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像小说一样阅读的佛学经典!
日本佛学大师铃木大拙强力推荐!了解佛学知识的最佳读本!
《佛陀的福音》为德裔美籍哲学家保罗·卡卢斯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94年,当年即位列美国当年最畅销书排行榜。1895年,日本佛学大师铃木大拙将其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该书运用《圣经·新约》的叙述方式,介绍了佛陀的生平与最基本的佛教教义,以佛陀的谈话与佛家原始教义叙说佛陀一生的行踪与思想。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佛教的古老经文,许多重要段落都是逐字抄录于翻译过的原始经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陀的福音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美)保罗·卡卢斯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可以像小说一样阅读的佛学经典! 日本佛学大师铃木大拙强力推荐!了解佛学知识的最佳读本! 《佛陀的福音》为德裔美籍哲学家保罗·卡卢斯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94年,当年即位列美国当年最畅销书排行榜。1895年,日本佛学大师铃木大拙将其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该书运用《圣经·新约》的叙述方式,介绍了佛陀的生平与最基本的佛教教义,以佛陀的谈话与佛家原始教义叙说佛陀一生的行踪与思想。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佛教的古老经文,许多重要段落都是逐字抄录于翻译过的原始经文。 内容推荐 《佛陀的福音》为德裔美籍哲学家保罗·卡卢斯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94年,当年即位列美国当年最畅销书排行榜。1895年,日本佛学大师铃木大拙将其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该书运用《圣经·新约》的叙述方式,介绍了佛陀的生平与最基本的佛教教义,以佛陀的谈话与佛家原始教义叙说佛陀一生的行踪与思想。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佛教的古老经文,许多重要段落都是逐字抄录于翻译过的原始经文。 本书致力于向读者展示一个这样的佛陀与佛教:佛是人而不是神,佛是真平等者,佛不是生而知之者,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佛法是入世的,佛教是没有排他性的。 本书用散文体写作,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深受人们的欢迎。是西方读者了解佛教的最主要的书籍之一,被亚洲众多佛教派别作为教科书使用。 目录 介绍 1.喜悦 2.轮回和涅槃 3.真理即拯救者 悉达多太子成佛 4.菩萨的诞生 5.生命的束缚 6.三种痛苦 7.菩萨出家 8.频婆娑罗王 9.菩萨的探索 10.苦修之地宇奴唯拉村 11.魔王波旬 12.觉悟 13.最早的皈依者 14.梵天的请求 正义之国的建立 15.郁婆伽 16.波罗奈国布道 17.僧团 18.波罗奈国的年轻人耶舍 19.迦叶 20.王舍城说法 21.国王的礼物 22.舍利弗和目犍连 23.须达多 24.关于施舍的说法 25.祇园精舍 26.三个特征和非造物 27.佛陀之父 28.耶输陀罗 29.罗睺罗 佛陀宗教的巩固 30.医生耆婆 31.佛陀的父母达到涅槃境界 32.允许女人进僧团 33.比丘们对女人的行为 34.毘舍佉 35.诵戒和波罗提木叉 36.分裂 37.恢复和睦 38.比丘们受指责 39.提婆达多 40.名和形 41.目标 42.禁止奇迹 43.世间的虚空 44.秘密与公开 45.苦的破灭 46.避免十种罪恶 47.说法师的使命 导师 48.法句经 49.两位婆罗门 50.警惕六个方向 51.辛哈关于幻灭的问题 52.一切存在物皆有灵 53.同一和非同一 54.佛陀无所不在 55.一个本质,一个规则,一个目标 56.教训罗睺罗 57.针对辱骂的说法 58.佛陀对天神的回答 59.教诲的话语 60.阿弥陀 61.不为人知的导师 寓言和故事 62.寓言 63.寡妇的两文钱和三个商人的寓言 64.