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最原始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说故事。杨余泓的小说满足了这两点,不仅从头到尾是在说故事,而且说得很细,细致入微。故事说得很细却不琐碎,不影响故事也就是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说故事的一个本领。杨余泓编著的《姐妹的心事(杨余泓中篇小说集)》说的是一对姐妹叶敏、叶芳心事的故事。这对姐妹都是社会底层人,一个是保险业务员,一个是临时工。她们的心事因单位改制和领导的人事变化而发生:改制意味着一些人将被“精简”,领导的人事变化意味着一切的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姐妹的心事(杨余泓中篇小说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余泓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说最原始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说故事。杨余泓的小说满足了这两点,不仅从头到尾是在说故事,而且说得很细,细致入微。故事说得很细却不琐碎,不影响故事也就是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说故事的一个本领。杨余泓编著的《姐妹的心事(杨余泓中篇小说集)》说的是一对姐妹叶敏、叶芳心事的故事。这对姐妹都是社会底层人,一个是保险业务员,一个是临时工。她们的心事因单位改制和领导的人事变化而发生:改制意味着一些人将被“精简”,领导的人事变化意味着一切的变化。 内容推荐 这部杨余泓编著的《姐妹的心事(杨余泓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集,不论是写下岗职工生存状态的《姐妹的心事》、写弱势群体生活艰辛的《同窗》,还是写企业改制阵痛的《山雨欲来》、写乡镇政治生活的《换届》,抑或是写现代情感的《离婚》,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以流畅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感人的细节、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鲜明的人物,表现了多变的人生,探寻了复杂的人性。 目录 推荐序 探究人性 表现人生 壹 姐妹的心事 贰 演出风波 叁 山雨欲来 肆 同窗 伍 离婚 陆 换届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我的小说情结 试读章节 叶敏原来在一家企业当工人,五年前企业合并重组,40岁以上的女工提前内退,她也只好随大流回家,拿着不多的退休金。后来经朋友介绍,到保险公司做业务员,其工作内容就是广揽保户,多纳保额。保户多了,保额多了,业绩就高,收入也随之增加。 前几年由于广泛发动亲朋好友,再加上公公的权力影响,叶敏的保户源源不断,特别是单位集体投保,一买就是成千上万,其中一些可买可不买员工保险的单位,看在老领导的面子上,也慷慨解囊,这让叶敏的工作业绩很有起色,不仅被评为保险公司的“先进个人”,还当上了业务小组长。当然,她的收入也是稳步增长,业绩提成加上退休金,平均每个月不低于公务员的工资,这让她很满足了,去看望公婆的频率也就更勤了。除了节假日,叶敏每个礼拜至少一次与丈夫、儿子去一趟公婆家,一进门,不是拆洗被单,就是打扫卫生,还烧一桌丰盛的饭菜。弄得老两口一见儿媳妇来了就喜笑颜开,婆婆每次都悄悄塞给孙子零花钱,公公则在全家三代五口共享大餐时,借着酒劲,给某位昔日的下属打电话,让他们单位买保险。 可是,让叶敏没想到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国内,企事业单位纷纷压缩开支,根本顾不上给员工买什么保险,有几家已经谈好的单位竟然不给老领导的面子婉言谢绝。今年以来,除了老客户续保,叶敏大多小打小敲,零零碎碎地发展了一些个人保户。个人投保后,业务员还要回馈礼物,这样一来,叶敏的业绩大步下滑,收入的减少可想而知。为此,她的大组组长和公司几位经理都找她谈过话,鼓励她广开思路,开拓经营,东山再起。弄得她在公司内很没有面子,现在除非集体活动和缴保金,她很少去公司。 本来叶敏可以恳切地再求助于公公,只要公公和以前一样热心,还是有单位业务做的。但是今年以来,她和丈夫之间发生了一些变故,而丈夫又背着她在公婆面前无事生非,使得公婆、特别是婆婆对她的态度大不如以前了,婆婆甚至对孙子说,你妈妈做保险很辛苦,就不要一个星期来一次了。显然是不想让老爷子再去为儿媳妇求人。 就在上个星期,叶敏听妹妹说,她们的局开始改制。而一些单位在改制中,为了安抚因改制受到损失的员工的情绪,就替员工买一份保险,叶敏就遇到好几次这样的机会,单位买保险不是小数字,这让叶敏狠狠赚了几笔钱。所以,她立即要妹妹引荐拜访她们的局领导。 叶芳同几位局领导都没什么工作以外的交情,只跟顶头上司夏天明接触比较多,而且她认为,买保险的事不属于人事科,也不属于财务科,好像是员工福利,应该归工会管,而夏天明又兼任局工会主席,因此就把姐姐的事向夏天明说了。 夏天明坐在大办公桌后面的真皮椅上,一手夹着香烟,一手轻轻地点着桌面,听完叶芳介绍后,仍然是标志性的诡秘地笑和耸耸肩膀说:“买保险是件好事,可以安慰因改制受到影响的人,哪天向左局长汇报一下。”