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正是汇总了许多克服忧虑的成功案例(这些成功,无一不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过,我得事先申明:书里可找不到什么新奇的方法,但有许多不常用的方法。事实上,根本无所谓方法的新旧。已知的一切,足以让我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比如《圣经》中的黄金定律和登山宝训。我们的问题并非无知,而是无作为。因此,本书的目的在于重述、阐明、简化、发扬一些古老的基本真理,督促读者采取行动,真正实践这些方法。
当然,你读本书不是为了了解它的写作过程,而是有效地行动。那好,让我们开始吧。请先阅读前两篇,如果读完后仍没有得到任何新的力量或灵感,有助于自己停止忧虑、享受人生,那就直接把书扔进垃圾桶吧!因为留着对你也没用了!
每天晚上,我回到清冷的小屋,心中充斥着失望、忧虑、郁闷、不甘。这一切让我头痛欲裂。我要反抗!大学时代所有的梦想被现实无情粉碎,难道这就是生活,我曾向往、追求的人生历程?我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吗?……我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人生的分水岭——多数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于是。我作了决定,一个改变了一生的决定。
我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多是主管、销售、工程师、会计,他们被这一问题困扰;班上的女学生,无论职业女性或是家庭主妇,同样被这一问题困扰!很显然,我需要一本教科书帮助他们克服忧虑,我专门去了第五大道四十二街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却震惊地发现,“忧虑”题下的书只有二十二本!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幼虫”题下的足有一百八十九本,几乎是“忧虑”的9倍!太震撼了,不是吗?忧虑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原以为每所中学、大学都会开设一门“如何消除忧虑”的课程。
这本书并非出自象牙塔,也绝非分析可行性的学术报告;相反,它紧凑、精练、真实,记录了成百上千位克服忧虑者的亲身经历。毋庸置疑,本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你可以好好钻研一下。
“接受了最坏的结果之后,最重要的改变发生了:我马上放松下来,感受到许多天来不曾有过的平静。
“第三步,心理上完全接受之后,集中时间、精力,努力改善最坏的结果。
“尽量想些补救办法以减少损失。几次测试以后,我发现,只要再花0.5万美元买一套辅助设备,问题就可以解决。果然,这样做了以后,公司非但没有损失2万美元,反而净赚1.5万。
“如果当时一直担心下去,恐怕不会有后来的转机。忧虑最大的坏处就是毁掉一个人的专注能力。忧虑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一片混乱,决断力完全丧失。然而,一旦强迫自己面对最糟的结局、接纳它,我们就能摒弃胡思乱想的念头,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可这些年我还是沿用这个办法,结果呢?我的生活里几乎不再有烦恼。”
为什么卡瑞尔公式那么有实用价值呢?从心理学角度讲,它帮助我们从巨大的灰暗云层中挣扎出来,不再因忧虑而盲目;它让我们的双脚稳稳扎根地面,让我们明确自己的位置。假如不脚踏实地,怎么可能把事情想通呢?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已经去世38年了。假如能活着听到这个公式,一定会大加赞赏。他曾告诉学生说:“一定要接纳……接纳既成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林语堂在名作《生活的艺术》里也说过类似的话。这位中国学者说:“心灵的平静,源于对逆境的接纳,这能让你释放全新的能量。”
这话太对了,释放全新的能量!接纳了最坏的情况之后,就不会再损失什么了,也就是说,我们面临无限希望和可能。卡瑞尔回忆说:“接纳事实后,我立刻放松下来,感受到这几天从未有过的平静,然后,我又能思想了。”
很有道理,对吗?可生活中仍有许多人因愤怒毁了生活,他们拒不接受最坏的情况,不愿由此改变现状,不愿从灾难中抢救些什么。他们拒绝重建生活,却执著于对事实的激烈抗拒,最后成为忧郁症的牺牲者。
想不想看看卡瑞尔公式的运用实例?下文是我以前班上的学生,一位纽约油商的奇遇故事。
“我被敲诈了!”他说,“真不敢相信,我以为只有电影里才有这样的事,没想到发生在我身上!事情是这样的:我主管的石油公司有好些运油的卡车和司机。当时物价管理很严格,我们供给每个客户的油量有限。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好像是有些运货员把固定客户的定量油克扣下来偷偷卖掉。
“一天,一个自称政府调查员的人来找我要封口费。他说掌握了我们的运货员舞弊的证据,威胁说如果不给钱,就把证据转交给地方检察官。这时,我才知道公司有这种不法的买卖。
“当然,这和我个人没什么关系。但我知道,法律有规定,公司必须为员工的行为负责。而且,万一闹到法庭,上了报,名声毁了,公司也完了。这家公司是我父亲24年前打下的江山,可不能毁在我手上。
“我急得团团转,身体也垮了,三天三夜吃不下、睡不着。是给他5000美元,还是告诉他爱干吗干吗?我死活拿不定主意。那几天真是一场噩梦。
“星期天晚上,我随手拿起一本《如何停止忧虑》——以前上卡耐基演讲课时领到的教材。读到卡瑞尔的故事,里面说:‘面对最坏的情况。’于是我问自己:‘如果不付钱,让他把证据交给检察官,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呢?’
