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描写人物的小说,而是融历史、宗教、文化于一体的一部历史小说。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南北朝时期北燕的历史,佛教早起在中国的传播史,同时对于当时的汉族文化、鲜卑族文化、西域文化,已经佛教诞生地天竺的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作者高洪勋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综合自己对于历史的认识,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风土人情,展示给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游前记(昙无竭取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洪勋 |
出版社 | 昆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部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描写人物的小说,而是融历史、宗教、文化于一体的一部历史小说。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南北朝时期北燕的历史,佛教早起在中国的传播史,同时对于当时的汉族文化、鲜卑族文化、西域文化,已经佛教诞生地天竺的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作者高洪勋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综合自己对于历史的认识,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风土人情,展示给读者。 内容推荐 北燕冯跋太平十二年(公元420年),僧人昙无竭、昙朗、僧猛等二十五人,从燕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出发,怀着到佛教诞生地探索佛学真谛的愿望,踏上了取经的征程。一路西行,他们把艰险作为修行的良机。在吐谷浑建立的河南国,帮助王族接续了与鲜卑慕容氏的血缘联系;在龟兹国,为女王解开心理症结;在吐火罗,劝和四国纠纷。靠“木脚”翻越雪山,借索道飞越冰河,近一半人为取经大业而献身。凶残的蓝血魔加害,使他们几乎命丧荒山;在石榴寺,受到拜金教徒的欺骗,与《观世音受记经》真经险些失之交臂:在佛陀驻足过的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其他教派迫害佛教的阴谋又置他们于危险当中…… 这部在南北朝时期广阔的历史视野中,以昙无竭这位中国东北地区去西天取经第一人的事迹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叙述了一段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将昙无竭等人不畏艰险去礼拜佛陀胜迹,最终将《观世音受记经》等佛典带回中国,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的故事再现给读者。 目录 引 子 第 一 章 古刹·丽影·小沙弥 第 二 章 公主·玉佛·菩提心 第 三 章 桃花·污血·乱世劫 第 四 章 短剑·红烛·断肠情 第 五 章 妖姬·火灾·中卫军 第 六 章 兵祸·云心·碧琉璃 第 七 章 禅月·霜华·阳关叠 第 八 章 新娘·胡笳·阿干歌 第 九 章 龟兹·佛子·女法王 第 十 章 神话·绝岩·懒和尚 第十一章 美女·柳枝·吐火罗 第十二章 王冠·龙衣·原乡人 第十三章 野岭·山魈·蓝血魔 第十四章 妖僧·艄公·那提河 第十五章 野象·神狮·金甲妖 第十六章 宝经·盗贼·石榴寺 第十七章 荒山·石蜜·罗姆人 第十八章 象郎·情僧·孔雀女 第十九章 先贤·灵塔·大汉寺 第二十章 冷面·笑脸·石阿含 第二十一章 竹纸·邪徒·日光禅 第二十二章 应战·故地·佛舍利 第二十三章 法会·神油·佛法僧 第二十四章 兵法·太后·连环象 第二十五章 信女·禅僧·迷情香 第二十六章 彼岸·梦觉·无忧果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龙翔古刹的夜晚万籁俱寂……一个人影从后庙墙上跳下……小沙弥法勇善心救难女。原是大燕皇族的沙延公主得罪了荒淫的大天王……面生的小和尚离开龙翔寺……扶余国寻夫,好闻的体香险些在山门口把守门的僧人熏醉了。 昙无竭从出家就在龙翔寺修行。最开始,他的法号叫法勇。 龙翔寺,是佛教自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到中国后,由中原传播到塞外后建立的第一座大型寺庙,始建于公元345年前后。它的建立,是与一位鲜卑大英雄的名字连在一起的。