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工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干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华工记》终于正式出版了。作者孙干。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记录。它对我国近代史,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中国华工史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从民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这个非常时期被完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它真实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见闻和中国华工们经历血与火的洗礼。

内容推荐

《华工记》的作者孙干是被招募的法国华工,他的后代将他在法国的日记整理起来,揭示了历史的真实,从而填补了一段历史和文化上的空白。《华工记》内容主要记载了一战时期华工在法国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和当地人融合的过程,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目录

整理稿

孙干先生生平

我与爷爷二三事

华工记感想

回忆录

弘扬孙干精神争当时代先锋

弘扬中国文化继承孙干精神

原始手稿影印件

后记

试读章节

200.巴黎分上中下之三层

巴黎,为法国北境盆地之中心。塞纳河由东南贯之而西北去,其往来交通,繁华可知。观其路政,就其平地所修之马路以外,则为铁路异常。其路之整洁,殆有不及而无过之者。然道路既修,人烟日密,而交通更为频繁焉。

逮时日愈久,高楼峻房因之日多。于是由邱陵修来火车道之及市者,则以铁柱将车轨高架之,而有高出在平常之住房以上数层者。此层可便于居高楼,住户之往来,可谓之上层巴黎;居于平地者,可谓之中层巴黎;然交通过繁,而汽车、电车、摩托车及人力车、马车,不但规模都大,而行驶又更速。虽街道宽阔,而仍觉来往不便。所以以后有效蚂蚁之穿地者,将巴黎市之地下数丈深处,凿有若干隧道,使电车无昼无夜,行于其中。其隧道每隔里许,凿一透洞,通于上面,以便乘车者之出入也。余乘是等车时,曾由塞纳河之东而入,从地中隧道,乘车数站,穿过河底,至塞纳河之西而始出,然为时不逾两点钟。此可谓之下层巴黎也,观法之京城其建筑如此,吾国之京都,其建筑岂及之耶。

201.旅馆住一夜

民国八年七月十三日,晚八点钟。余到巴黎一旅馆中,入门后不教武,即随其店伙,盘旋而登楼,虽高上十余层,住于一房间内,尚不及最高之楼之半。房间之内,如电灯、电铃及脸盆、手巾、肥皂、镜子、牙刷、牙粉等一切,无不应有尽有。

房间之门外,另有便所一间,其中之自来水,随手而到,观其设备,可谓清洁便利、其被褥枕席,皆为上等材料之所作者,宜乎每人每夜,自四元至八元之房价也。

202.游康靠尔

康靠尔者乃巴黎繁华之区,一胜境也。七月十四日,为法国之国庆日。吾于是日早起,交旅馆房费十佛郎。而出旅馆欲乘电车而赴康靠尔。

然至大街,即见大街之人,轰轰烈烈,而来往之摩托车、行驶之迅速,真令人欲有停不得,欲进不能之概。街中之电车,每两辆作一行,一同行,每开约行八九丈而即一停,每停约分半钟,而即又开。此乃以便来往之客旅之,上车或下车也,虽距八九丈之遥,而停一次。然前者刚去,后者又来。不但来路如此,即往路亦如此,所以街中之两双轨道上之电车,一来一往,一刻不停。对于交通之便利,为何如也。

余既上电车,见车之中,前有一法人,掌管开车之,开或停。二人在车之中,一掌收款及卖票;一管存款而管账,车之上空,有来与往电线二条,欲使电车开时,掌开车之人,将车前端之长杆矗立之,上触空中之电线,则电气由杆而下,以引车前之机关转动,车乃随之立即前行。欲使电车停止时,亦掌开车之人,将矗立之引电杆、拉下、使其不与空中之电线接触,而车前之电力立断,电车随之而停止矣。

余因初次见电车,更不知其售票手续。又不明法人之语言,是以甫上车时,即见他人每票支铜元二枚。余亦随之买一票而与铜元二枚。到一站时,他人下车,余亦随之而下车,有时余在街中且走且问,有时对电车时上时下,此皆因地理不熟,不懂言语之故,所致也,然傍午始达康靠尔之塞纳河东岸,其地旷场宽阔,塞纳河上之桥,该为水门汀所制成者,无处而不坚固,无处而不整洁。塞纳河东之旷场中,花园无数。其最可观者,为二喷水池,池之中各有高台一座,高台之上又分三层,各层俱有奇花异草,自远望之,如一水塔然水自池之周围各个石狮口中出,向池中塔之顶喷去,水落塔顶,然后由顶端之奇花异草上,徐徐流下,淅淅沥沥而入于池。然虽满盈,而终不外溢,亦一大观也。P100-101

