

??适宜人群:

??渴望快速进阶的心理学爱好者; 希望认知自我的人,做好情绪管理的人; 有心理困惑、寻求突破的人。

内容推荐

??《为何家会伤人》作者、资深心理学家、百万畅销书作家武志红温暖分享!

??生命总有不完美,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改变千万年轻人的疗愈经典,全彩增订!

??帮助你打开生命流动的通道,正确认识并且坚持你自己!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讲的就是负能量比正能量更具有价值,当我们积极地追求所谓的正能量的时候,其实就割裂了和所谓的负能量的联结,这种割裂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我们要打开这些感受的管道。当我们打开这些管道时,生命力就会在我们身上流动。

作者简介


\t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著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等作品,个人作品销量超百万册。

目录

CHAPTER 1?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

?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

?心灵成长书吧:《克服焦虑》

CHAPTER 2?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每一次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

?越控制,越失序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越快乐,越悲伤?

?超越挫折:变逆境为机遇

?心灵成长书吧:《体验悲哀》

CHAPTER 3?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愤怒:你的力量之泉

?向创可贴式的爱说“不”

?如何与传销者谈话

?“走饭”之死与快乐王子的“铅心”

CHAPTER 4?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从承受内疚开始

?你的欲望不是罪

?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

?心灵成长书吧:《女心理师》

CHAPTER 5?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无须战胜恐惧

?好好活着是最好的想念

?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温柔地对待你的疾病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心灵成长书吧:《关于坏人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CHAPTER 6?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

?关上车窗,关上心房

?我们为什么需要崇拜谁?

?心灵成长书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CHAPTER 7?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学会接受自己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结语

?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试读章节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这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用我的话概括来说就是:问题,在关系中产生。

??不过,总会有例外,我们总能见到一些特殊的人,他们的童年非常非常悲惨,但他们却拥有很健康的心灵。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她的拯救者:一次最深的悲伤

??在广州建设六马路上开着一个时尚小店的24岁女孩Z就是一个例外。她是成都人,两三岁时,妈妈与爸爸离婚,从此失去联系,一直到现在都不知所终。她爸爸是个花花公子,对女人很殷勤,情人不断,但对女儿一直缺乏关照。

??爷爷奶奶对她不错。但是,她5岁时,奶奶去世;6岁时,爷爷去世。其他的亲人中,姑姑对她很好,当爸爸把钱花在情人身上而忘了她的学杂费时,都是姑姑帮她垫上的。

??这是很糟糕的童年,这种条件下的孩子,一般会有种种心理问题。

??幼小的Z也不例外,她特别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特别惧怕被亲友、同学和同龄的孩子疏远甚至伤害。为了讨好别人——尤其是同学,她用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喜欢她,大家总是嘲笑她,嘲笑她穷,嘲笑她的衣服有多难看。她还记得,一次学校要换书桌,交几十元就可以将破旧的木桌换成漂亮的铁桌,其他同学都交钱了,唯独她交不起钱,于是全班只有她一个人用的是破旧的木桌,其他同学用的都是崭新的铁桌,那种对照分外显眼。老师把她安排到最角落的地方,同学们也常去奚落她。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她终于承受不住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想到了自杀。她接连想了好几天,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她拿出一张纸,这边写“活着的理由”,那边写“死去的理由”。这边只有寥寥几个,那边则是长长的一列。

??写完之后,看着这张纸,她感到无比悲伤,于是哭起来,开始是啜泣,但慢慢变成了号啕大哭。以前她也哭过不少次,但没有哪一次如此伤心。

??她哭了好久好久,仿佛都没了时间的概念。但哭到最伤心的时候,她内心深处突然蹦出一个声音对她说:“你很惨,非常惨,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她计划明年去巴黎学设计

??这句话救了她。

??本来,当看到“活着的理由”如此之少,而“死去的理由”如此之多时,她已决意自杀,但内心深处突然蹦出的这句话给了她意想不到的力量,让她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不仅如此,这句话还极大地改变了她。她不再关注别人对她的评价,也不再惧怕别人对她的拒绝和嘲讽。并且,奇怪的是,自从好好哭了这一场后,好像也很少有人再肆意地奚落她了。

