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思想文库”为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赵朴初、东初法师、竺摩法师等近现代高僧人间佛教思想与制度重要文献汇集。由梁建楼编写、楼宇烈和学诚共同主编的本卷《人间佛教思想文库(法舫卷)(精)》为法舫大师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文章精选。法舫(1904—1951),当代高僧,佛教学者。法舫法师是太虚大师的入室弟子,也是忠实和得力的助手,他对大师革新佛教的理想,竭诚拥护,不遗余力。三度主编《海潮音》杂志,发表许有关教理和学术的文章,并宣传佛教的革新运动。两度出国传教,为中印、中锡(斯里兰卡)文化交流作出相当大的贡献。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的有《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佛学对于人生之看法》,《一个佛学者的程序》、《金刚经演讲词》、《印度之文化》等。译作有《阿毗达磨摄义论》等。他所译的《阿毗达磨摄义论》在香港出版,深为法、英等国东方学者所称许。
太虚大师首倡以来,经无数近现代高僧大德实践探索出的精神遗产“人间佛教”,仍然是新时期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的旗帜与道路。本丛书整理这些人间佛教探索道路上的高僧大德之行事、理论思想与实践经验,既要为现当代人间佛教的内涵提供丰富的范例,更为怎样践行人间佛教思想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为未来佛教界的发展提供借鉴的经验。本丛书的整理者,绝大部分是亲身受教于这些高僧大德或长期研究近现代佛教者。法舫法师(1904-1951),当代高僧,佛教学者。
由梁建楼编写、楼宇烈和学诚共同主编的这本书《人间佛教思想文库(法舫卷)(精)》是本套丛书分册之一。
做人与学菩萨——法舫法师在世界佛学院研究院讲
一 题前
这个题目,含义甚深,很值得我们研究的。在《海潮音》第十五卷中的“人间佛教专号”,就是发挥这种意义。这完全是提倡普遍的“人乘菩萨法”,因为佛说法,大都是以人类为对象,由人乘扩张至菩萨位的,虽然有五乘三乘及无量乘,而其重心还在人乘方面。所以太虚大师二十余年来弘法运动,虽有其全系佛法之见解,而对这现世界人类宣传,无非是“佛教人间化”,渐次实现“人间佛教化”的主义。现在就这个题目“做人与学菩萨”上,推广这种意义,来发挥一些意见吧,有遗缺的地方,希望诸同学,去研究推广它。在未讲本题之前,先说三点意思:
(一)佛法与人生的关系
第一点的意思,首先要明白的,就是佛法之所以在人间,比较其他的学术宗教要殊胜些,因为佛陀说法是以教化人类为本的。我们人类,在有情界里,是很高尚的,和其他三途八难之中的有情众生比起来,它们没有佛法可闻,而我们人类有佛法可闻,实在是庆幸的事情。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真是一点都不错。要知道:地狱饿鬼畜生及其他地受苦的有情,每日在痛苦的环境里,既失人身,受苦无暇,又无佛法,苦痛还可言喻吗?就如生在那欲界色界的天众吧,在如意地环境之中,时常享受着快乐,表面上,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痛苦的,但是为喜乐所转,无佛法可闻,况且报尽业来,还须受苦呢。所以也没有得人身和听法的好了。《四十二章经》里,说人身有二十种难。《华严经》里,也说人生之中,闻佛法最为难得的话。这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因此,知道得一个人生,非常之难,而且得丈夫身,尤其不容易!西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上说:“有暇难得圆满身。”《俱舍论》上也说:“要得成佛,当具男身。”现在我们已从很难得的人生中得着大丈夫身,同时又闻到佛法,这不是最可庆慰的一回事吗?这样,我们就应该依佛法的原则,去应付人生才是!况且佛法上止恶行善的道理,都以人生为本位。这止恶行善是最大最上的标格,所谓“善”,在空间方面,不但个已获益,同时他人兼有利益;在时间方位,不但过现安乐,就是未来无尽生中,都有实际地快乐受用,才成为一个善美的人生;因此之故,佛法与人生是有密切的关系了,应当从“做人”方面,去建立佛法。
