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编著的《顺从天气》内容介绍:几年前,一个极平常的日子。认识了徐德龙,知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一个大学里的校长。也许是我们都属龙,年纪相当,也许是气味相投,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多次的见面后,相互就没有了客套,留下了坦诚和情意。徐先生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儒雅,是彬彬君子一类,但办事干脆利落,不婆婆妈妈。他留过洋,有西方人的认真和严谨,还有中国南方人的机敏,更有着西北人的宽厚和刚毅。一个搞粉体工程研究的人,可偏偏又喜爱《论语》、《易经》,喜欢文学艺术,科学精神中又多了一份人文思想。把个大学办得虎气生生,实在是叫人企羡。
贾平凹编著的《顺从天气》内容包括:沙家浜记、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握手、飞龙在天、悼巴金、《李育善散文集》序、泥土的形状、活人真是难事、看展览、好的文学语言、大唐芙蓉记、大红袍记、读诗能耐热、读刘长春的散文、游悟真寺记等。
飞龙在天
几年前,一个极平常的日子。认识了徐德龙,知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一个大学里的校长。也许是我们都属龙,年纪相当,也许是气味相投,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多次的见面后,相互就没有了客套,留下了坦诚和情意。徐先生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儒雅,是彬彬君子一类,但办事干脆利落,不婆婆妈妈。他留过洋,有西方人的认真和严谨,还有中国南方人的机敏,更有着西北人的宽厚和刚毅。一个搞粉体工程研究的人,可偏偏又喜爱《论语》、《易经》,喜欢文学艺术,科学精神中又多了一份人文思想。把个大学办得虎气生生,实在是叫人企羡。
《易经》上说:“飞龙在天。”在天就要飞,飞就须得胸怀广阔,有高远的眼界。可儿飞千里总是心系母亲,他回到了祖国,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西北,回到了培养他的母校。他从事的粉体工程研究太深奥,我不懂,我只是听人说,他用自己的研究救活了一批水泥厂,还有人,人的生活,人的精神。
我说过“要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农民”。而要看中国科学文化的高深程度,最重要的,我想得看中国的大学教育。人都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学校里的先生们才是真正的人的灵魂精神的工程师。大学是培养尖端人才的地方,更是熔铸人的精神灵魂的八卦炉。有什么样的大学,就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出炉。我虽然在几个大学里应聘过教授,可心里总是诚惶诚恐的,就写过一句话:百无聊赖何以教,一事无成怎做授,对大学教授是充满着敬慕之心的。像徐德龙做个大学的校长,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所以他总是弓着个腰,走路像小跑。
看了徐校长的专著《学海泛舟》,就了解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这几年的变化,更了解了徐德龙躬身小跑为了个啥。《易经》还说:“见龙在田。”田就是大地,搞建筑的是离不开土地的。有了土地,在田的龙才能飞跑。大学的地就是教学科研,就是老师学生;大地生养着万物生灵,大地也有着惰性。惰性就生出了破烂伪校舍,生出了低水平的教育,蚀掉了创新精神。我常想,大学扩招,效益好了,如果教学质量跟不上去,那可是误国误民的事情。领导忧心忡忡,老师忧心忡忡,家长学生更是忧心忡忡。人们用从口里抠出来的钱,把孩子送到大学念书,要是学不下东西,谋不下个生存之道,那才是把刀子往人心上扎哩。徐德龙和西建大这几年搞的五大跨世纪奠基工程,尤其是把教育教学质量当作第一要务,是有功于国家的责任,也实在是积德行善之举。
说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我是个外行,我只知道各种科学是人的不同法门,法门虽然不同,但在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搞文理渗透,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打通人的各个法门,别的就不敢多言了。
当人的生命进入五十岁的时候,就不会太张狂了,开始学会敬畏,开始全心全意地感激来自江河、大地和星空的神灵的恩赐。徐德龙已是到了知天识命的年龄,又在他从小就厌恶的“官场”(校长也是官嘛)。他说他这是一种不遂心愿的转折,“潜龙勿用”要看在啥事情了。是龙就得飞,飞就得“顺天应人”。天人感应了,就能飞起来,天人合一,就会飞得高,飞得自如了。祝徐德龙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飞上天人合一的境界。
2003年2月28日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