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耶鲁笔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文飞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耶鲁笔记》是刘文飞作为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在耶鲁大学访学期间对这片校园热土的深情随笔的结集。书中既有他在耶鲁防学的一些见闻,又有校园文化留给他的深刻思考,还有与一些中外名家的交往故事,以及作者对美国社会的独到观察。共收录《<耶鲁报告>和“耶鲁精神”》、《耶鲁斯拉夫系》、《拜访充和先生》、《《布罗茨基传》译后》、《小镇哈姆登》等随笔29篇,并配有精美插图50余幅。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美国学术界及其学术精神、当地社区及市民生活有一个全景式又不乏深度的了解。

内容推荐

《耶鲁笔记》是著名学者、翻译家刘文飞先生作为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在耶鲁大学访学期间对这片校园热土的深情书写。《耶鲁笔记》中既有他的一些见闻感受,又有一脉相承的耶鲁校园文化带给他的思索,还有他与一些同在耶鲁的中外学者的交往故事,以及他对纽黑文市、新英格兰地区,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独到观察。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美国学术界及其学术精神、当地社区及市民生活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

目录

耶鲁和耶鲁大学

《耶鲁报告》和“耶鲁精神”

耶鲁的图书馆

耶鲁斯拉夫系

耶鲁教授托马斯

拜访充和先生

林璎和她的“女生桌”

老校园的三座雕像

东石山

耶鲁毕业典礼

耶鲁与新英格兰

耶鲁和纽黑文

耶鲁与中国

在耶鲁译俄语小说

小镇哈姆登

达特茅斯之行

在波士顿参会

垂钓长河

塞勒姆今昔

列克星敦的战争记忆

总统山和“疯马”像

《布罗茨基传》译后

《布罗茨基传》译者附记

安阿伯的“犯罪地图”

“阿尔迪斯”出版社

被召回的图书

密大的“金苹果”

《美国哥特式》

开曼岛上的图书馆

后记

试读章节

耶鲁教授托马斯

与耶鲁教授托马斯·温茨洛瓦的第一次相见,是在1996年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看到我手中的“YaleTomas”字牌,身材高大但略微驼背的他径直走来,片刻的迟疑之后,我们还是西方礼节式地拥抱了一下。返程的车上,交流并不欢畅,大多为简短的问答,只是当交谈的语言在不经意间由英语转为俄语之后,这才有些滔滔不绝,但话题始终只有两个:北京和布罗茨基。前者是他此次旅游的主要对象;后者是我的博士论文的唯一对象。

在以布罗茨基为题写作论文时,我先后给布罗茨基的多位友人和研究者去信,请教相关问题或寻求相关资料,最早给予回复的就是托马斯,他同时还寄来TheThirdWave:RussianLiteratureinEmigration(《第三浪潮:俄国流亡文学》)一书,可谓雪中送炭。当时尚无互联网,中美间的通信一次来回就需一月,可我们的书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居然往来了五六次,直到他出现在首都机场的出港口。

我们一起看北京的名胜。他手里始终捏着一张折成手掌大小的纸片,不时在上面记着什么,蝇头小字一会儿便黑压压地爬满一面,再有内容要记,他便将纸翻折过来,如此这般,那张纸便很快成了一幅语言六面画。在故宫和颐和园,他或俯身在膝盖上写,或趴在石墩上写,或干脆把纸贴在墙壁上站着写。“记录灵感?”看他写得入迷,我不禁问了一句。“也许。”他一边回答,一边下意识地将那张纸揣进口袋,神情似乎有点神秘,甚或羞怯。

当时的北京公交车太挤,出租车太贵,我于是建议托马斯骑自行车游览北京,他欣然应允。我借来一辆旧车,让他在院子里试骑,他迈上车,两手紧握车把,长长的双腿一直支撑着地面,等他慢镜头地把两脚放上脚蹬,竟如杂技演员般原地定车,纹丝不动,片刻之后,自行车又慢镜头地倒了下来,好在他及时松手,才避免与车一同栽地。他小声嘀咕一句:“以前骑过的。”我宽慰他道:“中外自行车的结构和操作方式可能都有所不同。”

于是,我们改骑三轮车。我当时拥有一辆小型轿式脚踏三轮车,是接送孩子用的。托马斯坐进狭窄的车斗,两边似乎没有任何多余空间。我们由劲松出发前往并不遥远的天坛,托马斯两手紧握车帮,驼背挺得笔直,兴奋得满脸是笑,周围的路人和骑车人见之,脸上纷纷露出更多的笑,像围观一只稀奇的外国猴子一般跟随我们前行,托马斯并无丝毫不适和不快,还不时腾出一只手来,向周围的观众挥手致意。

在长城,我们选择一个“景点”拍了一张合影,托马斯不爱照相,这是他北京之行中为数不多的留影之一。十多年后,我在翻阅画册《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戈宝权》(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时惊讶地看到,托马斯的父亲安纳塔斯。温茨洛瓦(AntanasVenclova,1906--1971)1954年访华时与戈宝权先生在八达岭合影,他们选择的位置几乎与我们不谋而合。我将那张旧照扫描后寄给托马斯,他称这是“历史的重叠”。

托马斯1937年9月11日生于立陶宛克莱佩达市(Klaip6da),先后就读于维尔纽斯大学和塔尔图大学.1977年因政治异见被迫流亡,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书,1980年起落脚耶鲁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1985年在该系获博士学位,不久成为耶鲁终身教授,一直工

托马斯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尔纽斯大学,是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学生。可三年后的1956年他却被校方勒令休学,因为他对当时苏联人侵匈牙利表示了抗议。布罗茨基在为温茨洛瓦一本诗集所作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

当时,与匈牙利革命一同升起的种种希望被苏联坦克的履带碾碎,这些坦克镇压了起义。匈牙利起义之命运对于托马斯·温茨洛瓦(以及我本人)这一代、亦即1956年一代而言,其意义恰似十二月党人的失败之于普希金的同时代人,或西班牙共和国的灭亡之于温·休·奥登以及其20世纪30年代的同辈们。它不仅塑造了这一代人的世界观,而且还导致了许多人的个人末世论。

另一方面,这一代人却成了文学的意外收获,因为他们在开始生活时较少幻想,匈牙利悲剧成了他们的试金石。托马斯·温茨洛瓦在19岁时便爱上了文学,文学于他而言成为存在的主要现实,稍后,又成为他的职业。P34-37

后记

2009—2010年,我以富布赖特学者(FulbrightFellow)身份在美国耶鲁大学访学一年,对耶鲁大学的历史和传统、特色和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其间游走美国各地,也对美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所感受。在此之前,我还曾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阿伯小住数月,“陪读”在密歇根大学访学的妻子陈方。两度在美国生活和工作期间,我陆续记下一些观感和思考,它们组成了这本小书。

感谢为笔者赴美访学提供支持的美国富布赖特项目(TheFulbrightProgram)和美国国务院国际学者交流理事会(ThecouncilforIntemationalExchangeofScholars,CIES)!感谢为本书面世创造机遇的漓江出版社郑纳新社长和厍文妍女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0: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