(二)佛陀在人间
第二点的意思,在佛说的大小乘经律里面,象征着佛陀释尊的伟大无上,随处都可见到他的精神是在人间。每一处的每一次的说法,皆有无量百千众生得大利益,发菩提心而般涅檗,尤以人类居多数。大乘经中,诸如此说,小乘经里,可以说没有一部不是教化人类的,小乘经里,讲佛陀生在人间,行化人间,说法人间,涅檗人间这是最易明白的。就说法一事去看,以人类为对象,或对在家,或对出家,山林中也好,宫殿里也好,无论在时间空间上,没有不是对人类讲话的(其他特殊境界,当不在此例)。并且佛对任何人说法,毫无虚伪分别,那种诚恳亲切,慈爱的态度,永远留在人间,温存在人的心垓,凡是闻佛说法,总教他们得到了相当的利益,才散法会。这些,在四《阿含经》小乘律中,都可见到。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都在人间;佛既如此对人说法,所以要实现人间佛教化。
(三)现在人生需要佛法
第三点的意思,在这个新时代的人生里,从各方面观察,是很需要佛法的。因为现在人生的痛苦,需要佛法来救济。就世界统计的十六万万入口,无论那个国家的人民,他们所有的生活,虽有苦乐不同,但都离不了痛苦。这“痛苦”二字,实在是现人类的普通地现象啊。就社会说吧,上等阶级的人,虽有富裕的生活,但还有那种异常的苦痛和烦闷。中等社会和下等社会的普通人,种种生活环境的苦,那就不消说也不必说了。就世界大势来言,阶级与阶级……(P2-3)
导言
法舫的人间佛教观
梁建楼①(①河北井陉法舫文化研究会会长。)
法舫大师(1904-1951),当代高僧,佛教学者。河北井陉县台头村人,俗姓王名智,幼读私塾,喜览古书。1920年家乡大旱,佛教组织助其至北京,就读于法源寺义学,勤奋过度,深染沉疴,就医期间,遇庆圆和尚,赠以《海潮音》杂志,法舫读之感悟于心,种下菩提因缘。病愈,依是岸出家,从道阶受具足戒也。1922年,当代佛教巨擘太虚大师创办武昌佛学院,法舫负笈南下,依随太虚大师为首期学僧。1924年毕业后,欲赴西藏求法,先人北京藏文学院习藏文。1925年秋,由北京启程,从四川入西康,行到甘孜,遇阻,折返武昌,自修佛学六七年,精研唯识、俱舍、大小二乘,深具心得。1930年秋,任教北平柏林教理院,兼任世界佛学苑筹备处书记,讲授《俱舍论》,声誉渐隆。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奉师命返回武昌,任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主任,主编《海潮音》,宣传革新佛教,兼任武汉三讲佛寺主持。1937年,随太虚大师到重庆,主持汉藏教理院教务三年,讲述《俱舍论》,编《俱舍论科判》四卷。期间,提倡“寺庙就是佛学院”,改革僧伽教育,变寺院为学习佛法道场。1940年受民国政府派遣,欲赴东南亚诸国交流佛教文化,弘扬大乘,兼携达居、白慧赴印留学。因战事频繁,受阻缅甸,于缅甸十方观音院佛学院任教。达居留缅甸学习巴利文。1942年春,法舫与白慧抵达印度,法舫入国际大学研读巴利文、梵文及英文,任教于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及摩诃菩提会,宣扬中华佛教。在印期间,广泛拜访教内外人士。1943年夏,法舫转赴锡兰,挂锡智严东方学院,修学南传经典。奉太虚大师命,与锡兰居士马拉拉色格拉博士商谈筹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简称世佛联);与锡兰摩诃菩提会会长、锡兰教育部寺僧教督学长金刚智博士会谈中锡互派留学僧事,促成中国了参(叶均)与光宗(郑立新)二青年僧到锡兰留学。1946年,应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之邀,于国际大学宣讲佛学,译佛典《阿毗达磨摄义论》。