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辉编著的《恸问苍冥(日本侵华暴行备忘录)》介绍了,在记录日本侵华暴行的时候,我无数次担心它们会玷污我的笔和纸。我不得不经常强压住自己的情感,不让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不让悲怆之情完全把我笼罩和淹没。实在不行了,只好停下来,起身走一走,深深地喘上几口气,呆望窗外的天空,凝视那些正在等待春天的枝桠……
我用我同胞的血泪、白骨、悲辱和苦难,建造起这座人类灵魂的拷问台,请人们在这里透视人性的内秘。感知人之为人的内涵。
那场劫难不仅是中日两个民族的悲剧。灾难属于全人类。那是整个人类的耻辱,是这个文明世界的悲哀。是现代人类的一道永远滴血的伤口。
立此存照,永志不忘:愿我们的后代活得尊严,也死得尊严。
侵华战争中,日本在中国所犯暴行和所欠血债,罄竹难书。万千血泪史实汇集成这部厚重的书,也只记录了日军罪状之万一。本书既注重事件,亦突出细节,兼顾史料价值与历史现场感,故于日本侵华暴行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金辉编著的《恸问苍冥(日本侵华暴行备忘录)》精妙之笔还在于“问”——“他们为什么要杀人”?“我们为什么被屠杀”?书中对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心态、观念做了入木三分的分析,见地之深,目光之透,文字之中肯独到,使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一页页惨痛的历史,更看到了深埋在历史底层的积淀,读后令我们在凝思中拍案而起。
任何历史回顾都是为着创造今天和走向明天。本书后记“三个日本与两个中国”别开生面,呈现了一体观照过去、现在、未来的全新视角,发人深省。行成于思,开卷有益,读之有心,自生启迪。
开篇 两个民族的一个世纪
血腥的世纪 屠杀的世纪
公元1900年
中日文化交流的往而复来
以怨报德的文化屠夫
日本武力侵华的第一次发动
想起了“倭寇”
屠杀,屠杀,还是屠杀
大陆之梦
一点联想:威廉夏伊勒笔下的第三帝国
历史的教训
备忘录一 1931—1936
1931—1936年概要
一问苍冥 他们为什么要杀人
对“茶馆屠杀”的困惑
众说纷纭的人性与兽性
“日本没有哲学”: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国家至上主义
同文不同道:日本没有从中国学到的是什么
从民族主义到种族中心主义
民族心理的“错记”现象:国家意志灌输的巨型“实验”
有神无鬼与无所畏惧:没有宗教感的宗教大国
“谁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发疯”: 道德相对主义与耻感文化
虐待狂与受虐狂:从家庭教育到军队养成
集团实用主义:日本人最重要的行为模式
日本的怪圈:战术上的成功同时就是战略上的失败
毛泽东李宗仁纵论侵华日军之战略失误
“鬼子”这一汉语名词如何为日本侵略者所独占
备忘录二
1937年概要
1938年概要
二问苍冥 我们为什么被屠杀
面对大屠杀之时:任人宰割及其他
一位在纳粹统治下生活的德国哲学家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国人,你的名字叫苦难
仅仅是“落后挨打”吗:屡干屡败说改革
“落后挨打”之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落后挨打”之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何其难也
“落后挨打”之四:“以夷制夷”与屡被出卖的中国
“落后挨打”之五:不平等条约与炮舰外交的终结
在20多把刺刀的簇围中,一位中国农民抽着最后一袋烟
备忘录三
1939年概要
1940年概要
1941年概要
1942年概要
1943年概要
1944年概要
1945年概要
余篇 度尽劫波
原子弹的多重悲剧
历史该如何告别
战争文化的历史惯性
从战争魔鬼到和平使者
20世纪再回首
再版后记 三个日本与两个中国
主要参考文献
血腥的世纪屠杀的世纪
公元20世纪,当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和最为热闹的世纪。如果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人穿越复活,大概很难说他能不能搞清楚,自己面对的到底是神话呢还是现实。
20世纪中人类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当然会使他目眩。然而更使他震惊的,恐怕还是人类在世纪舞台上所演出的野蛮和疯狂的正剧。在了解了人类在这个所谓最为文明最为科学的世纪中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大概更不能知晓自己究竟是置身地狱呢还是活在人间。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生命因农业和医疗卫生的进步而免于死亡,也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群体被有计划地批量杀戮;人类的预期寿命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人类的自相残杀更是从来没有过如此的规模和力度。像这样全球性的几乎无处不在的屠杀,的确是史无前例的。而把屠杀同类作为长期战略,广泛深入持久地集中精力从事肉体消灭,更是旷古未闻。
