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西方经济史》文字简约,深入浅出,是解读西方经济史的上乘之作。
作者王东京以国别为经,以一国特殊发展阶段为纬,力陈各关键发展阶段的经国治邦方略,生动演绎美、英、法、德、日等世界经济强国发展传奇史。何以立国,何以兴邦,作者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一份明白晓畅的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领读西方经济史/王东京经典文丛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王东京//孙浩//林冰蓓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领读西方经济史》文字简约,深入浅出,是解读西方经济史的上乘之作。 作者王东京以国别为经,以一国特殊发展阶段为纬,力陈各关键发展阶段的经国治邦方略,生动演绎美、英、法、德、日等世界经济强国发展传奇史。何以立国,何以兴邦,作者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一份明白晓畅的答案。 内容推荐 《领读西方经济史》作者王东京以国别为经,以一国特殊发展阶段为纬,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力陈各关键发展阶段的经国治邦方略,生动演绎美英德日等世界经济强国发展传奇史。一部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的经济史,一经作者推演,便成为轻松好读易懂的经济学经典之作。何以立国,何以兴邦,作者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一份明白晓畅的答案。《领读西方经济史》文字简约,深入浅出,是解读西方经济史的上乘之作。 目录 001_ 引言 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 美国经济 007_“立国方略”之争 012_ 自由择业权的代价 017_ 工业化的“助推器” 021_ 国家干预浮出水面 026_ 收入政策力所不逮 031_ 自由经济的复兴 036_“新经济”方兴未艾 英国经济 043_ 走出重商主义的樊篱 048_ 产业革命一马当先 053_ 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058_ 撒切尔的“货币主义试验” 063_ 挡不住的私有化浪潮 068_ 福利制度骑虎难下 法国经济 075_ 自由贸易为法兰西奠基 080_ “金本位同盟”分崩离析 085_ 国有企业独当一面 090_ 农业现代化之路 095_ 国土整治促进均衡发展 100_ 失业阴影挥之难去 德国经济 107_ 独具特色的农业改革 112_ 经济统一推动政治统一 117_ 教育为本实现经济赶超 122_ 步入误区的战时经济 127_ 选择第三条道路 132_ 银行独立一波三折 137_ 东部改革拉开帷幕 日本经济 145_ “官”转“民”的工业化历程 150_ 产业政策推动经济赶超 155_ 老有所养的社会福利制度 160_ 农协托起经济一片天 165_ “收获型”科技发展战略 170_ 人本管理与“三件神器” 175_ 泡沫经济引发经济衰退 意大利经济 183_ 关税大战得不偿失 188_ “欧洲病夫”脱胎换骨 193_ 国家参与制居功至伟 198_ 中小企业谁与争锋 203_ 政府出手促南方经济开发 加拿大经济 211_ 保护关税振兴民族经济 216_ “小麦经济”不堪一击 221_ 日臻完善的金融体系 226_ 引进外资矫枉过正 231_ 门户开放促经济繁荣 俄罗斯经济 239_ 土地与自由的变奏 244_ 新经济政策以退为进 249_ 高速工业化功不掩过 254_ “加速战略”无力回天 259_ “休克疗法”败走莫斯科 264_ 通货膨胀谁主沉浮 269_ 普京铁腕匡时济世 试读章节 1860年11月,共和党人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把限制奴隶制列入新政府日程。南部蓄奴州脱离联邦,另立山头,南北战争爆发。对于战争的缘起,历来众说纷纭。从经济角度看,这是一场确定自由择业权的决战。人们不禁要问,自由择业权为何如此重要,以致要以4年血战为代价? 美国南北经济对立由来已久。北部工商业唱主角,崇尚自由经济。在北方实业家眼里,商品应畅通无阻,资金流向高收益产业,土地可以自由转让,最重要的,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美国公民是愿意开荒种地、驾船捕鱼还是打工挣钱,完全个人说了算。与英国相比,美国工商业还是“小个子”,冲出国门尚需时日,关税保护、资金投入、基础建设,这些事离不开联邦政府的关照。与北方截然不同,南方是棉花种植园的天下。种植园主打着自己的算盘:棉花销路这么好,何必去搞工商业;种棉花可是苦差事,自由人不愿干,当然要用奴隶;美国领土南方也有份,合适的地方都该种棉花;棉花卖给英国佬,有卖也得有买,得想辙让联邦降低关税……南北经济处处相左,互不相容,建国后一直磕磕碰碰,打打和和。随着合众国领土迅速扩大,南北对抗急剧升温。19世纪初,划入美国版图的大西部归谁,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美国南北双方拼争的,显然不只是那块广袤的沃土,而是要确立各自的“土地—劳动”结合方式。工商业和自耕农业,是北方的设计;黑奴撑起的种植园,是南方的勾画。二者本质区别只有一点:土地上的劳动者是自由人还是奴隶。这也成了双方绕不开的“死结”。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为“缺人手”头疼。1790年,美国总人口不足4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7人。