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整理、抢救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了迄今为止已列入嘉兴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门类形态和学科领域。从时间上看,名录涵盖并纵向追踪嘉兴数千年历史风貌;从空间上看,名录分布横跨嘉兴各县(市、区)。随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及名录保护制度的日趋完善,还将继续分册编纂。

内容推荐

“越韵吴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丛书之一《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是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持编纂的一部全面介绍列入嘉兴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科普读物。

编纂者查阅了大量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走访了全市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和项目传承人,共整理文献资料数十万字,征集有关图片资料近三百幅。存编纂中,对个别尚未纳入扩展名录但门类相似的省、市级名录项目进行必要的归类合并,如“平湖九彩龙”、“平湖龙舞”、“七星龙舞”并入“龙舞”类一起介绍。名录项目排列顺序按国家、省、市级顺序编排,同一级别名录按政府文件公布的顺序排列。名录项目名称原则上以上一级政府文什公布的名称为准。

目录

总序

前言

壹 民间文学

 1.何文秀传说

 2.桐乡蚕歌

 3.五姑娘

贰 传统音乐

 1.嘉善田歌

 2.平湖派琵琶艺术

 3.塘工号子

 4.车水号子

 5.南湖采菱歌

 6.敲鼓亭

 7.渔民号子

 8.海宁思情山歌

叁 传统舞蹈

 1.海盐滚灯

 2.龙舞

 3.五梅花

 4.魏塘打连法

 5.马灯舞

 6.秦山老虎嗒蝴蝶

 7.十二花神大天官

 8.钢叉舞

 9.桐乡拜香凳

肆 传统戏剧

 1.皮影戏

 2.海盐腔

 3.海盐牌子

 4.花鼓戏

五 曲艺

 1.平湖钹子书

 2.三跳

 3.摊簧

 4.平湖太保书

 5.嘉善宣卷

 6.嘉善农民书

陆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1.掼牛

 2.高竿船技

 3.大纛旗

 4.踏白船

 5.南湖船拳

柒 传统美术

 1.灯彩

 2.嘉兴灶头画

 3.平湖西瓜灯

 4.竹刻

 5.桐乡灰塑

 6.芥子园画谱技法

 7.秀洲民间绘画

 8.嘉兴剪纸

 9.许村粉塑

 10.余新蚕猫

 11.木雕书刻

 12.桃核雕刻

 13.彩蛋画

 14.麦秆画

 15.刺绣

 16.砖雕

捌 传统技艺

 1.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2.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3.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4.剔墨纱灯

 5.西塘古民居建筑艺术

 6.乌镇水阁建筑艺术

 7.传统纺织技艺

 8.斜桥榨菜制作技艺

 9.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

 10.濮绸织造工艺

 11.传统纽扣制作技艺

 12.京砖烧制技艺

 13.嘉兴黑陶烧制技艺

 14.平湖糟蛋制作工艺

 15.龙凤花烛制作工艺

 16.新塍小月饼制作技艺

 17.造船技艺

 18.海盐大头菜制作技艺

 19.海宁三把刀制作技艺

 20.海宁缸肉制作技艺

 21.糖糕板雕刻技艺

 22.章园茗茶制作技艺

 23.风筝制作技艺

 24.舂打年糕技艺

 25.高桥糕点制作技艺

 26.姑嫂饼制作技艺

 27.历本袋制作技艺

 28.三珍斋卤制作技艺

玖 传统医

 1.瘌头传统诊疗法

 2.丰山脱力药制作技艺

拾 民俗

 1.含山轧蚕花

 2.嘉兴端午习俗

 3.网船会

 4.海盐骚子

 5.嘉兴南湖荷花灯会

 6.钱江观潮

 7.双庙渚蚕花水会

 8.元帅庙会

 9.云龙蚕桑生产习俗

 10.鱼圻塘庙会

 11.乌镇香市

 12.大曹王庙庙会

 13.做社

 14.新塍元宵民俗

 15.嘉善淡水捕捞渔俗

 16.护国随粮王庙会

 17.平湖婚俗

 18.经蚕肚肠

 19.桐乡神歌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试读章节

平湖乍浦地处水陆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朝就有水军驻扎。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水师部分官兵移师乍浦,镇守西山海域(即平湖山湾),他们的后裔成为山湾渔民。山湾渔民常年以船为家,以鱼为伴,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动,形成了他们豪爽、开朗、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渔民的劳作经常需要众人通力合作。在集体的劳动作业中,为保持步调统一、运力一致,必须由一人发声指挥,众人应声而行,这样便逐步形成了渔民号子。

