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对口援藏/口述上海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冯小敏//俞克明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冯小敏、俞克明主编的《口述上海:对口援藏》聚焦上海对口援藏工作的生动事例,通过市委、市政府对口分管领导、受援地区的相关领导、各批次援藏干部、援建重大项目亲历者、市委组织部、市合作交流办等部门领导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口述的形式,生动展现了20年来上海对口援藏工作的历程。

内容推荐

冯小敏、俞克明主编的《口述上海:对口援藏》的口述者都是上海对口援藏工作的见证者、参与者,包括上海市委、市政府部分分管领导,西藏日喀则地区相关领导,各批次援藏干部领队,部分任职当地县委书记、县长等职务的援藏干部,援建重大项目亲历者,市委、市政府等部分相关部门领导以及其他人员。他们以对历史负责的态支,深情回望讲述,将他们参与对口援藏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精彩细节以及难忘记忆娓娓道来,还原了许多鲜活的历史现场,让我们在感受他们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援藏经历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两藏精神”的重大意义。

目录

西藏孕育着千万个“孔繁森”/孟建柱

服务国家战略建立可持续的援藏工作机制/罗世谦

援藏政策功德无量/桑珠

上海援藏干部是好样的/平措

上海是全力贯彻中央援藏部署的典范/宫蒲光

对口援藏功在千秋/格桑次仁

干部是做好对口援藏工作的关键/陈士杰

援藏那些年/徐麟

实事求是选项目帮扶到底见实效/姜光裕

让日喀则市人民喝上“幸福水”/陈寅

卫生援藏是“民心工程”/王龙兴

参与做好援藏千部选派工作/周缙

浦江儿女援藏情/方城

援建江孜:历练中成长/王胜扬

用真情打动西藏/张兆田

情洒雪域/许新

对口援藏显真情不辱使命结硕果/林湘

智力援藏人才培养/陆兴祥

科技领先一步造福藏族同胞/王迅

“农业援藏”援出新天地/宋惠明

在艰苦复杂环境中锻炼培养干部/陆凤妹

不负期待做好援藏干部服务保障工作/朱亮高

牢记重托务实惠民不辱使命/尹弘

一支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援藏团队/戚素坤

我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张明

雪域高原“搏”外贸/高文伟

雅鲁藏布江流淌着我水恒的西藏情结/沈培新

我的三个巴桑朋友/赵福禧

援藏无悔援藏无愧/钱厚德

为了高原美好的明天/梁海虹

三年援藏路一生援藏情/顾云飞

建功立业历练人生/赵卫星

援藏工作要走“四平路”/陈雪强

高天厚土寄深情/朱民

为沪藏文化交流尽心尽力/李作言

以实干推动日喀则教育事业发展/张阳

援藏无悔的壮丽征程/陈云彬

从海拔四米到四千米/闵卫星

情系雪域高原/张伟

珍“藏”一生/纪晓鹏

当好拉孜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顾耀明

心中的珠穆朗玛/蒋仁辉

我对援藏干部充满崇敬之情/冯小敏

援藏半年 任重道远/戴晶斌

后记

试读章节

志在必得“援根本”

我们是喊着“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口号进西藏的。1995年4月7日,已经被确定选派到西藏的同志接到市委组织部的电话,要开座谈会。到了那儿才知道,就是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正好当天《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5月3日至5日,市委还给我们办了培训班,当时上海市委书记黄菊请了一些老西藏给我们讲当地的风土人情、西藏的重要性以及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等,主要是让我们做好应对艰苦条件的思想准备。

5月17日,我们从上海出发,到了西藏就感觉好像回到了70年代,物质生活条件差很多。还有就是身体的反应大,当天晚上没睡着,第二天就像生了大病一样。5月20日到日喀则,当地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记得我们快到日喀则的时候,欢迎的队伍有两三里长。到了之后,我们一边休息,一边办学习班,了解日喀则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5月25日,我们从日喀则向江孜出发。去江孜县之前,我已经从文字资料、组织上了解了一些情况。江孜县是西藏的一个大县。从县的角度讲,江孜县恐怕是西藏人口最多、交纳商品粮最多的县。从稳定的角度讲,江孜是一个非常敏感、重要的地区。当时,我这个县委书记压力是比较大的。我前面有位平措同志,藏族人。他在江孜县做了13年的县委书记,被称为“西藏的焦裕禄”。有一个作家范向东,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平措的报告文学——《高天厚土》。平措从一个藏族的放羊娃成长为共产党的县委书记,为改变江孜面貌,特别是农牧业落后的状况,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自治区干部队伍里面的一面旗职。