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两次世界大战和烽火相望的局部战争,造成了约一亿人的死亡。另据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教授的计算,在这个世纪还有约8000万人因政治和宗教的原因而被杀害。
这是一个最为辉煌和最为血腥的世纪,一个最为理性和最为恐怖的世纪。
这是一个人类流血最多和怨仇最深的世纪。
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动物学家康罗·洛伦兹曾经作过这样的假设。他说,如果在另外一个天体上有一位公正的观察者,观察到人类的战争等历史性大事件,那么他就绝不会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着智力甚或道义责任的指挥,因为有理性的生物不可能做出人类这样毫无理性的事情。洛氏进一步假设,如果这个地球外的观察者是个动物行为学家,他就会得出结论,人的社会组织非常像老鼠,在自己的族群里是个爱社交的和平的生物,但是对于那些不属于自己集团的同类种族,就完全变成了魔鬼样的凶兽。而这位观察者如果再知道人类的人口正在爆炸式地增长,武器的破坏性和毁灭力也一再增强,人类还划分成几个政治集团,那么,他就不会指望人类的将来,会比居住在一条几乎没有食物的船上的几个老鼠部族好多少。甚至这种预测还嫌乐观,因为老鼠在过分拥挤的情况下会自动停止繁殖;而且,老鼠在全面的屠杀之后,还会有足够的个体留下来延续种族。而在人类这方面,假若使用了氢弹,我们可就不敢这么肯定地预言了。
屠杀,并且是集体屠杀,是20世纪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大特色。作为这种屠杀的突出代表,在西方是法西斯的德国,在东方则是军国主义的日本。德国人把最先进的技术用于大屠杀,使屠杀工业化和程序化,达到了极致。日本人则基本上用原始的方式进行大屠杀,在屠杀中充分体验武士道的快感,同样达到了极致。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不幸成为东方与西方承受巨灾大难的首选目标。
德国人屠杀犹太人,多少还可以找到一些历史的渊源,在那个大陆上,反犹排犹的幽灵,已经飘荡了一两千年。而日本人之屠杀中国人,人们却很难找出侵略者常规目的之外的任何历史逻辑。
这么多年了,曾被日本侵略者无端浸入血海而劫后余生的中国人,也该整理一下屠杀者所馈赠的这份历史遗产了。这是一份我们民族的2000多万生命和几亿人的血与泪凝结而成的沉重的遗产。公元1900年
1900年,北方大旱,黄河流域赤地千里。世纪之交的中国,在天灾人祸和内忧外患的缠绕下,已近乎奄奄一息。
五年前,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东邻日本,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还在洋务运动正起劲的时候,中国的文人们为自己这日渐沦落的国家解嘲,说中国是一头睡狮,总有一天会觉醒,并且让全世界大吃一惊。甲午之战,中国的表现果然让列强“大吃一惊”。不过,它们吃惊的是中国的腐朽程度。现在,这头貌似睡狮的肥猪被放在了砧板上,列强抓紧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争先恐后地对它进行肢解和宰割:1895年,德国在天津、汉口划定租界;1896年,俄国、法国在汉口划定租界,日本在杭州划定租界,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驻军;1897年,法国要清政府保证海南岛不割让他国,日本在苏州划定租界;1898年,德国租借胶州湾(青岛),并要清政府保证山东省不割让他国,俄国租借辽东半岛(旅顺、大连),日本要清政府保证福建省不割让他国,英国租借威海卫、九龙,法国要清政府保证广东、广西、云南三省不割让他国,日本在天津、汉口、沙市划定租界;1899年,英俄两国约定长江以北为俄国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为英国势力范围,日本在厦门、福州划定租界,法国租借广州湾;1900年,俄国乘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出兵占领东北全境……
两年前,被称为“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运动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中国看来只有继续在那位那拉氏的牢牢控制之下,继续衰败、等死。
