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心的日子,一切都惬意的时刻,我最不愿意听到的声音是“辞工”二字。这句话出自我家保姆的口中,此刻,我会像被人在胸口擂了一拳一样,眼前闪过一道电光,一种难堪的表情无地自容。保姆,就像我的秘书一样,里里外外帮我打点一切,是我的左膀右臂,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上都帮了我的大忙。我并非舍不得她离开,尽管如今找个保姆非常艰难,但人家去意已决,留也没什么意思。人各有志嘛,或者人家找到更理想的好去处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历史的自然规律。说开来也是的,当保姆要耐得住寂寞,一天到晚在这小院子里反复扫扫抹抹,要给幼小的孩子擦屎擦尿。那空虚、寂寞、与外界隔绝、缺乏欢乐的日子集于一身,确实是非常难熬的。只有一些有奋斗目标的中年妇女,每天沿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才有耐心死心塌地干这种工作。
我非常尊重保姆这一职业。我对待保姆像对待家人一样,从没有把她当下人使唤。我们希望她的身体和自己一样健康,倘若她患上感冒,我们会让她去看医生,让她好好休息。我们不希望她有病,否则,我们就要临时接替她的工作了。白天,我去上班,保姆做家务,大家的工作只是分工不同。
过去曾有一句话叫“工作不分贵贱”,如今,人的思维改变了,来了一个九十度的转弯,现在的打工者选择工作不管贵贱,哪里高薪就拍哪个岸。保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需要养家糊口。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她们不得不转换一个又一个角色。
当保姆辞工了,暂时没找到合适的接班人,繁重家务的担子又落在我们夫妻俩身上。别小看保姆的工作,她一离开,我们就忙得不可开交。每次保姆辞了工,我们都是这样地忙碌,虽然习惯了这种现状,但心里总是惴惴不安。我没有对任何一个保姆留恋,毕竟,她们总会有离开的一天,她们只不过是我家的匆匆过客,是相互合作的一种劳资关系。她们依恋的是自己的家,她们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自己家的温暖。一些人不理解别人失去保姆的心情,原以为走了一个再去找另一个那么简单。他们却不知道,失去了保姆,烦人的事便接踵而来。其实,一个保姆深得信任这个环节要经过慎重考虑。要找一个有责任心的保姆并不容易,新请来的保姆需要培训一段日子,例如打扫卫生的程序、怎样照顾小孩、家里人的衣服辨别等等,她必须要慢慢熟悉。这样一来,会花费主人不少唇舌和时间,这个培训过程起码要花上个把月的时间。尽管有的保姆熟悉家务工作,但也要进行简单培训,只是培训时间短一些而已。在我的心目中,我不想我家成为一个保姆培训基地。
我在搬迁的新房子已经居住5年了,屈指一算,已经有5位保姆辞工而去,工作最长的有3年多,最短的只有一个星期。保姆当中,有好也有差。好的是尽心尽力,责任心强,熟悉保姆工作,把这个家打理得有条不紊;差的是脑子不灵活,工作糊涂,对保姆工作一窍不通,又不思进取,没有事业心。总之,保姆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每个保姆都有她的缺点和优点,优点多过缺点的保姆算是合格了,要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是不可能的。我请保姆,不希望她一辈子在我家干下去,只希望她能干上几年便满足了。一辈子帮你干下去是不切实际的,保姆有自己的归宿,她是为了生存才出来工作的,当有了一定积蓄后,她便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始终不渝。在外漂泊的滋味谁都理解,那语言的隔阂,饮食的不习惯,气候的差异等等,还有冷暖无人问,无人关心,无人怜悯。保姆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既然是客,又何必强留呢?
