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何其编著的《中国历代首富传》是一个人物合传。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数很小的群体,他们以渺渺之身,占有的财富却极其惊人,他们的私人财产比得上国库的积储,他们的生活之奢侈比得上国君或皇帝,他们注定要在历史的天空中划上浓重的一笔。我们可以不喜欢他们,却无法忽略他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代首富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夜何其编著的《中国历代首富传》是一个人物合传。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数很小的群体,他们以渺渺之身,占有的财富却极其惊人,他们的私人财产比得上国库的积储,他们的生活之奢侈比得上国君或皇帝,他们注定要在历史的天空中划上浓重的一笔。我们可以不喜欢他们,却无法忽略他们。 内容推荐 夜何其编著的《中国历代首富传》从中国古代一直到清朝末年,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二十位超级富豪,比如范蠡、吕不韦、石崇、胡雪岩等,讲述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财富故事与传奇人生,同时对他们的财富人生也做了简单点评。 目录 第一章 从灭吴功臣到千金巨富的华丽转身——陶朱公的故事 一、楚国狂人范少伯 二、越国的智囊范蠡大夫 三、齐国的神秘富翁鸱夷子皮 四、陶地的传奇富翁朱公 五、穷二代与富二代 六、他传承了谁的理财思想 七、谁传承了他的理财思想 八、财子佳人的千古暧昧 第二章 五任秦相,富比王室——穰侯魏冉与他的富豪家族 一、扶助外甥坐上王位 二、成为秦国的二号国王 三、秦灭六国过程中的枢纽人物 四、推荐良将霸天下 五、无限膨胀的私欲 六、丧失权力,落寞以终 第三章 此奇货可居也——秦相吕不韦的传奇人生 一、赢异人的危险职业 二、吕不韦的风险投资 三、每个人都是赢家 四、资产纠纷与国际危机 五、史上最成功的资本运作 六、无法解脱的困境 七、危机的爆发 第四章 秦始皇树立的女性致富榜样——巴清的故事 一、很不寻常的接见 二、巴清的神秘面纱 三、丹砂的不寻常用途 四、秦始皇因何尊崇巴清 五、巴清有多少财产 六、秦始皇心中的隐痛 七、尾声 第五章 坐拥钱山仍饿死——邓通的别样人生 一、汉文帝的登天梦 二、皇帝身边的宠物 三、不祥的预言 四、抠门皇帝的慷慨之举 五、与冶铸大王卓王孙合作 六、贫饿而死 第六章 西汉诸侯中的元老——富比天子的吴王刘濞 一、弱冠之年,裂土封王 二、经营东南四十年 三、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 四、诸侯中的元老 五、先下手为强 六、众心不齐,孤木难支 七、身死国灭,烟消云散 第七章 此跋扈将军也——梁冀的奢靡与张狂 一、她们的家族不寻常 二、豪门恩怨知多少 三、几度浮沉 四、容貌丑,心灵更丑 五、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六、时尚教主——孙寿 七、贪到多少才饱足 八、厕所事变 第八章 明珠十斛换绿珠——石崇亦官亦盗的发家史 一、将门出虎子 二、人间仙境金谷园 三、血腥的财产积累 四、两大富豪的比拼 五、花花公子的乐园 六、金谷二十四友 七、攀附权贵,望尘而拜 八、美人财产惹祸端 第九章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河间王元琛的“贪”与“腐” 一、河间王元琛的奢侈生活 二、北魏的富豪群体 三、二百年沧海桑田 四、洛阳城里竞奢华 五、哀歌一曲繁华尽 六、北魏为何富翁多 第十章 阿六,汝生活大可——临川王萧宏的富贵人生 一、南朝烟雨话往事 二、虔心信佛的皇帝哥哥 三、不战自溃的北伐总指挥 四、一份光鲜亮丽的履历表 五、光彩履历背后的黑暗内幕 六、萧宏的“美好”时代 七、农夫与蛇的故事 第十一章 直到南山不属人——太平公主的权欲与物欲 一、武则天最疼爱的小女儿 二、联姻名门,两嫁表兄 三、风雨不动安如山 四、与韦后及安乐公主争权 五、姑侄联手发动政变 六、唐朝第一公主 七、姑侄斗法,姑姑失败 第十二章 开门受贿,富敌于国——一代权相秦桧的不寻常人生 一、秦桧的第一笔家庭资产 二、秦桧步人仕途时的政治环境 三、秦桧的第一笔政治资产 四、疑云重重的逃归 五、争夺宰相之位 六、再次成为宰相 七、绍兴和议与岳飞之死 八、一手打造秦家王朝 九、临终前的疯狂 第十三章 元末明初活财神——沈万三 一、沈家到底有多富 二、沈家为什么这样富? 