序言

孙肇瑞

《华工记》终于正式出版了。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记录。它对我国近代史,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中国华工史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从民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这个非常时期被完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它真实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见闻和中国华工们经历血与火的洗礼。

我第一次见到这本欧战《华工记》的时候是在26年前,当时我看到《华工记》是用毛笔小楷手抄本复印件,由于工作较忙所以当时只看了一点就撂下了,这一撂就是20多年,这次看到的是经过整理好的《华工记》。我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两三遍。确实使我感到非常赞叹和钦佩。近一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本《华工记》有血有肉的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华工们战斗生活的点点滴滴,深刻描述了作者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和无畏奉献的精神境界。作者就是我的爷爷孙宝桢(孙干)先生。

孙干,1882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和尚房,在家排行老三,自幼勤奋好学,由于家境贫寒,在家自学和务农,后考入山东省师范讲习所,所学功课多为西洋欧美之科学,他认识到强国富国最重要的是教育。萌生“鱼生三日游遍江湖,人生三日游遍五洲”之念,励志要游历全球学习西洋各国新的科学和考察教育,将来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些事情,决心亲临英德美法其境观察之教育之真谛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下来随着战争的惨烈,双方兵员锐减,物资供应劳力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当时的北洋政府基于挽回被侵占的国家利益考量而宣布参战。英法两国向中国招募大量华工,奔赴欧洲战场,其中法国约14万多人。华工们承担起了中国作为参战国一方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中国战后挤身战胜国行列,中国华工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6年6月英国人来到中国山东招募华工,孙干先生当时已近不惑之年,上有高堂,下有儿女,身为教师的他毅然决然与那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农民一起踏上欧洲战场。从山东青岛上船出发过太平洋到达加拿大温哥华,从加拿大过大西洋到英国利物浦,又乘船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过海穿山历时三个多月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法国。在法国被编入102运输大队,开始了两年多战场战火的洗礼。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返回中国山东老家。

孙干先生将这两年多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以随笔纪实的手法详细记录下来,在当时战争时期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能坚持写下来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使人钦佩。当时华工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只有维数不多的人能识字,因此孙干先生所记录的《华工记》是非常非常珍贵的。

作为孙干先生的孙子的我为有这样的爷爷感到骄傲,同时也感到惭愧。爷爷的那种对真理的追求,爱国、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热衷于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在此感谢为此《华工记》整理、校对、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的齐德智先生孙肇永女士。是他们为将这本《华工记》出版成书,他们查字典、找资料、翻历史、看地图历经多年的时间,从小楷毛笔手抄本整理成近10万字的《华工记》。在此也感谢大哥孙光隆先生他为珍藏保存这本手稿所作出的贡献。这本书出版也完成了我父亲孙象忠先生的遗愿,我父亲生前就有心将《华工记》贡献国家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如愿。今年也是我父亲诞辰100周年,在这个时候出版也是非常有意义。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整理笔译的时候,难免有不当或不准确的地方,为读者能明白清楚原文的意思,我们将手稿原文复印件一并附在书的最后面以便对照查阅。

后记

孙干先生亲手记述的《华工记》即将付梓,我们的文字整理工作也就此告一段落,一颗悬挂多年的心如释重负。回想当年我敬爱的大姨夫——孙象忠先生第一次与我谈及《华工记》的情境依然历历在目。

1994年年底大姨夫因病再次住进天和医院,我去看望他老人家时。他提到了《华工记》,并概要地向我介绍了他的老父亲孙干先生不平凡的人生、教育救国的抱负和远赴欧洲亲历一战的特殊而鲜为人知的经历。字字句句充满了对老父亲的崇敬、感恩和缅怀之情。最后他郑重地嘱托我一定要把他父亲孙干先生的《华工记》手稿“公诸于世,捐献国家”。他还说这是他的最后心愿,也是孙干先生不畏艰难,呕心沥血撰写《华工记》的初衷。

转年,1995年5月大姨夫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的嘱托变成了遗愿。同时,也成为了我一定要完成他老人家“嘱托”和“遗愿”的动力和使命。

我手上的《华工记》并不是原始手稿,而是大姨夫1987年10月从山东淄博的侄儿孙光隆先生手中要来原件,在天津复印的,据说当时共印了三套。

当我拿到这本沉甸甸的《华工记》后,刚读完前一部分时,就被孙干先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信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深深感动。