一些不愿等死的中国人,以义和团的名义聚众起事,并且匪夷所思地把仇恨对准了洋人和中国的教徒。他们相信,只要念动咒语和服食法水,身体就可以不受洋人火器的伤害,亦即所谓刀枪不入。很快,这一运动就席卷了北中国干裂的大地。义和团那“刀枪不入”的口号所传达出来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绪,远比一般人所领会的更复杂,也更绝望。由于为中国、也为自己的命运而悲愤交集,人们只好把古老的迷信当作对抗西方武力的唯一招数。P13-15
三个日本与两个中国
“在世界上恐怕再难找到哪两个大国能像中国与日本这样,相互交往的历史是如此之悠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如此之深远,文化上的血缘关系是如此密切和广泛。而两国的相互关系,对双方的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是一幅谁也无法清晰勾勒的图景。一衣带水也好,血流成河也好。同种同文也好,剑拔弩张也好,中日关系就是这样的剪不断理还乱。”
——校阅二十年前的书稿,再读这些文字,感慨系之。
因为文化的接近,中国人向来以为了解日本。然稍作观想,便知日本之于中国,始终是“熟悉而陌生”的存在。近代如此,现代如此。当代似乎依然如此。我们之所谓“熟悉”,是历史的日本、过去的日本;而我们所“陌生”的。则是现实的日本、当下的日本。问题就在于。不论过去还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都是现实的、当下的日本;而我们所谓熟悉的、以为了解的日本,实际上是已经成为过去的日本,甚至是自己想象中的日本。
何以故?
日本者,“三个日本”也。
第一个日本,近代以前的日本,全面学习和输入中国文化的传统的日本。
第二个日本,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从富国强兵到军国主义的日本。脱亚入欧与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主导观念。脱亚者,摆脱中国影响;入欧者,模仿西方列强。在第一个日本的历史时期,从文化到国际关系,日本大都处于中国的影响之下;只有跻身列强行列,才能真正摆脱中国的影响。近代西方文明的模式,强兵是富国的捷径,列强多为侵略掠夺他国而致富。按照西方的标准,清代中晚期的中国,是典型的富而不强。这样的中国,便成为日本弱肉强食的主要对象。富国强兵与军国主义,乃逻辑之必然。第二个日本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达到顶峰,其军力之强前所未有,而明治以来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和掠夺的资源,复全部投入侵略战争的无底洞。富国强兵的结局是整个国家变成废墟,那个“大日本帝国”亦随之灰飞烟灭。
第三个日本,二战后新生的日本,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的日本。二战结束时,战败投降的日本被美军占领。美国军事管制时期的两项重要措施,对于再造日本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解除日本武装制定和平宪法,二是对日本强制进行民主化改造。第三次学习形成了第三个日本。日本第一次学习是主动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学习模仿乃理所当然求之不得。日本第二次学习是被动的,脱亚入欧是摆脱落后挨打命运的无奈选择。而学习西方列强的军事扩张,最后导致了第二个日本的毁灭。日本的第三次学习则是完全强加的。幸运的是,这刺刀之下的学习,规定动作为民主法治与和平发展,恰恰是西方文明的精华,加上日本民族特有的认真、扎实、敬业、严谨,日本于是迅速发展成为非西方世界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几十年下来,第三个日本的科技与经济实力、社会之繁荣稳定、国民之文明素质等,皆名列世界前茅。
日本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当然自有其内在连续性,但是,上述三个时期的日本差异之大,又可谓面目全非。以故,笔者称之为“三个日本”。
之所以会形成三个日本,之所以几度迅速实现历史性幡然转身,其秘密还在日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之中。
日本文化的原生态根基较浅,开化度不高,故其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主要依靠学习和输入。所以日本文明的性质,属于学习型文明。三个日本都源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因为根基不深,传统负重不大,所以学习新的文明比较方便,接受新的文化非常迅速。而既然已经到手的东西都是学来的、借用的,那么再换一套、再走新路也就无所谓。故其变化与适应、得之与弃,同样方便而迅速。