翌年春,太虚大师示寂,法舫决心归国,途经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沿途讲学,随缘教化,南洋佛教总会奉法舫为导师。1948年,至奉化雪窦寺礼太虚大师舍利塔,任住持。秋末,赴武昌,接任武昌佛学院院长,建太虚大师舍利塔。翌年春,转长沙讲《金刚经》,任湖南大沩山密印寺住持,盛誉一时,各方景仰。1949年,离开湖南抵香港。于港八启讲席,座无虚席。刊行《阿毗达磨摄义论》,是为我国翻译巴利文圣典嚆始。于东莲觉苑讲唯识学,启示初学,广征博引,注重通俗,出版《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开运用现代学术讲经之先。1950年初,抵新加坡,卓锡灵峰菩提学院,讲《般若心经》《药师经》,旋赴锡兰筹备世佛联,起草会章,当选执行委员。应聘锡兰圉立大学中国佛教文学及大乘佛学教授,专事《太虚大师全书》编纂。1951年10月3日,于锡兰智严东方学院圆寂,世寿四十八,法腊三十一。荼毗舍利若干,起塔于智严学院。
被称为太虚大师第一弟子的法舫法师力推乃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本书在《法舫文集》中选取法舫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文章38篇,其中不乏专论人间佛教的文章。阅读本书,可一窥法舫的人间佛教史观、人间佛教建立观、人间佛教世界观、人间佛教改革观。
一、法舫之人间佛教史观
何谓人间佛教?法舫认为:“所谓人间佛教者,人间乃指人类所处之世间,名日人间。或人谓人类,间即世间,亦名世界,人类即世间,故日人间。在此人类世间中,设施佛陀教化,以佛陀之教化,而利济世间之人类,故日人间佛教。”①(①法舫:《依据圣言量采建立人间佛教》,《法舫文集》第四卷,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1月,第85页。)法舫将释迦牟尼成佛以来至今的人间佛教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古代之人间佛教,中古之人间佛教,近世之人间佛教,现代之人间佛教。“释尊时代与小乘时代之人间佛教,可日古代之人间佛教。”①(①法舫:《人间佛教史观》,《法舫文集》第四卷,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1月,第79页。)这是法舫对古代之人间佛教的划分,下面分述释尊时代与小乘时代之人间佛教以及中古之人间佛教,近世之人间佛教,现代之人间佛教。
(一)古代释尊时代之人间佛教
1.创印度之人间佛教。释尊出生在印度,身处王宫,而透视一般社会情绪。“凭其聪睿之大智,藉其平等之大悲,由本原故舍去统治阶级之权位,作改革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之运动,证悟一切法因缘所生自性本空之大法界后,更从事普遍化之人间运动,建设印度民族之新信仰新思想。进而作改善政治运动,向诸国王劝导,建设新印度之新政治,有所谓十六国王之皈命。十善业道,是其政治之原则。人民在旧社会中得此清凉之剂,如梦更醒,如日中天,受持三皈,遵行五戒,而作新民,此所谓印度之人间佛教,维我释迦牟尼佛陀与其弟子之所努力建设者也。”②(②法舫:《人间佛教史观》,《法舫文集》第四卷,北京:垒城出版社,2011年1月,第52页。)
2.释尊成功人间佛教之人格修养。释尊成功此人间佛教,一方面是由其环境时代因缘之所促成,而另一方面实由于释尊个已之道德修养与智慧修养,始能成此穷未来劫不可磨灭之功德事业。道德与智慧之修养,终达其圆满者,首在其能毅然决然放下权势乐欲,辞别慈父爱妾,而独身出家者也。法舫说:“释尊道德修养,即其所修行之大慈悲心也。不以苦故,而退菩提心。不以苦故,而舍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而能牺牲个已之无量安乐而行苦行,不为已乐而行苦行,大慈充满众生心量,平等舍受,无有差别,怨亲平等,无有彼我,是故释尊为世界之慈父,为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也。菩提修养,即其所修行之大菩提心也。不以无明故,而障其菩提,菩提之圆明证澈法界实相得一切智。夫由大悲菩提庄严释尊之无上人格,而教化此世界之人类建立人间佛教。数千年来,为几百千万亿人之崇拜景仰,故释尊虽生印度,实为世界历史上之……