“答案是:毁了生意,仅此而已。我不会被抓起来,只是名声给毁了。
“然后我对自己说:‘好吧,生意毁了。我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呢?’
“然后,我可能得去找一份工作。这也不难。我对这一行很熟,会有几家大公司想用我……这样想着,我感觉好多了。堆积了三天三夜的郁闷慢慢消散,情绪也稳定下来……不可思议得很,我又可以思考了。
“我清醒地看到下一步:改善不利处境。突然,我有了个全新的想法:把整个情况告诉律师,他也许比我有办法。开始怎么没想到这点呢?当然,开始时我根本没在思考,光顾着忧虑了。我打定主意第二天去见律师,接着就上了床,睡得安安稳稳。P010-011
本书是怎样写成的
35年前,我是最落魄失意的纽约青年,靠销售卡车为生,却不知道卡车怎么开——压根就不想知道。我讨厌自己的工作,讨厌自己的住所——五十六号西大街的一间小屋,装修简陋,四处爬满蟑螂。我还记得墙上挂着一排领带,早上伸手去够,竟惹得蟑螂群起而出,四下逃窜。我也讨厌在破旧肮脏的小饭馆里吃饭,总疑心那里也都是蟑螂。
每天晚上,我回到清冷的小屋,心中充斥着失望、忧虑、郁闷、不甘,这一切让我头痛欲裂。我要反抗!大学时代所有的梦想被现实无情粉碎,难道这就是生活,我曾向往、追求的人生历程?我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吗?深恶痛绝的工作、如影随形的蟑螂、糟糕透顶的食物、遥遥无望的明天?……我渴望有闲暇阅读,渴望有激情重拾写作。
我意识到,放弃这份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我无意赚取大钱.却渴望享受人生。我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人生的分水岭——多数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于是,我作了决定,一个改变了一生的决定。之后的35年因此有了价值、幸福圆满,甚至超出我最恢弘的抱负和梦想。
这个决定是:放弃所痛恨的工作,改去夜校成人班教书。之前我曾在密苏里州瓦伦堡的州立师范学院进修过4年。这样一来,白天我可以读书、备课、写小说。我希望“生为写作,写作为生”。
问题是,教什么课呢?回顾在学院的4年,我发觉演讲训练比其他所有课程更让我受益。无论在工作上、生活上,它帮助我克服了羞怯、自卑,增强了勇气、与人交往的信心,并让我懂得: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敢言者。
我向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递交了申请,教晚上的演讲课。但是,两所学校都婉拒了我的申请。
我当时很失落,如今却充满了感恩。感谢他们的拒绝,才让我有机会在基督教青年会夜校开始教书生涯。在这里.我必须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巨大的挑战。来这里的学生不是为了学分或社会声望,他们只为一个目的:解决问题。他们梦想着有一天,在会议上起身发言时不至于惶恐得昏厥;推销员们梦想着有一天,在拜访难缠的客户前不至于在楼下来回踱步三圈。他们渴望拥有自信、发展事业、赚钱养家。他们分期支付学费,看不到效果立刻走人。因为我没有薪水只拿提成,所以,为了生计,我必须务实再务实。
当时觉得很困难,但现在意识到,在这过程中,我得到了真正的历练。我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斗志,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把每堂课设计得引人入胜。
我开始爱上这份不寻常的工作。在难以置信的短时间内,学生们获得了自信,许多人因此加薪升职。我的课一炮走红,成功得超乎想象。大半年后,原本拒绝支付每晚5美元报酬的青年会决定付给我每晚30美元加提成。开始我只教演讲,几年后,发现人们同样需要交友和影响他人的能力。苦于找不到令人满意的教科书,我开始着手自编教材。这是一本打破传统的书,素材来自课堂上的真人真事,我把它定名为《人性的弱点》(直译为《如何赢得友谊与影响他人》)。