生来眼盲的人 65.走失的儿子 66.轻狂的鱼儿 67.智胜恶鹤 68.四种价值 69.世界之光 70.奢侈的生活 71.喜乐的传递 72.迟钝的愚人 73.沙漠中得救 74.播种者 75.被遗弃者 76.井边的女人 77.和解者 78.饿狗 79.暴君 80.梵瑟维达 81.在阎浮提的婚宴 82.捉贼的聚会 83.在亚摩茹阿哲的魔界里 84.芥菜籽 85.跨过河流追随导师 86.生病的比丘 87.宽容的大象 最后的日子 88.幸福的条件 89.舍利弗的信仰 90.巴达离布达 91.真理之镜 92.庵婆罗 93.佛陀的最后说法 94.佛陀宣布他的去世 95.铁匠纯陀 96.弥勒 97.佛陀最后进入涅槃 结论 98.佛陀的三种人格 99.生存的目的 100.赞美诸佛 试读章节 那时,一位家财万贯、名叫须达多的人来访王舍城,因他素来乐善好施,又被人称为“给孤独者和穷人之友。” 须达多听说佛陀已经出世并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竹园,便在夜里起身拜见至福者。 至福者立刻看到了须达多纯正高尚的心灵,他以宗教问候语欢迎他。他们坐在一起,须达多聆听至福者宣讲那如甘露一样的真理。佛陀说道: “我说,尘世不安宁,忙碌的本质是痛苦的根本。获得心灵的平静即在不朽的平安中得到休息。自我只是许多混合的特性,它的世界是虚无的,如同一个白日梦一样。 “是谁塑造了我们的生命?是身体的创造者伊湿伐罗(意为进退无碍,一切自在)。如果伊湿伐罗是创造者,一切众生在创造者的力量面前,都应该无条件服从。他们应该像是陶匠之手塑就的容器。果真如此,行善如何可能?如果世界是伊湿伐罗创造的,那就应该没有诸如悲伤、灾难或者邪恶之类的事情发生,因为纯净和不纯洁的行为都必须由他而来。否则,在他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也不会是自身独立存在的。因此,你们明白,关于伊湿伐罗的思想被推翻了。 “另外,又有人说绝对者创造了我们。但是绝对的东西不能成为一个原因。就像植物从种子而来一样,我们周围一切事物都是从一个原因来的。但是绝对者怎么能成为一切相似之物的原因?如果绝对者遍及一切物之中,那么理所当然,它不是他们的创造者。 “另外,又有人说自我是创造者。但是假如自我是创造者,它为什么不创造令人愉悦的事物?引起悲伤和欢喜的原因是真实和客观的。它们怎么能是自我创造出来的? “另外,假如我们接受没有创造者,我们的命运便是它所是、没有原因这样的观点,那么,规划我们的生活、调整生活方式直至生命尽头,这又有什么用处? “因而,我们主张存在的万物不是没有原因。然而,无论伊湿伐罗,还是绝对者、自我或者无理由的偶然都不是创造者,但是我们的行为根据因果法则产生善恶两种结果。 “那么,让我们抛弃那崇拜伊湿伐罗并向他祈祷的异教吧,我们不要再徒劳地思索那些无益的、细微的观念间的区别,让我们放弃自我和一切自私自利,因为万物由因果支配,我们去践行善,以便善能由我们的善行而来。” 于是须达多说道:“我知道你是佛陀,是至善者,是如来,我希望向你敞开我的整个心灵。请你听完我的话后指导我该做什么。 “我多年来勤于工作,也有了大量财富,我身边也有诸多烦忧之事。然而我喜爱自己的工作,我费尽心思,努力经营它。我雇佣了许多人,他们的生活全依赖我事业的成功。 “现在,我听说你的比丘们盛赞隐修生活的幸福、指斥尘世生活的骚乱不安。他们说:‘至圣者放弃了他的王国和继承权,发现了正义之道,在如何达到涅槃方面为一切世人树立了典范。’ “我心中渴望去做善事,渴望给我的同伴带来幸福。那么请问,要获得宗教生活的幸福,我是否必须得像你一样,放弃我的财富,我的家庭,还有我的商业经营,去过隐修生活?” 佛陀回答道:“凡遵行八正道的人,都可以获得宗教生活的幸福。执着于财富的人,抛弃财富要好于被财富蒙了心。但是,不执着于财富的人,他拥有财富,并正确地利用它,将会给他的同伴带来幸福。” “不是生命、财富和权力使人们成为奴隶,而是对生命、财富和权力的执着使人们成为奴隶。 “离开尘世想要过安逸生活的比丘将没有收获,因为懒散是可憎之事,无精打采是受鄙视的。 “如来的佛法并不要求一个人离开家庭或者放弃俗世生活,除非他感觉到自己受召唤这样做。但是,如来的佛法要求每一个人都把自己从自我的幻相中解救出来,洁净他的内心,放弃他对尘世快乐的渴望,过公正的生活。 “无论人们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世间或是工匠,商人,国王的大臣,或是离开尘世、投身于宗教沉思生活,让他们将整个心思都用在工作上,让他们勤恳劳作,精力充沛,如果他们能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如果他们在生命中努力上进而不怀嫉妒和仇恨,如果他们在尘世上过真理的生活而不是自我的生活,那么,真正的喜乐、平安和福分将在他们心中停驻。”