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阳编著的这本《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是中国艺术学文库中的一本,主要研究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容涉及相关的学术理念与方法论,由历史典章梳理整体学术理念,辨析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下活态三部分。主要供音乐文化历史研究者阅读。
《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是作者项阳新世纪以来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学术思考与感悟,涉及学术理念与方法论,诸如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接通”以及从多种功能意义上对中国音乐文化整体性认知,非仅是审美与欣赏的意义;在对历史上王朝典章制度深入挖掘梳理形成整体学术理念的前提下辨析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下活态,认知在乐籍制度下由官属乐人承载的诸多音声技艺类型的生发、演化,乐籍制度解体后乡间社会对历史音乐文化大传统的接衍与积淀,对当下民歌、戏曲、曲艺、器乐和地方性乐种的艺术性本体存在以及多功能为用进行综合辨析,意在构建由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贯穿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系列新学术理念、方法与观点期待与学界分享。
序言
理念认知
接通的意义——传统田野历史
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
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
音乐文化的功能性与主导脉络一致性下的区域特色
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由音乐历史分期引发的相关思考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知”课论纲
乐籍制度研究的意义
从整体意义上认知区域音乐文化
接通历史
堕民,在底边社会中创造和承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关注明代王府的音乐文化/词牌、曲牌与文人、乐人之关系
一本元代乐籍佼佼者的传书——关于夏庭芝的《青楼集》
男唱女声:乐籍制度解体之后的特殊现象——由榆林小曲引发的相关思考
从官养到民养
腔种间的博弈——乐籍制度解体后戏曲的区域、地方性选择
雍、乾禁乐籍与女伶:中国戏曲发展的分水岭
历史的田野
当下非主流化生存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形式——以鲁西南和冀中为例
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
伍国栋: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开拓与践行者
黎锦晖:时代弄潮与世纪悲情
岱庙、东岳庙会用乐的相关问题
关于凤阳花鼓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