因为写书单纯是为了教学上的使用,也因为之前的四本书完全无人问津,我做梦也没想到,这本书会如此畅销。面对自己的成功.我也许比任何一位作家更喜出望外。
随后的几年,我逐渐意识到,忧虑是成年人遇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多是主管、销售、工程师、会计,他们被这一问题困扰;班上的女学生,无论职业女性或是家庭主妇,同样被这一问题困扰!很显然,我需要一本教科书帮助他们克服忧虑,我专门去了第五大道四十二街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却震惊地发现,“忧虑”题下的书只有二十二本!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幼虫”题下的足有一百八十九本,几乎是“忧虑”的9倍!太震撼了,不是吗?忧虑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原以为每所中学、大学都会开设一门“如何消除忧虑”的课程。
但事实上,我从没听说世上有哪所大学开了这样的课。难怪戴维·席博瑞在《忧虑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就好像书呆子学芭蕾一般,我们面对成长的压力毫无准备。”
结果呢?我们看到,医院里躺着的病人大多是因为精神紧张、情绪紊乱。
我读完了图书馆仅有的二十二本,另外买下了市面上所有相关的书,却发现没有任何一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因此,我决心自己动手。
7年前,我开始写书的准备,审读了各个时代哲学家关于忧虑的观点,翻阅了从孔子到丘吉尔的数百本传记,采访了各界杰出人士,例如拳王杰克·邓普西、奥马尔·布莱德雷将军、克拉克将军、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罗斯福总统夫人,以及著名女记者陶乐西·迪克丝。然而,这一切只是开始。
采访、阅读之外,我还做了件更有意义的事——5年潜心于一项克服忧虑的实验,实验就在成人班里进行。据我所知,这是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抗忧虑实验室。具体方法如下:我们先教给学员一套抵抗忧虑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最后我们向全班汇报成果,而其他人则交流之前用过的技巧。
相信没有人比我听过更多“如何克服忧虑”的亲身演讲;同时,我们遍及美国、加拿大170多个城市的分校通过邮件为我寄来千百个同名演讲音频,这些都是在各地班级中因表现突出而获奖的。总之,这本书并非出自象牙塔,也绝非分析可行性的学术报告;相反,它紧凑、精练、真实,记录了成百上千位克服忧虑者的亲身经历。毋庸置疑,本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你可以好好钻研一下。
我自豪地宣布,书中没有出现虚构的B先生或泛指的“玛丽和约翰”。除极个别例子外,故事记录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和街道地址,绝对真实可靠、有据可依。
法国哲学家瓦莱里曾定义:“科学,是一系列成功案例的总汇。”本书正是汇总了许多克服忧虑的成功案例(这些成功,无一不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过,我得事先申明:书里可找不到什么新奇的方法,但有许多不常用的方法。事实上,根本无所谓方法的新旧。已知的一切,足以让我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比如《圣经》中的黄金定律和登山宝训。我们的问题并非无知,而是无作为。因此,本书的目的在于重述、阐明、简化、发扬一些古老的基本真理,督促读者采取行动,真正实践这些方法。
当然,你读本书不是为了了解它的写作过程,而是有效地行动。那好,让我们开始吧。请先阅读前两篇,如果读完后仍没有得到任何新的力量或灵感,有助于自己停止忧虑、享受人生,那就直接把书扔进垃圾桶吧!因为留着对你也没用了!
戴尔·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