??她的性格越来越开朗,渐渐有了朋友,先是一个、两个……到了初中后,她已有了许多朋友,有人还成了她的粉丝,有男孩开始给她写情书。

??她的人生构想也越来越清晰,职高时就开始打工,做过酒店服务员、啤酒女郎和酒吧歌手等。2000年职高毕业时,她已攒下几千元,但把多数钱留给了花花公子爸爸,自己拿着几百元来到广州“闯世界”。

??来广州后,她做过化妆品推销员、杂志业务员等工作。她最近辞去了所有工作,自己经营一家时尚小店,并在广西南宁开了一家分店。

??目前,她最大的梦想是去法国学服装设计,已准备好了学费和生活费,计划明年去巴黎。

??我刚来广州时就认识了Z,她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2年圣诞节,她邀请我去她家里过节。我以为就是几个人的小聚会,没想到是一个很盛大的节目,最后到了28个人,硕士、公务员、律师……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而她作为一个职高毕业生,却没有丝毫的自卑。

??我把Z的故事给我的许多学心理学的同学和朋友讲过,大家一致承认:她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例外”,那么悲惨的童年居然没有阻挡她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康的女孩,实在是令人惊讶。那么,这个“例外”是怎样发生的呢?

??以后我只为自己跳舞

??关键的答案就是那一次悲伤,那次悲伤令她接受了自己的人生真相——“你很惨,非常惨”。

??妈妈离开她、爸爸不关爱她、爷爷奶奶去世、老师和同学经常奚落她等,都是“非常惨”的事实,这些事实一旦发生,就永远不可能更改了。

??但是,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

??其实,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你很惨,没人爱你,这种事实太难以承受了,于是你骗自己,对自己也对别人说,你很好,你很幸福,其实很多人爱你。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暂时会令自己好受一些,但它最终在我们的精神中竖了一堵墙,将我们的心与人生真相隔离开来,而我们的心也越来越缺乏营养,最终这颗心不敢碰触的人生真相也越来越多,所谓的心理疾病也由此而生。

??Z四年级之前正是如此,她拒绝承认很少有人爱她的人生真相,于是她神经质地极其在乎别人的评价,无比渴望得到亲友、同学和老师的关爱。爸爸妈妈没有给她的,她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但没有人愿承担这种重量,于是大家对她的索取都有些抵触。她的一个表哥说,小时候的Z尽管看上去很乖巧,但他觉得她心中总有一股强烈的怨气,这让他和亲友都有些不喜欢她。

??但通过那次畅快的哭泣,她最终承认了这一人生真相,她不再和这个人生真相较劲,不再把力气花在刻意迎合别人的努力上。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Z说,如果说那次哭泣前后有什么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前我围着别人转,总渴求别人给我什么;以后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只为自己跳舞。”

??P28-31

序言


\t拥抱你的不完美



\t接纳自己!



\t悦纳真我!



\t或许,你常听到这类哲言,但你会说,这个道理我懂啊,可是,为什么对我没有用?



\t因为,它们有一个前提——你首先得看到自己,而这相当不易。因而,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将认识自己这条路称为“少有人走的路”。



\t之所以不易,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所谓的“自己”中,有太多黑暗、太多痛苦,我们不想面对。



\t讲一个故事吧。



\t前不久,我的来访者许哲结束了他在我这儿的长程咨询,他说:“终于好起来了。”



\t许哲三十来岁,但他看心理医生的历史却有近10年了。



\t不过,好起来的那一关键时刻,却看似与心理医生无关。当时,他在看一部电视剧,剧中一人对另一人说:你骗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自己!



\t这句很普通的话,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他感觉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无数感触与过往事件在他内心翻腾,并瞬间融合在一起,令他感到自己的内在与外部世界都刹那间变清澈了。



\t是啊,他对自己说,你一直都想扮一个好形象给别人,可你骗不了自己!