叶芳马上说:“让夏主任操心了,先替我姐姐谢谢夏主任!”此时她对夏天明诡秘的笑不怎么反感了。 叶敏听说夏天明没有拒绝,觉得有戏,就让妹妹出面赶快请夏天明吃顿饭。现在的社会办什么都先要坐坐,坐坐就是吃饭,连亲戚之间也是如此,往往一顿饭下来事情就有眉目了。这就叫“酒杯一端,条件放宽”。 叶敏以往做保险,只要单位投保,她就先请这个单位的实权人物吃饭,事成之后再请这位实权人物吃饭或玩玩,虽然付出一两千块钱,但得到的是付出的好几倍,而且屡试不爽。 像夏天明这样的身份和职务,交际自然很多,一般的朋友或找他办事的人,想请他赏脸吃顿饭,要一个星期前预约。尽管如此,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叶家姐妹的邀请,这让叶芳觉得夏主任很给面子。 叶敏请夏天明是在上周四的晚上,因为周五至周日这三个黄金夜晚是不能打搅夏天明的。饭局安排在一家上档次的酒店,叶敏原想让妹妹多请几位她局里的同事,比如人事科、财务科、办公室、工会等与买保险有关联的部门的人,但夏天明不同意,他反问叶芳:“请那么多人干_吗,这件事我说了还不算?”P4-6 序言 小说最原始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说故事。杨余泓的小说满足了这两点,不仅从头到尾是在说故事,而且说得很细,细致入微。故事说得很细却不琐碎,不影响故事也就是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说故事的一个本领。 回顾一下古今中外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故事其实大多是粗线条的,很少细致地说到细节。这就是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小说必须有细节,小说的功夫体现在细节上。因此,故事说得很细这个本领其实不是故事的。因此,杨余泓在他的小说中虽然用这个本领在说故事,但并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写小说,他是在用细节、细致入微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性格,推动小说情节的变化和发展。换句话说,小说要完成对人物、人性等等的观照,虽然离不开理性和思想,但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细腻、敏锐的感性,理性和思想是被包容,即隐藏在细腻、敏锐的感性里面的。而感性,在小说里的表现或者说载体,就是细节和描写或剖析的细致入微。 《姐妹的心事》说的是一对姐妹叶敏、叶芳心事的故事。这对姐妹都是社会底层人,一个是保险业务员,一个是临时工。她们的心事因单位改制和领导的人事变化而发生:改制意味着一些人将被“精简”,领导的人事变化意味着一切的变化。这样,这部小说所写的,就从一般性的底层人生存故事,变成了有着独特时代特色的底层人的人生故事。姐妹俩的遭遇不同但性质相似,应对不一样(一个从反感、想抵抗而因失业的威胁失去勇气放弃抵抗,让性侵者得遂;一个抵抗而保持住了尊严)但结局却一样,都是屈辱者、失败者。唯一不同的是,抵抗者虽然失去了一笔业务亦即失去了一段时间活着所需要的钱,但证明了人并非是为了活着而不惜一切。 《姐妹的心事》中的“反面”角色,只是基层组织的小小官员的办公室主任夏天明和副局长左西凡,他们迫害了叶芳、叶敏,但是这种迫害却只是因为性而引起和实施。也就是说,办公室主任夏天明和副局长左西凡并不多么“反面”,但是,因为他们不受自己压抑的生理欲望,他们玷污并且滥用了自己职务赋予的权力,从而使得基层组织在他们的位置这个点上腐烂了,他们也就因此成了真正的“反面”。这一揭示,对于反腐败也是有着警醒意义的,因为我国的反腐败多年来虽然进行得轰轰烈烈,但还没有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关注到这种性质的腐败。 当然,小说如果值得一读,也不在于或者至少不完全在于它揭示的“主题思想”,而在于它写到的过程。在《姐妹的心事》中,这个过程是在能维持生活也就是能活着,和维护最后的人的尊严之间挣扎的过程。杨余泓努力将这个过程写得细腻而生动,而他努力将这个过程写得细腻而生动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读了之后愤怒并痛苦——这,正是小说都想追求到的美学效果的一种。 任何时代,底层人的生存都是艰难的、辛酸的,甚至是不时痛苦的。《姐妹的心事》描写的虽然是单位改制的时代,读者也不妨把它看成任何时代。这样,就看懂了小说,因为,小说不是故事,它并不只是告诉你何时何地一个发生了的事情。 《换届》《山雨欲来》近似于近年流行的“官场小说”,但可能仅仅是小说中的人与事是官场中的,作家着力揭示的,是权力角逐中的多种人性——是的,人性是多种的,从来就没有只是一个的人性。甚至,在一个人身上,也有多种人性,好的,坏的,半好半坏、不好不坏的,而坏,常常只是由人性的某个弱点发展而来。杨余泓依靠他善于运用细节并且细致入微地说故事的本领,生动并较为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这种种人性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还值得一说的是,杨余泓看到并写出了权力角逐与人性的双向作用:一方面,有什么样的人性,在权力角逐中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另一方面,权力角逐也冲击甚至改塑,或者很大程度上改造着原有的人性。