于是我冒出一个想法,把《华工记》打印出来,自己留一套,然后再按大姨夫遗愿捐出去。90年代中期电脑尚不普及,我们学校也只有一台电脑。我只能利用空余时间和值夜班时边看边打,进展很慢。后来我请来马春秀和马焕荣两位年轻的打字员帮忙,1996年底,初稿完成。

十几年间我们进行了多次修改,后来商萌老师、付美玲老师也参与了校对和修改。

为了出版这本书,我们从1997年3月开始,先后联系了天津日报社高级编辑宋安娜女士和首都师范大学王佩琏教授。2011年又联系了天津师范大学李海涛教授,还得到了他们的回信、回电,他们对出书一事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没能出版。

2012年初,孙干先生的孙子孙肇瑞、孙女孙肇永、孙肇恩、孙肇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将近100年,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将《华工记》正式出版。这一年暑假前后,孙肇瑞、孙肇永和我正式开始筹划出版事宜。 

为了出版一本高质量的书,对得起孙干先生的心血,不辜负孙象忠先生的嘱托。2013年寒假前,我又从头开始逐字逐句进行了最后一次校对。除了检错改错外,还做了①划分段落、订正标点符号;②字体繁简复原;③将孙干先生的诗词、信函和“告白书”等转换字体,以示区别。

在整理《华工记》一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这样的原则:尊重原著,保留原貌。

孙干先生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旧式知识分子,出身于私塾世家,文言文功底非常深厚,蝇头小楷清秀漂亮。要不是后来多处修改,很多章节真可为“小楷字帖”。

我们这次出版《华工记》除了为了却先辈的遗愿外,还想为从事一战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此,我们还特意在正文之后附上原始手稿的影印件,以供多种不同研究者参考之需。

为了便于大家阅读和鉴赏《华工记》,还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

一是《华工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大战始于1914年,终止于1918年。这一时期正是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文言文与白话文”“繁体字与简体字”交差混用。《华工记》通篇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和文化现象,即使是同一个宇有时是繁体,有时是简体。因此,我们基本保留原貌,随之既是。

二是有些词、字,更改多次,辨认很难。整理时只好前后文对照判断其意;凡是自觉不通顺之词、字,又很难辨析的,便略之,以通顺为好;有些词语在我们看来虽不通顺,但字迹清楚,便如实复录,不与之更改;还有些字的用法与今天标准用法明显不一致,但孙先生反复用之,我们便视之为“当时通用”,原样保留。特别是它的保留并不影响我们的正确理解。比如汉语的“汉”字,孙先生多次用“汗”字。甚至还有些字在今天的使用上应为错字或别字,我觉得对于语意的理解并无大碍和歧义的,我们也原封保留。

3.《华工记》中凡是出现的外国人名和地名,均按孙先生的标法,在人名和地名下面划“——”。比如:“哀司不老凯”、“黎哈夫”。但是,如果孙先生翻译与今天翻译的在读音和用字基本一致的,大家又比较熟悉的人名和地名。我们均未再加着重号。比如:巴黎、伦敦、耶稣、摩托等等。

《华工记》是华工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是亲历一战的华工较为完整的亲笔纪实稀有的珍贵资料。孙氏三代人从记述、保存到出版历时近百年的时间,孙干先生及后人孙象德、孙象忠先生、孙光隆先生、孙肇瑞先生皆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孙象德先生和孙光隆先生在“文革”中不顾个人安危和身家性命将其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华工史学一大幸事,孙氏家族一大壮举。

八万多字,257章节的《华工记》,孙老先生以华工的亲历感受和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详实记述了一战的惨烈、华工的艰辛、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他个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

《华工记》是一部最真实,多角度,较完整的难得的亲历史料。它的正式出版将为中国一战华工史学的研究留下浓重一笔。孙干先生精神与《华工记》一起也将永载史册!

最后,我真诚地感谢为《华工记》出版工作做出贡献的我的同事和朋友,真诚地感谢威海档案馆无偿提供影像资料的作者和文字编辑,真诚地感谢孙干后人对出版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孙光隆先生今年5月份还携夫人亲临天津听取出书汇报,并提出很多修改建议。

由于我们史学知识、文字功底和古文水平有限,在整理和修改过程中各类文字性、辨认性、常识性和输入性等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批评指正。

齐德智

2013年3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1:44