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言语举止、待人接物是其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其直接体现的,便是礼仪文明。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礼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世界上任何一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礼仪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因此,知晓甚或学习传统礼仪,也是不仅是自身修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继承的一部分。
由彭林所著的《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名师讲堂》一书选择中华传统礼仪中最重要和最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共31个专题,包括中华礼仪之邦的形成、特色、学理、经典,冠、婚、丧、祭之礼的仪式及其人文内涵,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如会客、宴饮、尊师、敬老、书信等)中如何体现中华礼仪特色等问题。31个专题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借此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华礼仪的体系和精髓。
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上至国家典制,下至人际交往、个人修身,无不涵盖其中,与西方人的“文化”相当。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可见,向广大读者普及中华传统礼学知识,意义不可小觑。中华礼学的理论形态是《周礼》、《仪礼》与《礼记》,合称“三礼”。《三礼》古称难读,传习者甚稀,学界久有殆成绝学之叹。笔者数十年研究《三礼》,为不失根本计,由彭林所著的《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名师讲堂》一书力求在理论与操作两大层面,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发《三礼》义蕴与器物仪节,并注意与当代的民生日用相结合,学术性与通俗性融合,以期引起读者兴趣。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为“学理”,中编为“要则”,下编为“常礼”,大纲请见本书目录。上编侧重从理论层面解读中华礼仪的渊源与内部脉络,帮助读者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对它的认识。中编是从《三礼》中抽绎出来行礼要则,旨在为读者提供日常生活礼仪的通行原则。下编介绍传统礼仪中最受重视的冠、婚、丧、祭之礼的全过程及其人文内涵,此外还介绍了家礼、宴饮、访客、祭孔礼、书信礼仪等常见礼仪。最末一节为中西礼仪比较,旨在从宏观角度比较两者特点与差别。
本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唯一的、系统介绍中华传统礼仪的著作,也是笔者在清华大学主讲的全校公选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教科书,该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校级、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本书则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