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最后的守护人》由卡罗·阿·马尔蒂伊所著,拿到这本书,可能只是被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所吸引,听到中世纪欧洲、罗马教廷、佛罗伦萨、猎杀女巫,便忍不住翻开书想看一看。
翻开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一页页读下去,你会发现一开始觉得一般的故事仿佛变成了吸盘,将你深深地吸了进去。情节跌宕,悬念迭出,情节环环相扣,不给你喘息的机会,教会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这个守护的家族最后到底是怎样的命运……
外表高尚圣洁的教廷,里面藏匿着阴谋和诡计;一个个光鲜体面的人,胸腔里是否起伏着一颗红心;逃亡的天才该如何躲过明里的追捕和暗里的算计,该如何分辨不还好意的亲近和善意的帮助?困难重重,守护人又该怎样杀出重围,完成使命?……这是一本你看了就停下来的书……
《999最后的守护人》由卡罗·阿·马尔蒂伊所著,《999最后的守护人》的内容简介:
几个世纪以来,罗马乃至整个欧洲内部都流传着这样一个秘密:一旦999个论题现世,“上帝”的身份会遭到质疑。这惊世骇俗的999个论题不仅关乎着教会起源的内部机密,还隐藏着教会猎杀“女巫”的巨大阴谋……
罗马教廷对论题提出者皮科伯爵进行全面封杀,并对这个天才叛逆者实施围追堵截。皮科一路惊险逃亡……
五百年后,皮科论题的守护人也遭到德国法西斯的阴谋暗算,守护人和法西斯展开激烈的斗争,直到秘密论题落入了最后一位守护人手中……
论题里到底包含着什么秘密,为什么教廷和法西斯分子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封锁和抢夺?爱情与友情,诺言与天命,或至死不渝,或包藏祸心。沉默的是死灵,留下的继承者还要将这个秘密继续传递。而秘密一旦公开,很可能会动摇两千多年来我们所认知的世界……
夜深了,但城区一侧的罗韦雷氏宫殿里盛宴未散,灯火通明。宴会的主人是新晋的枢机主教多美尼科·德拉·罗韦雷,他有一个远亲名叫朱里安诺·德拉·罗韦雷,也是位枢机主教,但这两人是死敌。朱里安诺是教皇西斯都四世的侄子,教皇两年前去世了。宴会上有一位贵宾名叫波吉亚,也是位枢机主教。陪同他前来的是他新结识的情人,年轻貌美的朱里亚·法尔内塞。她那浓密的长发精心地盘在头上,并用一根碧绿的珍珠簪子固定住。这根簪子精美华贵,显示着女主人尊贵的身份。为了她,波吉亚抛弃了乔万娜·卡达内,也就是被称作瓦诺莎的女人。她为波吉亚生育了三个孩子,却依然风韵犹存。可是谁也不敢对她表示关注,因为她仍被看作是枢机主教的女人。
这时,一位比维拉琴…的演奏者弹起了欢快的舞曲,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一对对舞伴们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深情相拥,翩翩起舞。大厅的墙上有着精美的壁画,画里有美人鱼、海螺、斯芬克斯、半人马、半人兽,它们有的在奏乐,有的在交欢,有的在打斗,大厅里回荡着男男女女的欢声笑语。
只是这欢快的气氛、令人沉醉的音乐并未能使皮科伯爵感到半分的轻松。几个月以来,他满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著作的出版。不过他实在无法拒绝今晚的邀请,拒绝它会一下子得罪两位枢机主教,一位是主人,一位是客人。他想,要是在这里碰见萨佛纳罗拉,他该会怎样责备他啊!想到这里,他不禁笑了起来。这位猛烈抨击世俗的神父,全佛罗伦萨都对他十分敬畏,连权倾一时的洛伦佐也忌惮他几分。如果神父对自己进行炮火般猛烈的攻击,指责他与腐朽的罗马贵族同流合污,也不无道理。他没有别的办法,那天晚上在物质危险与精神危险之问,他选择面对后者。
到了该走的时候了。他让仆人取来自己的帽子与天鹅绒长袍,并将镶有家族标志的金链子放到华贵的上衣里面。夜晚在罗马行走最好不要将金银首饰露在外面。除了有四处流窜、手持刀刃的劫匪,罗马城里还面临着一种新的威胁。一群西班牙无业游民南下窜到了罗马,想借着风头正劲的波吉亚主教捞点好处。他们肆无忌惮地抢劫绑架,而且常常与本地的土匪拼杀,谁要是碰上这样的情况,简直就是插翅难逃。
没人注意皮科伯爵已经悄然离去,因为那一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倾听洛伦佐那首著名的《月桂》上。这是一首新诗,据说是洛伦佐亲自创作的,其中放荡不羁的诗句曾招来不少的嘲笑与闲言。皮科很庆幸逃过跳舞这一环节,无论是老舞步还是新舞步,汗流浃背是不可避免的,到时大厅里散发出来的气味可想而知。皮科朝着犹大广场走去,他的贴身侍者在前面带路。到了那儿之后,他又往陈齐山的方向走去,罗马最著名的出版商艾乌卡留斯的印厂就在那里。尽管夜已深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拉响了门铃,并站在对面的小路上耐心地等待。艾乌卡留斯可能正在睡觉,不过他对皮科的意外造访早已习惯。皮科不仅是他最崇拜的人,而且是他的大客户。
