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精彩由他们创造,无数的困难由他们克服,无数个纪录被他们刷新。在中国极地考察史上,他们书写了不同的传奇。他们哭过,他们笑过,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融入风雪极地……
《风雪极地人》是中国海洋报社将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南北极的文章进行了整理,集结成本书。赵晓涛以记者的视角和专业人士的眼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南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雪极地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晓涛 |
出版社 | 海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数的精彩由他们创造,无数的困难由他们克服,无数个纪录被他们刷新。在中国极地考察史上,他们书写了不同的传奇。他们哭过,他们笑过,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融入风雪极地…… 《风雪极地人》是中国海洋报社将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南北极的文章进行了整理,集结成本书。赵晓涛以记者的视角和专业人士的眼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南极。 内容推荐 《风雪极地人》是中国海洋报社将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南北极的文章进行了整理,集结成本书。赵晓涛以记者的视角和专业人士的眼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南极。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故事真实、生动、感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 目录 金庆民和她的南极研究中心 足踏南北极孤身游世界 登上地球三极的人 北极,我们来了 壮丽的开拓 南极登高第一人 陈立奇不谈诗 南极事业的开拓者 刘小汉和格罗夫山 女性与南极 “雪龙”船上的女子气象组 学做南极人 船长的生日 老王的句号 船长的心 南极越冬队员的一封家书 极地是他的第二故乡 心系南极情满“雪龙” 南极情感 三声汽笛寄哀思 极地冰雪写人生 南极信鸽的归宿 极地冰海战旗红 老汤的最后一班岗 探访格罗夫山队 “雪龙”船上的外国朋友 北极“追星族” 一位追寻极光的年轻科学家 他,第九次从南极归来 极地科考长镜头 “南极老黄牛” “雪龙”船上有妇联 “雪龙”船新船长——沈权 忆汪老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壮行 奋战冰雪南极 航行中首席科学家在想什么 “雪龙”船上的外国记者 内陆队员的一天 为了我们的极地事业 “我热爱这项事业” 为南极内陆考察铺路的机械师 寒冰怒海堪磨砺热血雄心闯南极 ——记首位登陆我国南极三站的中国海洋报记者赵建东 20人的21天 ——南极昆仑站不能忘却的记忆 他们坚守在漫漫极夜中 一位父亲的愧疚 冲在前面的“老南极” 冬日厨房里的故事 南极精神在创先争优中传承闪耀 这个春节,他们在南极度过 热情的大夫 “雪龙”船上的婚礼 “雪龙”船上的读海人 老极地述说极地情 踏遍冰原的南极测绘人 南极内陆的一级厨师 这群小伙儿不简单 “雪龙”船船长:“要把大家平安地带回去” “雪龙”船员讲述南极故事 试读章节 5月11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随同欢迎的人群,在首都机场迎接首批北极归来的勇士。十几名队员个个脸色黝黑,被极地的阳光镀上了一层动人的光彩。 总领队位梦华胡须皆白,夫人心疼地说:“只要活着回来,什么样都不要紧的!”第一次担任这么大型的科考活动总领队,又属民间性质,老位面临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上冰的第一天,他又从雪橇上摔了腰,54岁的他该是以多么大的毅力坚持走完13天的全程? “就像一场噩梦一样”,老位轻声低语。“不过”,他又提高嗓门对我说:“我算是幸运的,把这件事办成了,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绩,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这是我们一个群体的力量,因为这种事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搞成功的,还要加上民众的支持。” 老位总结说,这次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一是科考队员的努力,一是天气状况较好,虽然大家吃了不少苦,但取得了比较好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以后的北极研究是重要的。