三次大规模向外学习,三番另起炉灶重新开始,形成了三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日本。学习型文明的历史,与日本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和塑造了日本的民族特性,他们的实用和机智,他们的执着和灵活,他们的保守与多变,他们的适应与成功,等等。既然是学习,必然是以今天为基点,以实用为标准。可以说他们什么特点都有,然而,日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没有特点所以学什么像什么,所以做什么成什么,这本身又确实是特点中的特点。
日本一成不变的东西,即为其灵活善变和随机应变。
了解今天的日本,看现在的中日关系和亚太格局,必须充分认识第三个日本。因为,日本就是当下的日本,而人们所面对的,仅仅是、也全部是现在的日本。
今天的第三个日本,既非第一个日本,亦非第二个日本。即以外界最担心的军国主义而论,应该说,今天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国家体制基础、社会心理基础、民众素质基础和国际环境基础都已不复存在。所以,日本的和平民主道路按说不会轻易改变。尽管军国主义的幽灵还时隐时现,但那只能是幽灵而已,而不会再是别的什么。
曾经深受其害的邻国对于那幽灵的徘徊非常在意,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大多数日本人于外界的种种激烈反应不理解一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
对于文化中国来说,传统是回归本来的传统,现代是本来新生的现代。
所谓两个中国者,实则并非传统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其分界分明在明白的中国与迷茫的中国。
迷茫者,迷失了文化本来,既失掉了传统,也不会是现代。
明白者,明白自我本来,即如老子所言,“执古之道,而御今之有”,传统与现代自为一体。
本来与未来,同样一体。
未来皆从本来出,本来自化即未来。
没有本来则未来无以得生,没有未来则本来无从而显。
如是,现代化与文化复兴本为同义与同道、同出与同的。
现代化者必行文化复兴。文化复兴者即为现代化。
国人不知何时开始迷信什么GDP,迷恋其增速排名之类。更为了那个数字,不惜家园满目疮痍,不惜文化乌烟瘴气。其实,不论西方还是东方,也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那个东西从来不成其为什么标准。据说当年大清国GDP世界第一,结果也没怎么样。当代一些石油国家人均GDP高居世界前列,也没人视其为现代化国家。再看唐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富庶的国家,唐朝首富应该就是世界首富,可还有人知道他老人家姓甚名谁么?堂堂世界首富者,远不敌金昌绪区区二+个字的《春怨》(打起黄莺儿)浅吟,更甭说李仙杜圣、韩潮苏海了。由此亦可见中国的标准。文化中国之恒在标准。
所以,人之为人,国之为国。主要还在文化。文化才是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自强不息之道。
现代化即在文化复兴。复兴者,复归而自兴盛。
得其本源者自然兴旺发达,没有复归则无从兴盛发展。
所以现代化之首要,就在正本清源。
正本清源之常解: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
本者,非正非邪;与旁枝末节相比,本自然为正。
源者,无清无浊;与千流百派相比,源自然为清。
故正本清源之正解当为:明本知源,抱本守源。
返本者自正自化生生不息,得源者自清自流滔滔不绝。
西方现代化之真启示中华者:回归本来,创造文化新生。
学习型日本之屡示范中国者:我本无相,万相皆是我在。
原创型文明之中国现代化者: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本来自在,是为中华之中道。
待中国现代转型达成之时,即为第二个中国之呈现于世。自将是传统与现代之一体的中国,文化立国一以贯之的中国,本来本然本原本在的中国,故中国无二。 而学习型的日本则不止三个,待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人类新文化之创生之大兴,还会有第四个日本。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夫子所言之道,是为老子所示之“可道”,而非“恒道”。
可道者,各足为路,个个不同。
恒道者,无所不道,在在见同。
故曰:
可道不同,不相为谋。
恒道无谋,天下自同。
2014年8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