夜幕中皮科思索着,艾乌卡留斯也挺不容易,他在风云变幻之际来到罗马。尽管已经皈依了,但他依然是犹太人。在德国,一帮新兴的与萨佛纳罗拉一样坚定的神父(当然未必有他那样的学识),对基督的敌人已经虎视眈眈很久了。他们的敌人首当其冲的是罗马教廷僵化腐败的信条,其次是犹太人以及所有远离基督美德的人,他们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是进天堂的保证。
几个月前,艾乌卡留斯向皮科透露,为了躲避这些危险,他的香料商哥哥举家迁往西班牙,定居在萨维亚。几年前,在那里扎根的犹太人人数不少。只是近来他们落到虔诚的基督徒费尔迪南多国王的手里,遭受了宗教裁判所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无尽无休的迫害。
皮科不止一次地与萨佛纳罗拉开玩笑,问他怎么会和西班牙的托马斯干同样的事,萨佛回答说其实他们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手段截然相反,他总是将两人的讨论从宗教层面转移到哲学层面。
艾乌卡留斯比他的哥哥要幸运,他选择了意大利。尽管意大利政治动荡,不同势力之间针锋相对,但由于他之前的经历,他在罗马不仅碰到了运气,还呼吸到了革新与自由的气息。不过他也没有完全放下心来,他担心意大利迟早也会出现对犹太人的迫害。他一直很谨慎,并告诉皮科,作为前提条件,他要在书里印上“阿里亚斯”作为自己的别名,放在“弗兰克”的前面,因为“弗兰克”这个名字明显地揭示了他的犹太人身份。皮科多次劝他不要担心:只要自己与奥尔西尼、美第奇、罗韦雷和波吉亚家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印厂里的灯亮了起来,乔万尼听见铁门被打开的声音。大门半开着,在油灯的掩映下,艾乌卡留斯的身影探了出来。
“伯爵,我得怎么跟您打招呼呢,晚安还是早上好?要说晚安吧,现在已经太晚了,晚上都快过去了;要说早上好吧,又太早了,再过五个小时太阳才会出山。”
“你就说祝我一生平安,”乔万尼回答说,“让我每时每刻都祥和。”
“每一个人都期盼着这样的结局,不过这可不是简单的事,甚至对上帝来说都不容易。”艾乌卡留斯一边回答,一边请乔万尼进屋,他随即便把门关上了,乔万尼示意仆人留在门外望风。
“我不会耽误你很多时间,艾乌卡留斯。我只是想知道我的论题印得怎么样了?”
“五百本书不是念一句‘阿门’就能印好的,尊敬的乔万尼。尽管我的同行乌尔克·韩曾说,现在一日之内就能印出来的书能赶上一年之内写出来的量。”
皮科笑了。
“我认识乌尔克,他又聪明又能干。我读过他印的《论正确的快乐与良好的健康》,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某拉丁作家的哲学著作,不过买了之后才发现写的是美食。总之,我被愉快地欺骗了一把。看了那本书,我才知道以前一些让我有点不消化的菜是有些小问题……”
“学无止境,伯爵,即便像您这样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不过您还是要把您的成果藏好,尽管许多人已经知道了。饮食这个问题太世俗了,乌尔克担心他的出版商执照被取缔。”
“我想,失去自由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塞内卡…说,不做坏事,便不会有担忧。”
“但愿如此,伯爵。”
“天堂是这样的;在人间,当人们更清楚地了解神的本质的时候,也会这样。如果说我们都是神之子,那意味我们是平等的。世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希望我的论题能推动人们加深了解。”
“您说什么?伯爵,我是不是听清楚了?肯定没有。我年纪大了,耳朵背了,常把话听错,就像是水果商,给你看的是好苹果,塞到你包里的却都是烂的。”
“你已经听懂了,艾乌卡留斯。你刚才说把好苹果和烂苹果混到一起,我想告诉你那些书中有三本要用红皮线装订,留下加页的余地,而且要带锁。”
艾乌卡留斯不解地看着他,不过对像他这样既富且贵的伯爵是不能说“不”的。
“我一切照您的吩咐办,我会尽早把成书交到您手上。不过教皇委员会那边我们该怎么办?您别忘了,我一直在等教延的出版许可。”
“别担心,你迟早会有的。你要知道,我是受到神的启示才写的这些论题,而且,事实上,我的祖先,你的祖先,都信奉着同一个天神。”
“您别这么说。我哥哥因为非常小的罪名就被他们倒挂在墙上,砸烂了手指。他曾是个能干的香料商人,现在已沦落成可怜的残疾人了。”
“你说的对,艾乌卡留斯。不过再过不久,这一切都将结束,我坚信会这样,像你哥哥这样的人以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不管上帝是怎样的,愿上帝保佑您,乔万尼。”
P11-15
《999,最后的守护人》这部小说于2009年问世后不久便大获成功,仅在意大利便创下了10万余册销量的大观,并先后被译成16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它被意大利评论家们誉为“意大利式的《达·芬奇密码》”,是意大利当代悬疑小说力作之一。