P74-77 序言 19世纪以来,一些欧洲学者出于研究东方学的需要,开始接触东方语言,进而接触了佛教,特别是用梵文和巴利文写的佛经,于是开始研究佛教的教义。但这种研究只限于学术研究,普通西方民众对佛教还是不了解的。 1879年,英国诗人埃德文·阿诺德爵士(sir Edwin Arnold,1832~1904)出版了《亚洲之光》。该书以无韵诗的形式讲述了佛陀的生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普及佛教知识起到过重大的作用。继《亚洲之光》后,1894年,保罗·卡卢斯(Paul cams)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佛陀的福音》。《佛陀的福音》是一本旨在为西方普通读者介绍佛陀生平和思想的畅销书。该书因用散文体写作,又采取西方人所熟悉的福音书形式,加之语言优美,通俗易懂,颇受读者欢迎,以至一版再版,版版告罄。 《佛陀的福音》虽然问世已100多年,虽然其最初的读者是西方人,但对今天的中国读者而言,在介绍佛陀生平和佛教基本教义方面,这本书并不过时,依旧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因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尽管时代变化了,但我们人生所面临的痛苦和困惑却并未改变。 保罗·卡卢斯(1852~1919)是一位德裔美国作家,他生于一个虔诚并正统的新教家庭,但他并不信仰基督教,他自称是“一位热爱上帝的无神论者”。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卡卢斯是促进宗教间对话的一位开拓者。他终生致力于研究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并将东方传统文化和思想介绍到西方。他是把佛教介绍给西方人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力促铃木大拙翻译佛教典籍,保持和佛教大师释宗演法师持续一生的工作友谊。尽管卡卢斯多年来同情并支持佛教思想,但他本人并没有皈依佛教,也没有皈依其他宗教。相反,卡卢斯不断完善他自己关于宗教的理性观念,他将此称之为“科学的宗教”。他相信宗教是随着时间流逝而进化的,并希望在传统信仰的灰烬中能生成一种“关于普遍真理的宇宙宗教”。在哲学上,他追随斯宾诺莎,反对康德关于知识现象和本体、基督教关于灵魂和肉体、自然和超自然的二元论,希望科学能够重构知识的一体性,并认为自己是一位一元论者(关于卡卢斯的生平、思想和著作,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考以下网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carus)。 这本小书,我足足翻译了两年时间。期间经历了怀孕、生产和哺育女儿的艰辛过程,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奇妙、痛苦和无奈。更重要的是,通过女儿的小生命,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体验到常人的幸福。佛教强调人生的悲苦,诚然,在我们凡人的生老病死中,我们无一例外地都要体会到这种悲苦。但是,在消解痛苦上,佛教所提供的路径无疑是虚无的。用虚无的涅槃来对抗现实的痛苦,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既然痛苦是这样强大和不可避免,我们更要珍惜现有的幸福。对我而言,和女儿在一起,看着她一天天健康长大,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本书已被译为中文,但因年代久远,中译本无从寻起,因而本书的翻译并无参考样本。原作中的具体人名和地名,在翻译时有些参照了佛教的中文典籍,有些则直接音译。佛教的专用名词,既繁杂又难以理解。在翻译中,我尽量用自认为最贴切的佛教中文名词来表达,但对于佛学,我还是一个门外汉,因能力有限,译文必有不妥之处,还请专家读者指正,以期再版时修订。 陈晓熳 2009年5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自古以来关于佛教大意之书籍虽然汗牛充栋,却往往非佶屈聱牙即奇怪变幻、非高尚深远即平易低俗,唯独没有一本恰好适合普通人群的读物。予居而常憾之。恰逢卡卢斯博士之《佛陀的福音》,正好可以应此之需。 ——铃木大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