并且,杨余泓笔下的权力,是欲望的目的物,也是欲望萌生或疯长的土壤和驱动力,并且还是欲望的工具。而在某些人那里,又是对不正当欲望的控制物。这些,表明杨余泓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理性的产物,只不过这理性常常被他小说的细腻、敏锐的感性掩藏起来了而已。 理性能力对于小说也是必需的,它给小说的方向和深度提供了保证。 在《离婚》中,杨余泓的这种感性和理性的混合也有充分的体现。并且也同样是在表现中探讨复杂的人性,只不过是在爱情(婚姻)、婚外情、友情的领域中进行而已。让人有些吃惊的是,爱情、婚外情、友情无一是可以信赖的,它们都遭受到背叛,并且是非常迅速的背叛,有的还是多组的背叛。而这些背叛的发生,其主要因素是物质对人的主宰。 当然,不能说《离婚》表明作家不相信爱情友情。作家仅仅是在这部小说中按照人物的命令与命运这样写了而已,仅仅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这样的背叛在发生。两性之间展现出的人性,可能是最本质因而最真实的人性。最本质最真实的存在即使是冷酷的,也需要直视而不能掉过头去。作家是第一个直视的,读者是直视还是看见了就掉过头去,那自然由读者决定——作家的使命仅仅是:我看到了,我写出来了。 收在这本小说集中的杨余泓的这些小说,还有一个特点是,它们其实都是悲剧,但杨余泓写的却是正剧,是以正剧来暗写悲剧。这是一种匠心,更是一种功力。同时,也是对美学的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把握。 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说:“历史向前发展,艺术则恒久不变。”艺术为什么恒久不变?因为艺术探究人性,表现探究所发现或者体验到的人性。历史就是不断发生的事,不断发生的事是不但变化的,而人性几千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微乎其微,可以说是没有变化。于是,以探究、表现人性为己任的艺术就可以说是恒久不变的了。小说作为艺术的一种,终极关注的当然也是人性。衡量小说的主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是对人性探究的深度如何,与表现得如何。在这方面,杨余泓已经在他的小说中显示出他对小说的性质和终极关注有准确的把握,并且能进行比较复杂的探究,和予以细致的表现。这表明杨余泓的小说的确是小说,并且是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抽离故事与人物的历史背景,将其放置在同时性或者说无时间性,仅以人性为坐标或者水平线来观照,来认识人,甚至认识人类的。 至于有时在某些局部处理得不够圆润,或者深度和广度还嫌不如人意,这两点,对于任何作家都可以提出,都可以期待于将来。 谨以此为杨余泓这本中篇小说集序,并祝贺它付梓面世! 2013年孟秋 (作者系著名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后记 大概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逢六月期末考试,上午考数学,考得人头昏脑涨,中午没有睡觉,下午去学校的路上想着一会儿要考英语,不知胜算如何——想着,想着,不知怎的,突然想到了不久前构思的一篇足球题材的小说,想到了这篇小说的主题、结构、细节等等,甚至想到它的题目叫《我们的小足球队》,要是能把它写出来,那该多好啊!……这样想着,内心慢慢充满了愉悦,进了校园,找到一个水龙头,三下两下冲了把脸,顿感疲惫消失,精神抖擞,考英语时下笔飞快,一些复习中把握不准的试题,一下子就做出来了。结果考试时间刚过半,我全班第一个考完出场,而且成绩全班第一。这是我中学阶段历次英语考试中绝无仅有的一次。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写小说的欲望激发了自己考英语的智能和斗志,但我知道,那个时候,自己就有写小说的欲望。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书店没有多少可看的小说,这得感谢父亲储藏了一箱子中国著名小说,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红旗谱》《红岩》等,让少不更事的我适时接受了中国文学名著的启蒙和熏陶。在如饥似渴看小说的过程中,不知什么时候萌发了写小说的想法。这一现在看来是异想天开的事,在当时我的脑子里却不那么异想天开,因为我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那个时期,省城的群众性足球活动十分红火,成人间的厂与厂、局与局,学生间的校与校、区与区,街坊间的楼与楼、片与片正规或不正规的比赛此起彼伏,一到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离我家不远的市体育场大小三块足球场人满为患。合肥市中学生足球联赛每年都举行,我就是在那个时期从班队、校队、区队,一步步踢进市青少年集训队,并参加了一次全省青少年足球比赛。 可是,一个连小说都看不大懂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能写出什么小说?所以《我们的小足球队》当时根本就没有写一个字。