渔民号子分拉船号子和拉帆号子两类。当渔船受损需要维修时,必须将船拉上海滩,修毕又须将船拉回海面才能重新作业。由于船体庞大,这项工作必须由十几人乃至几十人同时操作。拉船时先在船头两侧各系一根粗绳,拉船渔民分成两队,各执一绳。为保证步调统一、运力一致,渔民往往会一起唱号。领号人站在两队中间指挥,一声领号,众拉船人便应声附和,一边唱号,一边身体前倾,一起用力将船拉上一段;指挥者又_声领号,拉船者再一次附和,船又被拉上一段。就这样,在阵阵号子声中,船被一步步拉上海滩或拉回海面。正是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形成了拉船号子。渔船驶入大海,必须扯起篷帆,才能借助风势跑得更快,驶得更远。扯帆时数人同时拉住篷索,将篷一点点往上拉,当篷升至一半时,由于篷大桅高,再加上所受风力,手中所持分量已相当重了,这时就必须开唱拉帆号子。指挥者一声领号,众拉篷者应声附和,同时身体一起随声下蹲,将篷拉上一段。如此不断重复,一声号子,一股合力,慢慢地将大篷升至桅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拉帆号子。

渔民号子是渔民的劳动结晶,充分体现了渔民的创造性。其曲调简洁,歌词随意,可多次重复,反映了渔民朴实、淳厚的性格;节奏铿锵有力,旋律激情飞扬,体现出渔民与大自然顽强搏斗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渔民号子唱和配合默契,渔民之间的友好和谐尽显无遗。

渔民号子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神秘的海洋风情,是一种独特的渔民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会唱渔民号子的人已所剩无几且年事已高,渔民号子濒于失传。

渔民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海宁思情山歌

思情山歌是流传于海宁市东片袁花镇夹山村一带的民间歌谣。夹山村东接海盐县中坟山,西靠包家山、沈坟山,南临黄湾镇菩提寺山,北接海盐县通元新功村,省级航道六平申线经沙塘港穿村而过。村民如到袁花镇办事,须翻越包家山与沈坟山之间的庄康岭。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村村民的生活习俗乃至口音等与周边地区有所不同,思情山歌就产生于这样一个小山村中。

据该村四新组董玉坤老人(1919年出生)介绍,传说在清道光年间,在山脚下有个小长工,每天早上到小河浜淘米,经常碰到河对面的一个村姑在洗衣服,日久天长,两人产生感情,就以眼前之风物起兴作比,用当地流行的民间曲调即兴唱和,倾吐心声,本色天然。歌中以女子的口吻诉说相思之情,用山河浜桥、阴晴圆缺、朝朝暮暮的“隔”,来反映两情相悦的不容易,歌词哀而不伤,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坚定的追求。

思情山歌以流传于海宁、海盐一带的民间小调为基调,完全使用袁花镇夹山村一带的方言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曲调音域不宽,旋律起伏不大,内敛而低沉,简单而委婉。唱腔采用6/8拍节奏,具有较强的叙述功能,其中还采取“夹唱夹白”的表现手法,极其自然地表达出青年男女相互爱慕的内心情感,曲调缠绵流畅。其歌词引入当地的山、水、桥、浜等具有地形特征的事物以及劳动、生活等方面的民俗形象,往往以山起兴,采用民歌常用的“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回肠荡气。歌中多用“比”的手法,夸张地表现两情相悦,以此反衬对爱情追求的那种“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的义无反顾,语气坚决,哀而不伤。特别是歌词朴实无华,曲调婉转动听,对江南民间音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P026-027

