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校教育讲究“传授”,认为知识是外在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灌输学生才能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头脑或者理性是主角,理解和记忆是主要方法,所以,教师和教材显得十分重要。生态教育既是脑的教育,也是心的教育,因为脑管“人采取什么行动”,而心管“人为什么采取行动”,知识掌握越多,人的行动越有效,但在不知道为什么而行动的情况下,越有效的行动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就越多、越大。生态教育是一种“养心”的教育,也就是“责任心教育”,希望达成的目标既有学生知道应该负责任,更有学生具备内在的动力,主动负起责任来,对自然有担当的“责任心”和相应行动是生态教育的终极成果之一。学生的责任心从学习开始,在学习上能主动担当,以后甚至就在今天才会在生活中有更大担当。这意味着在生态教育中,“学材”比“教材”更重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观察、创新思考、自觉行动是生态教育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黄强主编的《生态寻梦——崇明县生态教育写真》花了力气,多有探索,成效显著,尤其在理念和方法上具有示范性和可复制性。
生态教育强调体验,因为体验促成情感,情感促成行动,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不仅需要“知道”,更需要“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类行为方式,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层意义上,生态教育必定是一种“社区教育”:着眼全球,着手当地。不看到全球生态危机,不知道社区行动的意义,不从身边开始做起,就无法实现全球范围的目标。因此,与原来学校教育着意传授“一般知识”不同。生态教育更在意由个人能力所及的周边环境入手,通过培养师生对自然的亲近感,来唤起对世界的责任心。黄强主编的《生态寻梦——崇明县生态教育写真》大费周章,开发社区资源,就是基于这个道理,而“三园合一”的路径选择,更是因为田园是上海日显稀缺的资源宝库,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生态寻梦”的缘由3
第二节 “生态寻梦”的行动5
第三节 “生态寻梦”的经验8
第二章 生态教育的资源建设
第一节 身边的生态教育资源13
第二节 生态教育课程资源20
第三节 生态教育资源库24
第三章 生态教育课程建设(一)
第一节 “生态崇明”学前游戏课程及其开发33
第二节 “生态崇明”小学主题活动课程及其开发48
第三节 “生态崇明”初中拓展型乡情教育课程及其开发56
第四节 “生态崇明”高中研究型课程及其开发62
第四章 生态教育课程建设(二)
第一节 实践体验:生态教育基地课程的开发75
第二节 校本实施: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85
第三节 生态建设:生态教育成人课程的开发101
第五章 生态教育中的“三园”教学
第一节 “三园”教学的理念与概念115
第二节 “三园”教学实践模式与变式117
第三节 “三园”基地建设126
第六章 生态教育中的教师发展
第一节 生态文明:教师专业素养结构内容的新发展133
第二节 多维培训:提升教师生态教育素养的路径138
第三节 自我更新:提升教师生态教育素养的关键]51
第七章 生态教育区域支持性环境建设
第一节 政策导向支持环境]59
第二节 社会力量援助环境163
第三节 区域互助共享环境174
第八章 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提升
第一节 国内交流与合作185
第二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198
附录
附1:崇明县生态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1一2015年)
附2:2005年以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218
附3:200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221
附4:2005年以来公开出版的相关教材225
附5:公开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227
附6:2005年以来相关市级大型活动228
附7:媒体相关报道22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