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中的大道理(白话与评析)/中华国学经典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琦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如生命之树常青,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无形之魂,主要在于有一部经典性的传家之宝——也是一部镇世镇心之宝——《论语》,它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这部华夏“圣经”看上去虽只是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两千多年来被多少掌握历史命运的统治者、多少梦想改变历史命运的仁人志士反复品味而未能尽之。今天,当我们面对金钱社会的冲击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时,用刘琦的这本《论语中的大道理(白话与评析)》体悟一下先智的喃喃细语、温习一下圣者的谆谆教诲,不仅是明智的举动,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内容推荐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刘琦的这本《论语中的大道理(白话与评析)》对《论语》中的著名章节进行了分章讲解,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译这部国学经典,从而让国学入门读者和国学爱好者可以更透彻地理解《论语》中的微言大义。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试读章节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要尽到礼节,可别人却以为是谄媚。”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亨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分别应该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用臣子要依照礼的规则,臣下侍奉君主要忠心尽力。”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诗经·关雎》描写爱情,快乐而不淫荡,哀婉而不悲伤。”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的学生宰我询问供奉土地神用什么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要使百姓战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议论了,已经完成了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律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呀!”有人问道:“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手下的官员也是一人一职从不兼任,怎么能说节俭呢?”那人又问道:“那么管仲懂得礼的规则吗?”孔子说:“国君门前立了照壁,管仲也立了照壁。国君设宴招待邻国之君,修建坫台放置酒杯,管仲也修筑了坫台放置酒杯。如果说管仲懂得礼的规则,那么谁不懂得礼的规则呢?”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嗷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的太师关于音乐演奏的问题。孔子说:“音乐是可以掌握的;开始演奏时,翕翕然和谐;放开继续演奏,音调纯正,嗷然分明清晰,抑扬不断,这样,一部乐章就完成了。”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守边的官吏请求见孔子,他说:“到这个地方来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随行的学生请求见他。他出来以后说:“你们这些人何必担心他没有职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唤醒百姓。”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谈到《韶》乐,说:“是完美的,又是完善的。”谈到《武》乐,他说:“是完美的,但是不完善。”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却不能宽宏大量,行礼却不能恭敬,参加丧礼却不悲哀,我怎么可以看得下去这样的人呢?”

评点

《八佾》篇共计26章,集中阐明了礼的内涵和价值,突出表现了孔子对殷国礼乐制度的欣赏和追求。八佾是古代的一种舞蹈,每八人为一行,一行又称一佾。八佾即八行,也就是八八64人,这种规模的舞蹈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诸侯只能看六佾即六行48人的舞蹈。而大夫只能享用四佾,即四行32人的表演。这种严格的区别体现了春秋时代的“礼”,这也正是孔子所提倡和赞赏的。

另一个需要弄清的概念是“礼”。其意义在古代很广泛,最初是指各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约定俗成的那套仪式或规矩。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日积月累的约定俗成被制度化以后,便形成了礼。从所见的先秦各种文献中可知,礼在当时受到极大重视,被称为“国之干”“国之纪”“政之本”“王之大经”等。(见《左传》《国语》等文献)

对于作为封建社会以前社会结构及其秩序最高体现的礼,孔子是备加赞赏的,《论语》中反复提及。据说鲁哀公曾问孔子,什么是大礼?孔子回答:“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故事的真假已无可考,但孔子重视礼、强调礼的心情,真实可见。(《礼记·经解》中有一句话“安上俗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那么,在《八佾》一篇中,孔子关于礼的基本观点具体是什么呢?

一是阐述了对礼的认识和理解。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基本价值在于鲜明的等级,规定出大义名分,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起居饮食等各种日常言行。

二是表现了孔子对古礼的向往。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变迁时期,孔子十分强调继承和发扬殷周以来的礼乐传统,对周礼极尽赞美。比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比如在论及到舜时代的古曲《韶》时,孔子说“尽美矣,又尽善也。”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是对当时社会上各种破坏古礼古乐现象的哀叹和讥嘲。孔子既然积极维护古礼,很自然也为古礼不断遭到破坏而感叹,对当时的各种僭越古礼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比如季孙氏以大夫身份而“八佾舞于庭”和“旅于泰山”,孔子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以至于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关于孔子对古礼的认识、赞美和维护,历来评价不一。但应该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孔子的心态未免保守。孔子向往和维护的古礼,自有其淳朴典雅的地方,有其值得怀念的所在,但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礼崩乐坏恐怕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P15-17