小说采用了时空穿越的叙事手法,贯穿着两条时间主线进行平行叙述:一条线是1486年前后,故事围绕着皮科的999个论题展开。作者向我们展示了50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那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描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众生百态。这里有爱恨情仇,有刀光剑影,有阴谋诡计,当然也不乏侠肝义胆和义薄云天的豪情。另一条线是1938年前后,这条主线围绕着德国法西斯夺书、贾科莫·德莫莱护书展开。在这一部分,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以“护书高于一切”的人生态度来践行自己毕生使命的主人公德莫莱形象。为了护书,他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无欲无求,而最终其后人却发现德莫莱家族世世代代用生命守护的竟然是一本假书。五百年光阴荏苒,世世代代前赴后继,守护的却是一个赝品,这是先人卓绝的智慧,还是历史巨大的玩笑?作者还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法西斯社会里人性的冷漠与扭曲。十年朝夕相处的师徒相互间心有芥蒂,徒弟为了金钱与美女差一点欺师灭祖;亲密无问的恋人之间却掩盖着巨大的阴谋和背叛;法西斯军官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灭绝人性;只是在罗马街头一名卖身的女人那里残留着待人以诚、与人为善的人间真情……
小说时间上跨越了五百多年,从空间上看,故事在罗马、佛罗伦萨、米兰和瑞士的卢加诺等地上演,而将这不同的时空贯穿起来的是一个重要的红线式人物,他就是乔万尼·皮科·米兰多拉。他生于1463年,1494年卒于佛罗伦萨。皮科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是一个可与米开朗基罗比肩的天才,他是洛伦佐·美第奇的好友,是当时意大利甚至是欧洲最富有的贵族。他博闻强识,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嗜书如命,将一半的财富都花在书籍上。他著有999个论题,其中900个已公开发表,99个是秘密论题,这便是本书书名999的含义。他身处在那样一个教会极权的时代里,却大胆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宗教哲学思想,并酝酿在罗马召开一个世界宗教大会,邀请各宗教的神学家对他的论题进行探讨,对教会神权形成了强烈冲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说中皮科历经生死磨难,最终还是难逃噩运,英年早逝。
他死后也未能获得安静的长眠。2007年7月,他死后五百多年,尽管遭到强烈反对,他的墓终究被打开。开棺检验后,官方给出的结论是皮科因中毒而死,意大利学界对这样一个结果均表示不屑。因为五百多年来,所有研究皮科的学者都确切知道皮科死于砷中毒,这早就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开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检验的真实结果是什么?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更让人惊心动魄的秘密?对这一切我们今天都不得而知。也许它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浮出水面,也许它将会永远地石沉大海。
小说通过对皮科的人物塑造,利用文学的手段提出皮科的宗教思想:即西方的几大宗教其实有着共同的上帝。无论是基督教的上帝,还是犹太教的耶和华,他们其实是一个神。之所以有着不同的名字,是因为名字是被人创造出来的,因为每一位上帝都反映着人的本性,而不是相反。因此,历史上以及今天依然存在的以宗教为名的战争和冲突实际上是荒谬的,是违背上帝旨意的,实质上是人类借着上帝的名义为战争和屠戮正名。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还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想,这也是原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之一。
对小说的结尾部分我还想作一点说明。结尾部分提到奎多终于领会了皮科墓碑上那段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墓志铭,找到了真书的所在。译完全书时,我始终未能弄懂奎多到底是如何对墓志铭进行解读并找到答案的,是字里行间另有玄机,还是前文中埋有伏笔,需要仔细推敲揣摩?最终,我联系了原作者,马尔蒂伊先生很快作了回复,我在这里引用一下他的几句原话:
“我有意对此不作解释,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奎多是费鲁齐奥的
后人,费鲁齐奥是第一位守护人,他是最后一位。他最终搞明白了书在哪里,
但是……最终谜底将在本书的姊妹篇《异教徒》中揭晓。就我本人而言,我
更喜欢问题,而不是答案。因为问题可以开拓人的思维,而答案则将人的思
想禁锢起来。” 问题比答案更具魅力,那就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让他们去探索自己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