我最讨厌那些开口闭口谈钱的保姆,幸好,我所请的保姆都不是这一类型的。我曾跟老婆讨论过,请保姆千万不要找聪明的,聪明的保姆很狡猾,找个老实一点的比较好。这是我个人感观的看法,是否有此可能我没有接触过,只是听别人说有这样的体会。我所请的保姆个个都非常老实,或者她们骨子里已有传统美德,或者她们具备职业修养吧!我所请的保姆都是30岁以上的女性,虽然有个别人不守信用,但我都原谅了她。
第一任保姆待的时间稍长,先是在我的老屋干了两年,后来搬到新居又干了一年多。她来自广西,和我们没有语言障碍,饮食习惯基本一致。她叫阿英,30多岁。她身材矮小,瘦弱的身躯透视出她营养不良,但五官匀称。当时,她是在大街上清洁卫生,干活很麻利,工作不怕脏和累,她的举止进入我老婆的视线。在多次与我老婆聊天后,很快她便成了我家的保姆。粗糙的工作阿英能干好,但像绣花一样细致的家务工作她便是外行了。首先,她不会做饭。一次,我买了几斤生蚝回来让她清洗,当然,我信不过她下锅炒。当我下班回来后,看到眼前的一切,我不由自主地怔住了。哎呀,我的妈呀!她竟把每只蚝的膏切下扔掉,剩下的全是蚝耳。我没对她发火,只是向她传授蚝的知识。她知道做错了,脸庞马上擦红。其实,生蚝的精华全在蚝膏上,蚝膏的鲜味什么海鲜都无法相比。阿英的失职使我失去了一顿美味佳肴。
P001-003
我读李泽光的散文
李泽光的《姑姑说,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是一篇口述纪实性的优美散文。这场游戏持续了人生百年,也同时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由受凌辱到不断斗争直至取得自由与幸福的民族的奋斗史、创业史,她是中华民族摆脱多重压迫与剥削,梦想自由与幸福的家庭真实写照与纪实。
这篇散文,时间跨越较大。作者从姑姑4岁那年(1922年),写至91岁至今(2013年9月2日),时间跨越近百年,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奋发图强的百年奋斗史。通过一个家庭、一个个人成长的艰难经历.让我们体验了人生的来去无常,体验了国家民族的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两个命运恰恰跨越百年历史,作者巧妙地将两个命运结合到一起,一隐一现,天然混成,技法高超。
这篇散文,人物场景紧凑。
文中先后依场景出现多个人物。姑姑、我、爷爷、祖母、债主、文家夫妇、文家女儿、文家儿子、婶婶、媒人、东家陈主人、东家二房、东家大房、东家小黄、家乡大神、英国人、姑父、姑姑的三个男孩、我父亲、我父亲六个孩子、姑姑儿媳、大姑、大姑外孙女、二姑、我妻子等几十个,都以我姑姑为主线.各色人物依场景先后顺序出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人物命运也依叙事全为主线服务。
我“姑姑”的形象,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深刻印象——
一、因病借高利贷无力偿还,祖母便将姑姑来抵债。债主将姑姑卖往20里外宝安县的一户富裕人家——文家。姑姑在文家先是受到了良好的待遇,随后受尽了苦难。
二、1938年冬,日军从沙角登陆,占领了虎门地区。听说宝安很快沦陷,村里的富人便弃田弃舍纷纷躲避。文老板携妻儿逃往香港,姑姑只好只身跑回家里。此后,为还文家身债,又入牢笼。
三、第二天,姑姑便走进东家的家——陈家。此后受尽东家大房、二房等一家子的罪。东家归天,转机来临。在小黄的帮助下,脱身虎口,转身幸福。
四、姑姑没打算回家,她恨母亲一次又一次将她推向火坑,让她饱受人间疾苦。她早就想好要跑到香港打工,这是唯一的活路。姑姑只身出逃,历尽磨难.终于到达香港九龙。
五、几年后,经熟人介绍,姑姑认识一位青年,这就是我现在的姑父。从此,姑姑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六、我家与姑姑家幸福来往。
这篇散文,读来令人朗朗上口,叙事风格直白,是一篇地道的艺术化了的口述纪实性美文。
一个业余作者,基于时间的限制,要结集出版一部书,是经过漫漫长夜奋战才能成书,没有那股韧劲,没有对文学写作的冲动和对文学的痴情,是难以实现的。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在有生之年,谁不希望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过日子?但有一种人,偏偏爱上了寂寞,一个人孤身地在电脑键盘寻找文字.寻找他们的另类快乐,我便是其中的一个。有人说我傻,不懂享受人生,但我一直傻下去.相信直到生命终止。我不敢说自己写作有什么抱负,只能说各有各的爱好。我此生与文学结缘,虽然没什么建树,但我的文字能变成铅字.这也是我最大的梦想。写作虽然艰苦,但每当又结集出版,我会有苦尽甘来的震荡,那种快乐是从心底里流动,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结集出版文集.这是我个人对这一阶段的一个总结。过去,我在每一个阶段里都有结集出版.