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真的法力无边吗?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时代里,何处是人生的归宿?身心的安顿,心性的超脱,就在一念之间。
茫茫人海中,苦苦追寻,神通在哪里?不如欢喜看生死,笑对风云……
圣严法师心灵之旅,智慧人生。两岸三地,圣严法师系列丛书销售超过700万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宗教与人生--神通与人通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圣严法师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神通真的法力无边吗?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时代里,何处是人生的归宿?身心的安顿,心性的超脱,就在一念之间。 茫茫人海中,苦苦追寻,神通在哪里?不如欢喜看生死,笑对风云…… 圣严法师心灵之旅,智慧人生。两岸三地,圣严法师系列丛书销售超过700万册。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圣严法师谈论“宗教与人生”议题的十九篇文章,针对东西方宗教的流传、互动及观念上的异同,以理性的态度提出了分析辩证。法师深切期许,宗教与宗教之间应该彼此谅解、互相尊重,不要抱着“有我无敌”或“有敌无我”的态度,去肆意攻击或存心消灭,并也以其深厚的修行经验、敏锐的观察力点出人生的种种艰难苦痛,经由其深隽智慧的带领,我们得以超越人生的瓶颈,探寻终极圆满的真理。 目录 行走在缺陷处处的人生道上 再谈走在缺陷处处的人生道上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苍凉的人生 人心的安顿和自性的超脱 从人生的痛苦到人性的升华 从人与人间到解脱之路 怎样准备人生的最后 谈神通与人通 理想的社会 美丽的未来境界 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 东西方宗教的汇流 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 再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 人的佛教 佛教的孝道精神 佛教对福寿康宁的看法 试读章节 一、人生的现实面 我人生而为人,生而为生死不已而又无能解脱生死,无从得大自在的众生之一,这一人生境界的存在,其本身的现象及其所能产生的种种思想言行,就是一大虚妄和一大缺陷。所以在我人历史文化的演进上,在现实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上,随时随处,只要有着人类生存的所在,不论群居与独处,人们都会存有一种“冲破现状”的冒进意念,以及其从事于冒进的努力。虽然由于教育环境和个人修养(生活——人格知识的修养)的不同,其冒进的意念和冒进的努力,有着善、恶、美、丑、积极创造和消极颓废(如不满现状或现实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而变成疯癫,乃至自杀的人们)的种种差别,然而人们之想“冲破现状”的基本观念,却是一样的。可是不幸得很,人类自有生民以来,为了冲破现状,为了争取理想,经过了不知多少先民的努力,也不知努力了多少年代,时代虽然每在进步,现状也在不断演变,奈何人类的希望或理想,总是把人生的现实,远远抛在背后,使得生活于现实中的人们,永远也追赶不上,像这种步步移动的人类历史,和经常不能满足要求的人生境界,岂不就是人类生存的一大悲哀!因为人生乃至一切万物的存在,就是一大虚妄和一大缺陷,我人以虚妄不实的人生和缺陷处处的身心,去追求理想,创造理想,理想也就成了虚妄和缺陷,这种虚妄和缺陷的理想,即或有其完全变成事实的一天,但因它是虚妄而不是究竟,是缺陷而不是圆成,人类的生存,也就永远站在各个历史的立足点上,看理想之山的远景,却永远是停留在“站在此山看彼山高”的现实之中,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是最后最高境界的实现,却是一个不可知的无限期和无穷远了! 由此可见,我人虽自觉实实在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生存在各自的现实之中,但是,试问:我们的存在是存在于什么之上或什么之下呢?我们到底抓住了一些什么东西作为人类努力的最终目标?即使他是大哲学家,也是无从解答,因为古人发明的真理,到现在已有些变成了不是最高的真理。那么,我们看古人如此,后人之看我们,又何尝不然?所以庄子要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正因为庄子的慧力,不能穷究宇宙界和人生界的一切事物而加以认识辨别和解答,所以他说“知也无涯”,以为用我人短短而极为有限的生命,要懂得一切的事物,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否则的话只有强不知以为知的病害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庄子虽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思想家,但他依旧还是一个人。所以庄子还有这样的一段话:“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磨,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这一段话说得非常哀痛,是一种不知生前,尤其是我人非死不可而又不知死后的哀痛!可知人生是一大虚妄一大缺陷,也是一大无知,请我们各自反问:我对我们地球所处的太空世界的天文知识,懂了多少?恐怕即使你是当今权威的天文学家,也会觉得对于天体的知识,幼稚得非常可怜!我对我所生存的地球,认识了多少?对人类整个的历史文化,知道了多少?对民族和国家,明白了多少?对社会环境,清楚了多少?对父母子女和亲戚朋友,了解了多少?乃至我对自己的优和缺点、美德和罪恶,又觉察了多少?至于我人的生前和死后,自不必说了。单问这些,我们就可发现自己的所知,几乎即等于无知了!所以圣人而如中国的孔子,还要“入太庙每事问”,以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主张“不耻下问”,正因自知无知,才能虚怀若谷地去“敏而好学”,可是,人总是人,所谓学到老学不了,人之学与不学,只是小无知与大无知,小缺陷与大缺陷之别,缺陷终究还是缺陷。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