序言

大约从宋朝以来,中国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是对孔子和儒学无以复加的称赞。

孔子是个自强不息的强人,他生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他没有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孔子还是个充满睿智的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灵的花朵。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如三大宗教文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以其强大的活力,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其永久的魅力不是以某个人,乃至某一时代的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为,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之花不枯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就会不断地散发出醉人的芳香。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尽善尽美,包治百病,古往今来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各种学说、思想和体系,都如一把双刃剑,其优长的本身就隐含着另一种缺欠。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的是:一切人类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永远也逃不出悖论的阴影,这是所有文化的本质。当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亦不例外,这与我们称赞它并不抵触,就像近、现代诸多文化大师(包括鲁迅先生在内)曾激烈抨击孔学一样,其一切抨击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换句话说从人类发展的巨大时空中抹去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存在的痕迹及其久远的价值。

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如生命之树常青,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无形之魂,主要在于有一部经典性的传家之宝——也是一部镇世镇心之宝——《论语》,它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这部华夏“圣经”看上去虽只是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两千多年来被多少掌握历史命运的统治者、多少梦想改变历史命运的仁人志士反复品味而未能尽之。今天,当我们面对金钱社会的冲击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时,体悟一下先智的喃喃细语、温习一下圣者的谆谆教诲,不仅是明智的举动,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很丰富,形式又极灵活的书,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为它是语录体,所以随时阅读都很方便,而且精炼并富于启迪。因为它内容丰富,读它就像采掘复合性富矿,不仅收获颇丰而且还会有意外的发现。因为它形式灵活,读者可以不必始终劳神,时而细细品味,时而浏览而过,更不须受那些“体系”、“层次”之累。这也是这部书历来读者面极广的原因。

当然,读《论语》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把握的:

一是它的“仁政”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德政”,这是孔学中处于思想境界高层的内容。其精神就是“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因此他要求以德治国。在孔子看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只要实行德政,就能受到人民拥戴。而“仁政”的具体措施则是爱民、富民、取信于民、举贤授能等。为此,孔子反对对人民进行横征暴敛和严刑杀戮,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子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这种思想正好与法家学说形成鲜明对比,从这个角度看,孔子认为,以仁治国,不仅可以调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觉意识。

从历史发展来看,孔子的上述思想是有其进步性和积极意义的。首先,他的德政、爱民、重民与后来孟子的“仁政”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儒家一整套政治思想理论,成为历代政治改革家遵循、借鉴的依据,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政治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其次,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施政措施包含着一定的改革因素,对安定社会秩序,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失为大胆的尝试。

二是表现了孔子人格理想的追求。与德政思想相适应,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生道德修养的论点和见解,这是实现仁政的人格保证。在孔子看来,“仁”的实现,要通过“礼”来达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已”既是人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操守的过程,也是实现“仁”的途径。因此,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仁政也就可以实施了。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来说明此理。如“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内容。由“修己”而崇德,最后达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贞而不谅、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种种美德,修炼成尽善尽美的人格,这便是理想中的“君子”、“贤人”、“圣者”。这些对当今社会公民自身的人格培养,对公民道德修养的教育,乃至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风貌的净化,无疑是有着积极的引导和启迪作用的。

三是反映了孔子进步的教育思想。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孔子对中国的教育史有着杰出的贡献,他当然还没有系统完备的理论,但《论语》中所展现出的教育学说和教育方法,在人类教育理论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页。

在教育内容上,孔子重视“文、行、忠、作”。不仅重视书本知识,更强调社会实践,提倡学以致用。在教育态度上,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且学习前人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态度,去伪存真,改其不足而学其优长。在教育方法上,孔子善于因材施教,采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而从不填鸭式地强行灌输。在学风上,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不耻下问”,反对弄虚作假和脱离实际。这一切,即使在当今最先进的教育理论中,依然是最重要的闪光之点。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针对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而言,它还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理论,是人生不断自修,不断进步的学说。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的说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人生的不断追求融为一体,把做人与治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本质。

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论语》所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孔子及其学说的魅力会越真实地展示出来。人类越发展,作为文化符号的人的本质特征就越突显,先智的文化遗传就越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对于《论语》这部书,我们只能说:它是_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刘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