我不想让付出的辛勤汗水白白流走,无论作品质量优劣,评价如何,我都会把它结集收藏。我想,日后我的身体不能工作了,可以重翻旧作,回味过去从爬格仔到电脑写作的过程,回想写作的甜酸苦辣,也是莫大的欣慰。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这是我近年的新作。这些作品大部分已在省级刊物发表过,有些来不及投稿也收入在其中。集子取名为“城市保姆”,我为选取这书名琢磨了好一阵子,也花了不少心思。过去曾经有不少人向我咨询:一部集子几十篇作品,为什么选取这篇做书名,是否这篇作品最好?我向他们解释:“非也!我是选取一篇既好听又有意思的作品做题目。”这是我选取题目的原因。本集子的作品虽然没有气势磅礴的大场面,但更多的是大众身边的人和事。在日常生活中,我细心观察,捕捉生活的某一细节,从而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作品是从生活中来,行文随心所欲。在长期的业余写作中,生活,便是我写作源泉。
我的作品虽然偶尔被杂志录取,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在人前夸耀自己。我深知,作品的深度是无边际的,今天的作品将会被明天的作品所压倒。回想自己过去的作品,在今天真的不敢回头望,这说明自己的写作水平已跨了一步。做人也好,写作也罢,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这是历史的规律。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一贯的学习态度,我从不唱高调,我也没这个能量唱高调.因为爬得越高陷得越深,这个道理我是明白的。一个作者不要为名而写作.更重要的是为艺术体现人生的价值。要坚持学习,不断吸收文学养分.融入更多新的东西,作品才有生命力。我常常参加文学培训,参加一些笔会活动,集百家之长,吸取有益的东西,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我的学习是发自于内心的,在一次文学讲座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感慨地说:“我见到作家们学习的热情那么高涨,使我明白一个道理:用钱买门票听讲座的学员学习特别认真,学习态度特别端正,反之委派去学习的人就没有那么专心了。”是啊.一个人的身体也是这样,比如你的身体缺钙了,你会去买些钙片来补充.这是你身体的需要;但一个人没有缺钙,你偏要送钙片给他吃,他一定不会接受,强扭的瓜不甜啊!
2014年3月,《海外文摘》杂志在北京为我的作品召开一次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我的作品进行系统的评述,个个发言十分认真,看得出他们之前已做了功课。他们对我负责任的态度,我铭感于心。专家、学者给我的作品把脉,为我今后的写作指明了方向。
如今,在我的朋友、同事当中,要找到一个文学知音比较困难,毕竟,在如今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极少有人愿意投身文学,阅读文学作品的也甚少。特别是年青一代,玩手机成了当今潮流。过去,我任职报社社长兼总编和文学会会长期间,结识文学圈子的人比较多,文学活动比较频繁。自从调离岗位后,很少和文学圈子的人联系,随着时间的消逝,我已在文学圈子里消失了。尽管我对这圈子曾有过怀念,终究还是脱离了这个圈子,但我一直坚持玩自己喜爱的文学。我没有过多接触文学圈子的人,自己除了参加一些文学培训,更多的时间仍花在写作上。坦白说,我不懂搓麻将,没有追捧影星、球星,也没有过多的时间玩微薄,在寂寞与寂寞碰撞时,文学便是我的精神寄托。在有生之年,我会继续在文学上寻找乐趣。
我的工作比较忙,晚上11点才有时间动笔。一个业余作者,若把出书的目标强加在时间上,这压力是非常大的,作品的质量也不能保证。前几个月,市文联要求我把过去两年在省级以上发表的作品填报,我才发现我的作品应该可以结集出一本书,于是,我才动手整理这本散文集,希望读者们能喜爱它。
李泽光
2014年11月18日于东莞
《城市保姆》为全国第一本关注“城市保姆”的散文集,作者李泽光采用纪实、片段式的语言,深情回忆了“我家”所经历的5个保姆的故事,关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充满了人世间的灵魂关照,角度新颖,语言朴实,感人至深。同时,作者还收入了近年来创作的多篇优秀散文、获奖散文等,篇篇精彩,引人深思。
李泽光是中国南方的一位作家,他的不少散文带有明显的“广东味”。《城市保姆》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带有强烈的个人批判主义色彩,以小见大,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直指人的灵魂。同时,本书还收入了近年来的多篇优秀散文、获奖散文等,篇篇精彩,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