三、沈家的致富秘籍 四、朱元璋的仇富心理 五、沈家第一次劫难 六、沈家第二次劫难 七、一封情书惹的祸 八、沈家第三次劫难 九、一部情节离奇的戏剧 第十四章 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堪与皇帝比富的刘瑾 一、太监中的五朝元老 二、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 三、悄然上演的年度大戏 四、成为影子皇帝 五、权力真是个好东西 六、无尽财源滚滚来 七、昙花一现的辉煌 八、一场喜剧收尾的叛乱 九、一无所有地离去 第十五章 和坤跌倒,嘉庆吃饱——和坤的“腐”与“富” 一、皇帝与权臣的联姻 二、盛况空前的婚礼 三、贵族学校的贫困生 四、幸运之神的再三光顾 五、摸透老板心理 六、打击政敌的策略 七、臭味相投的朋友 八、聚敛之道 九、像帝王一样享乐 十、忽喇喇大厦将倾 十一、昏惨惨黄泉路近 十二、寂寞身后事 十三、到底有多少财产 第十六章 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首富——伍秉鉴 一、世界最富五十人之一 二、银钱堆满十三行 三、潘家商行里的伙计 四、从父兄手中接过商行 五、诚实经营,信誉为本 六、打造跨国商业集团 七、丰厚利润掩盖着的危机 八、艰难的选择 第十七章 近代商圣——红顶商人胡雪岩 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二、邂逅贵人(一) 三、邂逅贵人(二) 四、左宗棠的后勤部长 五、致力于慈善事业 六、八个坛子七个盖 七、一个坛子没有盖 八、寂静落寞的晚年 第十八章 中国近代商父——盛宣怀 一、背靠大树好乘凉 二、控制轮船招商局 三、电报战打败胡雪岩 四、张之洞扔来的烫手山芋 五、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 六、一手官印,一手算盘 七、姓公还是姓私,这是个问题 八、财产保卫战 九、一场中西合璧的盛大丧礼 十、说不完的豪门恩怨 第十九章 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日异昌和山西票号的兴衰 一、五十两的银元宝从库伦铺到北京 二、颜料铺的聪明伙计 三、怎样第一个吃螃蟹 四、成熟的商业运作机制 五、蝴蝶效应与信用制度 六、毛鸿翔和蔚字五联号 七、祁县乔氏与大德通 八、山西票号的夕阳晚照 第二十章 从状元到实业家——张謇 一、辛酸的科考舞弊案 二、向左幕僚,向右科考 三、与袁世凯的恩恩怨怨 四、迟来的状元 五、了却三十年科举梦 六、兴办大生纱厂 七、一个人与一座城 八、家可毁,师范不可毁 九、一位失败的英雄 后记 试读章节 范蠡早年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 根据古代书籍中的零星记载,范蠡字少伯,也有人称他为范伯。一般认为范蠡是楚国宛地三户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南阳人或徐人。宛是南阳的旧称,春秋时期楚国在此设宛邑,战国时期此地被秦国占领,秦国在此设南阳郡。所以“宛”与“南阳”之说并不矛盾,实际上是一个地方。 “南阳”这个地名在本书中还会多次出现,它位于楚、汉文化交汇之处,是有名的交通中心与冶炼中心,富商云集,名人辈出,被誉为天下名邑。后来,光武帝刘秀从南阳起兵,重兴汉室;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前,在此躬耕陇亩,观察天下形势。有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就是借用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诸葛亮那样的聪明人,怎么会随便选个地方躬耕呢。 早年的范蠡,除了出生地不寻常,别的客观条件都寻常。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世代无人享有爵禄,如果他生活于宋代或宋代以后,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春秋时期是世卿世禄制,贵族头衔世代承袭,贫寒人家的子弟几乎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按范蠡的家庭条件,他本应是庸碌世人中的一员,却很早表现出迥异于常人的见识。我们不知道他那些远见卓识是怎么来的。春秋时期,纸张没有出现,教育没有普及,知识的传播极其缓慢。今人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当时几乎不可能,只有周天子、诸侯和一些世卿世禄之家保存着一些图书资料,民间很少有书可读。除了老子、孔子、孙子等几位先贤,人们也没有著书的想法。 当时的智慧主要是装在人的脑袋里,尤其是那些天资过人、见多识广的聪明人的脑袋里,宛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这种地方往往藏龙卧虎,人们的见识和知识水平普遍比较高。以范蠡家的贫困程度,他不可能跑到外地学习,很可能他遇到高人指点过他。在宛这样的地方,一个人有心又足够聪明,是有机会从别人那里增长见识的。 青年时期的范蠡并不是我们想象中老成持重的样子,相反,他认为自己家境贫寒,世代无人享有爵禄,不可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心情郁闷,自暴自弃,披散着一头长发,说些别人不懂的话题,很像今天人们所说的“愤青”,人们认为他头脑有点不正常。 这时,范蠡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文种出现了。 文种与范蠡初见时,两人的社会地位相差不少,文种担任宛令时,范蠡只是一个普通贫寒人家的子弟。文种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听到人们议论范蠡,他对范蠡很感兴趣,派一个小吏去拜访范蠡。小吏回来说,范蠡是个狂人,脑子有毛病。 文种一听笑起来,说:“范蠡外表狂妄,内心聪明,他这样的人,不是你们能明白的。”