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跟孔子学做人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高路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的主题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以为,这个主题就是塑造孔子心目中的人,简称“成人”。这种人《论语》中叫君子,道德上完人、理想人的模式,每一个人的做人、修身的榜样,人类的终极目标。这样的人用现代术语来表示,叫做理想人格。所谓人格,是人这个族类所独具的品格和行为,也就是决定人与动物相分界的那些东西,它来自人本身的创造,是对人身上自然性的改造。这正是孔子以及儒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所谓的“不做圣人,即为禽兽”。

内容推荐

《论语》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主题展开的。譬如为政,只要人在道德上过关了,为政也就基本合格了,剩下的问题只是业务上技术性的,因为政治就是“正”,统治者站得直走得正,给老百姓做出榜样,社会就和谐安定了。先做人后做事,人做好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呢?这就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目录

前言

一、天下以秩序为根本

 (一)天命

1.天

2.命

 (二)人道

1.人

2.德

二、人生以奋进为根本

 (一)自强

1.成败在人

2.少壮多努力

3.积极进取

 (二)志向

1.立志

2.达志

3.乐志

三、立身以守礼为根本

 (一)礼的基本内容

1.孔子重礼

2.礼的特征

3.礼的目的

 (二)礼的基本作用

1.对个人

2.对社会

四、人格以君子为根本

 (一)君子的条件

1.什么是君子

2.君子的习性

3.君子的品性

 (二)君子的精神

1.重情义

2.不自我

3.不张扬

4.不退缩

五、成人以学习为根本

 (一)学习

1.学习的必要性

2.德先文后

3.业精于勤

 (二)自省

1.内重于外

2.内省

3.改过

六、为人以仁爱为根本

 (一)仁爱

1.爱人惜物

2.杀身成仁

 (二)宽恕

1.宽

2.恕

七、处世以孝悌为根本

 (一)孝忠

1.孝

2.忠

 (二)悌友

1.悌

2.友

八、成事以信义为根本

 (一)义利

1.欲与义

2.义在利先

3.以义取利

 (二)信用

1.无信不立

2.言行一致

3.说到做到

九、为政以教化为根本

 (一)以德为纲

1.德治

2.人治

 (二)以人为本

1.爱民

2.惠民

3.用人

4.治心

试读章节

一、天下以秩序为根本

要义

敬天、知天命就是顺从人心,遵守规则。人道是天道,社会秩序是世界的根本秩序,服从秩序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一)天命

孔子认为,人之上有天,人的命运受上天操控。那么,天是什么?命又是什么?

1.天

(1)主宰

导读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夫人骊姬为了使自己生的儿子能够当上国君,谋害了太子申生,又诬陷其他公子,晋献公派人前去刺杀这些公子。公子重耳出逃。

重耳流亡到北面的狄国,一住就是12年。跟随他逃亡的人里面有个人叫狐偃,担心这样下去会错过重返晋国的机会,建议到齐国去投奔齐桓公。大家都认为他说得对,于是一行人前往齐国。

途经卫国一个叫五鹿(今河南省濮阳市东北)的地方,大家肚子饿了。恰巧路边一块田地里有个农夫正在干活,他们就向他要吃的。农夫平日受够了贵族的欺负,窝了一肚子火,如今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伙落难贵族,正好出口恶气。他轻蔑地瞧了他们一眼,弯腰拾起一块泥土递过去。

重耳大怒,从车夫手中抢过鞭子要打农夫。狐偃连忙拦住,说:“这是上天赐给公子您的。农夫把土块献给您,是表示归服公子,我们还要求什么呢!上天想做什么,事先必有预兆,农夫献土块就是一个兆头。再过12年,您一定会获得这个地方的土地。”狐偃转过身子,提高声音对众人说:“请大家记住我的话,公子将拥有这里的土地!上天已经显示预兆了,从现在算起再过12年,公子的晋国一定会称霸天下,因为上天的大数是12。”

话音刚落,重耳立即双膝跪地,叩拜上天。接着又向农夫致谢,恭恭敬敬地接过土块,然后把它放在车上,前往齐国。

7年后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位,被称为晋文公;又过了5年也就是12年后,晋文公率领大军讨伐卫国等国,攻占五鹿。之后在城濮打败强大的楚国,称霸诸侯。

