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由主义学人的思想源流与历史语境
第一节 基本特征和思想源流
一 传承与流变
二 背景分析
三 费边社会主义和拉斯基思想
四 哈耶克与自由保守主义
五 民本思想与“大同学说”
第二节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语境
一 民主建国的历史机遇
二 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起
三 “新自由主义”与罗斯福“新政”
第二章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由主义学人的政治参与模式
第一节 文人论政
一 风起云涌的同仁报刊
二 “独立的、客观的、超党派的”立场
第二节 组建政党
一 纲领与建党特点
二 现实政治中的不同取向
第三章 “中问路线”的形成与讨论
第一节 “中问路线”的形成
一 参与政协会议
二 “中间路线”的明确提出
第二节 关于“中间路线”的两次讨论
一 “中间路线”能够存在吗?
二 “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
第四章 “中问道路”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政治民主
一 自由的概念
二 民主的概念
三 宪政的国家政体
第二节 经济民主
一 关于所有制的讨论
二 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
三 公平与效率
第三节 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
一 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合而为一
二 几种代表性学说
三 理想制度的价值与意义
第五章 国共之争中的“第三种势力”
第一节 自由主义者眼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一 对国民党及其政权的认识
二 对共产党及其政权的认识
第二节 国共之问的“第三种势力”
一 三大政治问题的提出
二 调处国共关系与呼吁和平
三 支持同情学生运动
四 批判现行经济政策
第三节 兼亲美苏的国际策略
一 兼亲美苏的外交路线
二 美苏对华政策评说
第六章 自由主义阵营的分化与“中问道路”的破产
第一节 自由主义阵营的分化
一 内战形势的急剧变化
二 分化的加剧
第二节 “中间道路”的破产
一 参与中共的“新政协”
二 自觉或无奈的不同选择
结束语 理想与现实之问的抉择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