(六)组织教团第一,建造寺庙第二
法舫在这里特别说明:“这不是说不要寺庙。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有钱的人多欢喜建造寺,以求福德,出家人也喜欢建造寺庙佛堂以光祖庭,或作开山祖师。”“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假使不能供给出家人生活,出家人也无法自存,结果有寺无僧住,如果能就现有寺庙所容纳的僧众,维持其生活,使之依止佛教领导信众作利生事业,也是办法。不论在国内国外,大部寺庙,作香火,外人看来是迷信之所,非学佛之道场,更非讲说佛法之所在。对于真实人生,无有益处。所以今日寺庙的作风,必须改变,改变为真正学习佛法的道场,为讲习佛学的学院或学校。使寺庙成为一种宗教文化的灯塔。再者,要设法使在家信徒要多作利人事业,故希望有资产的信徒多组织佛教团体,如佛学会,佛教青年会,佛教学校,佛教医院,佛教信徒福利部等,发挥在家信徒的伟大人力财力,表现佛教舍己为人的精神。”①(①法舫:《改革佛教的几个基本观念》,《法舫文集》第三卷,北京:金域出版社,2011年1月,第297页。)这是法舫法师深有远见的说法,法舫法师讲了不少事实,说明佛法兴盛在人不在庙,如果仅有一个庙宇作为外壳,里面是空的甚至是别的非佛教的东西,那么对佛法对众生能有多大利益呢?“组织教团第一,建造寺庙第二”,寺庙建设和教团组织结合起来,才能促成佛教的振兴,促进人间佛教的发展。
从法舫法师的“六个第一”可以看到,这“六个第一”是纯乎其纯的大乘佛法理路,也是法师契理契机对大乘佛法的善巧弘扬,法舫曾说:“我们要改革那非人间的佛教而成立为人间的实用的新佛教,宗教在人间,佛教在人间。”②(②法舫:《宗教在人间》,《法舫文集》第四卷,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1月,第140页。)今后佛教界如能将法舫法师的这六个倡导落到实处,人间佛教前途不可限量。
结语
在佛教的原始时期乃至到大乘时期,法舫认为,“佛教总是在人问的。佛陀、菩萨、罗汉,这些代名词并不是三头六臂的神仙鬼魔,左右人间审判人类的上帝真宰呀!他们不过是人格圆满,享受寂灭幸福的有情,基础还是在人间,所以信仰佛陀,不过是信仰人间人格的圆满者;信仰佛教,不过是信仰人间教化的真美善的教法;信仰僧伽,不过是信仰人间改造的觉悟者”。①(①法舫:《宗教在人间》,《法舫文集》第四卷,北京:全城出版社,2011年1月,第140页)法舫法师一生弘扬人间佛教的足迹遍及海外6个国家,内地13省市和香港、澳门两地。法舫法师著述颇丰,2011年笔者整理之200万字六卷本《法舫文集》问世,2013年星云大师将其出版为繁体字《法舫大师文集》,同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太行古陉》第四集《古塞佛宗》——法舫专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2015年11月4日在斯里兰卡智严佛学院举行了“法舫大师骨舍利返乡迎送法会”,同月7日在井陉县和谐广场举行了“法舫大师舍利回乡安奉纪念大会”,在法舫文化网刚落成的法舫舍利塔院举行了“法舫大师舍利入塔安放法会”,接着,在石家庄市举行了以法舫与河北佛教对外交流为主题的“第五届河北禅文化论坛”;2016年法舫文化园主建筑——法肪纪念馆开工建设。法舫法师在东南亚弘法时被当地僧众比作法显、视作玄奘;法舫法师圆寂后诸多挽联、挽词和追悼歌将法舫称为“当代玄奘”;今天,著名佛学家、中国社会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老先生题词“古有玄奘,今有法舫”。在整理选编法舫法师人间佛教遗著结束之际,诚愿法舫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被世人认识、接受、实践。
2016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