序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的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智慧,联结着民族情感,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生命的密码,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由于现代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和强烈冲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世代相承的传统生活方式。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使悠久的文化传统正处在生存与消亡的十字路口,丰富的文化遗产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文明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也在受到严重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面临严峻考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和资料遭遇毁弃、流失。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成为应对全球化和文化单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必要行动。由此,我们今天面临的抉择和取舍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我们肩负的历史重托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分量。

嘉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嘉兴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嘉兴历史文化之根,也是嘉兴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使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与历史文化血脉相连,这是嘉兴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嘉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体现,它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作为江南文化之源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顽强生命力、丰富想象力和独特创造力。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丰富,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人注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嘉善田歌,能勾起无数嘉兴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盏硖石灯彩,可令世界各地的嘉兴人对故乡魂牵梦绕。我们只有充分发掘和保护我市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延续嘉兴的文化生态基因和城市文脉。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更好地把这一项项和先人血脉相连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是我们躲不过去的话题和责任。进入新时期以来,本着对历史、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使嘉兴的历史文化能传薪续火,不断弘扬光大,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嘉兴市文化部门切实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与传承的力度。2004年至2008年,根据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嘉兴市先后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全市共搜集“非遗”线索九万五千六百七十八条,调查项目八千九百七十九个,累计编纂文字资料二百一十册计九百六十五万字,拍摄照片—万七千余幅,录音三百六十八小时,录像七百四十八小时,搜集民间作品、实物两千六百四十二件。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市政府公布了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一百零五项,其中列入“世遗”名录的一项、“国遗”名录的十三项、“省遗”名录的四十四项。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的编纂,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重要成果,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举措。它以整理、抢救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了迄今为止已列入嘉兴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门类形态和学科领域。从时间上看,名录涵盖并纵向追踪嘉兴数千年历史风貌;从空间上看,名录分布横跨嘉兴各县(市、区)。随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及名录保护制度的日趋完善,还将继续分册编纂。

该书定位于文化科普类读物,兼顾权威性、知识性、通俗性和普及l生,文稿撰写注重记述事实,不取论证、预测、描绘的方法,力求史实严谨,文字精要通俗,图文并茂,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本书正文文字内容包含项目历史沿革、传承脉络、技艺特点、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正文体例首先是项目概述。其次是项目特点,包括艺术特点、工艺制作特点、地域特点;产地及制作流程;表现手法等。第三是代表作品及代表性传承人介绍。第四是价值评价。第五是濒危状况与保护。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编委会

2010年5月

后记

“越韵吴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丛书之一《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是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持编纂的一部全面介绍列入嘉兴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科普读物。今值付梓之际,感慨万千,乃为之记。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的编纂,始于2008年4月,历时两年有余,几易其稿,最后顺利纂成,定稿付印。编纂过程中,“集成”大体历经了框架设计、资料征集、史料考证、起草编写、修改论证、专家会审和领导审定等阶段。征集资料,乃编纂“集成”之重头戏。在这段工作中,编纂者查阅了大量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走访了全市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和项目传承人,共整理文献资料数十万字,征集有关图片资料近三百幅。存编纂中,对个别尚未纳入扩展名录但门类相似的省、市级名录项目进行必要的归类合并,如“平湖九彩龙”、“平湖龙舞”、“七星龙舞”并入“龙舞”类一起介绍。名录项目排列顺序按国家、省、市级顺序编排,同一级别名录按政府文件公布的顺序排列。名录项目名称原则上以上一级政府文什公布的名称为准。

本书由嘉兴学院相关教授负责具体编纂工作。在两年多的编纂过程衷,始终得剑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湖区、秀洲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制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县两级义化馆(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以及全市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关心和支持,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还有不少为“集成”的编纂、修改、审稿、校对等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苛叟意。

由于编纂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讹误之处,敬请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止。

编者

2010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4: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