市委、市政府派我们过去时,没有明确要带多少资金、做什么项目,去了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我们联络组组长徐麟同志对我们有明确要求,开始的项目要选准,借此打开在西藏的工作局面,立稳脚跟。我作为县委书记,先要去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既是为了了解实地情况,也是一个任务,以决定我们干什么、怎么干,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些援藏项目,并通盘考虑怎么来改变江孜的面貌。  第一个项目,无论是从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选对了。调研之后,我和县委办公室主任施高鑫经常在一起探讨从哪里人手,逐步聚焦到教育问题。他是一名老援藏干部,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援藏援根本,兴县兴教育》。江孜县的教育在西藏74个县里面还算是好的,主要问题是经费紧张,整个县只有一所江孜中学。尽管通过前几年的积累,各乡逐步建起了小学,基本可以容纳农牧民的孩子,但小学毕业生上中学的比例仅为18:1,打击了农牧民送孩子上小学的积极性。因为当时在西藏,起码得读到中专,找一份工作,才能算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光读小学,那还是一个农牧民。还有更严峻的问题是,除了在县城的小学,全县至少有80%以上的小学生没有课桌椅,上课都坐在泥地上。我与县长格桑扎西及援藏干部商量,着手筹建江孜第二所中学,此外要让江孜的孩子除了能上学,还要让他们同上海孩子一样用上课桌椅。

 建学校,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我想到了我们的大后方。我在闵行人脉关系还不错,闵行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原本我想让各个区都掏一点经费投到教育领域。听了我们振兴江孜教育的情况汇报,区委书记黄富荣大手一挥说,算了,300万元都由我们闵行来出。没过多久,带着闵行人民深情厚谊的300万元钱汇到了江孜县财政局。格桑扎西县长主动提议,为了体现沪藏两地的友谊,新建的学校被命名为“江孜县闵行中学”。后来的发展进程证明,江孜县闵行中学的建成打开了县内小升初的升学通道。我们建设了江孜县闵行中学以后,自治区开始普及小学6年制义务教育。1997年,江孜县成为自治区第一批通过验收、能够普及6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同时我们用其他援藏资金购买了数干套课桌椅,完成了小学生“屁股离地”工程。

第二个项目,是解决江孜与外界联络的问题。1995年,上海的通讯已经比较发达了,有了大哥大,电话也开始进入千家万户。虽然我家里面已经装了电话,但是我们所有的同志都不能和家里面通电话,因为江孜没有电话。西藏自治区是1965年成立的,1995年正好是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每当周年大庆,中央会给自治区一些资源和项目。把通讯光缆从拉萨铺到日喀则属于自治区30周年大庆的一个项目。我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想争取把通讯光缆延伸到江孜。当时在全西藏,我们这样做也是第一次。我去找自治区邮电局第一副局长张胜利,他是北京市的援藏干部。听了我们的想法后,他表示非常支持。在我们的努力下,徐汇区、虹口区、长宁区共援助170万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资金,江孜成为西藏第一批用上程控电话的县。

这些援藏项目做出来后,当地的老百姓反响很好,他们认为上海干部来江孜是实实在在为他们谋福利的。

P143-145

后记

在上海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前夕,由政协上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参与策划组织、编撰出版的《口述上海对口援藏》与大家见面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及时跟进历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经验为现实工作提供新鲜营养,是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做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料征集和研究工作是我们文史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创新实干,敢为天下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东西部地区之间对口支援,是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两个大局”思想的生动实践。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援藏工作,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上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自1995年以来,上海先后选派了7批共376名干部到西藏工作,援藏干部把受援地区作为“第二故乡”,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勇于在艰苦条件下和复杂环境中建功立业、历练人生,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了一大批体现两地人民深情厚谊的生动事例,留下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对口支援故事,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称赞,为上海人民赢得了荣誉。回顾与梳理上海对口援藏工作的历程,对于进一步推进两地改革发展,深入持久做好对口支援工作,谱写国内合作交流工作新篇章,促进“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的口述者都是上海对口援藏工作的见证者、参与者,包括上海市委、市政府部分分管领导,西藏日喀则地区相关领导,各批次援藏干部领队,部分任职当地县委书记、县长等职务的援藏干部,援建重大项目亲历者,市委、市政府等部分相关部门领导以及其他人员。他们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深情回望讲述,将他们参与对口援藏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精彩细节以及难忘记忆娓娓道来,还原了许多鲜活的历史现场,让我们在感受他们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援藏经历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重大意义。

《口述上海对口援藏》课题开展以来,征编工作得到了各区县、相关委办及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的大力支持。许多访谈对象也对我们的工作献计献策,提供了无私帮助。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