\t他说的好形象,即他一直都尽可能用百分之百的努力,试着给周围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t但其实,他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处于痛苦纠结中的人。他不能独处,因为独处时会感到致命的孤独,这份孤独演化出虚无,让他窒息,让他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和别人在一起,他同样痛苦,因人际关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他都能从中看到别人对他的鄙视。



\t并且,面对别人的鄙视,他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就好像别人敌意的眼光——多数时候并非真的,而是他以为的,会直接刺到他的心脏上。



\t致命的孤独与根本不能融入关系,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成为对他的双重绞杀,令他既不能独处,又不能进入关系。结果是,他选择了最低限度的人际关系——只与一个人交往。



\t以前,这个人是妈妈;成年后,变成了初恋女友,后来变成了他的妻子。



\t他的痛苦,多数时候不是那种尖锐的刺痛,而是钝痛,它散布在他人生中的每一时刻、每一角落,围裹着他,让他感受不到其他事物。



\t这种钝刀割肉的痛苦,太难受了,所以当他二十来岁听到心理医生的概念之后,立即开始四处求医了。



\t他自己在一个小城市,而国内有些名气的心理医生大多在大城市,他听说一个就去找一个,对这个失望了,就换一个。  最后,他找到我,而在那个关键性治愈时刻发生前,他咨询我已持续近两年了。



\t绝非是电视剧中的那句话将他治好了,也绝非是在我之前的心理医生都是庸医,而是这十来年的努力都很重要,而那个治愈时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t那么,量变到质变是如何发生的?



\t许哲说,根本在于,他终于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即实现了那个所谓的“接受自己”。



\t过去,他一直在否认孤独而不善交际的真实的自己,他总觉得,自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并且,他脑海中有一个完美的自己,他一直期待自己是那个样子。



\t曾有几天的时间,他一度成为那样的完美男人。有十足的雄性魅力,同时对别人又有高度的共情能力,可以凭直觉清晰地捕捉到别人的感受与需求。并且,他可以自如地选择,或者满足别人,或者拒绝别人,或者支配别人,或者顺应形势……都是完全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有意思的是,不管怎么做,他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t这完美的几天,让他体验到了天堂般的感觉,但更衬托出在他生命的其他时间里,那些感觉是多么糟糕。这种落差尤其加重了他的痛苦:既然自己明明可以活出那么完美的感觉,却为何偏偏坠入地狱般的感觉而不能自拔?



\t所以,他绝对不想要那种每时每刻都在袭击他的痛苦,而是期待远离它,并进入一种完美的状态。



\t咨询的过程,特别是最后一年的咨询,就是对他的这些痛苦做细致又深刻入骨的碰触与理解——大多数理解,都是他沉醉到自己的感觉中而完成的。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他常常怀疑自己能否好起来,并一次又一次地问我:“武老师,我还有希望吗?”



\t但这个过程,正是传说中的“认识你自己”的过程!



\t这个过程中累积的经验,终于等来关键性的时刻。



\t“你骗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自己!”这样一句哲言,让他实现了“接纳自己”。他明白,他一直不想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那样孤独、那样自卑、在人际关系中那样笨拙,于是渴望成为相反的、完美的样子。那份完美,其实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想让别人说:这个人真不错!



\t可是,即便真的呈现了一个完美的外在,也只能是骗骗别人而已。



\t这个“接纳自己”的时刻,像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但其实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前面漫长的咨询,是在做“认识自己”的工作,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最终导致了“接纳自己”的关键性时刻的到来。



\t像许哲这样的故事,在我这几年的咨询中一再出现。  这本书首次出版是在2008年年初,而我是2007年下半年才开始正式做心理咨询的,所以多数文章都是在做咨询前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体验,来自我自己读研究生时的抑郁症的自愈过程,它让我明白,深入地碰触自己内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乐乃至一个外在的好形象,这才是治愈之路。



\t这几年的咨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特别是,我的个案多数是超过一年以上的长程个案,其展现的人性的深度,常让我惊叹,让我越来越真切地相信,拥抱你真实的痛苦——假若你内心有这个,就是治愈之路,也是成长之路。



\t无数哲人也论述过这一道理,如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萨满依格加卡加克曾说:



\t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t所以,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

后记

??一次生命,是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是,对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

??譬如,我一个朋友W,今年28岁,但他却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已变成一个男子汉了,他仍感觉自己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男孩。那么,他可以借助一个成年的仪式来告诉自己,你已经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了。

??这也是我自己的体验,虽然已32岁,却没有而立的感受。不过,借助一次心理治疗,我彻底整理了一下自己过去12年的生活,才突然感觉到,人生苦短,自己一生中美好的时光已过去一半,不能再浪费时间,必须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这次心理治疗,起到了仪式的效果,提醒我已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但假若在30岁那年,我有一个仪式,提醒自己这一点,那么想必不会拖到现在才有这种危机感。