于是文种驾车亲自去拜访范蠡,范蠡却躲起来了。 后来,范蠡认为文种会再来拜访他,就去跟哥嫂借了身衣服,说,今天会有客人来。果然文种来了。范蠡出门迎接文种,礼貌周全,君子风度,不再是原先的狂人模样。 文种是怎样见到范蠡的,还有一种说法。 文种担任宛令时,到辖区内巡视,巡行到三户,范蠡蹲在墙后的狗洞里学狗叫,文种的随从小吏怕文种看到这不雅的一幕,用衣服遮挡文种视线。文种说:“你不用遮挡,我听出来了,那是有人在学狗叫。我此行是来寻访圣贤的,那个学狗叫的人我听着气度不凡,应该就是我要寻求的圣贤之人。”于是请出范蠡相见,范蠡大模大样地站到文种面前。 这种说法看上去很搞笑,其实比上一种说法更靠谱。 范蠡出生于哪一年没记载,从他后来的经历推算,文种见他时,他大约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人狂妄自大,披着长发,蹲在狗洞后面学狗叫,种种怪异不合常情的举动,是很容易理解的。 文种跟范蠡见面以后,越谈越投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过了几年,范蠡觉得他在楚国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邀请文种跟他一块到吴国去。有人劝他俩,伍子胥刚刚跑到吴国去了,有伍子胥在那里,你们怎么可能引起吴国人的注意呢? 范蠡一想也是,伍子胥是楚国名臣伍奢之子,能力出众,见识不凡,个性强烈,有他那样光芒闪耀的人物,吴国为什么要任用默默无闻的他和文种呢。 范蠡说,吴国跟越国地理相近,风俗相同,既然去吴国不可能出头,就去越国吧。文种跟范蠡交往几年之后,对范蠡差不多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范蠡说去越国,他就跟着范蠡去了越国。 P2-P3 序言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于世,少不了物质条件的支持,丰裕的物质可以提升人的自尊与自信。“视金钱如粪土”之人,是他们的生活有别的途径可以保障,若是老无所养,少无所依,谁会把金钱不当回事呢。 固定时间内,天下财富的总值是固定的,但是天下财富不是平均分散在每个人手中,而是有人占有的多,有人占有的少,这就造成了财富的不均衡状态,就是说,造就了富人与穷人。从古至今,人们为消灭贫富差距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不得不说,贫富差距仍然存在。 常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渴望拥有财富,这是人之常情,用什么方式获取财富,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一个“道”字。这个“道”字,含义广泛,简单来说,是指合法的渠道或不合法的渠道。一个美好的社会是让那些聪明而勤劳的人合理合法地拥有财富,心安理得地享用他获取的财富,旁观者羡而不妒。不美好的社会则相反,是奸诈而投机取巧者拥有财富,趾高气扬地炫耀财富,旁观者恨而且妒。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万年,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人类像动物一样在山林草泽间觅食,所得仅够维持生存,无积蓄,亦无贫富差距。人类产生贫富分化是近几千年的事情。然而,最初产生贫富分化的那些时间,很难说谁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一个部落或氏族之内,是这个部落的首领或氏族的首领占有财富较多一些,不同部落或氏族之间,谁占有的财富多?很难说。 尧、舜、禹是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那个时代的“天下之王”,他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说,尧住在茅草房子里,房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剪,梁椽没有雕琢,他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冬天穿兽皮,夏天穿麻衣。禹亲自拿着农具率领民众劳作,腿上磨得不生汗毛。两人名为天下之王,生活艰苦得跟囚徒奴隶差不多。这样的情况下,最富与最贫,能有多大差距? 西周以后,井田制瓦解,贫富差距变大,富人和穷人以鲜明的群体形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下首富才出现。首富出现的前提是有个富人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与穷人群体有明显差距,若是天下之人处在普遍贫困状态,首富不首富有何意义?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首富是春秋时期出现的,那是个简单淳朴又自由活泼的时代,部族的约束力瓦解,强大的国家政权尚未形成,人更多是以自然人的状态出现。那些优秀者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中有抱负的寻求政治舞台,有思想的开始著书立说,有经济头脑的制售商品、周转物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工商业由专门的奴隶从事。 