——《国语·卷十·晋语四》

原文摘要

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日:“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

简议

古人把木星称为岁星,认为它围绕天运行一周要用12年,所以将12视为天的大数,也就是一纪。历史还的确被狐偃说中了,这里是否真的有什么奥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耳的意识。在他的心目中,上天是最高权威,于是本来纯属农人戏谑的举动变成了上天神圣的预兆。

这种意识是古代的一种普遍意识,反映在《论语》中,就是对上天的敬畏。孔子对人文之外的东西没有兴趣,不谈怪、力、乱、神之类(《论语·述而》。下文正文中凡引用《论语》,只标篇名),也就是不谈论反常的现象、动物式的暴力、违背一般道理的事物、神灵鬼怪的事情,但高扬上天。

孔子曾经这样赞叹:“唯天为大。”(《泰伯》)世界上没有比上天更伟大的了。天是独立于人的最高存在。一次,孔子伫立河畔,望着滚滚而去的滔滔河水,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一切事物都像这眼前的流水一样地消逝,白天黑夜都不停下脚步。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也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善的还是恶的、美的还是丑的,上天都按照自己的轨迹驱动万物运行不息。上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由于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便成为人们祈求的对象。孔子游说诸侯,居住在卫国的时候,一个叫王孙贾的大夫求教孔子,问:人们都说,与其讨好奥,不如讨好灶,是什么意思?这是当时流行于卫国的一句隐语,奥是室内的东南角,按习俗这个位置最尊贵;灶是安放锅灶的地方,虽然位置卑微,但却提供食物。奥暗指卫国国君,灶代表卫国掌握实权的人物,如君夫人南子、大夫弥子瑕。

P2-4

序言

孔子遵奉“述而不作”的宗旨,没有留下亲笔著作。他去世后,学生们为了寄托思念之情,也为了使先生的思想得以在更大范围持久地传播下去,便把平日与他的对话整理成文,于是就有了《论语》。这情形很像佛学,佛祖释迦牟尼也没有亲笔著作,后来人们看到的佛经也是他的弟子们根据他的言行编撰的。

《论语》就是一部经。经是个形象说法,古人织布使用两种线,一是纵的方向的线,叫经线;一是横的方向的线,叫纬线。经线是不动的,纬线绕着经线穿插。用在著述上,经的意思就是不变的原则,说一部书是经典,就是承认它的长效指导地位。《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基石,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可以说《论语》是传统思想的一个源泉。

儒家经典《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人问鲁国大夫叔孙豹什么叫“死而不朽”?他说了三条,即最高的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人虽然不在了,但他的言论或者功业或者道德却继续存在下去,就是生命的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论语》就是这样一座丰碑,它镌刻着孔子的言论,一直流传至今;这些言论注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心理,如此功业无人可以比拟;这功业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构建中华传统道德规范,套用西方哲人的语言,叫做为天地人伦立法。不要说三条了,只要做到了一条,就足以名垂青史,而孔子全都做到了,称他为圣人一点儿也不为过。

《论语》的主题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以为,这个主题就是塑造孔子心目中的人,简称“成人”。这种人《论语》中叫君子,道德上完人、理想人的模式,每一个人的做人、修身的榜样,人类的终极目标。这样的人用现代术语来表示,叫做理想人格。所谓人格,是人这个族类所独具的品格和行为,也就是决定人与动物相分界的那些东西,它来自人本身的创造,是对人身上自然性的改造。这正是孔子以及儒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所谓的“不做圣人,即为禽兽”。不朝着君子的方向造就自己,就是纵容自我的动物性欲求。这就是说,每一个人的个人史,都是一部充满酸甜苦辣的成人史。做人不容易,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条美丽的小美人鱼,为了实现同样美丽的梦,她在做人的路上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无比的苦痛。

《论语》中的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譬如为政,只要人在道德上过关了,为政也就基本合格了,剩下的问题只是业务上技术性的,因为政治就是“正”,统治者站得直走得正,给老百姓做出榜样,社会就和谐安定了。先做人后做事,人做好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呢?这就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