解决劳动力的办法,北方只有一条,从欧洲移民。南方种植园的活又苦又累,只能拜托给黑人奴隶。移民和贩奴同步进行,70年间人口增长了8倍,被扩大的领土一平均,每平方公里也只有4人。远水解不了近渴,只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怎么利用?北方盯住了劳动密集、效率低下的种植园,主张扩大“自由州”,让350万黑奴自由流动;南方则抱定种植园经济不放,拼命扩大“蓄奴州”数量。 劳动力的流动,应该舍低求高,往收益好的产业奔。这既符合劳动者自身要求,又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样一桩好事,为何北方坚决拥护南方竭力反对?恐怕与南北经济特点大有关系。 南部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殖民地时期就搞起经济作物。可种烟草、栽水稻耗时费力,技改难度太大,只好多用黑奴,大搞人海战术。英国的金币填满土地所有者的腰包,种植园经济也就在南方落地生根。其特点是低投入高产出:土地是英王赏的,不须花一文钱;黑奴一次性成交,使用几十年后还能转手;而南方货在英国抢手得很,种植园经济简直是一本万利。耗竭地力,增加奴隶,成了种植园主们的致富秘诀。独立战争后,棉花成为美国南方主打产品,扩大棉田,增加奴隶,种植园的“投入产出”方式丝毫没变。棉花让种植园主们富得流油,棉田里的黑奴却一无所获。 与南方不同,北方气候干冷、土壤贫瘠,不论农业还是工业,都力求用高投入换取高产出;耕地少、劳动力昂贵,只好精耕细作、改进农具,提高单产;劳动力匮乏,工资高,只能靠增添设备,提高企业效益。西部对北方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向西部进军,北方自耕农就能获得大片沃土,北方农业耕作、用工方式优势尽现,并能迅速影响全国。农业立住了脚,工业西进便指日可待,风气一开,迟早逼着南方佬把黑奴放过来。劳动力流动这着棋活了,美利坚必将是北方自由经济的天下。对种植园主来说,占领西部一下子有了“战略意义”:虽然西部不宜种棉,也得寸土必争。种植园模式不在西部扎根,南方在竞争中就要甘拜下风,搞不准哪天蓄奴就会被判非法,真要那样,南方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根据联邦土地法令,只要掏得起钱,西部土地要多少有多少。北方实业家对此没什么意见,南方种植园主可不愿干——花钱买地,明摆着和种植园“低投入”模式过不去,何况西部不长棉花呢。19世纪前半叶,南方以分裂、骚乱相要挟,迫使联邦一次又一次妥协,蓄奴州由6个增到11个。这回北方可不愿干了。1860年实业家和自耕农联手,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推上总统宝座。林肯的施政纲领从未提过“废奴”,可种植园主们心里明白,新总统限制奴隶制的主张,无异于要剥蓄奴制这棵大树的皮,大树早晚得死,南方种植园300多万黑奴,迟早要落入北方人手中。这是南方脱离联邦的根本原因。P12-15 序言 早在数千年前,古老的黄河流域,就诞生了农耕文化。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生息繁衍,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尧舜禹、夏商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威动海内,四方臣服。泱泱大中国,直到18世纪,还是康乾盛世,国富兵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东方巨人眼里,大洋西面的世界,无非穷乡僻壤、蛮荒小国,尔等只配朝圣觐见,以我为师,天国绝不会降格屈尊,向西方学习。 与我们妄自尊大、好为人师正相反,那些“蛮夷之邦”,从未错过向中国学习的机会。盛唐时期,东瀛使者不畏艰险,越洋而来,他们不仅穿上宽袍大袖的唐服,练习笔走龙蛇的汉字,还带走了朱雀大街的图样、大唐帝国的典籍律令。与日本人相比,欧洲人的好学精神,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四大发明,让他们如获至宝,一批批船队装上罗盘,扬帆东行;商人扔掉鹅毛笔和羊皮,印刷出讨伐暴君的檄文;倒皇派摘下长剑和头盔,用火药枪击溃朝廷军队,建立起共和体制。 对西方的风云巨变,中华帝国一无所知。当麦哲伦环球航行时,明朝嘉靖皇帝却颁布谕旨,宣布“闭关”。清朝一代雄主乾隆大帝也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回绝了对方扩大通商的要求。西方使节送来的火炮、船模、望远镜,被视为奇技淫巧,束之高阁。英伦三岛的机器轰鸣,美国哈得孙河上汽笛的尖叫,被紫禁城厚厚的宫墙隔开,中西差距在不知不觉中越拉越大。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在书中他指出,忽视海外贸易,闭关自守,使中国的文明停滞了。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猛醒。禁烟英雄林则徐,最早睁眼看世界,一片苦心编撰《四洲志》,但未及上达圣听,本人就被发配至新疆。他的好友魏源,皓首穷经十余年,写成100卷《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发行量却不及日本,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天才思想,让日本人发挥得淋漓尽致,甲午海战以大清舰队全军覆没收场。著名思想家严复,潜心翻译《国富论》,可大清官员怎听得进洋人的“一派胡言”,维新变法的经济改革政策,呱呱落地百余天,就中途夭折。西风东渐没多久,大清帝国已经荡然无存。 冬去春来,潮涨潮落,诉说着大自然的变化。