他就是晋末鲜卑族慕容部大单于、前燕开国之君慕容皝。 鲜卑族是古东胡民族的一支,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慕容部祖居于今内蒙呼伦贝尔湖东部,东汉末年迁居辽西一带,到三国时期,那时的首领莫护跋因帮助曹魏政权平定叛乱有功,被封为大都督、率义王。到了其孙慕容鱿这一代,雄才大略的慕容鱿趁着晋朝政权被赶往南方,中原大乱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吸纳中原文化,招纳汉族土子,开疆拓土,逐步兼并了鲜卑宇文、段氏二部,将势力扩展到辽东、河北一带,终于在公元337年雄心勃勃地称王立国,建起了大燕政权(史称前燕)。建国之初,都城设在大棘城,后因大棘城地势狭窄,易受水患,就于公元341年在离柳城不远的地方建造新都,历经四年竣工。迁都之日,大燕王慕容鱿看到都城东山之上有黑白双龙飞舞,认为吉兆,就把都城赐名龙城,大内王宫名为“和龙宫”,东山则为龙山。并且指定工部衙门,在龙山之上建筑佛教寺院,称为“敕建龙翔佛寺”。其时,慕容皝已经深为中原文化倾倒,认为自己称王立国,应与中原帝王一样是“天之骄子”,真龙转世。所以,对龙文化异常珍视,在宗教倾向上,除保持本民族原始的巫教外,同时重视弘扬佛教,建造龙翔佛寺的目的,一是为供奉佛祖护佑大燕王朝江山永固,二是让大量关内来的汉族士子和躲避战乱而来的百姓有个礼佛向善的处所。慕容鱿建立龙翔佛寺原本为的是大燕国,却无意中打造了塞外第一佛都。 龙翔佛寺在建立几十年后,一个端午节的第二天,少年李小宝被正式剃度为僧,并受“沙弥戒”。 这天早课,全寺二百僧徒齐聚大雄宝殿,在一片经声佛号里,方丈智圆喝令一声:“去!”净发僧人手里锋利的剃刀下,李小宝头上的十万根烦恼丝尽皆退去。除了那个溜光光的脑袋,从此还有了一个法名:法勇。 智圆亲自为他授了“沙弥戒”。智圆长老问一句,法勇答一句: “不杀生,见杀不食,疑杀不食。草木不用慎无毁伤。能持否?” “弟子能持!” “不偷盗,给与不受,受则不留,转济穷乏,能持否?” “弟子能持!” “不淫欲,远女色,目不见邪色,耳不闻淫声,宁身心破碎,不行淫欲,能持否?” “弟子能持!” 参加受戒仪式的全寺二百僧众中,不乏与法勇同时人寺皈依佛门的人,其中有年近而立之年的中年男子,也有三四个髫龄少年,还有不少是鲜卑、扶余、匈奴族人,舍弃巫教改信佛教的,但他们都没有这么快的被方丈允准受戒,独独法勇入寺几年就有了受戒的福报。所以,受戒仪式上,好多人嘟着嘴,一脸的愤愤不平。智圆法师看出了这些人的情绪,回到座上,对大众说道:“我佛慈悲,普度天下有缘;但是却是先度六根清静心如明镜之人,此即慧根早生,才早有善果报。众弟子不祛除妒忌心,怎早生慧根?又怎得善果报?” 尽管知道要心如明镜,但法勇大半天还是感到非常喜悦和激动。他感激师父智圆方丈。是他把自己带入佛门的,是他亲自给自己授了沙弥戒的。这就是说,自己要刻苦清修才对得住师父的恩德。 P4-5 后记 写完这部《西游前记》长篇小说,没有如写作其他两部作品《一代枭雄安禄山》、《大燕慕容》那样的身心疲劳,反倒是一种怡然恬淡的美好感觉。如同刚刚品鉴了一部旋律和谐的音乐,如同刚刚观赏过一部暖色调的连环画卷。虽说她是自己亲手营造的一个文学世界,却让这个虚幻的文学世界把自己微微陶醉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因果说”,那么,这种创作后享受愉悦的源头,必是来自温暖的佛教文化对作者辛劳的酬答了。 近代不少学者都推崇这样的说法:用儒家的方式做事,以道家的心境面对得失,培育佛家的慈悲胸怀;还有的干脆说,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就要具备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 和气的佛教文化是暖色的,因为它更贴近人性。 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佛教在古印度鼎盛时期达千余年之久。有记载的历史,佛教第一次对中国人发生影响,是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在梦中见到了一位头上放出日光的金色天神。然后,他开始派了使者到西域求取佛法,迎来了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魏晋时又有佛图澄和鸠摩罗什来到中华大地弘扬佛教。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中国人,先后有西晋的僧人法显,北燕的僧人昙无竭,初唐时期则有玄奘大师历经千辛万苦西行学佛。一个诞生于异国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磨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中国化的繁荣的佛教文化圈,而佛教在它的诞生地印度,却因为多种历史原因在公元七世纪之后渐渐衰落了。 