他说,“可以用‘团结奋斗,胜利归来’来形容此次科考,因为是我们大家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英勇前进,最后到达了北极点。” 老位讲,此次与美国探险队一起进军北极点,合作愉快,我方队员向他们学到了滑雪、狗拉雪橇等进入极点之必需技术,也跟美国人学到了如何在冰上生存、如何前进、绕过危险地带等经验,这为我们将来自己组队单独进入北极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行前,记者曾在科考队天安门广场授旗仪式上采访过中科院海洋所的赵进平研究员。此刻见到他,发现本来高挑的他又瘦了一圈,脸上黝黑不说,双眼还布满血丝。他解释说,这两天已经好多了,刚从北极点出来时简直不像人样。 此行赵进平取样任务最重,他每天都要在安营后再干三四个小时,凿冰放下300米深的采水器,分表层、50米、150米、300米4层取水样。仅拉绳收仪器,每次就得拉900下。他的每件具体工作都离不开队友的帮助,中央电视台随队记者张军、科考队员刘少创、队长李栓科都曾帮过赵收拉仪器;他的配套使用的电脑都曾被队员轮流抱着入睡保温;凿冰时也有人帮他一块干。 赵进平说,此次海洋考察涉及的项目比较多,工作量也非常大,大部分项目都搞得很成功,像海洋化学探测、物理海洋探测、化学取样、冰雪取样都做得很好。样品也都取回来了,回去可做些研究工作。海洋项目只有两点遗憾:一是测海流的电池在寒冷情况下失效,海流没测出来;二是用于挖底泥的轻型绞车被狗拉雪橇时乱撞撞坏,没能挖回极点底泥。 赵进平说,遇到的困难非常多,海洋探测本身就很危险,一是要在冰上凿出窟窿来,冰选得太薄容易掉下去,冰太厚又凿不出来,二是在非常严寒的情况下下海取样非常容易把衣服和手都冻了,这点因为准备不太充分,所以手脚冻得比较厉害。他笑着说,这和我们以往的海洋考察不一样,也算是一次探索性的开拓吧! 队长李栓科,这个年轻英俊的科学家,此次归来,脸黑了,嘴上也起了泡。他颇具眼光地总结说:“我想我们所有参加这次活动的人,自己都会觉得有很大提高。对于科学家来说,这是中国人的第一次,对于他们的科学事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这种机会也是终生难以得到的。我想,每个人都经受了双重磨难:一是体力上的,二是心理上的,闯过这样的难关,人生该是很大的飞跃。同时我们大家都增加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人类应该怎样认识大自然?在认识过程中又怎样克服那种恶劣的环境?这都是需要引起我们深深思索的。” 据李栓科队长透露,此次北极之行,科学家们共采集取得了500多号样品,测制了十几幅剖面图,记录了上万个科学数据,新闻记者发回文字稿件近30万字,被全国近千家报刊采用,还有新闻图片几十张,录像记者记录到的素材带有40多个小时,还有10多盘胶片。P18-20 序言 2013年末,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船被困,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获悉,驰援营救,成为极地国际合作的典范。 2014年3月,马航MH370失联,“雪龙”船刚刚停靠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尚未补给完毕,便马不停蹄投入到国际联合搜救中。 中国海洋报社随队特派记者赵宁详细报道了第30次考察队两次援手的整个过程,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体现出极地工作者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高尚品质。 自中国海洋报社创建以来,派出了一路又一路记者,见证了一次又一次极地考察。记者们或赴极地冰穹,或登上南极三站,或一路随船,亲身经历了两极的冰雪风霜,科考的艰难困苦,队员的顽强拼搏。他们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极地考察的点点滴滴: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热切期望,有不同阶段的艰难险阻和激情浪漫,有亲朋好友的无尽思念和远方牵挂,有探秘极地的壮美风景和可爱生灵…… 回顾这些年极地考察工作之时,国家海洋局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赞赏,并希望中国海洋报社发挥海洋传媒主力军的作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生产出一批既有深度,又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把这些年关于极地考察的新闻报道整理成册,形成《极行军》系列。首期共三本,分别为记录记者个人心路历程的《极至》,极地考察人物报道集《风雪极地人》和极地考察故事集《奋斗冰雪中》。再现了极地人一次次战胜狂风巨浪的豪迈气概,一次次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坚强意志,一次次进军“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冰穹A区域的巨大勇气…… 我们期待《极行军》系列能够受到读者欢迎,成为一扇窗口、一个参考、一种沉淀,让更多人认识极地、分享人生、思索未来。 编者 2014年10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