繁荣鼎盛,人亡政息,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19世纪上半叶,“日不落帝国”还是“世界工厂”,伦敦银行吞吐着天下财富;50年后,美国就通过高速工业化,把昔日的宗主国甩到了身后;拿破仑叱咤欧洲大陆时,德意志还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但它以经济统一促进政治统一,通过普法战争成了欧洲新霸;日本在“二战”后脱胎换骨,以产业政策推动经济赶超;苏联改革的列车脱出轨道,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三百年,世界各国大变革、大竞争、大交流,有的先声夺人,有的急流勇进,有的奋起直追。国际社会,百舸争流,群雄逐鹿,演绎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间活剧。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还是以管窥豹,知之甚少。由于种种原因,国人对西方的经济成就,更是避而不谈,讳莫如深。闭塞视听,盲目自大,使我们长期缺乏冷静的观察思考、认真的学习借鉴。我们曾以苏联老大哥为师,建立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独门单方,资本主义实行的是无序的市场经济,最终会引发危机。殊不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美国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就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一些做法,实行国家干预。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此后政府调控经济,风行整个西方世界,并创造了数十年的经济繁荣。我们也曾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前者是“一大二公”,后者则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却没有看到,“二战”后,欧洲各国大搞“国有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比起我们来并不逊色。即使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我们还曾以为,西方国家的人们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殊不知人家早就建立了社保体系,福利政策让我们望尘莫及。当我们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沾沾自喜的时候,国际贸易、资本全球流动早已蔚然成风??闭上眼睛捉麻雀,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古人云,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三十多年来,我们冲破樊笼,解放思想,立足国情,锐意改革,敞开国门,大胆吸收发达国家一切有用的文明成果,国家建设欣欣向荣,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西方经济发展历程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估价的几十年。我们承认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得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动力的结论。我们不再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而是大胆借鉴,为我所用。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改革才一路顺风顺水,稳步前行。当人类迎来新世纪的曙光时,中国已洗去百年耻辱,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风起云涌,加入世贸,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历史行进于此,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正在朝我们迎面走来;但无须讳言,我们也将会遭遇到更为严峻的挑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因此,我们必须向他国学习,向历史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西方经济史,就是为了观照现实,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我们深信,当西方经济史中的经典事件,逐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那些曾经莫衷一是的经济理论,举棋不定的经济决策,盘根错节的经济关系,功过难评的经济后果,一定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深入思考。如果我们能从西方国家的兴衰嬗变中,从已经发生的经济史实中,得出经验教训,并用以指导实践,我们一定会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中国改革的巨轮,也一定会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