本书就是从春秋时期的商圣范蠡写起。他不是因分封而形成的世袭贵族,也不是因战争与掠夺而起家的军事贵族,虽然他曾经参与战争,也获得过越王的封邑,但他的“巨万”财富与此毫无关系,完全是凭借他的个人努力而得来。因而他深为后世之人所敬仰,人们把他作为富翁的代名词。 本书从各朝各代选择了二十位超级富翁,他们或者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着“富拟于公室”“富可敌国”“敌国富”,或者在那个时代或后世以富有而闻名,他们都在正史留名,事迹真实可考。本书记述这些富翁的事迹时,以他们个人的生平为主,如果他们的财富呈现家族性或群体性,则兼涉他们的家族或群体。 首富的形成是有时代背景的,故而,本书叙述每个人物时,都用一定笔墨叙述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与高层有何关系。不了解这些,便不了解他们的财富从何而来,也不会明白他们如何被财富压垮,耀眼的一瞬过后,悲剧多于喜剧。 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处在怎样的时代?他们的人生有什么不寻常之处?请从本书中寻找答案。 后记 最初构思这本书时,是想写一写历代富商巨贾的,动笔之时却发现,在中国,完全依赖商业行为而形成富翁群体,仅存在于汉初以前和清末以后,这中间的两千年,几乎是空白的。这期间也不是没有人通过商业行为致富,北魏的刘宝、唐朝的邹凤炽、王元宝,都是当时有名的富商,只是,他们生平不详,事迹模糊,难以独立成篇,况且他们拥有的财富与同时期的权贵元琛、元雍、太平公主、杨国忠等人相比,还是居于下风。于是笔者只好将本书调整为写各朝各代的超级富翁,不再局限于商贾。 中国商人的黄金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侯国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各地物价差距大,矿山、盐池谁开采就归谁所有,很容易出现富可敌国的商人。诸侯国各自为政,无法联合起来打击与限制商人,相反,由于商人掌握着大量资金与紧缺物资,还成为各国贵族笼络的对象。这个时期,商人是一个不依附于任何一派政治力量的独立群体,他们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与人格尊严。这是以后的中国商人难以比拟的。 中国商人的黄金时代结束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任用理财专家桑弘羊为中央政府理财。桑弘羊把矿产、盐池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把煮盐、冶铁、酿酒等几个利润丰厚的行业收归国营,又用平准和均输平抑物价,由政府赚取地区差价。商人容易获利的几条途径均被切断。从那以后,商业行为与行政权力越来越密切地捆绑在一起,再产生像陶朱公、猗顿、白圭、子贡、巴清、卓氏、程郑这样不依附于权贵而是通过纯粹商业行为成为巨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西汉以后,本书写的几个富可敌国的富豪,梁冀、元琛、萧宏、太平公主、秦桧、刘瑾、和砷,身份是外戚、皇族、权臣、宦官,他们的共同点是离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皇帝特别近,都曾经代理皇权或者受到皇帝的特别庇护。石崇和沈万三的情况稍有不同,他俩是生活于新旧王朝更替之际,其致富区域是原敌对势力占据的地区,皇权力量相对薄弱。石崇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其担任荆州刺史期间,荆州物产富饶,地理位置特殊,直到东晋仍是培养军阀的温床。 以上诸人,都利用皇权的薄弱迅速积聚财富,这使得他们积聚的财富中蕴含着巨大风险,一旦帝王强化皇权,就要拿他们开刀,从吕不韦开始,到和坤为止,这些富豪大多不得善终,不是被逼自杀,就是抄家灭门。唯有沈万三家族不热衷政治,卷入上层纠纷是不得已,让人伤感的是,沈家子弟却是本书富豪中结局最悲惨的。 张謇先生是本书中的特例,其创办企业的总资产不少,但其个人的份额并不多,按其个人财产不应当写入本书,但是本书中的首富并不都特指一个人,也有些篇章是以某个人为核心的一个家族或一个群体。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身后是一个旧时代结束,他眼前是一个新时代开始。站在新旧时代的交叉点上,弃官而从商,以发展工商业为实践其社会理想的途径,他是不是有点像本书开头的陶朱公? 本书以张謇先生结尾,就是看重他这一象征意义。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以下师友的帮助,特此表示感谢,他们是李瑞梅、宋毅、顾凤娟、曹锦林、曹燕兰、李玉华、宋国胜、李家训、薛莹、胡滨、李巍、景迷霞、周静、刘啸虎、肖倩、许天成、王顺君、褚以炜、杨志民、陈杰、马千、常在、李楠、张子平、张捷闻、翁伟力、吴田甜、王钻忠、孟驰、陈翔、张宏轩、李湖光、傅仰哲、蔡晨、姜海洋、李湖光、廖文静、孙吴、汪枫、王豫刚、薛贺、张雪琴、张一钡、杜颖达、吴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