??人生成长仪式的缺乏,乃至其他心灵蜕变仪式的缺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我们讨厌烦琐的礼仪和程序,但顺带着也把很多非常有必要的仪式一并给消灭了。

??归来吧,仪式。

??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仪式帮你直面人生

??我另外一个三十来岁的女性朋友则切实感受到了被侵犯,她极力要求母亲进她的房间前必须敲门,母亲答应了,但仍然时常不打招呼就推开了她的房门。最后,她生气了,给自己的房门加了一道锁。

??一开始,加了这道锁后,她心中感到非常不安,也许是因为觉得这是对父母的冒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发现,自己由衷地感激这道锁,因为她感受到,即便是面对父母,她也需要一个绝对隐私的空间。

??一个绝对隐私的空间,对于任何人的心灵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不仅父母不能随意侵入儿女的空间,儿女也不能随意侵入父母的空间。西方人很在乎这一点,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了孩子一个单独的房间或床了。

??这个简单的仪式,既是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也是尊重自己的独立空间。

??在生活中,我们的人生不断地发生转变,每一次转变,我们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

??譬如成长的仪式——离开家、成年、结婚、为人父母;

??譬如团聚的仪式——春节、端午、中秋;

??譬如告别的仪式——与恋人分手、葬礼;

??譬如纪念的仪式——清明、周年祭奠;

??这些仪式,都在提醒我们,我们的人生的确有过一些转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转变。假若逃避这些转变,我们的心灵就会生病。

??仪式宛如一道门

??仪式,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它保证我们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按照固定的形式和规则,完成一些象征性的行为。

??古代很重视成长的仪式,不同年龄段要举行仪式,以提醒你已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了,你未来需要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你需要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仪式宛如一道门,举行仪式的那一刻,你踏在那道门上,既未脱离过去,也未迈入未来。但同时,它也在告诉我们,你正脱离过去,你正迈入未来。

??仪式并不一定是一个刻意的程序,其实,入学、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乃至为人父母,都是一个仪式。这些转折性的时刻,你必然会做一些象征性的事情,以纪念这些时刻,也提示自己,你已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譬如,美国一所学校,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举行一个玫瑰典礼,已经毕业的初三学生,给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送上玫瑰花,这个仪式简单而鲜明,它会给许多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提示他们,你正在长大,你已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你即将成长为一个与以前不同的人。

??……

??生活中处处可以做心灵的仪式

??在选择你的“瓦尔登湖”时,你不妨将时间、空间和方式固定下来,这样它就发展成了一个清晰的仪式,可以让你很方便地比较过去与现在的差异,从而清晰地意识到你心灵的成长。

??如果这一切都无法做到,那么你还可以做更简单的,譬如每年选一段固定的时间读一本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书,或看一部最有启发意义的电影,这是对心灵最简单的检验。2000年,我读了《挪威的森林》,书中的诸多人物和故事就像一个载体,帮我梳理了我当时的人生哲学。2006年,我把这本小说又读了一遍,这时的感受明显发生了变化,借助这个很简单的仪式,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两次读同一本书而带来如此不同的感受,使我对自己的转变看得非常清晰,而不再是在混沌中成长。

??现在,我正重读国内知名作家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1998年,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受到了极大启发。现在再读它,我知道自己已经远远超越了那时的境界,的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需要认识到仪式的重要性,至于怎么举行仪式不是特别重要。你可以沿用传统的仪式,尽管这些传统仪式你永远也无法完全明白;你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你自己的仪式来引导你的心灵发生蜕变。??我们的社会普遍讨厌仪式,因为我们曾有太多烦琐的仪式,这让我们陷入了形式主义,而陷入形式主义的人,一样也是与心灵失去联系的人。譬如,强迫症患者特别喜欢仪式,但他们发展出的不容更改的仪式,只是为了逃避感受、体验和生命中的真相,这些仪式只是为了让他们远离自己的心灵。

??你不必非得去教堂,但你可以仰望浩瀚的星空;你不必非得聆听钟声,但你可以由衷地欣赏海上日出。

??你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仪式。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

??当举动是出自想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可以成为某种仪式。你照看菜园可以是因为需要蔬菜,但也可以是想和大自然紧密联系;你把房间弄得洁净漂亮,可以是一种习惯,但也可以是为了心灵的安宁。

??用灵魂来导向自己的行动,你就会觉得更有仪式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