没写是没写,但并不妨碍我继续构思这篇小说,构思它的情节,构思它的冲突,构思它的结局…… 到了高中二年级,学工,学农,学朝农,勤工俭学,开门办学,开卷考试……几乎没上过几天正规课。在大量的空闲时间中,我又想起了那篇未写一个字的《我们的小足球队》。三年多文学名著和其他小说的阅读、摘抄(摘抄,即像每一个中学生一样,在笔记本上大段大段地抄录小说中的精彩华章和警言妙句),自我感觉有了一点文学基础,于是就动笔写了起来。故事还是原先的那个故事,当然在不断地发展,题目改为《决赛之前》,写两支中学生足球队经过层层较量,打进了决赛。围绕决赛,两队各自发生了一些变故,其中一个队的训练比赛还遭到学校暗藏的阶级敌人的破坏。这一写法是模仿当时京剧样板戏里的敌我斗争。 上课老师在台上讲,我在台下写;放学同学们都在玩耍,我猫在教室里写;节假日干完家务就在家里写;晚上还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关起门来写(给路人的印象是在写作业);这样大半个学期下来,不知不觉写了厚厚一沓子信纸。父亲对我写小说是支持的,他是企业管理干部,没搞过文学创作,也不相信儿子能写出什么小说来,但他知道读书写作对一个高中生来说,起码能打下文学基础,所以,除了经常给我办公室钥匙和一本本信纸外,还与我商谈《决赛之前》的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帮我构思故事情节、设计人物性格。 由于多数时间在学校写,同学们不能不知道我在写小说,就纷纷索要先睹为快,这时候小说也快写完了,父亲的意思是,不妨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再进行修改。于是,我把那厚厚一大沓信纸装订成几小沓,分给几个要好的同学看,但没敢给老师看,一是怕老师笑话;二是怕老师认为我不务学业。看到小说初稿的同学当然夸小说写得好,就向看不到小说初稿的同学口述小说的故事内容和大概情节,如此一来,不少同学知道我写小说,都很羡慕我,说我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 …… 《姐妹的心事》出版了,那么,我还写不写中篇小说?写什么题材的中篇小说? 对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爱好文学30多年,现在又在吃文学饭,不写作指望什么!对第二个问题,写什么——或者说写什么题材的中篇小说?这是我常常思考的。 本文开篇提到,我在初二的时候就想写小说《我们的小足球队》,尽管在当时是痴心妄想,但从小参加足球运动,使我对足球有深深的迷恋,迷恋中产生了把它写出来的冲动,而冲动的结果就是高中时代那非驴非马的《决赛》。 然而,《决赛》出来了,迷恋并没有完,且日益植入我的骨髓。这就是我三十岁以后业余从事足球(体育)评论写作的最主要的因由。 也正由于在足球(体育)评论写作上的小有成绩,我十分有幸被报社相中,加盟当时的《安庆日报·下午版》,从事体育报道。 五年的体育编采,我写了大量的足球评论,从亚洲杯到欧洲杯,从奥运会到世界杯,文章常被权威报刊采用,还获得韩国驻华使馆“世界杯征文”二等奖(是获等级奖的唯一的安徽作者);出版的《足球,心中永远的梦》和《五环旗下》两本专著中,足球文章占了不小篇幅。 在足球评论的写作过程中,我对足球理论有了全新的理解,对足球资料有了实质性的掌握,进而对足球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说,足球的元素有了,再加上文学的元素,写一部足球题材的小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从哪里下手,这令我颇为踌躇。 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主线索,写一支著名球队在联赛中的起伏动荡?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赌球为主线索,揭露足球圈内触目惊心的赌球犯罪?以中国女子足球从无到有、最终获得世界亚军主线索,写一支女足队伍的成长过程?以徐根宝02训练基地为主线索,揭示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的艰难曲折?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索,写几名退役足球运动员投身职场的酸甜苦辣?……这些素材似乎都能写,但似乎都不好写。 不论好写或不好写,不论什么时候写,也不论写出什么样子的小说,我都很想把这些素材中的某一个写出来。这样,一是延续我初中时代的“足球梦”,二是对我二十多年来足球评论写作有一个比较像样的书面总结。 这篇“后记”写完了,我的足球情结也就昭然若揭了。庆幸的是,在我极为普通的大半辈人生之旅中,有“足球”和“小说”这两个极富魅力的元素伴陪着我,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部小说集付梓之际,从北京传来消息,我以小说创作的成绩,人选中国小说学会编辑的《中国小说家大辞典》,同时获该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小说奖”。 感谢关心我文学创作的同道和文友! 感谢看完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读者! 初稿于2013年秋末 修改于2014年初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