佛教东传对中华民族来说,不能简单地以幸与不幸来评价它的存在,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怫教东传并在中华大地放射异彩,首先是中国和古印度两大东方民族精神的契合。 佛祖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从一开始就否定古印度婆罗门的种姓奴隶制度.主张一切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通过修持皆可到达希望的“彼岸”,这使它顺应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要求,给了饱受现实生存煎熬的下层民众的心灵一种温暖的抚慰。他所提倡的“八正道”、“中观”修持理念,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从一开始就不具备西方希腊罗马奴隶主那种对异族的强烈进攻性。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外交流中一般处于被动消极状态,秦汉两代对匈奴、西域的用兵作战,都是出于抵御的需要。民族传统中处处渗透着“和为贵”的核心价值观。汉明帝的“梦感”现象,实在是一个民族对相近价值观文化需求的代表,是历史让他作为天竺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的开闸人。 弗兰西斯·培根说:“至于宗教统一对教中人的结果,那就是和平,和平是有无限福祉的。和平树立信仰,和平燃起仁心。”中华民族接纳佛教融于自己的文化之中,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和”的精神,以及它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中庸”、道家“无为”理念的联姻。 宗教,不管在东方或是在西方,都是培育文学艺术的温床。文学、绘画、音乐、舞蹈莫不受宗教的影响。当佛教在汉地弥漫开来之后,这种以出世信仰为中心的心理氛围,给人们带来的,是关于彼岸世界和如何达到彼岸世界的全新素材,最明显的是历史留在中国大地上的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几大石窟佛画艺术,以及由佛教音乐演化的部分民间音乐,还有唐宋时期坊间流传的“俗讲”、“经变”专以宗教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当然,还有后来的神魔小说、志怪小说更是他的滥觞。 我把佛教看做一种文化,我的这部小说就是写的佛教文化故事。 佛教东传充满了无数史诗般的故事,其中既有天竺高僧东来传经弘法,也有中华佛门弟子西行去学习和交流。他们历经磨难,展现出来的不怕千辛万苦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越了目的本身,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前辈明代文学大师吴承恩以初唐玄奘大师西行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创作了一部《西游记》,开创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先河,绮丽的想象,壮观的结构,生动的人物塑造,旖旎的异域风光,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一件珍品。早于玄奘大师207年天竺取经的北燕高僧昙无竭,虽然没有玄奘大师的佛学成就,但也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对中国佛学发展的贡献,清楚地写在梁代高僧慧皎编的《高僧传》里。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创作这部以昙无竭为主要人物的天竺取经的长篇小说,不敢与前辈大师的巨著争辉媲美,却是因故乡辽西出了这么一位矢志不渝的高僧而自豪,更因佛教文化的温暖色调滋润生了作者的欢喜心,学会了以超然的平常心对待世间一切。在此基础上,作者甘愿为暖色调的佛教文化涂一笔淡彩,也算为自己开创佛教文化题材文学作品写作之路的一次尝试。 本书的取材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虽说在书名上借了吴承恩大师巨作的“福荫”,内容上却不蹈大师神魔斗法写法的前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亦庄亦谐的写作方法,并一一改中国和尚单纯取经的故事,同时增加了西行取经的华夏高僧传播炎黄文化的内容。这种文化的双向交流,更符合历史原貌。但限于学识不足,对佛教传播史及佛学知识不是十分精通,也许会有贻笑大方之处,这里,敬请读者包涵。并对编辑钱庆国先生及美工、校对等朋友的劳动表示感谢。 高洪勋 2010年4月30日于龙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